⑴ 电火花机床加工工件中心孔该如何操作
(一)电火花线切割工件的装夹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件的安装一般采用通用夹具及夹板固定。由于线切割加工时作用力小,装夹时夹紧力要求不大,且加工时电极丝从上到下穿过工件,被工件切割部分要悬空,因此对线切割工件的安装有一定有要求。
1.对工件装夹的一般要求
(1)工件的装夹基准面要光洁无毛刺。对热处理后的工件表面的渣物及氧化膜一定要清洁干净,以免造成夹丝或断丝。
(2)夹紧力要均匀,不得使工件变形或翘起。
(3)装夹位置要有利于工件的找正,且要保证在机床加工行程范围内。
(4)所用的夹具精度要高,以确保加工精度。
(5)细小、精密及薄壁工件应先固定在辅助夹具上再装夹到工作台。
(6)批量加工零件时,最好设计专用夹具以提高生产率。
2.常用的电火花线切割工件装夹方式
(1)悬臂支撑,如图3-22(a)所示。此方式装夹方便,通用性强,适用于对加工要求不高或悬臂部分较少的工件的装夹。
(2)两端支撑,如图3-22(b)所示。此方式工件两端固定在夹具上,支撑稳定,定位精度高,适用于较大零件的装夹。
(3)桥式支撑,如图3-22(c)所示。此方式是把两支撑垫铁放到两端支撑夹具上,桥的侧面也可作定位面使用,使装夹更方便,通用性广,适用于大、中、小工件的装夹。
(4)板式支撑,如图3-22(d)所示。支承板按照常规工件形状制造出具有矩形或圆形孔,易于保证装夹精度,适用于装夹常规工件及批量生产。
(5)复式支撑。此方式是把专用夹具固定在桥式夹具上,适用于批量生产,可节省装夹时间且保证加工工件的一致性。
电火花线切割工件安装后,应进行位置找正,常用的找正方法有:用百分表找正、划线法找正、固定基面法找正等。
⑵ 电火花主要用在模具的什么形状部位,是用什么原理加工的
主要是用在成型部位~~比如型腔之类线切割加工不出来的地方·~
他是通过电极和工件之间拉胡瞬间产生高温来加工的原理·~
⑶ 模具厂,打火花,什么是火花位,为什么要留火花位还有粗公和幼公为什么要分两个公来打呢
一般放火花位,要看是粗公还是幼公了。0.06MM的火花位应该是幼公,一般粗公一边放0.2-0.5MM.
在电火花加工时,因为放电工作,如果你不放火花位,会导致被加工的模具超过规定的大小。
主的来说放火花位是为了方便电火花加工时控制电流大小,来达到规定的精确度。
分粗公和幼公,是方便电火花加工,一次粗加工,电流可以放大点,加工速度快,但加工表面粗糙,不符合模具的要求。并且加工的时候铜公会磨损消耗掉,有空你可以去看看电火花用过的铜公的样子,呵呵。
幼公在加工的时候电流比较小,加工出来的模具表面比较光滑,花纹比较小,在省模是会比较好省。
⑷ 如何合理确定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路线
根据料板来决定进切口和出切口。总的原则是以最大利用材料为宗旨。
线切割:线切割是指电火花线切割,是在电火花穿孔、成形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某些方面已取代了电火花穿孔、成形加工。线切割需要使用电火花线切割机操作,基本物理原理是自由正离子和电子在场中积累,很快形成一个被电离的导电通道,两板间形成电流,导致粒子间发生无数次碰撞,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并很快升高到8000到12000度的高温,在两导体表面瞬间熔化一些材料。
⑸ 电火花加工时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气体、金属屑末和碳黑等,如不及时排除,则加工很难稳定地进行。 加工稳定性不好,会使脉冲利用率降低,加工速度降低。为便于排屑,一般都采用冲油(或抽油)和 电极抬起的办法。在加工中对于工件型腔较浅或易于排屑的型腔,可以不采取任何辅助排屑措施。 但对于较难排屑的加工,不冲(抽)油或冲(抽)油压力过小,则因排屑不良产生的二次放电的机会明 显增多,从而导致加工速度下降;但若冲油压力过大,加工速度同样会降低。这是因为冲油压力过 大,产生干扰,使加工稳定性变差,故加工速度反而会降低。为使放电间隙中的电蚀产物迅速排除, 除采用冲(抽)油外,还需经常抬起电极以利于排屑。 提高加工精度 1.放电间隙 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与工件间存在着放电间隙,因此工件的尺寸、形状与工具并不一致。如果 加工过程中放电间隙是常数,根据工件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可以预先对工具尺寸、形状进行修正。 但放电间隙是随电参数、电极材料、工作液的绝缘性能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影响了加工精度。 间隙大小对形状精度也有影响,间隙越大,则复制精度越差,特别是对复杂形状的加工表面。如电 极为尖角时,而由于放电间隙的等距离,工件则为圆角。因此,为了减少加工尺寸误差,应该采用 较弱小的加工规准,缩小放电间隙,另外还必须尽可能使加工过程稳定。放电间隙在精加工时一般 为0.0l~0.1 mm,粗加工时可达0.5 mm以上(单边)。 2.加工斜度 电火花加工时,产生斜度。由于工具电极下面部分加工时间长,损耗大,因此电极变小,而入口处 由于电蚀产物的存在,易发生因电蚀产物的介入而再次进行的非正常放电(即二次放电),因而 产生加工斜度。 3.工具电极的损耗 在电火花加工中,随着加工深度的不断增加,工具电极进入放电区域的时间是从端部向上逐渐减少的。 实际上,工件侧壁主要是靠工具电极底部端面的周边加工出来的。因此,电极的损耗也必然从端面底部 向上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损耗锥度,工具电极的损耗锥度反映到工件上是加工斜度。
⑹ 电火花加工3D面时怎样确定电极和模具的距离的
是基准棒,它的高度,直径和中心是标准的,误差在0.003mm以内。用它分别测量电极和工件的基准,得到数值经过换算,即可确定电极和模具的距离的。
⑺ 如何提高电火花加工质量,,,急需~~~~
电火花成形是模具型腔加工的主要方式,其加工质量关键之一是电极的制造,由于粗、中、精加工时的放电间隙不同,电极尺寸也应不同,因此需制作多个电极才能最终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特别是型腔加工面积较大时,有时还必须使用分割电极加工法,依次完成型腔各个部分的加工。由此使电极制作成本增高。分割电极加工时,型腔表面还会产生接缝以及电极二次装夹重复定位精度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电火花成形加工的质量。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模具型腔加工有了新的工艺方法——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即用简单电极展成复杂型面。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的关键是加工路径的生成和电极损耗的补偿。对此国内外许多电加工学者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如研究等损耗分层加工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建立加工路径生成的专用CAM软件,研究电极损耗精密检测技术、在线电极补偿等[1~4]。
数控电火花铣削工艺可进行修尖角加工、窄缝加工及侧面伺服加工等,但本文更关心的是空间直线伺服进给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空间曲线轨迹加工方向、空间曲面展成加工方向,探索型腔型面的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
本文引用金属切削加工中心的工艺路线,应用通用的模具加工软件UG造型,生成加工路径,并将加工代码编译成具体机床的数控指令。在电极损耗补偿方面,只考虑Z轴方向的补偿,并提出沿电极加工路径、按轨迹路程均匀递增补偿电极损耗的方法。
1 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
加工中心的铣削加工工艺已很成熟,故将其引入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中。经过研究和实验,已证实轮廓加工、挖槽加工、沿曲面加工、修边、去残留等加工问题都能用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方法解决,也就是说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中的加工路径生成问题可以用通用模具加工软件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电火花铣削加工并不等同金属切削加工,由于放电间隙和电极损耗的存在,会对型腔尺寸精度产生影响,因此在给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编程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 加工余量。该参量的最小值要求大于放电间隙,超精加工时加工余量并不为零,且前一道工序要给后一道工序留下余量。
(2) 加工方式。在轮廓加工或挖槽加工时可以选择生成圆弧段程序。而在沿曲面加工时必须选择直线加工方式,包括切入切出程序,即程序段必须是空间微直线段,这也有利于电极损耗补偿计算。
(3) 加工精度。加工精度越高,弦线对空间曲线的逼近度越高,空间微直线段越多,程序越长。实际加工时,粗加工可以选择低一点的精度,以减少程序段数。
(4) 残余波峰高。该参量指刀具横向进给量,其值越小,加工曲面越光顺。该参量也可以用刀具直径的百分比表示。
(5) 电极尺寸。本文要求每次加工编程时输入电极直径的实测值,这样可让电极损耗补偿计算只须放在Z轴方向。
(6) 电参量和电极长度补偿。电参量的选择要参考加工余量,超精加工时要选择正极性加工方式,要用电子的能量去修平放电痕凸起。电极损耗补偿值依工艺经验而定,它与电参量、电极材料对及工作液等相关。电极损耗补偿值均匀插入每个微直线段端点上。
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编程路线(图1)按上述6个方面要求设置参量,就可生成粗、中、精加工路径及机床数控指令。
加工余量、加工方式、精度、残余波峰高、实际电极尺寸
零件
毛坯
UG-NX
刀具路径补偿软件
电参数
刀具长度补偿值输入
电火花数控铣削加工程序
图1 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编程路线
用模具软件UG设计了一空间曲面,上有“电火花”字样。为体现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能力,将所有工序全部采用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方案。粗加工用ф14mm电极,按挖槽采用分层加工,横向进刀为电极直径的80%;中精加工用ф8mm和ф4mm的端电极,按矢量、沿曲面方式加工,横向进刀分别为电极直径的8%和2.5%。图2为中精加工刀具路径。
电极ф8mm,E293 电极ф4mm,E250
(a)中加工 (b)中精加工
电极ф4mm,E250 电极ф4mm,E200
(c)中精加工 (d)精加工
图2 电火花中、精铣削加工刀具路径
在图2d中左下角有一块粉红色的残留区域(在曲面曲率较大凹处),该区域端刀无法深入,因此在精加工之后还需要再用ф4mm指状R刀电极进行最后的光整和去残留加工。
另外,在同一加工余量条件下,工艺上还要求生成反向刀具路径,进行反向铣削加工,消除前一道工序正向加工时因电极损耗而产生的阶梯波浪面,以提高表面形状精度。
2 电极损耗补偿对策
2.1 电极损耗的影响
在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过程中,放电一般发生在电极端部前沿尖角处,电流密度较大,放电集中度高,存在着较严重的电极损耗现象。在加工的开始阶段,工件材料去除量较大;在加工的末尾阶段,工件材料去除量最小,因此实际加工面是一个“斜坡面”,如图3A表面所示。在A表面与B表面之间是本道工序的未加工区。显而易见,电极损耗影响加工精度。
电极补偿过量面C
无电极损耗理想加工面B
没有补偿的加工面A
h1当前层厚度
h2下一层厚度
图3 电极损耗补偿控制参考面
2.2 电极损耗补偿的目的
一方面可控制每一层铣削加工的尺寸及形状精度,另一方面还可给下一层铣削加工减少加工余量累计负担。电极损耗补偿值的给定应按不过度补偿为原则,即其值应小于本层加工量与下一层加工余量之和。
2.3 电极损耗补偿计算的方法
沿曲面铣削加工时按直线方式生成加工路径,所有程序段都是空间微直线段,假设在加工路径相对较长的条件下,电极损耗沿路程均匀分布,其补偿值沿轨迹,按路程均匀递增补偿到每段空间直线终点上,那么电极损耗补偿值在第i程序段的值为:
△i=(△/∑Lk)·(∑j=0→iLj)
式中:△i为第i程序段的电极损耗补偿值;△为当前层铣削加工电极损耗预估值;∑Lk为当前层总的加工路径长;∑j=0→iLj为电极在第i程序段已走过的加工路径长。
△值与电参数和加工路径长度有关,主要用于电火花中、精加工;超精加工时其值设为零。
△i值用于第i程序段的电极损耗Z轴方向的补偿值,是用离线补偿计算法得到的。
3 电火花曲面铣削加工工艺实验
工艺实验在RobForm30三轴数控电火花成形机上进行,用UG软件造型、生成加工路径文件,选用专家系统生成的加工余量和电参数,再经电极损耗补偿处理,生成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程序代码。
表1 是实验选用的加工参数。在精加工中去除的工件材料厚0.016mm,而预估电极损耗△取值0.05~0.07mm(实验值),实际的加工路径总长约为45000.00mm,如按理论计算,每100mm长得到0.10~0.16μm的补偿,18000条程序平均每条得到0.0025~0.0038μm的补偿,因此,如果按规格化计算,那么只有刀具加工很长一段距离之后,刀具电极才会作出实际意义上的补偿,真正作出实际意义上补偿的程序段比例很低。
表1 电火花铣削加工参 mm
加工类型 加工余量 电参数 电极补偿
粗加工
粗加工
中加工
中精加工
精加工
超精加工
0.800 E383 0.500
0.400 E373 0.250
0.200 E293 0.100
0.150 E250 0.075
0.134 E220 0.050~0.070
0.122 E200 0
注:电参数采用RobForm30电火花成形机规准。
粗加工时电极补偿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选择补偿方式加工,补偿取值一般小于加工余量,如果电极损耗较大,电极端面圆角过大,此时应更换电极,Z轴重新对零位后,再进行加工。超精加工时只需生成正、反向加工刀具路径,来回打光打抛曲面。实验中还加入了轮廓加工、残余加工、修边,并考虑了加工精度设置、最大微直线段长度设置等内容。
电极制作部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故自制了机上修磨装置,依据铣床刀具工具磨原理,设计有“电碰”定位基准,可精确定位,可修整电极圆柱面,也可修整电极端部球面。但由于铜电极在机械力作用下容易变形让刀,因此只成功修整了φ5~8mm指状棒电极。
图4是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实物照片,是一个面积约为100mm×70mm的曲面。
⑻ 火花机分中球怎么用,详细方法
帖子详情
圈帖
取消
大家都在搜
搜索历史
电火花加工常见误区使用分中球(基准球)EDM碰数球方法及精度介绍
作者:周政 | 1227人浏览 | 2013.12.26
模具电火花成型加工误区的分析
电火花加工是模具制造的一种重要工艺方法,尤其在注塑模制造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仍有不少模具的工艺水平不够完善,工艺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往往导致模具零件的电火花加工达不到预定的精度、效率要求。下文对模具中电火花加工常见的误区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2电火花加工的常见误区
2.1定位方法的误区
电火花加工的精度控制和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位精度。在通常采用的Z轴加工中,X、Y轴保证型腔位置要求,Z轴保证所加工型腔的深度要求。实现电火花加工定位的方法有多种,利用电极与工件进行接触感知的定位方法(图1)在模具被广泛采用。
⑼ 加工模具孔怎么定位用钻模板怎么定位
钻模板的定位矩形的零件,一般在模板的长边设定两个定位钉,短边设定一个定位钉,在定位钉的对面装顶紧螺丝。在用镗床或数控机床加工钻模孔的时候就将定位孔一块加工出来,这样没有积累误差。 我说的三个定位钉就可以将那两个自由度限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