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生能学数控技术专业吗
一 慨述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它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 ;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二 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 ,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需要的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或保温时间很短,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局部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等。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把压力加工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形变热处理;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为了只加热工件表层而不使过多的热量传入工件内部,使用的热源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单位面积的工件上给予较大的热能,使工件表层或局部能短时或瞬时达到高温。表面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激光热处理、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应电流、激光和电子束等。
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化学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不同之处是后者改变了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加热,保温较长时间,从而使工件表层渗入碳、氮、硼和铬等元素。渗入元素后,有时还要进行其它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及回火。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渗金属、复合渗等。
热处理是机械零件和工模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体来说,它可以保证和提高工件的各种性能 ,如耐磨、耐腐蚀等。还可以改善毛坯的组织和应力状态,以利于进行各种冷、热加工。
例如白口铸铁经过长时间退火处理可以获得可锻铸铁,提高塑性 ;齿轮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使用寿命可以比不经热处理的齿轮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另外,价廉的碳钢通过渗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价昂的合金钢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热钢、不锈钢;工模具则几乎全部需要经过热处理方可使用。
三 钢的分类
钢是以铁、碳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它的含碳量一般小于2.11% 。钢是经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金属材料。钢按化学成分分为碳素钢(简称碳钢)与合金钢两大类。碳钢是由生铁冶炼获得的合金,除铁、碳为其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少量的锰、硅、硫、磷等杂质。碳钢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又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且价格低廉。因此,碳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碳钢的性能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于是人们研制了各种合金钢。合金钢是在碳钢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某些元素(称为合金元素)而得到的多元合金。与碳钢比,合金钢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故应用日益广泛。
由于钢材品种繁多,为了便于生产、保管、选用与研究,必须对钢材加以分类。按钢材的用途、化学成分、质量的不同,可将钢分为许多类:
(一). 按用途分类
按钢材的用途可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性能钢三大类。
1.结构钢:
(1).用作各种机器零件的钢。它包括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及滚动轴承钢。
(2).用作工程结构的钢。它包括碳素钢中的甲、乙、特类钢及普通低合金钢。
2.工具钢:用来制造各种工具的钢。根据工具用途不同可分为刃具钢、模具钢与量具钢。
3.特殊性能钢:是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的钢。可分为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磁钢等。
(二). 按化学成分分类
按钢材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
碳素钢:按含碳量又可分为低碳钢(含碳量≤0.25%);中碳钢(0.25%<含碳量<0.6%);高碳钢(含碳量≥0.6%)。
合金钢:按合金元素含量又可分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10%)。此外,根据钢中所含主要合金元素种类不同,也可分为锰钢、铬钢、铬镍钢、铬锰钛钢等。
(三). 按质量分类
按钢材中有害杂质磷、硫的含量可分为普通钢(含磷量≤0.045%、含硫量≤0.055%;或磷、硫含量均≤0.050%);优质钢(磷、硫含量含硫量≤0.030%)。
此外,还有按冶炼炉的种类,将钢分为平炉钢(酸性平炉、碱性平炉),空气转炉钢(酸性转炉、碱性转炉、氧气顶吹转炉钢)与电炉钢。按冶炼时脱氧程度,将钢分为沸腾钢(脱氧不完全),镇静钢(脱氧比较完全)及半镇静钢。
钢厂在给钢的产品命名时,往往将用途、成分、质量这三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如将钢称为普通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等。均≤0.040%);高级优质钢(含磷量≤0.035%、
四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的适应能力。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的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所谓使用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
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是在常温、常压和非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的,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的作用。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性能,称为机械性能(或称为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零件的设计和选材时的主要依据。外加载荷性质不同(例如拉伸、压缩、扭转、冲击、循环载荷等),对金属材料要求的机械性能也将不同。常用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和疲劳极限等。下面将分别讨论各种机械性能。
1. 强度
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荷作用下抵抗破坏(过量塑性变形或断裂)的性能。由于载荷的作用方式有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形式,所以强度也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各种强度间常有一定的联系,使用中一般较多以抗拉强度作为最基本的强度指标。
2. 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3. 硬度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目前生产中测定硬度方法最常用的是压入硬度法,它是用一定几何形状的压头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试的金属材料表面,根据被压入程度来测定其硬度值。
常用的方法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和维氏硬度(HV)等方法。
4. 疲劳
前面所讨论的强度、塑性、硬度都是金属在静载荷作用下的机械性能指标。实际上,许多机器零件都是在循环载荷下工作的,在这种条件下零件会产生疲劳。
5. 冲击韧性
以很大速度作用于机件上的载荷称为冲击载荷,金属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叫做冲击韧性。
五 退火--淬火--回火
(一).退火的种类
1. 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一般简称为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各种碳钢和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一般常作为一些不重要工件的最终热处理,或作为某些工件的预先热处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
3.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又称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这种退火主要用来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热轧件,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如果这些应力不予消除,将会引起钢件在一定时间以后,或在随后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裂纹。
(二).淬火
为了提高硬度采取的方法,主要形式是通过加热、保温、速冷。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盐水,水和油。盐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洁的表面,不容易产生淬不硬的软点,但却易使工件变形严重,甚至发生开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质只适用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比较大的一些合金钢或小尺寸的碳钢工件的淬火。
(三).回火
1. 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钢件淬火后存在很大内应力和脆性,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使钢件发生变形甚至开裂。
2. 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工件经淬火后硬度高而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回火的配合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塑性。
3. 稳定工件尺寸
4. 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六 常用炉型的选择
炉型应依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及工件的类型来决定
1.对于不能成批定型生产的,工件大小不相等的,种类较多的,要求工艺上具有通用性、
多用性的,可选用箱式炉。
2.加热长轴类及长的丝杆,管子等工件时,可选用深井式电炉。
3.小批量的渗碳零件,可选用井式气体渗碳炉。
4.对于大批量的汽车、拖拉机齿轮等零件的生产可选连续式渗碳生产线或箱式多用炉。
5.对冲压件板材坯料的加热大批量生产时,最好选用滚动炉,辊底炉。
6.对成批的定型零件,生产上可选用推杆式或传送带式电阻炉(推杆炉或铸带炉)
7.小型机械零件如:螺钉,螺母等可选用振底式炉或网带式炉。
8.钢球及滚柱热处理可选用内螺旋的回转管炉。
9.有色金属锭坯在大批量生产时可用推杆式炉,而对有色金属小零件及材料可用空气循环加热炉。
㈡ 硬质合金冷镦钢球模具半球面是用什么设备怎么加工的
研磨,寿命肯定更好!太仓明皓。
㈢ 请问模具制造HRC是什么意思
模具制造HRC是指硬度,洛氏硬度。
HRC(中文名:洛氏硬度),是由洛克威尔(S.P.Rockwell)在1921年提出来的学术概念,是使用洛氏硬度计所测定的金属材料的硬度值。该值没有单位,只用代号“HR”表示。
硬度是材料抵抗外物刺入的一种能力。 试验钢铁硬度的最普通方法是用锉刀在工件边缘上锉擦,由其表面所呈现的擦痕深浅以判定其硬度的高低。这种方法称为锉试法,这种方法不太科学。
用硬度试验器来试验极为准确,是现代试验硬度常用的方法。 最常用的试验法有洛氏硬度试验。洛氏硬度试验机利用金刚石冲入金属的深度来测定金属的硬度,冲入深度愈大,硬度愈小。
(3)河南钢球模具大概多少钱扩展阅读:
一、硬度标准
洛氏硬度中HRA、HRB、HRC中的A、B、C为三种不同的标准。称为标尺A、标尺B、标尺C。
1、HRA是采用60Kg载荷和120°金刚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例如:硬质合金。
2、HRB是采用100Kg载荷和直径1.59mm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中等的材料。例如:退火钢、 铸铁等。
3、HRC是采用150Kg载荷和120°金刚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例如:淬火钢等。
二、测量方法
其测量方法是,在规定的外加载荷下,将钢球或金刚石压头垂直压入待试材料的表面,产生凹痕,根据载荷解除后的凹痕深度,利用洛氏硬度计算公式HR=(K-H)/C便可以计算出洛氏硬度。洛氏硬度值显示在硬度计的表盘上,可以直接读取。
上述公式中,K为常数,金刚石压头时K=0.2MM,淬火钢球压头时K=0.26MM;H为主载荷解除后试件的压痕深度;C也为常数,一般情况下C=0.002MM。
由此可以看出,压痕越浅,HR值越大,材料硬度越高。对于硬度较高的制刀材料,制刀界通用HRC来表示刀锋硬度,比如60HRC,即代表在试验载荷为1471.1N、使用顶角为120°的金刚石圆锥压头时,被试材料的压痕深度为0.08MM。
一般而言,硬度越高,抗磨损能力越高,但脆性也越大。一般高速钢的硬度在62~66HRC,高性能高速钢63~70HRC,硬质合金刀具70~75HRC。
㈣ 我现在有一个平面推力球轴承外径大概是1300mm,内径是1000mm的,用的钢球的直径是38.1,用的是圆弧型滚道
如此大的,该保持架模具要多少钱啊,很贵的。所以保持架应该也是很贵的。
什么主机上,怎么选择如此轴承啊,该轴承转速是多少?
国外轴承样本上有此轴承吗?
㈤ 如何铸造空心钢球
hanxiaoping555回答的离心浇注可以,但是不能像普通离心铸造只绕着一个轴旋转,要不断地变换旋转轴,否则最后做成的不可能是个空心球,而是个空心桶桶。由于要不断地变换旋转轴,所以浇入钢水后,型腔应该立即盖住封死,否则在不断变换旋转轴的过程中,钢水会被倒出来的。
㈥ 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跟洛阳轴研什么关系
http://lyc.qpzy.cn/
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轴承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轴承制造企业。 可生产九大类型、各种精度等级的6000多个轴承品种,年生产能力7000万套,产品最小内径10毫米,最大外径5.44米,最轻25.4克,最重 15吨。产品广泛应用于轿车、载重车、铁路、船舶、矿山、冶金、石化、电力、农机、轻纺和航天、航空等重要领域。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可根据客户要求设计研制各种特殊结构、特殊性能、特殊用途的轴承。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整体通过了ISO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六个子公司通过了ISO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其中轿车轴承生产线还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认证。"LYC"品牌轴承是"全国重点保护名优产品"。有2种获得国家金质奖,5种获得国家银质奖,70多种获得省、部优质产品奖。 "LYC"以"向顾客提供信得过的产品和服务"为根本宗旨,努力满足您的需要, 与您共创事业辉煌。
洛阳轴研 - 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
http://www.lianai.com/company/~688929.htm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机械工业部洛阳轴承研究所改制而成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公司传承研究所原有的技术优势及质量品质,并在新的运行机制下发扬光大。公司专业从事滚动轴承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对外贸易,尤其在“高”、“精”、“尖”、“专”、“特”等高技术含量轴承的开发生产方面独具优势。诚信、团结、务实、创新是轴研科技的企业精神;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求是务实、精益求精,是轴研科技的企业作风。公司已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002046深市证券。轴研科技愿与您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明天!
业务范畴: 轴承圆度仪离合器磨床机械零部件加工其他试验机
企业类别: 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模式:
主营产品: 精密机床轴承;轧机轴承;单向轴承;超越离合器;牙钻轴承;交叉滚子轴承;风力发电机轴承;机器人轴承;纺织轴承;高温轴承;角接触球轴承;电主轴;磨超生产线;冷辗机;轴承检测仪器;防锈润滑油;超低温轴承;特种轴承;轴承试验机;量身定做轴承;
注册资本: 4000万元(万(人民币))
公司注册地: 中国河南洛阳
法人代表/负责人: 罗继伟
公司成立时间: 2001年
员工人数:
研发部门人数:
厂房面积:
经营品牌: zys
主要市场: 大陆港澳台地区北美南美东欧东亚东南亚中东全球
主要经营地点: 全国各地
公司营业地:
年营业额: 人民币
年进口额:
年出口额:
月产量:
主要客户: 机械制造、机床、纺织、医疗、印刷、食品
质量控制:
管理体系认证:
信用等级参考: 评选公司: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等级:AA编号:0146
OEM代加工: 提供
开户银行: 工行洛阳市长春路支行
银行帐号: 1705021209021011664
工商注册信息: 已验证
联系人: 俞玮先生(企划证券部部长)
电话: 86 0379 64881352
传真: 86 0379 64881518
移动电话:
企业地址: 吉林路1号
邮编: 471039
公司主页: http://www.zys.com.cn
http://www.cnewsbank.com/showindex.php?i_id=5366758
洛阳轴承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经济规模。中国轴承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2005年全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达1092家,全年生产各类轴承50.4亿套,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轴承产量和销售收入居世界第三位。近年来,轴承进出口贸易逐年的攀升对拉动轴承工业快速发展也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十五”期间,轴承出口量近100亿套,年均增长8.9%;出口创汇近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6%,出口创汇占销售总额的18%以上。
2、经济结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轴承行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深刻变化。哈、瓦、洛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继续成为轴承工业的脊梁,依然占据着大部分国家重点主机配套市场。集中在江浙地区的众多民营和私营企业得益于自身的灵活经营机智,市场经济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地处沿海的有利条件,异军突起,强劲增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大部分通用轴承产品市场,其中一些优势企业正努力向高端产品市场进军。同时,世界各大轴承公司相继进入中国,组建合资或独资企业,形成了中国轴承工业的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之势。近年来,民营企业呈强劲增长的态势,国有企业的比重逐年降低。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比重还将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
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了新兴产业集群的雏形。浙江省成为中小型轴承的生产大省,产能和出口均占全国各省市前茅;江苏省突出滚针轴承和轴承装备产业;辽宁省集中了大型和轧机轴承企业;浙江新昌的轴承毛坯和山东聊城的保持架都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基地,产品供应全国。
3、经济质量。中国轴承行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有一所(洛阳轴承研究所)、一院(第十设计研究院)、一校(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全行业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万向、瓦轴、哈轴、洛轴、西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万向、龙溪、洛阳轴承研究所、西北)。全行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有很大提高,掌握的轴承规格由1999年的39000种增加到66000种,为重大装备和重点主机的配套率达到80%左右。市场品牌效应初步发挥,瓦轴ZWZ,万向,哈轴HRB,人本C&U,天马TMB品牌产品被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瓦轴“ZWZ”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长期制约国内主机配套和扩大出口的微小型深沟球轴承的振动噪声和密封性能的技术攻关得到突破,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主机配套和扩大出口的要求,部分企业的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轴承出口由原来的普通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扩展,如铁路机车轴承、铁路货车轴承、关节轴承、石油机械轴承、卡车轴承、轿车轴承等。轴承工艺装备的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控磨加工设备、钢球加工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厂家要求,开始批量向国外厂家批量供货,全行业已有200多条自动生产线,有10多家企业实现了轴承自动化生产。
企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ISO9000认证工作进一步普及,质量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管理体系趋于简洁,突出个性,在管理方法和手段运用上,向国际水准迈进,一些优势企业推行的ERP管理、“5S”(“6S”)管理、六西格马(“6σ”)管理、品牌管理和再造工程等,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上取得了新的成效。
4、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中国轴承行业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还是模仿,几十年一贯制,产品开发能力低,形成“两弱两少”,即基础理论研究弱,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力度弱,少原创技术,少专利产品。二是行业生产集中度低。在全世界轴承3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世界八大跨国公司占75%~80%。德国三大公司占其全国总量90%;日本五家占其全国总量90%;美国三家占其全国总量56%。而中国十家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销售额仅占全行业的36.2%,前三十家的生产集中度也仅占49.9%。SKF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相当于中国近千家企业的销售额的总和。三是制造技术水平低。轴承工艺和工艺技术发展缓慢,车加工数控率低,磨加工自动化水平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老企业中作为生产主力的仍是传统设备。对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先进热处理工艺和装备覆盖率低,许多技术难题攻关没有取得突破。轴承钢新钢种的研发,钢材质量的提高与稳定,润滑、冷却、清洗和磨料磨具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不能适应提高轴承产品水平和质量的要求。四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中国轴承行业现处于产能扩张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粗放型的忽视质量、效益和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扎实,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进步较慢,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大多数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低层面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尚未被多数企业领导所认识和重视。五是企业人员素质低。提高产品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员素质低。全行业还没有一只门类齐全、掌握现代机电技术的技术工人队伍,熟练工人人数偏少,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中西部地区对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东部地区企业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当多的企业在营造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各类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政策和环境上投入不足,力度不够。
二、洛阳轴承工业概况
据统计,洛阳市轴承研发生产及相关企业已超过200家。洛阳轴承研发生产企业众多,专业门类齐全,水平参差不齐。统计资料表明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9家,2005年实现轴承生产5515万套,销售收入204395万元,实现利税3597万元,职工总人数20294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厂家有120余家,销售收入2.9亿元,职工总人数4021人。
轴承研发生产及相关企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研发生产型企业。具备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当前仅有两家,其中有我国目前轴承行业综合制造能力最强的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
2、研发机构。洛阳市拥有我国专业水平最高、门类最全的轴承研发机构。即:洛阳轴承研究所及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机洛阳第十设计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的轴承专业及相关研发机构。
3、轴承专业生产企业。洛阳市专业生产厂较多,但是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00万元以上厂家较少,除前两项所列企业及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维斯格公司等少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产品水平较差,基本依靠低成本、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
4、轴承零部件配套厂。轴承零部件配套厂分为锻造厂、车加工工厂及滚动体等零部件配套厂。洛阳轴承锻造企业始于为洛轴配套锻件兴起的一个产业,长期以来随着洛轴的兴衰起伏波动。近年来,除向洛轴等本市轴承企业配套外,已开始批量向省外轴承企业供货,随着国外轴承制造企业巨头将锻造配套的目光移向洛阳,我市轴承锻造企业面临着空前未有的发展契机。问题是洛阳轴承锻造企业工艺水平偏低,在进一步控制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调整。
车加工配套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目前行业具有优势地位的中大型车工件配套上,洛阳市中大型轴承套圈车加工具有较强的优势。其中洛轴集团开始批量向铁姆肯等国外厂家提供优质车加工套圈,洛凌等企业向日本NTN等国外厂家提供车加工套圈,部分企业向省内外轴承企业提供碾扩套圈。洛阳轴承车加工配套厂家工艺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工艺设备陈旧落后。
滚动体生产厂家较多,其中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有洛轴钢球制造厂及滚子制造厂、河南省钢球厂等,除中大型钢球尚具有行业先进水平外,其余产品处于行业中等水平,难以适应轴承档次提高的需求。洛阳轴承滚子生产在轴承行业具有优势地位,近年来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普遍生产规模较小。
轴承保持架本来是洛阳轴承产业的优势产品,近年来该类产品中的中小型保持架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中低档产品逐渐被山东聊城所取代,高档产品被进口或外资企业所取代。中大型保持架及实体保持架尚有优势,但需要调整工艺水平,提高产品档次,保持质量稳定。
5、轴承专用装备。洛轴是我国轴承行业最早自行研制工艺装备的工厂,近年来轴承装备工业日益专业化、数控化、自动化,精度高、稳定性好成为装备工业追求的目标。尽管洛阳轴承装备工业起步较早,但整体水平处在中下游。洛阳精密机床厂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其生产的轴承专用磨床主要用户方向为中低档次轴承企业,亟待调整产品结构。洛轴集团装备公司具备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但应该调整企业服务对象,由维修服务型为主调整为研发、生产、销售新型轴承工艺装备为主,大幅度地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
6、其他相关企业。洛阳围绕轴承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轴承配套产业,包括现在有一定经济规模的模料模具厂、工模具制造厂、专用冷却液生产厂、主轴及电主轴制造厂、热处理专用淬火油等一批企业,这些厂的很多产品具有自已的专利技术,并且销往国内许多轴承制造企业,产品自身特点造就以上企业多数为营利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7、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河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内唯一轴承专业,每年向轴承行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高等技术人才。还拥有国内一流的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洛轴技校,他们为洛阳及中国轴承生产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中级技术骨干及人才储备,为中国轴承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优势与问题
1、优势。洛阳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城市。高科技优势突出,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省级骨干科研院所18个,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涉及航空、航天、电子、机械、材料、石油、化工等领域。轴承行业的科研中心、设计中心、高等院校和行业最大的生产基地均在洛阳,构成在洛阳发展高新轴承产品的独特有利条件。洛阳机械制造业具有强大的群体优势,相关协作条件优越。发展轴承工业所需的辅助生产、相关技术、标准、计量和实验手段等均有现成的条件可供利用。洛阳属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相比,经济发展步伐相对较慢,相应工资水平也有一定合理差距,而且洛阳熟练技工多,技术人员多,人才相对稳定,对企业发展有利,具有良好的成本优势。
2、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洛阳市及河南省轴承产业在1985年以前处在全国各省市前列,近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河南轴承产业总体规模下降到第四、五位的水平。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浙江轴承工业处在各省市的下游,2004年浙江轴承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5.43亿元,产量11.25亿套,营业利润5.95亿元,2005年已超过100亿元,营业利润超过8亿元,居各省市前列。第二、第三位年营业利润都在2亿元以上,唯独河南利润总额为负值。浙江、辽宁、江苏、山东、重庆等地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产品水平处国内上游序列、经济效益良好的中大型轴承企业,其中有浙江人本、天马轴承、大连冶金、江苏常州光洋、重庆长江等明星企业。二是产业分散、产品水平低。统计表明洛阳市轴承及相关产业数量较大,但产业规模超过500万元以上仅有十几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更少。说明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资本积累阶段,数量多、收入少反映产业散、水平低。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洛阳一所、一校、一院、一厂的努力拼搏,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项目攻关,并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实际的工艺、技术、装备等,使洛阳市轴承产业以洛轴集团、轴研所等个别具有产品研发、试验等先进手段的企业为代表的产品水平不断提高,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部分企业基本上依靠沿用洛轴或轴研所等单位的技术进行抄袭式生产,水平相对来讲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产品档次较低,
四、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
遵照胡锦涛同志关于“要把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作为提升制造业的战略重点,切实加强现代化装备业建设,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指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发展全局,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制造技术升级,推进大集团、“小巨人”企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洛阳市应紧紧抓住国家推行中部崛起的有利机遇,在加快建设“新洛阳”的进程中,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法,采取符合洛阳轴承产业实际的切实有力的措施,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构筑洛阳轴承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1、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提高洛阳轴承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洛阳市应根据自身优势,依托一所(洛轴所)、一院(十院)、一校(河南科大)、一厂(洛轴)建立实施洛阳轴承产业技术信息平台,推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少投入、快产出的原则,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各企业按销售收入的比例分担及政府财政支持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从而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推动和提高洛阳轴承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2、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和合作的力度。按照“整体剥离,带资分流,多元股权,推向市场”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真正将企业推向市场。对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小企业等,通过兼并、收购、投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铸造几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3、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盘活无形资产,加速资本运作,扩大合资合作,实现企业稳步快速发展,形成符合洛阳特色的轴承产业结构。
4、调整组织结构,实施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大职能、小框架、哑铃型、扁平化”的原则,分离辅助和服务功能,精化队伍,明确职责范围,提高运行效率,使企业经营从产值、产量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改善和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5、以河科大和洛轴技校为龙头,大力发展职工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员工再教育率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的比例达到15%,高级专业人员占5%,使企业核心技术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占领并保持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6、借鉴经验。对于老国有企业可借鉴东北、重庆等地经验,将企业银行贷款进行打包打折处理,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对企业下岗职工经济补偿金应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使企业在减员和改制过程中减轻包袱,轻装上阵等。
7、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优先发展汽车轴承、铁路轴承、冶金轧机轴承、石油机械轴承、工程机械轴承、数控机床轴承等为重点主机配套的高精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开发第三代、第四代轿车轮毂轴承、准高速、高速铁路客货轴承、办公机械及新一代家电用静音轴承、特殊材料轴承、特殊工况下使用的轴承、航空、航天、计算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轴承;限制发展通用轴承,特别是通用微型、小型、中小型球轴承。形成一个适应市场多层次需求,各个档次产品合理配置的产品结构:高端产品约占30%;中挡产品约占40%;普通产品约占30%。主机配套率达到80%。
8、技术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设计制造技术水平,使产品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上一个大台阶。
五、措施意见
1、自主创新。一是建设发展洛阳轴承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发挥一所、一院、一校、一厂的在中国轴承行业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强化他们在研发和创新上为洛阳轴承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依托的功能,建设发展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由洛阳轴承研究所、机械工业第十设计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参加,进行轴承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三是推动轴承相关产业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
2、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在正确政策指引下促进其由竞争走向竟合,形成一个战略联盟,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一批有发展的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低企业,不断提高轴承行业生产集中度。
3、推进名牌战略。引导企业按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的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能力,持续获得成功,创造创建名牌,推进名牌战略。
4、提升制造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集团对行业共性的技术进行攻关;开发并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及装备;促进开发洛阳特钢的生产与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5、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按《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规范企业管理;积极推广应用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积极推行现场管理实行5S(6S)管理提高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水平;鼓励企业按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的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引导企业按“效益驱动、总体设计、分布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6、实施人才工程。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7、加大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加大对具体企业、产品、技术项目的资金支持;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设立技术攻关基金。
8、加大政策支持。市政府研究借鉴江苏、浙江、山东、瓦房店等地的成功经验,推出符合洛阳轴承产业实际的政策,使洛阳轴承产业早日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轴承研发、生产、销售的具有自身优势的基地。
9、服务保障。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行业统计信息、产品准入、打假维权、价格自律、品牌推介等方面加大力度,使洛阳轴承产业早日腾飞,为中国轴承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03)
㈦ SUJ2轴承钢多少钱一公斤
这个SUJ2 就是人本的轴承钢的型号,国内就是GCR15
现在普通的就是4块多一公斤
㈧ 耐磨钢球普遍都是用什么轧机轧制出来的以及生产耐磨钢球的工艺流程,谢谢。
如果用轧机生产就是斜轧机,工艺流程:圆钢加热-----模具辊锻------余温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