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日本模具钢做刀如何

日本模具钢做刀如何

发布时间:2022-07-23 21:27:26

❶ 日本刀的详细铸造过程

给你简单的介绍,如果需要刀的历史和文化在追问我!

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共分如下几个步骤:炼钢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大体上玉钢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玉钢成分表(二战时期:
铁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铜 1.54%
锰 0.11%
钨0.05%
钼 0.04%
钛 0.02%
硅 不定
其他 微量水减即淬火工艺,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日本称为水减(みずへし,Mizuheshi)。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将加热后的和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 ,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只有有经验的刀工才能准确把握施锤力度的变化,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锻炼刀工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品质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钢材搭配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体积膨胀量的差,从而使刀尖产生强烈的压缩应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损,并且形成弯刀的弧度。素延将刀的形状捶打延长成长条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这个阶段基本出现刀的雏形。这一步完成后,刀工会将最前端部分切掉,来制作刀尖。
烧入
“淬火”最后一道火锻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出烧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较薄,镐地和栋的用土较厚。基本上,烧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头绪。不同的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之中。刀工凭经验由火焰的颜色判断炉内温度,若温度超过800℃以上,就会影响刀的强度。经过特定的加热时间,刀匠就会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却,进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过此步骤刀变得更硬更锋利,刀身产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层非常坚固的“马登斯晶体”或称“麻田散体” (Martensite)。所谓马登斯晶体(麻田散体)简言之,即是高温晶体结构因为急冷的缘故,使得碳原子被锁紧在晶粒中而产生“亚稳”(Metastable) 的状态,所以晶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内在张力,造成"坚硬"的效果 。而经过此步骤在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产生出如同洒上银沙般的颗粒状纹样,日语称做沸(にえ,Nie)。整体来看,这些细小的白点形成白雾一般的线条,称作匂(におい,Nioi),是鉴赏一把日本刀品质的重要依据。
由于这一步骤,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闪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将对整把刀构成致命的损伤。另外即使勉强成形,也可能无法产生美丽的纹样。为了减少失误,现在刀工多用油来进行烧入的步骤。收尾此时刀已基本成型,需要开始转入更细致的深加工。锻冶押调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弯曲度、刀工进行粗略的削制。此时检查修整细小的瑕疵、刀体形状等进入最终调整阶段。茎为安装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语称为茎(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写成中心,中子。刀工调整茎的形状、开一个镶嵌刀柄时使用的目钉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并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这个部分容易生锈,根据锈迹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铭切
一般刀工在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住所、制作年月铭刻在茎上。严格讲,铭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錾" 在茎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铭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时向外一侧为表)、内侧铭制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见。
以上步骤完成后,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装饰、卷柄等工序另有专人负责,不属于刀工的工作范围。

❷ 日本1.4116不锈钢做修脚刀硬度够吗我怎么磨都磨不快累死了

1.4116是德国牌号,抄是一种袭轴承钢。也是德国厨刀的主流钢材。
1.4116做刀,可以有很好的硬度和韧性,但需要经过严格的热处理。
如果你是自己做的刀,很可能热处理不过关。(经过处理的1.4116很难加工,看看轴承里的钢珠就知道了)。

❸ 日本军刀是如何造的

首先声明,此资料转自网络关于日本刀的介绍

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共分如下几个步骤:
炼钢
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大体上玉钢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玉钢成分表(二战时期:
铁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铜 1.54%
锰 0.11%
钨0.05%
钼 0.04%
钛 0.02%
硅 不定
其他 微量
水减
即淬火工艺,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日本称为水减(みずへし,Mizuheshi)。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将加热后的和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 ,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只有有经验的刀工才能准确把握施锤力度的变化,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
锻炼
刀工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品质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
钢材搭配
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体积膨胀量的差,从而使刀尖产生强烈的压缩应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损,并且形成弯刀的弧度。
素延
将刀的形状捶打延长成长条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这个阶段基本出现刀的雏形。这一步完成后,刀工会将最前端部分切掉,来制作刀尖。
烧入
“淬火”最后一道火锻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出烧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较薄,镐地和栋的用土较厚。基本上,烧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头绪。不同的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之中。刀工凭经验由火焰的颜色判断炉内温度,若温度超过800℃以上,就会影响刀的强度。经过特定的加热时间,刀匠就会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却,进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过此步骤刀变得更硬更锋利,刀身产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层非常坚固的“马登斯晶体”或称“麻田散体” (Martensite)。所谓马登斯晶体(麻田散体)简言之,即是高温晶体结构因为急冷的缘故,使得碳原子被锁紧在晶粒中而产生“亚稳”(Metastable) 的状态,所以晶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内在张力,造成"坚硬"的效果 。而经过此步骤在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产生出如同洒上银沙般的颗粒状纹样,日语称做沸(にえ,Nie)。整体来看,这些细小的白点形成白雾一般的线条,称作匂(におい,Nioi),是鉴赏一把日本刀品质的重要依据。
由于这一步骤,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闪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将对整把刀构成致命的损伤。另外即使勉强成形,也可能无法产生美丽的纹样。为了减少失误,现在刀工多用油来进行烧入的步骤。
收尾
此时刀已基本成型,需要开始转入更细致的深加工。
锻冶押
调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弯曲度、刀工进行粗略的削制。此时检查修整细小的瑕疵、刀体形状等进入最终调整阶段。

为安装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语称为茎(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写成中心,中子。刀工调整茎的形状、开一个镶嵌刀柄时使用的目钉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并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这个部分容易生锈,根据锈迹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铭切
一般刀工在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住所、制作年月铭刻在茎上。严格讲,铭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錾" 在茎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铭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时向外一侧为表)、内侧铭制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见。
以上步骤完成后,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装饰、卷柄等工序另有专人负责,不属于刀工的工作范围。

❹ 日本刀刃材料是高碳钢好还是花纹钢好

高碳钢耐用 便宜(例如 锰钢 性价比较高适合初学者) 花纹钢的水很深 你不会知专道刀属商用哪两种材料制作花纹钢刀条 手工锻打会很贵 机器折叠也不便宜 最多的就是花纹钢板裁出刀条在打磨,而且便宜的花纹钢 较软 不适合爆砍 贵的花纹钢刀也不舍得爆砍 , 有钱的话 弄个t10 烧刃就不错 价格在800-1200左右吧 普通的锰钢 t10刀也就400左右

❺ 模具钢和高速钢哪种更适合做刀

高速钢 比模具钢更适抄合做刀
1.模具钢是用来制造冷冲模、热锻模、压铸模等模具的钢种。模具是机械制造、无线电仪表、电机、电器等工业部门中制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压力加工工艺的质量、产品的精度产量和生产成本,而模具的质量与使用寿命除了靠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精度外,主要受模具材料和热处理的影响。
2.高速钢(HSS)是一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热性的工具钢,又称高速工具钢或锋钢,俗称白钢。高速钢是美国的F.W.泰勒和M.怀特于1898年创制的。
高速钢的工艺性能好,强度和韧性配合好,因此主要用来制造复杂的薄刃和耐冲击的金属切削刀具,也可制造高温轴承和冷挤压模具等。除用熔炼方法生产的高速钢外,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粉末冶金高速钢,它的优点是避免了熔炼法生产所造成的碳化物偏析而引起机械性能降低和热处理变形。

❻ 模具钢DZ53能作菜刀吗会不会有毒

DC53可以做菜刀,没有毒。

DC53是冷作模具钢中综合性能比较顶尖的一种材料,适用于制作高耐磨、高硬度、高韧性的冲裁模具、冷作成型模具、冷拉模具、成型轧辊冲头、冷挤压模具等......

做菜刀不推荐选用DC53,长期与水、盐接触,易锈蚀。

做菜刀应选用可淬硬型铬系不锈钢,例如:2Cr13,手术刀就选材于这种铬系不锈钢。

沈阳中金模具钢

❼ 好的日本刀是用社么钢打造的

简单来说,日本刀的材料主要为「玉钢」(Tamahagane)。不过,「古刀」期的刀剑所用的物料和制作法门都已经失传。以现时的科技可以分析出刀剑完成品的化学成份,但是不能准确推算出炉火处理前的物料成份和炉火处理的温度、时间、次数、焠火方法等数据。能够流传下来,最早的制刀法门主要来自「江户」时代的记载。 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制刀方法,以下只能约略列出一般典型的制刀步骤:
第一步. 「水挫」 (Mizuheshi)
又称为「水减」。即是将「玉钢」加热并锤打成厚度为约 5mm 的薄片。听起来像是很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 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 (含碳量的保留 / 流失),加热的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玉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只有经验老到的刀匠才能准确把握施锤力度的变化,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匠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含碳量足够的部份会自然碎落,作为制刀的材料。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收集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余下的部份,刀匠会留待将来再用。 以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
第二步. 「小割」 (Kowari)
将钢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长短的细块。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过低,有些刀匠会用这个来制作刀剑的「芯铁」。
第三步. 制作烧台
烧台将会成为刀身的一部份,所以必需以优质的「玉钢」制造。(烧棒不是刀身部份,可以用任何钢料制作。)
第四步. 「积重」 (Tsumikasane)
将「小割」工序所得的碎钢块一层一层的焊接在烧台之上,如此热力就可以均匀传递。钢块的热黏性对焊接的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热黏性则取决于钢材的纯度和含碳量,所以选用「玉钢」和进行第一步的「水挫」工序是必要的。 不同的刀工流派有不同的焊接方式... 平行排列的焊接称为「短册锻」,交差排列的称为「拍木锻」,十字形排列的称为「木叶锻」或「十文字锻」。 以锻造一支「刀」(「打刀」) 为例,就需要积聚约 2 到 3 kg 的钢材。
第五步. 「积沸」 (Tsumiwakashi)
将「积重」工序办好的物料放回炉火,以确保钢料能够完全焊合。为确保钢料与空气完全隔绝 (以免炉火消耗钢材中的含碳量) 和容许细慢而均匀的热力处理,置入炉火前刀匠会将钢料用沾满泥汁和稻草灰烬的和纸将钢料紧紧包好。刀匠必需小心掌握炉火的温度和加热的时间。
第六步. 折返锻炼
日本古时一直未有机会发展高温炼炉的技术,要炼制均质的刀剑就非常困难。为克服如此问题,唯有应用「折返锻炼」的技术。 将「积沸」工序办好的钢料返复折迭,重回焊接,只消重复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层的钢材 (2 的 10 次方);层次愈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制成品的强度亦会较高。 (注:不过层次太多的话,即代表钢材在炼炉中的时间太长,钢材中的碳含量亦会流失太多,制成品的硬度就会受到影响,锋利程度亦会有所限制。一般来说,日本的刀剑通常不会经过 15 次以上的折返锻炼。) 在「折返锻炼」期间,不断的锤打会令钢材中一大部份的杂质化为火花飞走。杂质是钢材的「强度弱点」,损害往往由「强度弱点」开始,慢廷至材质的整体,成为全面的损坏。「强度弱点」的数目愈少,慢廷破坏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钢材愈纯净,其强度和韧性就会愈高。 世界各地以高温炼炉制成的刀剑,成形后都会有铁晶体肥大的问题。根据热力学的解译,在高温炼制过程中,细少的铁晶体为减少其数目 (减低总表面积),会自行互相结合,重组成数目较少,体积较大的铁晶体。如此一来,钢材的强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以高温炼炉制成的刀剑在焠火之后 (即是将白热的钢铁投到水 / 油中冷却),必须重新置回低温炉火数小时,令细少的铁晶体在原有的晶体之间重新结晶,回复强度和韧性。不过,长时间的炉火锻炼又会令碳含量过份流失,影响制成品的表面硬度和锋利程度。 相对于西方的刀剑,以低温炼炉 (低于摄氏 1000 度) 炼制的日本刀,铁晶体一直能够保持在细密的状态,所以焠火之后根本就不用回火,进一步减少碳份的流失,而硬度、强度和韧性都能够保持。 此外,经过「折返锻炼」的刀剑会出现有如松木纹一般的表面纹理 (「地肌」),美观之极。 (注:有利必有弊。高温炼炉中的钢材较软,较易打造成形;低温炼炉中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甚至不是个人的体力所能应付。如果折返层不能完全焊合,就会成为潜在的裂口,变成完成品的瑕疪。所以,一般打造过程中,刀匠会紧持钢材,并发号司令,由两三名体壮力健的弟子从旁以长柄大锤敲打。换句话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约的工事,以血汗换取质素的伟大艺术。)
第七步. 「造边」
日本刀锋利而又不易弯曲,即是拥有 "刚硬" 的特性。
同时,日本刀又不易折断,即是拥有 "柔韧" 的特性。 集刚柔两性于一身,日本刀如何做到呢? 有别于世界各国的刀剑,日本刀并非由一块钢材打造而成,而是由一层刚硬的「皮铁」(Kawatetsu) 包裹着另一柔韧的「芯铁」(Shintetsu),焊合而成。「皮铁」由含碳量较高的「玉钢」经 10 到 15 次的「折返锻炼」制成,而「芯铁」则以由含碳量较低的「庖丁铁」(或用低碳生铁,或用含碳量低的「玉钢」) 经 5 到 6 次的「折返锻炼」制成。 如此的组合,日本刀就可以做到刚柔同体了。 不同的刀工流派采用不同的钢料分布方式,有的更会加上硬度更高的「刃铁」(Hatetsu),硬度更低的「栋铁」(Munetetsu),或采用经折迭却没有焊合的双层「芯铁」。
第八步. 「素廷」
将「造边」工序准备好的混合钢材打造成长条形,成为刀身的基本形状。
第九步. 打造「切先」
为确保「切先」与刀身有同样的混合钢材分布,也为了得到通顺的表面纹理,刀匠会将刀尖斜斜切去一段 (尖角在边锋的位置),再以小锤将尖角打造成向后的弯弧,成为「切先」。刀匠锻造「切先」的时候,钢材处于高温状态。焠火过后 (即是将刀身放到水中冷却),「镐」的部份遇冷收缩,「刃」的晶体却会彭胀,所以「铓子」会向「栋」的方向返缩。制作「切先」是最考究手工的步骡,所以由制成品的「切先」可以看出刀匠本身的功力。
第十步. 「火造」
以小锤将刀身各部份打造成形和修正。
第十一步. 「烧入」
最后的火锻工序。刀匠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烧刃土」(Yakibatsuchi)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成份和调制法),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刃」的范围用土较薄,「镐地」和「栋」的范围用土较厚。基本上,「烧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点。 泥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摄氏 750 至 760 度的炉火之中。刀匠由炉火的颜色以确认温度,若温度高于摄氏 800 度以上,完成品就会出现铁结体肥大的现象,影响强度。 经过特定的加热时间,刀匠就会将刀身移离炉火,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却,即是 "焠火"。(焠火的水温、水源、手法、添加物等都被各派刀工视为最大的秘密。) 因为「烧刃土」厚薄不一的关系,「刃」的冷却速度远较「镐地」和「栋」为快,所以「刃」的硬度会远较「镐地」和「栋」的硬度为高。亦因为急冷的缘故,「刃」的铁晶体会发生异变,体积变大,所以焠火之后刀身会进一步向后弯曲。这个情况有别于上述的 "晶体肥大" 的问题,焠火后「刃」的铁晶体数目不变,只是每一个晶体的体积变大而已。情况好比清水结冰之后密度变小,体积变大一样。
第十二步. 其它
再经过初步的打磨、开「目钉穴」、锉「鑢目」、刻「铭」等工序后,刀匠的责任可以说是到此为止了。一般来说,日本刀的「研磨」、造鞘、金银装饰、卷柄等工序另有专人负责,不是刀匠的工作范围。

❽ 在做刀的钢材中,花纹钢和t10烧刃哪个好些日本的玉钢怎么样

呵呵呵 亲们,任何一把现代材料的刀,对于像玉刚这样的古刀,都是碾内压般的存在。像容T10,高锰钢,硬度都至少在55以上吧,到58正常(热处理正确哈)。你知道所有的古刀,没有一把硬度能到52的。而且,韧性上古刀更是差的要命。。。为啥什么三枚什么的,是因为实在材料不行,不得不这么费劲。。。所以就算是工具钢全钢刀,放在400年前就是神刀。现在的打刀 太刀 真铁贵在刀装,工时和情怀上,实际上连你家菜刀都砍不过,卷刃,崩口妥妥的。实话,都别心碎。
真正更好的材料是C3V,S90V这些现代不锈钢材质才是神器。比如CPM 3V刀条,批量市场上是莫有的,是要定制的,价格3000到5000起,成刀上万。你不信去搜。你去看S90V这种秒天秒地的,现货市场上只有不超过两种折刀,一千起。就连M390这种烂大街的货,都没见有人做刀条的。不管脆不脆关键还是太贵,需求也不大。连C3V冷钢的二十公分刃长的刀,都要一千以上。。。
非常怀疑所谓的花纹钢,似乎不靠谱,远离。

❾ D2是什么钢 有什么 特性 做刀很好吗

D2(Cr12mo1v1),优质工具钢,硬度59-60HRC,深度冷处理至-120度,两次退火,其优点是坚韧和较长时间的刀刃保持性。
作刀的效果很好。

❿ dc53钢材可以做刀吗

dc53虽然在韧性上较之D2改进很大,但是这么长应该还是不太适合。它的最佳内应用长度应该在40cm以内,热容处理时硬度与小直一样可以做到60左右,才算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要求的这种长形制,硬度应该放在其次考虑,一般有50-55就足够,主要还是要注意其韧性。这类长度的国内制作主要是用便宜的65锰或者T10类碳钢就行,韧性性能足够好,碳钢的锋利度切削性也能弥补硬度下降所带来的弊端。

(10)日本模具钢做刀如何扩展阅读:

dc53钢材主要特性

(1)被切削性,被研磨性良好。 被切削性,被研磨性皆比SKD11优秀,所以加工工具寿命较长,加工工时数较省。

(2)在热处理上之优点 淬火硬化能比SKD11高,所以可改善真空热处理时硬度不足之缺陷。

(3)在线切割加工上之优点 藉高温回火可减轻残留应力及消除残留沃斯田铁,能防止线切割加工产生龟裂、变形之困扰。

(4)在表面硬化处理上之优点 表面硬化处理后表面硬度比SKD11高,因此可提高模具性能。

(5)在修补焊接作业上之优点 由于预热及后热温度均比SKD11低,所以修补焊接作业较简便。 特点:通用冷作模具钢,高硬度,高韧性DC53模具钢

阅读全文

与日本模具钢做刀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辽宁钢筋混凝土多少钱 浏览:883
钢管铁件怎么计算 浏览:954
合金筷的寿命是多少 浏览:647
取钢板多久能脱拐走路 浏览:509
什么是管对接焊缝 浏览:449
pp线盒模具定制多少钱 浏览:695
钛合金粉末粒径分布如何测试 浏览:843
16厘12米钢板多少钱吨 浏览:909
什么样的钢材需要发黑 浏览:503
不锈钢镜面怎么打理 浏览:667
天然气管道地面焊接用什么滑轮 浏览:269
铸铁管与焊管差异 浏览:586
不锈钢管怎么手动弯弧机 浏览:41
怎么增加不锈钢管的强度 浏览:775
20mm的铜环如何焊接 浏览:693
无缝钢管57一吨多少米 浏览:19
二氧化碳钢瓶哪个快递公司可以寄 浏览:520
不锈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区别 浏览:233
八节虾米腰弯头怎么下 浏览:581
广联达钢筋弯折怎么计算公式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