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塑料模具得常见问题有那些如何处理那些问题
造粒工序是将高聚物树脂与各种添加剂、助剂,经过计量、棍合、塑化、切粒制成颗粒状塑料的生产过程,塑料颗粒是塑料成型加工业的半成品,也是挤出、注塑、中空吹塑、发泡等成型加工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工艺:1、配料前的准备工作配料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树脂过筛、增塑剂过滤、粉末状添加剂磨浆、色母料粉的配制原材料干燥、块状添加剂的加热熔化等工序。为防止增塑剂内机械杂质或黑色垃圾混入制品,影响产品性能,生产电缆料时,增塑剂一般用60~120目的过滤网过滤对颗粒较粗或容易结团的粉末状添加剂,最好先用增塑剂进行磨浆,以浆料加人,混合分散于树脂中较均匀。作为块状的硬脂酸和石蜡均是塑料加工中应用较多的润滑剂。若直接加入捏合机,会因高速捏合机内高速旋转撞在折流板上,损坏折流板,所以必须先加热熔化后加入捏合机。硬脂酸的熔点为69.60℃,石蜡熔点为60℃。2、配方称量投入捏合机或密炼机进行混合,塑炼的原材料,首先应按设备容积和投料系数,估算出投料量。根据投料量精确称重,称量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会使制品质量不稳定。称量衡器和自动计量装置应定期检查与校正,防止因计量错误造成质量波动。3、捏合捏合可分为加热捏合与冷却捏合,用高速捏合机。加热捏合的工艺条件:软质聚氯乙烯捏合时间10~15min,出料温度95~100℃;硬质聚氯乙烯捏合时间5~10min,出料温度100~110℃。另外,捏合时的加料顺序对捏合质量有影响。冷却捏合 从高速捏合机出来的物料温度较高,超过100℃,若放入贮料筒,易发生变色、结团甚至物料分解。因此,需要立即进行冷却混合,使物料温度下降至50℃以下,才能贮存供挤出机用。冷却混合工艺条件无论软质、硬质聚氯乙烯均为捏合时间5~10min,出料料温50℃以下。参考网页: http://www.suji18.cn/cnnews572.html
2. 注塑周转箱注不满模具却涨模有毛边是怎么回事
新模还是旧模?新模话可能因素1,合模没合好。2,进胶点太小。3,流道太小。4,排气没开好,排气不良。
旧模话可能因素1,射胶太快。2,料温模温太低。
3. 塑料模具维修常见方法。
摘要 判断故障,分析要点。
4. 注塑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注塑生产时,会遇到浮纤问题,露纤就是玻璃纤维露在产品表面,比较粗糙,外观上比较难以接受,产生的可能原因分析:在添加这类填充物的时候,一般是采用物理混合方法, 所以只是玻纤均匀分散在塑料中间,但在塑料融化后,这个混合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视添加的比例和玻纤的长短而定,还有原料的温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那玻纤为什么会外露呢?
在射胶的时候,料的流动虽不同于液体的流动方式(液体是牛顿流动,塑胶是非牛顿流动),但有一种说法比较有意思也比较通俗易懂。大家应该看过河流里面,在 河流里有一些树枝等杂物,经常会在沿岸边有一些这类依附河岸而停留。因为在河岸边水的流速因为阻力而变慢,这个就和充填时的表皮层有类似了。所以这些树枝在注塑中,就是玻纤外露,也就是浮纤了。
这是因为玻纤相对于塑料的流动要差很多,而塑料在模具中的流动是喷泉式流动(喷泉效应),从中间往两边翻动的方式流动,所以流动性最好的肯定是跑到最前面,流动性不好的就会停留在模具表面(做PP等原料时结合线和最后部位颜色不同也同此理,只是在最前端一般是蜡质,和色粉分离了特别是加色母最明显,因为 色母一般是用PE做载体),还有做防火料模具表面吸附防火剂也是这个原因。
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可以降低浮纤的比例:
1.增加充填速度
在增加速度之后,玻纤和塑料虽然存在流速不同,但相对于高速射胶而言,这个相对速度差的比例就小了,就像河流在激流地段永远不会有树枝留下一样的道理。
2.升高模具温度
这个作用是最大的,增高模具温度,就是为了减少玻纤和模具接触阻力,让玻纤和塑料的速度差尽量变小。并且让塑料流动时的中间熔融层尽量厚,让两边的表皮层尽量薄,这样就好像光滑的河岸无法留住树枝一样的道理。RHCM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做到外观无浮纤的。
3.降低螺杆计量段的温度,减少溶胶量
这是让塑料盒玻纤分离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一般来讲对于浮纤影响最小,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大。但是,这个可以很好的解决烧焦。这是因为增加玻纤后,玻纤的体积相对于塑料要大很多,所以很容易堵住排气通道,所以在最后很难排气,并且玻纤在高压高氧气体环境中是很容易燃烧的!
5. 塑胶模具在加工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成型不良显现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不良显现
1、披锋,是塑胶模具加工过程中最大的不良;
2、脱花是排在第二位
3、困气;
4、顶白或顶高;
6. 塑料模具:模具中常用的几种修模方法
句中常用的几种修模方法 一般也就是一到两三
7. 注塑模具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注塑成型产品上出现凹痕和气孔等缺陷,该如何解决呢?
注塑成型产品出现凹痕通常是因为注塑产品在成型时受力不足、材料填充不足以及塑胶产品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且凹痕常出现在厚壁部分。造成注塑成型产品出现气孔的原因是由于模腔内塑料不足,外圈塑料冷却固化,内部塑料产生收缩形成的真空。那么在注塑成型时,该如何解决凹痕和气孔等缺陷问题呢?
精密模具
原材料问题:
烘干原材料,保障塑胶材料的干燥。
注塑问题:
提高注射压力;增加注射时间;增加保压时间;提高注射速度;增加注射周期;
注塑温度问题:
注意塑胶材料及塑胶模具温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造成注塑产品的缺陷。
塑胶模具问题:
①增大浇口;②增大分流道;③增大主流道;④增大喷嘴孔;⑤改进模子排气;⑥平衡充模速率;⑦避免充模料流中断;⑧浇口尽量安排在制品厚壁处;⑨如果有可能,减少制品壁厚差异;
注塑设备问题:
①增大注压机的塑化容量;②使注射周期正常;
8. 注塑成型过程中常见的20种缺陷和解决办法~越多越好~注塑机工作出现的问题也算~
塑件不足方面:
1、塑料供给不足,温度低,注射量不够。
2、注射压力小,注射时间短,保压时间短。
3、注射速度大快或太慢。
4、喷嘴温度低,堵塞或孔径过小,料桶温度低。
尺寸不稳定:
1、成型条件(温度、压力、时间)不稳定,成型周期不一致。
2、注塑机性能不良或塑化不匀。
3、机器电器或液压系统不稳定。
有气泡:
1、料温过高,加热时间过长。
2、注射压力小。
3、注射速度过快。
塌坑或凹痕:
1、料温高,模具温度高,冷却时间短。
2、注射压カ小,速度慢。
3、注射及保压时间短。
4、加料量不够,供料不足,余料不够。
(8)塑料模具成型过程中出现涨模如何解决扩展阅读:
注塑成型工艺:
1、填充。时间从模具闭合开始注塑算起,到模具型腔填充到大约95%为止。理论上,填充时间越短,成型效率越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成型时间(或注塑速度)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2、保压阶段。持续施加压力,压实熔体,增加塑料密度(增密),以补偿塑料的收缩行为。在保压过程中,由于模腔中已经填满塑料,背压较高。在保压压实过程中,注塑机螺杆仅能慢慢地向前作微小移动,塑料的流动速度也较为缓慢,这时的流动称作保压流动。
由于在保压阶段,塑料受模壁冷却固化加快,熔体粘度增加也很快,因此模具型腔内的阻力很大。在保压的后期,材料密度持续增大,塑件也逐渐成型,保压阶段要一直持续到浇口固化封口为止,此时保压阶段的模腔压力达到最高值。
3、冷却阶段。因为成型塑料制品只有冷却固化到一定刚性,脱模后才能避免塑料制品因受到外力而产生变形。由于冷却时间占整个成型周期约70%~80%,因此设计良好的冷却系统可以大幅缩短成型时间,提高注塑生产率,降低成本。
设计不当的冷却系统会使成型时间拉长,增加成本;冷却不均匀更会进一步造成塑料制品的翘曲变形。
4、脱模是一个注塑成型循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制品已经冷固成型,但脱模还是对制品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脱模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产品在脱模时受力不均,顶出时引起产品变形等缺陷。
脱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顶杆脱模和脱料板脱模。设计模具时要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脱模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
9. 塑料模具为什么会涨死,怎么解决
模具的硬度不够高,合模力过大使得模具的零件变形,或者模具里被夹杂了杂物,就会发生模具被涨死的现象。
10. 注塑模具出现粘模怎样解决
注塑模具粘模分粘前模和粘后模2种情况,要妥善解决就要了解粘模的原因。
在生产过程中注塑模具粘模的状况可以说经常出现,这个问题很比较令人头痛的。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把产品从模具中取出来,而且影响正常的生产效率,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小的成本。
一般,对于粘模问题,主要采取提前预防的办法来防止粘模的发生。
首先,一般粘模的原因分析。
1、抛光不良,例如:粘前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后模抛光比前模抛光好,模具试模在生产过程中开模直接粘在前模。
2、脱模斜度设计不合理,理论上前模的脱模斜度要比后模大,脱模斜度放反的话也可能导致产品粘前模。
3、开模时存在真空,直接把产品吸在前模或者后模,无法正常脱模,对于外壳、盒类产品较常见。
4、模具开始运作时模温太低,产品对模具的抱紧力太大。
其次,根据原因就可以很好的给出预防措施,防止注塑模具粘模问题的发生。
1、对模具内膜进行再抛光处理,防止因为抛光问题引起的粘模。
2、对于后模粘模比较多的产品,加大脱模斜度,但要视产品的加工而定。
3、如果开模时前模存在真空,前模就要做排气针,消除真空的影响。
4、如果产品结构对模温有要求的话,开始试模时就要增加模温,减少刚开始模具太低对产品包尽力的影响。
(10)塑料模具成型过程中出现涨模如何解决扩展阅读
模具保养
1、加工企业首先应给每副模具配备履历卡,详细记载、统计其使用、护理(润滑、清洗、防锈)及损坏情况,据此可发现哪些部件、组件已损坏,磨损程度大小,以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以及该模具的成型工艺参数、产品所用材料,以缩短模具的试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加工企业应在注塑机、模具正常运转情况下,测试模具各种性能,并将最后成型的塑件尺寸测量出来,通过这些信息可确定模具的现有状态,找出型腔、型芯、冷却系统以及分型面等的损坏所在,根据塑件提供的信息,即可判断模具的损坏状态以及维修措施。
3、要对模具几个重要零部件进行重点跟踪检测:顶出、导向部件的作用是确保模具开合运动及塑件顶出,若其中任何部位因损伤而卡住,将导致停产,故应经常保持模具顶针、导柱的润滑(要选用最适合的润滑剂),并定期检查顶针、导柱等是否发生变形及表面损伤,一经发现,要及时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