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月饼模具都是用什么木头做的
大部分用果树木头
松木制作的
做月饼得用专门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月饼模子。月饼模子是由硬杂木制成,圆形内陷的模子里刻着简单的花草、动物等形象。姥姥将面和好,包上各种馅料,放在模子里压好,一个个在炉子上烤好。
从前,许多家庭都有月饼模子,自制月饼成了家庭主妇的拿手好戏。月饼模子虽然大小不一、图案不同,但基本上类同,主要以圆形为主,上面刻着吉祥图案或月宫的简单画面。
别看这些模具敲起来硬邦邦的,做出来的月饼图案却非常好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喜庆,老式月饼的模具上自然少不了“福禄寿喜”等字样。除此之外,“月”字、嫦娥、玉兔、寿桃、花扇、花篮等也是月饼模子常见的图案题材。这些花纹,都是工匠一笔一笔雕刻出来的。
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月饼,还有一些造型奇特的月饼需要用特殊图案的模具制作。像是“老福州”喜欢的鲤鱼月饼,就是使用一个鲤鱼状的月饼模子压按出形的,“鱼头”“鱼鳞”“鱼尾”都惟妙惟肖。
Ⅱ 古代怎么做月饼
古代月饼的做法和现代大同小异,只不过用料不尽相同,而且有着很长的演变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为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据说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太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月饼”二字脱口而出。从此“月饼”取代“胡饼”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
原来古人,制作月饼离不开一种叫月饼模的模具;古时的月饼造型,只要看看这些“饼模”就可以知道了。
月饼模一般是用沙梨木、枣木、杏木等材质坚实、纹理细密的木头,既方便工匠雕刻细腻的花纹,又不易变形。经过细致打磨之后,表面更是光滑,容易脱模,制作月饼的时候,省时又省力。
制作月饼的时候,人们就把配好的馅料食材放在模具里面,压紧,然而再脱模,月饼就成形出来了。因此,月饼的美观程度,形式和风格都取决于月饼模的艺术性。
(2)唐朝管月饼模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月饼(中国传统小吃)
月饼(拼音:yuè bǐng)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参考资料:网络—月饼
Ⅲ 月饼模具多大合适
指最佳的分量。这个分量的月饼,体型比例最佳。我买的100克的模具,三个片,15元。我做的一般都在90克左右。不同克数的模具直径不同。
Ⅳ 月饼模具图案
现在到副食品机械专卖店,就有各种各样月饼模具。
0
|
评论
2011-4-2
。
一下,压上图案,再倒出来,放到烤箱里,熟了
0
|
评论
分享到:
。过去用檀木,黄杨木。现在金属,塑料都有我也要
Ⅳ 唐朝以前的月饼叫什么
胡饼,据历史记载,是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手执胡饼邀明月而来。你也可查相关史料。
Ⅵ 在唐朝中秋节还叫什么
在唐朝时,中秋节还叫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Ⅶ 月饼模具怎么用
一般常见的木制月饼模具通常是手握倒扣式的。也就是说要提前把做做好的中秋月饼胚胎先倒扣在模具里,然后施力成型后再从模具中扣出。倒扣时用力要均匀,反面正扣一下即可把月饼取出来。
Ⅷ 月饼在古代叫什么
饼最早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因此月饼又叫“宫饼”、“月团”。月饼始于古代面食,3000多年前苏浙一带已有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早在汉代,西域就向中原传来了芝麻、胡桃等,当时用这些原料生产出来的圆饼叫胡饼。”
赵书说,“正式记载月饼的是明代《宛署杂记·民风》,据赵书介绍,也有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在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恰好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于是“月饼”的叫法 流传开来。作为一种社交礼物,月饼能够传递情感。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Ⅸ 月饼模具
市面上常见的月饼模具有两种,木制和塑料的。
木制月饼模具;
传统手工工艺雕刻的木制模具,由硬木制成,内有传统吉祥花纹。花纹古朴细腻。
使用前要仔细查看基中的刀刻花纹,是否有残存的木屑,并用小刀小心地拨出,
以免制作时黏在月饼表面。制作前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用食用油浸泡两天,
让油慢慢地渗透到月饼模具里才可以使用。
木制模具的优点就是比较耐用,甚至可以用几十年。不仅作为一个做月饼的工具,
甚至可以当作一个古朴的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来收藏。
木制的月饼模具通常是倒扣式的。就是把月饼先倒扣在模具里,然后从模具中扣出。
倒扣时用力要均匀,侧扣一下,反面正扣一下即可把月饼取出来。
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劝你用手握式,手压式是要有专业技巧和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