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筋混凝土梁平面表示法
根据《11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所示,图中标注方法正确,建议多看看相关图集。
平面表示法: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
11G101-1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编号,图集名称全称为《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该书中详细叙述和描绘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领域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等,其具体内容是针对“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的。
11G101-1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等规范。该图集是以前的03G101-1、04G101-4图集的修编本及合并本,并协调加入了08G101-5的内容。与旧图集03G101-1有100个不同点。
(1)梁钢筋平面表示法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院已经出版发行了7本平法图集和1本相关图集:
1、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已废止)
2、03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已废止)
3、04G1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筏型基础)(已废止)
4、04G101-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已废止)
5、08G101-5,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箱形基础和地下室结构)
6、06G101-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已废止)
7、08G101-11,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
8、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9、11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0、11G1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及桩基承台)
11、06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面表示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规范11G101-1
⑵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配筋图平法平面注写方式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分别包括哪几部分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配筋图平法平面注写方式的
4.2.3.梁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五项必注值及一项选注值(集中标注可以从梁的任意一跨引出),规定如下:
1.梁编号,见表4.2.2,该项为必注值。其中,对井字梁编号中关于跨数的规定见4.2.7条。
2.梁截面尺寸,该项为必注值。
3.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该项为必注值。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等级的标准构造详图。
4.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长筋可以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的钢筋),该项为必须注值。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当同排纵筋中既有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该项为必注值。
6.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项为选注值。
梁原位标注内容规定如下:
1.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1)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3)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2.梁下部纵筋:
(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筋写在前面。
(3)当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
(4)当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按夲规则第4.2.3条第4款的规定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通长的纵筋值时,则不需在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
⑶ 梁的平法标注
平法标注法---梁(03G101 平面标注法)
钢筋平法标注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 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 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 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五、 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 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
-0.100 表示梁上皮标高。
⑷ 梁钢筋标注方法有哪些
梁钢筋标注方法
一、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1、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2、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3、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4、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 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1、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2、 2Φ22+(4Φ12) 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3、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4、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 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1、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2、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3、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4、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 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1、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2、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3、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4、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一、原位标注
原位标注是指4-4截面上部纵筋是2根直径25的通长钢筋(它在任何跨都有,通长设置)支座处的负筋长度只是两边过支座ln/4。
标注规定
1、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2、梁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3、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面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原位标注,是工程制图采用整体平面表示方法时的专用术语,区别于“集中标注”。原位标注指在梁跨的局部,截面、标高、配筋信息有不同于集中标注的单独标注,在梁的上部标明支座筋和架立筋,在梁的下部标明下部筋、箍筋、拉筋、腰筋、梁跨截面变化、位置变化、标高变化,还包含其它特殊改变的数值及文字说明。
二、平法
平法是“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包括平法的标注形式,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一种标注。
1、平法的产生:
国内传统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日本的结构图纸 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美国的结构设计只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据此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也必须改革。
2、平法的原理:
设计流程:设计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力学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
结构设计是一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创造性设计部分(创造性劳动),节点构造、节点外构造不是结构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是抄的规范。(注:节点构造是算不出来的,是由研究人员试验出来的。)传统的单构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将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混在一起,节点内构造和节点外构造的设计属于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基于此产生了结构标准化、构造标准化的思路,用数字化、符号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表示创造性设计。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含表示方法和标准图两部分。节点构造标准化后,施工公司的劳动量加大。
3、平法的应用:
1991年9月份平法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工程,开始推广平法。构造图适合于所有的构件,平法一张图上都有,走哪看哪,非常方便。平法推出后,有坚决支持、坚决反对、不表态三种人,后来将专利贡献给国家,成为国家标准。
平法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提高了科技含量,不让非专业人员看懂,设计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平法是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提高效率两倍以上,能够使中国结构界不合理的人员配置情况得到改善。3个建筑师配1个结构师。
⑸ 钢筋混凝土梁平面表示法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 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⑹ 梁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
包括平面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
1、平面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用于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如梁编号、梁截面尺寸、梁箍筋、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等。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2、截面注写方式。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梁平面布置图上,选择一根梁用剖面符号引出配筋图,并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表达梁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