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对建筑施工现场钢筋外加工进行管理
1,钢筋冷拉抄调直时,须控制其冷拉率,对HPB235级钢筋不宜大于4%,对HRB335及HRB400级钢筋不宜大于1%。抽查过程中,除要求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核查钢筋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外,还要采用便携式仪器(如游标卡尺)对钢筋直径进行抽查,并做好检查纪录。监督机构在做好现场随机抽查的同时,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二、对于因场地原因确须进行钢筋外加工的,除按本指导意见第一条执行外,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须加强对分包加工企业的巡视工作并做好记录,确保不合格品禁入现场。
三、监督机构在监督抽查中或建设、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在检查过程中,如对冷加工钢筋质量及材质性能有怀疑的,可要求对钢筋抽样进行必要的力学性能复试。
四、对涉及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地铁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学校、医院、住宅等关系民生的工程项目,在钢筋必检或巡检过程中,须将本指导意见作为监督检查中的重要内容,并做好监督记录。
五、对已经使用了钢筋冷加工的工程实体,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须提供有效的质量控制文件,对不合格的须提供处理意见及处理结果并将其存入工程档案。
2. 钢筋在建筑施工的管理和使用
钢筋在建筑施工的管理和使用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钢筋施工管理的主要步骤
钢筋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涉及到以下步骤: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平面布置图的绘制、机具的数量和使用类型计划的确定、机具的安放布置、钢筋的长度确定和优化、钢筋的翻样、钢筋的采购计划、钢筋使用计划、钢筋算量、钢筋采购合同的签订、出库加工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钢筋用量很大,规格也较多,这样就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甚至在实际的施工流程中无法进行管理工作。
2、钢筋分项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钢筋分项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腊颂的前提,也是正确处理安全生产管理与效益、消耗与供应等各种矛盾,科学有序地组织施工和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管理、低消耗、高效益、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3、施工现场平面图的规划
钢筋的加工场地应当选择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在塔式起重机的有效范围内进行半成品的堆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半成品的二次倒运,而原材料的堆放、机具的安放、工作台的搭设都要尽量避开这一区域,一是可以节省工作台双层防护棚的搭设锋局禅,二是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塔式起重机。从原材料的堆放、加工位置、半成品的堆放应实行流水化作业,另外,还应当根据钢筋加工的需要和工程的规模来进行确定钢筋加工机具的数量和类型。
4、利用计算机认真做好钢筋翻样
钢筋的翻新应当优先利用计算机的复制和超强的计算功能。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开出的料表还需要经过人工的优化处理,才能得出比较完美的钢筋料表。在实际的下料过程中,应当考虑原材料顶长钢筋和下料长度之间的模数关系,这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废料和接头数量的产生,以降低加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
5、在用工人数计划方面要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用工人数计划方面,要尽量降低用工高峰期的工人数量,把此用时段的部分工作银尘改在用工人数低谷期来做,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用工人数比较平稳,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能保证工程正常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单位规模得到了不断壮大,但是市场对建筑施工企业要求不断提高,在施工组织、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等方面要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造价,钢筋工程在土建造价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要合理地利用钢筋。
查询更多建筑企业中标业绩、诚信信息、资质条件,马上一键查询结果,下载建设通app。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3.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中钢筋材料的质量管理
1、前言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包括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在施工阶段推行以动态控制为主,事前控制为辅的管理方法,主要抓住事先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三个环节。一切以数据说话,一切以书面为依据,做好事前预控,从预控角度主动发现问题,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进行动态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根据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作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必须而且必然在动态管理中得到发展。但是在现实企业管理中,常常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为提高工程质量,扩大企业影响,提高技术等级,争创少数精品、名牌 工程,无形中增大了投入, 使其它工程的质量状况得不到保障;其次,为严抓质量,加大奖罚力度,奖罚额度之大超出了单项工程本身的价值,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易造成恶性循环,未必有利于质量管理工作的持久开展;第三,加大现场监控力度,实行监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问题的产生,但易造成施工人员和监控人员情绪上的对立,也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求发展的建筑企业设置质量控制点,其管理层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将成本、利润奉为宗旨,这种现象由上至下蔓延,形成一种不利于质量管理发展的氛围;最后,很多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多是事后处理型的,很难起到预控的作用,这就形成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宁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事后解决质量问题,也不愿多花一点功夫在事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短视的行为必须纠正。
3.1 加强事前控制
3.1.1 对工程各项参与者进行审查:监理工程师应该是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因此在资格审查时必须严格,做到持证上岗。施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在审查时发现有不合格者,坚决不能上岗。
3.1.2 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查、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在人员、设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
。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的进货多源头、多渠道,需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将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缝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对于工程使用最普通、工程量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要求保证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有试验报告的前提下,再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正确,校对各种计量表具、量具是否准确、齐全;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是否可行。如有哪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组织整改、进行有效管理。
3.1.3 对工程设备进行审查:永久性生产设备的采购,应通过质量管理人员的认可,并且要经过验收后才可进场。重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定期提供机械性能检测报告,经质量管理人员认可后方可使用。
3.1.4 对施工方法进行审查: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和
施工组织设计
,经审核后即作为施工依据。
3.1.5 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验收签字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时,首先要求各施工班组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好验收表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材料齐全,各层标高、轴线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施工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理方检查。监理方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通知或返工完的,还要在进行复检,严格检查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3.2 完善事中控制
质检员验收时要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在质量控制中要改静态管理为动态控制。包括:工序的质量控制:一方面,每道工序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都要对影响工序质量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控制。如:要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参加工作,以防由于疲劳而出现怠工现象等。另一方面,每道工序完成后要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确保其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工程质量的预控:其目的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对施工中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事先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作为重点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质量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目测法、仪测法、实验检验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首先是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其次是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第三是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确定。为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隐患的原因,相应地提出对策措施予以预防。由此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总之,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
例如在某些工序或操作中,则应以物的状态作为控制的重点。如加工精度与施工机具有关;计量不准与计量设备、仪表有关;危险源与失稳、倾覆、腐蚀、毒气、振动、冲击、火花、爆炸等有关, 也与立体交叉、多工种密集作业场所有关等。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有的应以控制机具设备为重点,有的应以防止失稳、倾覆、过热、腐蚀等危险源为重点,有的则应以作业场所作为控制的重点。
3.3 注意事后验收
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我们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及时停工整改,第一时间报监理及建设单位。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是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结语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是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正确配置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交付建设单位一个满意优质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