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预应力钢筋为什么要穿束有什么用吗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施工时,通常在钢筋骨架内先预留孔道,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将预应力钢筋穿过孔道,然后进行张拉等后续作业。
② 钢筋混凝土盖梁预应力筋穿束注意要点有哪些
预应来力筋穿束的施工源控制点: 易发问题: 1、管道中有灰尘、杂物,堵塞管道; 2、预应力筋束搬运过程中污染,搬运不规范; 3、工作长度不够。 管理要点: 1、应按图纸规定复查编束后的钢绞线; 2、通孔后方可进行穿束作业,穿束前应检查锚垫板、喇叭口和压浆孔内的灰浆是否清除; 3、钢绞线不得沾上油渍、泥土,应顺直、无死弯; 4、钢绞线穿入孔道后,两端伸出不得小于0.8m.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③ 钢绞线穿束机的简介
简称:穿束机或穿索机、穿线机、穿管机,通常称之为:穿束机。穿索机简介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各施工单位和企业的工作重心。现国家在大规模的高铁建设,预制梁是高铁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钢绞线下料穿索是预应力施工中首道工序。以前人工下料穿索,像32米箱梁至少需要5~6人,每天最多下料穿索1.5片箱梁。人工下料穿索劳动强度大,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效率底下,往往会因为进度跟不上而影响下道工序。人工下料穿索需较大的场地空间,必须是先下完料然后再穿索,这样下料长度不容易控制,经常导致梁的另一端钢绞线长短不一,或超过要求的长度。
④ 谁能告诉我预应力的布束方式,分体内束和体外束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谢谢
表1 : 阶段 内容 体外预应力结构 体内预应力结构 构造 钢束位置 混凝土结构外部 混凝土结构内部 钢束与结构关系 可以由设计者指定,可能在锚固及转向处建立与结构的完全粘结关系。但一般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是无粘结的,与结构相应截面的变形不协调 与结构完全粘结,在任意截面与结构的相应截面变形协调 钢束构造及
防护措施 体外钢束本身;HDPE管道;水泥灌浆或非刚性灌浆材料 波纹管道;水泥灌浆 特殊构造措施 转向结构及锚固结构;体外束体系 不需要特殊的构造措施 设计与
计算 截面与钢束选择 可以尽量压缩非结构尺寸;体外钢束可选大吨位钢束 体内钢束受腹板厚度限制,或只能增加非结构尺寸来容纳体内钢束 钢束布置 体外钢束锚固位置一般为桥台或桥墩横梁处,故体外钢束一般用作成桥后的通长钢束;同时,体外束布置在箱内,布置空间较大,束型选择比较自由 锚固位置较为自由,可以直接锚在腹板上,也可以弯出锚在箱梁内部;由于只能布置在箱梁壁内,钢束布置受到几何尺寸局限较大 预应力摩擦损失 仅转向弯曲段有摩擦损失,直线段部分几乎没有 受管道不平整和摩擦影响,预应力损失较大 其他预应力损失 由于体外束与结构不发生共同变形,由分批张拉、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与体内束计算方法不同 体内束与截面变形协调,由分批张拉、混凝土收缩徐变等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较体外束大 抗弯极限承载力 由于体外索变形在锚固点或转向处之间平均分配,故其极限变形小,钢束极限应力一般较低,需要更多的钢束或钢筋面积来满足极限承载力 钢束变形与截面混凝土协调,体内索在结构破坏时局部至屈服,极限承载力较高 特殊非线性因素 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处有滑移;体外预应力钢束与结构变形不协调产生二次效应 没有特殊非线性因素 特殊构造设计 体外预应力钢束的转向结构和锚固结构是体外预应力结构特有的关键构造,需要进行单独的分析和设计 一般无需局部位置设计 其他特殊考虑 需要关注体外束体系的防腐、减振等系统,并在结构或体外束体系上保证可检测、可调换的特点,甚至需要满足单根操作(单根穿束、张拉、锚固、检测、替换)的要求 由于近来对体内束灌浆问题的关注,需要特别注意灌浆质量的保证 施工 施工方案的确定 当采用预制节段施工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制场地、节段从场地到桥位的运输方式、节段在桥位的架设方式、架设设备的运输和安装,这些因素甚至影响结构在设计之初的构造设计 现浇的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采用散件运输,现场施工,故一般不占用其他资源 预应力钢束施工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在箱外,预应力钢束布置与施工简单许多,特别当体外束采用单根操作时,施工更为简便 后张法体内束的管道布置、穿索等工序烦杂,在大跨结构中由于钢束众多,故预应力钢束的现场施工较麻烦,同时现场质量控制工作量大 混凝土施工 由于钢束布置在外,混凝土浇筑质量易保证;特别当采用预制节段施工时,混凝土施工基本在预制场内,质量可以完全保证 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应力钢束的管道干扰较多,混凝土浇筑需要特别仔细;同时现场混凝土施工量大,质量很难始终保持一致 后期管理 钢束的检查 体外预应力钢束在混凝土结构体外,可以定期检查,从而可以把握钢束的应力变化 至今尚未具有较好的检查手段 钢束的更换 体外预应力钢束可以在需要时进行调整及更换 体内钢束不可能更换
⑤ 什么情况下只能采用先穿束工艺
一端为埋人端,另一端为张拉端。先穿束法是在浇注混凝土之前穿束,一端为埋入端,另一端为张拉端的预应力筋只能采用先穿束工艺,不仅工艺方法简单,保证质量,还可提高施工速度。
⑥ 预应力钢绞线穿束问题
主张浇注后穿束,浇注前穿束会存在下列问题:
1。如果在振捣过程中将波纹管振烂,水泥浆进入波纹管,后续张拉、压浆都会存在隐患。
2.钢绞线穿束过早容易产生锈蚀。
有些单端张拉的钢绞线束,固定端埋在混凝土内,只能先穿绞线了。还有一些较长的束,后穿较困难,也会采用先穿入绞线再浇注的方法。
⑦ 预应力筋穿束根据穿束与浇筑混凝土之间的先后关系分为几种
成束的预应力筋将一头对齐,按顺序编号套在穿束器上,预应力筋穿束根据穿束与浇筑混凝土之间的先后关系,可分为先穿束和后穿束两种。
(1)先穿束法。该法穿束省力,但穿束占用工期,束的自重引起的波纹管摆动会增大摩擦损失,束端保护不当易生锈。按穿束与预埋波纹管之间的配合,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先穿束后装管:即将预应力筋先穿入钢筋骨架内,然后将螺旋管逐节从两端套入并连接。
2.先装管后穿束:即将螺旋管先安装就位,然后将预应力筋穿入。
3.二者组装后放入:即在梁外侧的脚手架上将预应力筋与套管组装后,从钢筋骨架顶部放入就位,箍筋应先做成开口箍再封闭。
(2)后穿束法。该法可在混凝土养护期内进行,不占工期,便于用通孔器或高压水通孔,穿束后即行张拉,易于防锈,但穿束较为费力。
⑧ 什么是后穿束工艺
预应力钢筋。根据查询后穿束相关资料,预应力钢筋是后穿束工艺。预应力钢筋是在结构构件使用前,通过先张法或后张法预先对构件混凝土施加的压应力。
⑨ 预应力箱梁施工提前穿束好还是最后穿
你说的是后张法吧,提前穿束还是最后穿各有优缺点,提前穿束容易,但是在绑扎钢筋时需注意,因为钢绞线重量大。最后穿束比提前穿束难一些,而且万一孔道(如果用波纹管的话)漏浆堵孔,更麻烦。个人认为提前穿束好。学海无涯机电社区有预应力技术版块,去发帖问吧。
⑩ 成束预应力筋穿束混乱
由于穿束混乱,很容易将预应力筋位置穿错,形成交叉受力不均匀,预应力回损失大,不答符合设计要求。
可以用下列措施进行防治:
1)预应力钢筋编束应按规定根数逐根排列理顺,一端对齐,每隔1m左右就用18~22号钢丝编织成片,然后每隔同等间距放置一个和钢筋束内径相同的弹簧衬圈,将钢筋片围捆在衬圈上扎紧。对镦粗头钢筋,在编束时,先使镦粗头相互错开50~100mm,穿入孔道后用锤敲齐。
2)预应力钢丝编束,应该在平地上进行,按规定根数逐根排列理顺,一端在挡板上对齐,离端头200mm处放梳子板,然后每隔1.5m间距安放梳子板,理顺钢丝,之后用20号钢丝在梳子板处按次序编织成片,再每隔1.5m放一个弹簧衬圈,把钢丝片合拢捆扎成束。
3)钢绞线编束方法同钢筋束,但是需将钢绞线理直,并尽量使各根钢绞线松紧一致。
4)穿束时最好采用穿束网套穿束,使之平行,受力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