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淬火对材料性能和组织有什么影响
看材料了,有的材料在淬火后是不用回火的。
你说的那种淬火后及时回火的工艺版是调质工艺。
=============
当零件权经高温淬火后,组织从高温下的奥氏体变成马氏体,形成了极大的组织应力,为了体现零件高硬度,,如淬后未回火或回火温度时间不够等,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残余应力。
高碳钢淬火后如不做回火处理,会有有较多残余奥氏体存在时,磨削过程中会出现磨削裂纹。
中碳钢钢淬火后如不做回火处理,组织不平衡,晶粒较大(特别对于铸件更是如此),影响材料性能。比如25钢,如果调制,可以让其在-20度时的机械性能达到一般退火状态25钢0度时的机械性能。但如果只淬火,那基本上是不能用了。
2. 简单分析钢的热处理时的加热温度、冷却速度与回火温度对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不同的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所产生的金相组织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组回织的钢材机答械性能肯定不一样。
随炉冷却:得到的组织硬度低,塑性韧性好;
空气中冷却:比随炉冷却组织硬度稍高,但塑性韧性稍差;
快速冷却:即淬火,在液体中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硬度高而塑性韧性差;
以铁为例: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如果温度太高,铁拿出炉子的时候就会迅速氧化导致外层成为一层四氧化三铁的不致密孔洞装氧化物,更容易生锈或者发生机械损伤。
(2)为什么中碳钢淬火性能不好扩展阅读:
将淬火成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临界点A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再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淬火应力,使钢的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在不降低或适当降低钢的硬度和强度的条件下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以获得所希望的性能。
中碳和高碳钢淬火后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经回火处理才能使用。钢中的淬火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其正方度c/a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
3. 为什么合金钢可在油中淬火而碳钢在油中淬火却淬不透
合金钢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降低了原子的扩散速度,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从而使C曲线位置右移,临界冷却速度减小,钢的zan透性提高合金钢 alloy steel 钢里除铁、碳外,加入其他的合金元素,就叫合金钢。 在普通碳素钢基础上添加适量的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而构成的铁碳合金。根据添加元素的不同,并采取适当的加工工艺,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无磁性等特殊性能。
4. 中碳钢按高碳钢要求进行淬火处理能否达到要求为什么
大致讲也是可以的,但具体细节还有区别。
高碳钢含碳量较高,淬火加热温度相对低回些(如共析钢),加热速度答要缓慢些;淬火冷却速度也要相对和缓,以防止变形开裂。中碳钢按高碳钢对待,一般讲来,若能采用合适的加热温度,缓慢的加热速度,是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但相对缓慢的冷却速度却是不可取的;冷却速度降低,会导致中碳钢淬火非马氏体产物增多,随之使强度和韧性指标降低,尤其是中碳碳素结构钢会更明显。例如,用量较多的45钢,淬火时有硬度不达标的现象发生。相比而言,中碳合金结构钢一般还是没问题的。
5. 请教高手解答。。。。。。。急急急。。。难难难。。。。
45度弯头:斜边
=
高度
x
1.4底边
=
高度上下翻切口宽度
=
线槽的侧板高度
x
8.1左右翻切口宽度
=
线槽的底板宽度
x
8.1
挠度值如何取定,尚无明确的规定,在重负区显然应考虑减小绕度,这意味着钢材的用量会相应增加,因此,计算时只要充分利用钢材的最大允许应力,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一般最大挠度与跨距(支撑点间距)之比取1/250~1/150为宜。
(5)为什么中碳钢淬火性能不好扩展阅读:
桥架弯头可以独立架设,
也可以敷设在各种建(构)筑物和管廊支架上,体现结构简单、造型美观、配置灵活和维修方便等特点,全部零件均需进行镀锌处理,安装在建筑物外露天的桥架。
如果是在邻近海边或属于腐蚀区,则材质必须具有防腐、耐潮气、附着力好,
耐冲击强度高的物性特点。
敷设在电缆桥架内的电缆种类、根数、每根的外径重量/单位长度,按电缆敷设的不同路由分别列表统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桥架
6. 关于碳素钢淬火问题
钢中含碳量低的低碳钢因为淬火效果不好,一般不淬火.普通碳素钢中,有的只是以强度专和韧性为主要指标,化学成分控制不属是很严,热处理就不好控制,所以一般也不淬火.中碳钢(如40,45,50)或高碳钢往往要淬火.为了保证淬火质量,要控制化学成分,的以就要选优质碳素钢,或合金钢.
7. 在低中高碳钢中,淬火得到B和得到M比较,性能分别哪个好,为什么
贝氏体主要赘述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其余的贝氏体如粒状贝氏体少见,一般出现在低碳合金钢锻后冷却不好的钢材中,属于不良组织。实际生产中为了得到贝氏体也是为了得到下贝氏体,因为上贝氏体中板条状的铁素体间距较大,且碳化物分布不均匀,以至于性能很差,尤其是冲击韧性很低,往往实际生产中尽量避免其出现
得到下贝氏体的工艺称之为等温淬火,主要用于合金钢以及轴承钢中,由于得到下贝氏体的工艺周期长,对设备和工艺要求高,因此不太普及,但是对于相同硬度的M,下贝氏体性能明显优良许多,特别是冲击韧性和疲劳极限,因为马氏体碳化物过饱和度高,组织脆性大
8. 中碳钢淬火影响硬度的因素
影响硬度的因素主要是淬火温度和冷却水
9. 对于45号钢渗碳淬火和调质在性能上有什么差别,各适用什么场合
45号钢广泛用于机械制造,这种钢的机械性能很好,但是这是一种中碳钢,淬火性能并不好,45号钢可以淬硬至HRC42~46。
渗碳淬火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所以如果需要表面硬度,又希望发挥45号钢优越的机械性能,常将45号钢表面渗碳淬火,这样就能得到需要的表面硬度。
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
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为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调质处理后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但表面硬度较低,不耐磨。可用调质+表面淬火提高零件表面硬度。
(9)为什么中碳钢淬火性能不好扩展阅读:
渗碳工艺有以下几种:
1、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不能细化钢的晶粒。工件淬火变形较大,合金钢渗碳件表面残余奥氏体量较多,表面硬度较低。
适用范围: 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用来处理对变形和承受冲击载荷不大的零件,适用于气体渗碳和液体渗碳工艺。
2 、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00-850℃
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渗层中残余奥氏体量也可稍有降低,表面硬度略有提高,但奥氏体晶粒没有变化。
适用范围: 操作简单,工件氧化、脱碳及淬火变形均小,广泛应用于细晶粒钢制造的各种工具。
3、 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20-850℃或780-810℃
组织及性能特点:对心部强度要求较高者,采用820-850℃淬火,心部为低碳M,表面要求硬度高者,采用780-810℃淬火可以细化晶粒。
适用范围: 适用于固体渗碳后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工件、气体、液体渗碳的粗晶粒钢,某些渗碳后不宜直接淬火的工件及渗碳后需机械加工的零件。
4、渗碳高温回火,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40-860℃
组织及性能特点:高温回火使M和残余A分解,渗层中碳和合金元素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便于切削加工及淬火后残余A减少。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Cr—Ni合金渗碳工件。
5、二次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第一次淬火(或正火),可以消除渗碳层网状碳化物及细化心部组织(850-870℃),第二次淬火主要改善渗层组织,对心部性能要求不高时可在材料的Ac1—Ac3之间淬火,对心部性能要求高时要在Ac3以上淬火。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对力学性能要求很高的重要渗碳件,特别是对粗晶粒钢。但在渗碳后需经过两次高温加热,使工件变形和氧化脱碳增加,热处理过程较复杂。
6、 二次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高于Ac1或Ac3(心部)的温度淬火,高合金表层残余A较多,经冷处理(-70℃/-80℃)促使A转变从而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渗碳后不进行机械加工的高合金钢工件。
7、 渗碳后感应加热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细化渗层及靠近渗层处的组织。淬火变形小,不允许硬化的部位不需预先防渗。
适用范围: 各种齿轮和轴类。
10. 含碳量对钢淬火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随着含碳量增加,碳钢中的渗碳体数量也随着增多,因此硬度逐渐升高。但是碳含量对碳钢的强度影响则不同:当含碳量wc <0. 9%时,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碳钢的强度提高,而塑性、韧性均降低。
但是,当含碳量wc>0.9%时,由于Fe3CⅡ的数量随碳含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多,且明显地呈网状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不仅降低了碳钢的塑性和韧性,也明显地降低了碳钢的强度,所以,为了保证工业用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塑性、韧性,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为wc=1.3%~1.4%。
(10)为什么中碳钢淬火性能不好扩展阅读:
一般说来,钢的成分决定钢的组织,而组织又决定了钢的性能。碳钢的组织都是由铁索体和渗碳体这两个基本相组成的,但随着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形态和分布将有所不同。
碳元素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结构、工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准确测定金属材料及相关原辅料中的碳含量对冶炼和生产制造工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