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超前小导管与超前锚杆什么区别
区别:
1、侧边的锚杆,顶部是超前小导管
资料来源:网络-超前小导管
网络-超前锚杆
㈡ 隧道洞内(不是洞口)超前小导管的位置是穿过拱架腹部(预先割孔),还是在拱架上面(拱背)
是在腹板打孔的,我们是做隧道设备的,对工艺很熟悉的,孔是用来穿小导管的
㈢ 请问铁路隧道用的无缝钢管 42的 那种的规格种类是什么,例如热轧钢筋分 HRB HPB .那无缝钢管的代码呢
普通的42钢管 壁厚3.5的
㈣ 隧道施工图里超前小导管t啥意思
超前小导管就是为了加固地层用的,之所以说是超前小导管是指在开挖之前打设并注浆加固地层。
一般采用直径38~50mm的无缝钢管制作, 在小导管的前端做成约10cm长的圆锥状,在尾端焊接直径6~8mm钢筋箍。距后端100cm内不开孔,剩余部分按20~30cm梅花形布设直径6mm的溢浆孔。
通过超前小导管注浆能改变围岩状况及稳定性,浆液注入软弱、松散地层或含水破碎围岩裂隙后,能与之紧密接触并凝固。浆液以充填,劈裂等方式,置换土颗粒间和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及空气后占据其位置。
经过一定时间凝结,将原有的松散土颗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新结构,强度大,防水性能良好的固结体,使得围岩松散破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
(4)隧道超前小导管焊管扩展阅读:
作用主要为自稳时间段的软弱破碎带、浅埋段、洞口偏压段、砂层段、砂卵石段、断层破碎带等地段的预支护,因为是在此施工段开挖前打入的,同时其位置位于待施工面的前方,所以称为超前小导管。
注浆施工应根据土质条件选择注浆法: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挤压、渗透注浆法;在粘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注浆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可注性,固结后应有一定强度、抗渗、稳定、耐久和收缩小,浆液须无毒,注浆工艺应简单、方便、安全注浆材料的选用和配比的确定,应根据工程条件,经试验确定。
㈤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超前小导管与管棚法有何区别
超前小导管与管棚法有施工工艺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使用方法不同的区别
1、施工工艺不同: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技术,是通过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外纵向向前倾斜安设注浆管,并注入浆液,达到超前加固围岩和止水的目的,同时小导管还可起到超前管棚预支护作用。
管棚是利用钢管或钢插板作为纵向预支撑、钢拱架作为横向环形支撑,构成纵、横向整体刚度较大的支护系统,阻止和限制围岩变形,提前承受早期围岩压力。一般管棚是沿地下工程断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间距环向布设,形成钢管棚护。
2、适用范围不同:小导管适用于处于无粘结、自稳能力差的砂层及砂砾(卵)石层;小导管施工只是对开挖掌子面局部土层进行加固,开挖土层不宜长时间暴露,应坚持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同时小导管注浆也可用于各种临时性的地层加固。
管棚法适用于软弱地层和特殊困难地段,如及破碎岩体、塌方体、砂土质地层、强流失性地层、浅埋大偏压等围岩,并对地层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程。一般用在围岩条件较差或者塌方方量比较大无法用双层小导管穿过时用。
3、使用方法不同:超前小导管为壁厚5mm的钢管,直径一般为42mm,处理范围一般也就6米左右。是通过超前小导管浆将掌子面前方的较为破碎的围岩进行固结的一种方法,使围岩形成一个整体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
而管棚通常在洞口段使用,外插角在3度以内,长度根据岩土体状况和洞口段埋深情况而定,但最长不宜超过40米,环向间距20-40cm,管径90-100cm,不宜超过110cm。
㈥ 隧道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要点有哪些
施工要点:
1.超前小导管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和加工,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纵向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m。和钢架联合支护时,应从钢架腹部穿过,尾端与钢架焊接。
超前小导管沿隧道纵向开挖轮廓线向外以10°~30°的外插角钻孔,将小导管打入地层。亦可在开挖面上钻孔将小导管打入地层,小导管环向间距宜为200~500mm。
2.钻孔、安装小导管后,管口用麻丝和锚固剂封堵钢管与孔壁间空隙,管口安装封头和孔口阀,并能承受规定的最大注浆压力和水压。
3.注浆前,应对开挖面及5m范围内的坑道喷射厚为50~100mm混凝土或用模筑混凝土封闭,以防止注浆作业时,发生孔口跑浆现象。
4.注浆压力应为0.5~1.0MPa,注浆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施工,浆液先稀后浓、注浆量先大后小。
5.结束标准:以终压控制为主,注浆量较核。当注浆压力为0.7Mpa~1.0Mpa,持续15min即可终止。
6.注浆后至开挖的时间间隔,应视浆液种类决定。当采用单液水泥浆时,开挖时间为注浆后8h,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时为4h左右。开挖时应保留1.5~2.0m的止浆墙,防止下一次注浆时孔口跑浆。
7.对小导管注浆要有旁站记录,记录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施作里程范围、小导管根数、长度、最大单根注浆量、最小单根注浆量、总注浆量、注浆控制压力。(注浆量以使用水泥袋数或公斤为单位)。同时对小导管、管棚的安装和注浆应要有影像资料。严禁未注浆行为。
㈦ 隧道施工中,超前小导管是打在哪里的什么时候打
超前小导管是用来对软弱破碎带、浅埋段、洞口偏压段、砂层段、砂卵石段、断层破碎带等地段的预支护的。
主要打在那些道拱部软弱围岩,松散、无粘结土层、自稳能力差的砂层及砂砾(卵)石层级破碎岩层,打的时间是在施工前,先把道路进行加固,避免安全隐患。
以上信息来自问问我建筑人才网。
㈧ 隧道超前支护超前小导管设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小导管的钻孔、安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小导管的安设应采用引孔顶入法。
(2)钻孔方向应顺直。
(3)钻孔直径应与注浆管径配套,一般不大于50mm,孔深视小导管长度确定。
(4)采用吹管法清孔。
(5)在孔口端用沾有CS胶泥的麻丝缠绕成不小于孔径的纺锤形柱塞,把小导管插入孔内,带好丝扣保护帽,用风钻或风镐打入到设计深度,使麻丝柱塞与孔壁压紧。
(6)小导管外露长度一般为30cm,以便连接孔口阀门和管路。
㈨ 隧道施工中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超前管棚的区别与联系
一、隧道施工中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和超前管棚有点不同:
1、三者的支护原理不同:
(1)超前小导管的支护原理:超前小导管是稳定开挖工作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施工方法。在软弱及破碎岩层施工中,超前小导管对松散岩层起到加固作用,注浆后增强了松散、软弱围岩的稳定性。
有利于完成开挖后与完成初期支护时间内围岩的稳定,不至于围岩失稳破坏直至坍塌。超前小导管注浆适用于隧道拱部软弱围岩,松散、无粘结土层、自稳能力差的砂层及砂砾(卵)石层级破碎岩层。
(2)超前锚杆的支护原理:超前锚杆是沿开挖轮廓线,以较大的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安装锚杆,形成对前方围岩的预锚固(预支护),在提前形成的围岩锚固圈的保护下进行开挖、装渣、出渣和衬砌等作业。
超前支护主要适用于围岩应力较小,地下水较少、岩体软弱破碎,开挖面有可能坍塌的隧道中,松散地层结构松散,稳定性差,若有地下水时则更甚。在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在这类地层中施工时,除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外,还应加强临时支护,临时支护可采用超前锚杆。
(3)超前管棚的支护原理:一般是沿地下工程 断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间距环向布设,形成钢管棚护。管棚超前支护是为了在特殊条件下安全开挖,预先提供增强地层承载力的临时支护方法。
2、三者的施工要求不同:
(1)超前小导管的施工要求:沿隧道拱部均匀布设,环向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宜为30~50 cm,外插角宜为10°~15°。小导管应按设计长度施作,应大于2倍循环进尺,宜为3.5~5.0 m,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 m。
应与钢构架成联合支护。小导管材质和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参42mm的无缝钢管,前端做成圆锥状,在后端焊接钢筋箍筋,管体布设梅花形溢浆孔。小导管的安设应采用引孔顶入法。钻孑L方向应顺直。钻孔深度和直径应与导管匹配。钻孔采用吹孔法清孔。
(2)超前锚杆的施工要求:超前锚杆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岩体结构面的特征,一般是在拱部纵向设置,称为拱部超前锚杆,必要时可局部设置在拱脚附近,横向斜下方一定角度,称为侧墙超前锚杆。
超前锚杆宜采用早强水泥砂浆锚杆或树脂锚杆,也可采用组合中空锚杆,以尽早发挥超前支护作用。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
若用普通水泥砂浆,则爆破时其强度可能还未达到要求。当岩体较破碎时,可采用中空注浆锚杆或自钻式锚杆,可将锚杆和注浆管的功能合二为一,注浆后无需拔出即成为一根锚杆,但成本较高。
(3)超前管棚的施工要求:钻孔前,精确测定孔的平面位置、倾角、外插角,并对每个孔进行编号。钻孔外插角1°~3°以为宜,工点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钻孔仰角的确定应视钻孔深度及钻杆强度而定,一般控制在1°~1.5°。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钻机下沉量及左右偏移量。严格控制钻孔平面位置,管棚不得侵入隧道开挖线内,相邻的钢管不得相撞和立交。经常量测孔的斜度,发现误差超限及时纠正,至终孔仍超限者应封孔,原位重钻。掌握好开钻与正常钻进的压力和速度,防止断杆。
3、三者的具体作用不同:
(1)超前小导管的具体作用:超前小导管是隧道工程掘进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工艺方法,主要用于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带、浅埋段、洞口偏压段、砂层段、砂卵石段、断层破碎带等地段的预支护。
(2)超前锚杆的具体作用:将超前锚杆打入掘进前方稳定岩层内,末端支承在拱部围岩内专为超前锚杆提供支点的径向悬吊锚杆,或支承在作为支护的结构锚杆上,使其起到支护掘进进尺范围内拱部上方,有效地约束围岩在爆破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发生松弛坍塌。
(3)超前管棚的具体作用:主要用于对于围岩变形及地表下沉有较严格限制要求的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工程中,如软弱、沙砾地层和软岩、岩堆、破碎带地段。
二、隧道施工中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和超前管棚之间的联系:
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和超前管棚三者均属于超前支护,是保证隧道工程开挖工作面稳定而采取的超前于掌子面开挖的辅助措施。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围岩时,开挖扰动会引起较大的围岩变形。
如果初期支护施做不及时,围岩变形可能超过其容许范围,严重时引起掌子面失稳、隧道塌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时,需采用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和超前管棚3种隧道超前支护措施来控制围岩的变形,从而达到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目的。
㈩ 隧道施工中,超前小导管应该在哪个环节施作
上面回答是错误的吧,应该是先打小导管,注浆后在开挖吧,不然怎么叫超前加固呢。拱架架完后再打入导管,后注浆,这是叫洞体支护措施了。是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