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結構中的壓型鋼板怎麼鋪設,有技術交底沒
直接鋪在鋼樑上,上面再焊栓釘將壓型鋼板與鋼梁連接成整體,然後綁扎鋼筋澆築混凝土,周邊收口的地方設置擋板。
㈡ 現澆混凝土鋼筋的綁扎要求是什麼,在哪個規范里有明確要求,比如哪些部位需滿扎,哪些部位可跳綁
現澆混凝土鋼筋的綁扎要求是什麼,在哪個規范里有明確要求,比如哪些部位需滿扎,哪些部位可跳綁?
92混凝土施工規范有關於鋼筋如何綁扎的規定,並在2000年作為強制性標准,然而為何2002混凝土施工規范就沒有了,也沒有相關解釋,為什麼?這可難壞了現場的施工管理者。大家都知道施工人員從學校里混過的比較少,難管理啊!
這道題怎麼又出來了?不是「趙萬春1 | 九級」已作過如下回答:
1、雙向受力的板的鋼筋要滿扎;單向受力的板的鋼筋是可以跳綁的,但最外圍二圈必須是滿扎的。
我也作過回答: 從您的提問,我可以說,您對《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04—92您也熟、2000年作為強制性標准您也知,趙先生上述回答您也知道。
您的問變成了:「然而為何《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就沒有了,也沒有相關解釋,為什麼?」
1、先注意一下規范名稱的變化:一個是「施工及驗收」,另一個是「施工質量驗收」,前者的任務包括施工方法和驗收,後者只是施工質量驗收,如若仍把施工方法摻入,則和寫文章一樣,成了「文不對題」故「就沒有了」。
2、也沒有相關解釋,有!您未細讀《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的前言,實際當時十四本規范出台,是根據《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GB50300—2001和堅了十六字「驗評分離、強化驗收、完善過程、過程式控制制」的指導原則修訂的。這就是解釋了。 3、為什麼?把施工方法,由施工單位去編制企業標准(高於國家標准)、工法等,不受規范束縛
,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創造力。也避面了把出了的問題,都推給了規范。「出了的問題,說我是按規范做的!」供參考。
按著您對我的追問,我作過如補答:您是干監理的!我的意見您按「施工手冊」,心平氣和去跟他們講。「施工手冊」總不是您個人要求,一家之言吧!這是施工的經驗總結呀。我相信您提到的「鋼筋的綁扎要求」肯定會有出處,很可能寫得比原規范還詳細。該「施工手冊」必竟要指導具體操作的。試試看,供參考。收題吧!大家明知要這么做,且應該比這要求更嚴些。但「規范」可能目前無人能答上了,因您已找得夠辛苦了。
你說的很有水平,但是在我國如果規范里沒有,監理依據就不充分,管理起來就費勁,我仔細看了驗收統一標准,你說的對,但是工地上我們一般沒有見企業標准之類的啊,大哥。咋搞呢?既然不受規范約束,你就吊門沒有,不好管人家了。。「出現的問題,說我是按規范做的!」那還要規范干吊。
由於吃氣,不要怪罪,多說了點氣話,多多包涵。
回答答: 由於吃氣,不要怪罪。
㈢ 混凝土中鋼筋保護層怎麼怎麼固定
鋼筋保護層:最外層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在耐久性設計中,如無特殊標明,這一保護層應為最外側鋼筋的保護層,通常情況下應為箍筋或外側分布筋而不是主筋。
作用
1.保護鋼筋不被銹蝕(空氣中含水量,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需要的保護層越厚)
2.粘結錨固(鋼筋要通過保護層把均勻力傳到混凝土中,保護層厚度不夠的話,會過早出現裂縫,鋼筋不能充分受力,同時水和二氧化碳又能大量入侵,銹蝕鋼筋)
3.鋼筋內部是由無數三角組成,並不是一塊直板,為了承受車輛而設計的保護作用
3.1.工藝流程
3.1.1、框架柱鋼筋綁扎工藝流程為:校正結構鋼筋位置→豎向鋼筋連接→箍筋就位→設置鋼筋定距框→綁扎箍筋→綁扎保護層墊塊。
3.1.2、剪力牆鋼筋綁扎工藝流程為:彈水平控制線→校正結構豎向鋼筋→安裝豎向梯形筋→安裝水平梯形筋→校正梯形筋水平及垂直→豎向、水平鋼筋綁扎→「s」拉鉤→綁扎支撐筋→綁扎混凝土墊塊(或塑料墊塊)。
3.2、操作要點
3.2.1、施工准備
根據圖紙及規范要求,繪制豎向梯形筋、水平梯形筋、定距框、「П」型內撐筋、保護層墊塊加工圖,由技術部門審核後交加工廠加工,加工廠根據圖紙尺寸製作定型模具,經過檢查驗收及試焊合格後方可大批量加工。
3.2.2、梯形筋、矩形定位筋、支撐筋、保護層墊塊加工
1)、豎向梯形筋加工
豎向梯形筋是固定於鋼筋骨架內不可周轉使用的工具;因此,為了節約材料可以使用比牆體立筋大一個直徑等級鋼筋製作,代替牆體立筋使用。梯檔橫筋一般使用Φ10園鋼,分為兩種長度規格:一種為牆厚減保護層,一種為牆厚減2mm,第一種主要用來限制水平鋼筋間距,間距同牆體水平鋼筋間距;第二種同時起到控制鋼筋網片位置和牆體厚度尺寸作用,其設置間距一般為1.5m且每段牆高不少於三個。
2)、水平梯形筋加工
水平梯形筋類似於豎向梯形筋,但它是可以周轉使用的,臨時固定在牆體立筋上,當綁紮上層鋼筋時,撤除整理後待用。水平梯子筋的縱向筋一般使用Φ12~14鋼筋製作,長度控制為牆長且不大於3000mm左右為宜,梯檔橫筋一般使用Φ10園鋼,長度為牆厚減30mm,距離同牆體立筋間距。
3)、定距框加工
定距框是用於限制剪力牆暗柱和框架柱縱向主筋的工具,可以周轉使用,根據柱截面大小使用Φ14~16園鋼製作定距框的框架,其餘縱向鋼筋擋點採用Φ10園鋼製作,擋點長度取30mm。
4)、「П」型內撐筋加工
「П」型內撐筋是用於固定兩層鋼筋網片間距的定位工具,分為單控和雙控兩種,單控內撐筋綁扎固定於牆體內,不可周轉使用;雙控內撐筋綁扎於牆頂附加水平筋上(平模板上口,可周轉使用),能防止混凝土澆注時頂部牆體水平鋼筋側向位移。「П」型內撐筋的支撐筋可根據牆厚選用Φ10~12園鋼製作,長度為牆厚減2mm;牆體水平鋼筋擋點選用Φ8園鋼製作,長度為20mm。為防止支撐筋端部銹蝕,可將端部磨成3mm高的圓台形並塗刷兩度防銹漆。
5)、保護層墊塊
本工法所指的保護層墊塊採用水泥砂漿墊塊或塑料墊塊,水泥砂漿墊塊呈「U」型狀,便於固定、不易滑脫而且尺寸准確,適用於水平及豎向鋼筋保護層控制,保護層厚度不同採用不同規格墊塊。
㈣ 鋼筋怎麼綁混凝土經過哪些過程進行澆注 要求詳細一點。謝謝大家了。
現澆框架結構鋼筋綁扎工藝標准
范圍
本工藝標准適用於多層工業及民用建築現澆框架、框架-剪力牆結構鋼筋綁扎工程。
施工准備
2.1 材料及主要機具:
2.1.1 鋼筋:應有出廠合格證、按規定作力學性能復試。當加工過程中發生脆斷等特殊情況,還需作化學成分檢驗。鋼筋應無老銹及油污。
2.1.2 成型鋼筋:必須符合配料單的規格、尺寸、形狀、數量,並應有加工出廠合格證。
2.1.3 鐵絲:可採用20~22號鐵絲(火燒絲)或鍍鋅鐵絲(鉛絲)。鐵絲切斷長度要滿足使用要求。
2.1.4 墊塊:用水泥砂漿製成,50mm見方,厚度同保護層,破塊內預埋20~22號火燒絲。或用塑料卡、拉筋、支撐筋。
2.1.5 主要機具:鋼筋鉤子、撬棍、扳子、綁扎架、鋼絲刷子、手推車、粉筆、尺子等。
2.2 作業條件:
2.2.1 鋼筋進場後應檢查是否有出廠證明、復試報告,並按施工平面圖中指定的位置,按規格、使用部位、編號分別加墊木堆放。
2.2.2 鋼筋綁扎前,應檢查有無銹蝕,除銹之後再運至綁扎部位。
2.2.3 熟悉圖紙、按設計要求檢查已加工好的鋼筋規格、形狀、數量是否正確。
2.2.4 做好抄平放線工作,彈好水平標高線,柱、牆外皮尺寸線。
2.2.5 根據彈好的外皮尺寸線,檢查下層預留搭接鋼筋的位置、數量、長度,如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處理。綁扎前先整理調直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並將銹蝕、水泥砂漿等污垢清除干凈。
2.2.6 根據標高檢查下層伸出搭接筋處的混凝土表面標高(柱頂、牆頂)是否符合圖紙要求,如有鬆散不實之處,要剔除並清理干凈。
2.2.7 模板安裝完並辦理預檢,將模板內雜物清理干凈。
2.2.8 按要求搭好腳手架。
2.2.9 根據設計圖紙及工藝標准要求,向班組進行技術交底。
操作工藝
3.1 綁柱子鋼筋:
3.1.1 工藝流程:
套柱箍筋 → 搭接綁扎豎向受力筋 → 畫箍筋間距線 → 綁箍筋
3.1.2 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後立柱子鋼筋,在搭接長度內,綁扣不少於3個,綁扣要向柱中心。如果柱子主筋採用光圓鋼筋搭接時,角部彎鉤應與模板成45°,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角。
3.1.3 搭接綁扎豎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之後,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應按表4-10採用。
受拉鋼筋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
表4-10
混凝土強度等級
C20 C25 C30
1 Ⅰ級鋼筋 35d 30d 25d
2 Ⅱ級鋼筋 (月牙型) 45d 40d 35d
3 Ⅲ級鋼筋 (月牙型) 55d 50d 45d
註: 1. 當Ⅰ、Ⅱ級鋼筋d>25mm時,其搭接長度應按表中數值增加5d。
2. 當螺紋鋼筋直徑≤25mm時,其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按表中數值減少5d 採用。
3. 任何情況下搭接長度均不小於300mm。綁扎接頭的位置應相互錯開。從任一綁扎接頭中心到搭接長度的1.3倍區段范圍內,有綁扎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得超過25%;受壓區不得超過50%。當採用焊接接頭時,從任一焊接接頭中心至長度為鋼筋直徑35倍且不小於500mm的區段內,有接頭鋼筋面積占鋼筋總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宜超過50%;受壓區不限制。
3.1.4 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劃箍筋間距線。
3.1.5 柱箍筋綁扎
3.1.5.1 按已劃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扎,宜採用纏扣綁扎,如圖 4-19。
3.1.5.2 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扎,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扎。
3.1.5.3 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並綁扎牢固,見圖 4-20。
3.1.5.4 有抗震要求的地區,柱箍筋端頭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於10d(d為箍筋直徑)。如箍筋採用90°搭接,搭接處應焊接,焊縫長度單面焊縫不小於5d。
3.1.5.5 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長度及加密區內箍筋間距應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如設計要求箍筋設拉筋時,拉筋應鉤住箍筋。
3.1.5.6 柱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規范要求,主筋外皮為25mm,墊塊應綁在柱豎筋外皮上,間距一般1000mm,(或用塑料卡卡在外豎筋上)以保證主筋保護層厚度准確。當柱截面尺寸有變化時,柱應在板內彎折,彎後的尺寸要符合設計要求。
3.2 綁剪力牆鋼筋:
3.2.1 工藝流程:
立2~4根豎筋 → 畫水平障距 → 綁定位橫筋 → 綁其餘橫筋 → 綁其餘橫豎筋
3.2.2 立2~4根豎筋:將豎筋與下層伸出的搭接筋綁扎,在豎筋上畫好水平筋分檔標志,在下部及齊胸處綁兩根橫筋定位,並在橫筋上畫好豎筋分檔標志,接著綁其餘豎筋,最後再綁其餘橫筋。橫筋在豎筋裡面或外面應符合設計要求。
3.2.3 豎筋與伸出搭接筋的搭接處需綁3根水平筋,其搭接長度及位置均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按表4-11施工。
混凝土強度等級
C20 C25 C30
1 Ⅰ級鋼筋 35d 30d 25d
2 Ⅱ級鋼筋 (月牙型) 45d 40d 35d
3 Ⅲ級鋼筋 (月牙型) 55d 50d 45d
3.2.4 剪力牆筋應逐點綁扎,雙排鋼筋之間應綁拉筋或支撐筋,其縱橫間距不大於600mm,鋼筋外皮綁扎墊塊或用塑料卡。
3.2.5 剪刀牆與框架柱連接處,剪力牆的水平橫筋應錨固到框架柱內,其錨固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如先澆築柱混凝土後綁剪刀牆筋時,柱內要預留連接筋或柱內預埋鐵件,待柱拆模綁牆筋時作為連接用。其預留長度應符合設計或規范的規定。
3.2.6 剪力牆水平筋在兩端頭、轉角、十位元組點、聯梁等部位的錨固長度以及洞口周圍加固筋等,均應符合設計抗震要求。
3.2.7 合模後對伸出的豎向鋼筋應進行修整,宜在搭接處綁一道橫筋定位,澆築混凝土時應有專人看管,澆築後再次調整以保證鋼筋位置的准確。
3.3 梁鋼筋綁扎:
3.3.1 工藝流程:
模內綁扎: 畫主次梁箍筋間距 → 放主梁次梁箍筋 → 穿主梁底層縱筋及彎起筋 → 穿次梁底層縱筋並與箍筋固定 → 穿主樑上層縱向架立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 穿次樑上層縱向鋼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模外綁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綁紮成型後再入模內):
畫箍盤間距 → 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桿數根 → 在橫桿上面放箍筋 → 穿主梁下層縱筋 → 穿次梁下層鋼筋 → 穿主樑上層鋼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 穿次樑上層縱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3.3.2 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3.3.3 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問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3.3.4 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
3.3.5 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3.3.6 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扎,箍筋彎鉤為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如做成封閉箍時,單面焊縫長度為5d。
3.3.7 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端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
3.3.8 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3.3.9 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於或大於22mm時,宜採用焊接接頭,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Ⅰ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採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
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大於50%。
3.4 板鋼筋綁扎:
3.4.1 工藝流程:
清理模板 → 模板上畫線 → 綁板下受力筋 → 綁負彎短鋼筋
3.4.2 清理模板上面的雜物,用粉筆在模板上劃好主筋,分布筋間距。
3.4.3 按劃好的間距,先擺放受力主筋、後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
3.4.4 在現澆板中有板帶梁時,應先綁板帶梁鋼筋,再擺放板鋼筋。
3.4.5 綁扎板筋時一般用順扣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扎外,其餘各點可交錯綁扎(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扎)。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矩鋼筋每個相交點均要綁扎。
3.4.6 在鋼筋的下面墊好砂漿墊塊,間距1.5m。墊塊的厚度等於保護層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板的保護層厚度應為15mm,鋼筋搭接長度與搭接位置的要求與前面所述梁相同。
3.5 樓梯鋼筋綁扎:
3.5.1 工藝流程:劃位置線 → 綁主筋 → 綁分布筋 → 綁踏步筋
3.5.2 在樓梯底板上劃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
3.5.3 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綁扎主筋後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後綁板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
3.5.4 底板筋綁完,待踏步模板吊綁支好後,再綁扎踏步鋼筋。主筋接頭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
質量標准
4.1 保證項目:
4.1.1 鋼筋的品種和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
4.1.2 鋼筋的表面必須清潔。帶有顆粒狀或片狀老銹,經除銹後仍留有麻點的鋼筋,嚴禁按原規格使用。鋼筋表面應保持清潔。
4.l.3 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1.4 鋼筋對焊接頭的機械性能結果,必須符合鋼筋焊接及驗收的專門規定。
4.2 基本項目:
4.2.1 缺扣、松扣的數量不超過綁扣數的10%,且不應集戶。
4.2.2 彎鉤的朝向應正確,綁扎接頭應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不小於規定值。
4.2.3 箍筋的間距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有抗震要求時,彎鉤角度為135°,彎鉤平直長度為10d。
4.2.4 鋼筋對焊接頭,Ⅰ、Ⅱ、Ⅲ級鋼筋無燒傷和橫向裂紋,焊包均勻。對焊接頭處彎折不大於4°,對焊接頭處鋼筋軸線的偏移不大於0.1d,且不大於2rnm。
4.3 允許偏差項目,見表4-12。
成品保護
5.1 柱子鋼筋綁扎後,不準踩踏。
5.2 樓板的彎起鋼筋、負彎矩鋼筋綁好後,不準在上面踩踏行走。澆築混凝土時派鋼筋工專門負責修理,保證負彎矩筋位置的正確性。
5.3 綁扎鋼筋時禁止碰動預埋件及洞口模板。
5.4 鋼模板內面塗隔離劑時不要污染鋼筋。
5.5 安裝電線管、暖衛管線或其他設施時,不得任意切斷和移動鋼筋。
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6.1 澆築混凝土前檢查鋼筋位置是否正確,振搗混凝土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混凝土後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牆筋位移。
6.2 梁鋼筋骨架尺寸小於設計尺寸:配製箍筋時應按內皮尺寸計算。
現澆框架鋼筋綁扎允許偏差 表4-12
項次 項 目 允許偏差 (mm) 檢 驗 方 法
1 網的長度、寬度 ±10 尺量檢查
2 網眼尺寸 ±20 尺量連續三檔,取其最大值
3 骨架的寬度、高度 ±5
4 骨架的長度 ±10
5 間距 ±10
6 排距 ±5
7 綁扎箍筋、構造筋間距 ±20 尺量連續三檔,取其最大值
8 鋼筋彎起點位移 20
中心線位移 5
水平高差 +3 -0 尺量檢查
梁、柱 ±5
牆板 ±3
6.3 梁、柱核心區箍筋應加密,熟悉圖紙按要求施工。
6.4 箍筋末端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6.5 梁主筋進支座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彎起鋼筋位置應准確。
6.6 板的彎起鋼筋和負彎矩鋼筋位置應准確,施工時不應踩到下面。
6.7 綁板的鋼筋時用尺桿劃線,綁扎時隨時找正調直,防止板筋不順直,位置不準。
6.8 綁豎向受力筋時要吊正,搭接部位綁3個扣,綁扣不能用同一方向的順扣。層高超過4m時,搭架子進行綁扎,並採取措施固定鋼筋,防止柱、牆鋼筋骨架不垂直。
6.9 在鋼筋配料加工時要注意,端頭有對焊接頭時,要避開搭接范圍,防止綁扎接頭內混入對焊接頭。
㈤ 鋼筋混凝土蓋梁鋼筋綁扎要求有哪些
鋼筋混凝土蓋梁鋼筋綁扎要求如下:
1.鋼筋安裝前,對柱頂進行鑿毛清理,鑿毛程度滿足本冊「橋梁混凝土施工工藝標准」(Ⅷ204)關於施工縫處理的有關規定。
2.懸吊梁立柱應與支架重量及懸吊梁所用材料規格而定,一般不宜大於3m。
3.鋼筋骨架宜加工成型後現場安裝就位。
4.靠模板一側所有綁絲扣應朝向蓋梁混凝土內側。
5.保護層墊塊強度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及剛度;底板宜使用混凝土預制墊塊,必須嚴格控制其配合比,配合比及組成材料應與梁體一致,保證墊塊強度及色澤與梁體相同;側面宜使用塑料墊塊;墊塊設置宜按照梅花形均勻布置,間距不宜大於750mm。
6.綁扎過程中要注意預應力孔道的預留,以免鋼筋成型後孔道預留難度增大。
7.鋼筋綁扎的其他要求參照本冊「橋梁鋼筋施工工藝票標准」(Ⅷ203)的相關規定。
㈥ 鋼筋綁扎有幾種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抄一面順扣法、襲十字花扣、反十字扣、兜扣、反十字纏扣、兜扣加纏、套扣等。
綁十字扣的方法如下:
裹住下面鋼筋後,兩個綁線端交叉後,從上層鋼筋的另一側返上來,最後用鋼筋鉤旋轉扭緊。
綁扎(Binding)是建築施工初期對鋼筋結構的編扎,便於更好的、安全的施工。
㈦ 扎鋼筋怎麼扎
主要有五種,柱子鋼筋綁扎工藝、梁鋼筋綁扎、板鋼筋綁扎、樓梯鋼筋綁扎、柱箍筋綁扎。
1、柱子鋼筋綁扎工藝: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箍筋套在下層伸的搭接筋上,立柱子鋼筋,在搭接長度內,綁扣不少於3個,綁扣要向柱中心。如果柱子主筋採用光圓鋼筋搭接時,角部彎鉤應與模板成45°,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角。
2、梁鋼筋綁扎: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扎,箍筋彎鉤為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如做成封閉箍時,單面焊縫長度為5d。
3、板鋼筋綁扎:綁扎板筋時用順扣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扎外,其餘各點可交錯綁扎(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扎)。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矩鋼筋每個相交點均要綁扎。
4、樓梯鋼筋綁扎: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綁扎主筋後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後綁板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底板筋綁完,再綁扎梯板負筋鋼筋。主筋、負筋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設計要求。
5、柱箍筋綁扎:按已劃好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扎,宜採用纏扣綁扎。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扎,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扎。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並綁扎牢固。
GB50666-2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
5.4.9鋼筋綁扎的細部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
1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應在接頭中心和兩端用鐵絲扎牢。
2牆、柱、梁鋼筋骨架中各垂直面鋼筋網交叉點應全部扎牢;板上部鋼筋網的交叉點應全部扎牢,底部鋼筋網除邊緣部分外可間隔交錯扎牢。
3梁、柱的箍筋彎鉤及焊接封閉箍筋的對焊點應沿縱向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構件同一表面,焊接封閉箍筋的對焊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超過50%。
4填充牆構造柱縱向鋼筋宜與框架梁鋼筋共同綁扎。
5梁及柱中箍筋、牆中水平分布鋼筋及暗柱箍筋、板中鋼筋距構件邊緣的距離宜為50mm。
綁扎接頭規范
1、搭接長度的末端與鋼筋彎曲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
2、受拉區域內,I級鋼筋綁扎接長的末端應做彎鉤,Ⅱ、Ⅲ級鋼筋可不做彎鉤。
3、直徑等於或小於12mm的受壓I級鋼筋的末端,以及軸心受壓構件中任意直徑的受力鋼筋的末端,可不做彎鉤,但搭接長度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35倍。
4、鋼筋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用鐵絲扎牢。
5、受力鋼筋的綁扎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從任一綁扎接頭中心至搭接長度Z,的1.3倍區段范圍內有綁扎接頭的受力鋼筋,其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如下:受拉區不得超過25%;受壓區不得超過50%。
㈧ 混凝土路面施工時鋼筋怎麼綁扎
按圖紙施工,在鋼筋籠最受力的地方往地里砸幾根鋼筋,用電焊焊在鋼筋籠上,先固定幾根上皮筋,然後地上放鋼筋架墊塊頂住下皮筋,開始綁紮下皮筋。。
㈨ 混凝土承台怎樣綁扎鋼筋
1.暗柱內容: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准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扎: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扎。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體、暗柱、聯系梁鋼筋: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銹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置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扎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扎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料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置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扎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系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置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置,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系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3.1.2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
3.6.1設置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料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置。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㈩ 鋼筋混凝土蓋梁鋼筋綁扎程序及方法有哪些
⑴在蓋梁兩側安裝懸吊梁立柱,立柱頂設可調頂托。
⑵片鈦鋼筋骨架就位,在內架下墊以方木以免損壞模板,並將內架臨時固定以防傾倒。
⑶將橫梁穿過骨架並支撐於懸吊梁立柱上。
⑷旋緊頂托,橫梁吊起骨架,使其距模板距離不小於200mm。
⑸按圖示尺寸調整骨架間距,安裝主筋及箍筋並對所有交叉點進行綁扎。
⑹安裝梁底保護層墊塊並將鋼筋落於底模上。
⑺綁扎腰筋及其他構造筋。
⑻安裝側模保護層墊塊,安裝抗震墩鋼筋或抗震錨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