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貴州普安位於哪裡
普安縣,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北部,行政區劃屬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縣總面積1429平萬公里,轄8鎮6鄉,耕地面積243825畝,人口27.8萬,居住著漢、苗、布依、回、彝、黎、白等十多個民族。普安縣平均海拔1400米,平均溫度14C左右,農作物主產玉米、水稻、茶葉、烤煙、紅皮大蒜、小麥經濟作物及名貴葯材主要有銀杏、天麻、百合、核桃、人參果、杜仲、苡仁米、生薑等,普安,寓「普天之下,芸芸眾生,平安生息」之意,被稱為 「煤電大縣」、「茶葉之鄉」,普安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質優、埋藏淺,總儲量為35.32億噸,居黔西南之首,位列全省第六位。近年來,省內外客商紛紛看好普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紛至沓來投資興辦煤礦,成為普安新的經濟風景線。此外,還有黃金、鐵、硅,鉛鋅等26種礦藏正在開發和等待開發。幫到給好評哦
B. 誰知道貴州六盤水盤縣啊那邊的環境和經濟怎麼樣交通方便嗎
盤縣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是貴州的西大門,地處貴州通往雲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稱。 具體位置在北緯25°19'36"--26°17'36",東經104°17'46"--104°57'46"之間。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紅果。 有漢、彝、布依、回、苗、白等28個民族。人口86。4萬。少數民族 人口佔12.7%。非農業人口佔10.9%。 盤縣歷史悠久,有距今約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盤縣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634年)置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後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衛府並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後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後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萬曆十四年(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衛並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 年(1913年)改盤縣。解放後仍為盤縣。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展「三線建設」,為開發盤縣煤田,於1965年由盤縣劃出9個公社,雲南宣威劃出3個公社設盤縣礦區(後改稱盤縣特區)。1970年,盤縣特區與盤縣合並,仍名為盤縣特區。1985年末,特區轄17個區(鎮),93個鄉(鎮);有漢、彝、布依、回、苗、白等28個民族。1993年「建、並、撤」後,全縣轄37個鄉鎮、747年行政村,後經合並為450個村。1999年更名盤縣,縣政府駐地搬遷紅果,到2003年底全縣有人口1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95萬人。 全境地勢西北高,東部和南部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東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對高差2130米。由於地勢的間隙抬升和南北盤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4%,丘陵地佔9.2%,壩地佔2.4%。宜林宜牧土地373.5萬畝(量算畝,下同),占土地總面積的61.3%,宜耕地面積14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較好的耕地僅4.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間。 區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5.2℃,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於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亦時常出現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澇、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 區境礦藏資源豐富。金、銀、銅、鐵、鉛、鋅、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層氣等均有分布。煤的儲量為105億噸,種類齊全,煤質優良,為江南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三線建設」中,國家決定開發盤縣煤田。建設中,1966年來自全國20個省(市)、14個礦務局100多個單位1.5萬餘人的建井隊伍投入建礦會戰,70年代先後投產,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國少有。至1985年,盤江礦務局共有5 個礦、6對井、2個選煤廠、1個水泥廠和其他附屬單位。地方煤礦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盤縣成了國家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1985年,全區原煤產量423萬噸,選精煤142萬噸,土焦64萬噸,煤炭工業產值達12879萬元,占工業產值的66.5%。 盤縣文物名勝多。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縣城南郊的碧雲洞,自明代以來為文人青睞,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詳加描述。老廠有萬畝竹海,山川秀麗。竹中的泉水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進行化學調查和水質評價研究,並通過國家級鑒定,為特殊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各件下形成的極低礦化度、極度低硬度、超低鈉、國際首次發現的一種天然優質飲料水。妥樂村的千株銀杏形成獨有景區。盤縣銀杏產量為全省之最。 2003年8月,盤縣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了盤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即到2010年,把盤縣建設成中國煤電大縣、貴州畜牧大縣、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C. 盤縣有哪些少數民族
盤縣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6個民族。
盤縣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是貴州的西大門,地處貴州通往雲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稱。
盤縣全縣轄37個鄉鎮、747年行政村。1999年更名盤縣,縣政府駐地搬遷紅果,到2003年底全縣有人口1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95萬人。
(3)普安哪裡有不銹鋼大門擴展閱讀
盤縣的來歷
盤縣歷史悠久,有距今約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盤縣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634年)置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
元初置普安路。後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衛府並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後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後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
萬曆十四年(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衛並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 年(1913年)改盤縣。解放後仍為盤縣。
D. 去鞍山逛哪
■ 盤錦紅海灘
--------------------------------------------------------------------------------
位於遼河三角洲的盤錦市,有一處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海灘。在渤海之濱的這塊20多平方公里的濕地葦叢中,棲息著丹頂鶴、黑嘴鷗等236種鳥類。 交通:盤錦有專線車前往紅海灘。從盤錦乘長途汽車到沈陽(半小時一班)、鞍山(每小時一班),均為3個小時,票價20元左右。溝海鐵路經過盤錦,有直達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地的列車
■ 千山
--------------------------------------------------------------------------------
千山的山峰岩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千朵蓮花山」,為長白山支脈,主峰高708米,總面積72平方公里,素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之稱。按自然地形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00餘處風景點,分布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里氣候極為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歷史久遠,早在北魏時,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蹤跡。遼金時代,佛教更加興盛,著名的「五大禪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會寺、龍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建築群。明清以來,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全景區有寺廟30多座,僧道數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台在千山東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台上對弈、以次得名。無量觀位於北溝,是千山廟宇中最大的一個,其建築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新開設的千山索道直連小黃山景區深受遊人歡迎。 交通:火車站前乘308路公共汽車40分鍾即到千山。買好進山門票前行數百米,即有景區內中巴車接送您到五佛頂山下的索道站,10分鍾車程,票價5元。在乘20分鍾纜車就可輕松抵達山頂。 門票:進山門票40元,索道單程15元,與大佛通票60元。
千山溫泉
--------------------------------------------------------------------------------
位於千山風景區內,地熱水儲量占鞍山市總量的50%,以水溫高、含微量元素多而享譽東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23平方公里,有一流的溫泉康復中心、綜合文化娛樂中心、旅遊產品加工中心,成為東北地區最大溫泉旅遊度假區之一。
■ 葯山
--------------------------------------------------------------------------------
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遼寧四大名山之一。 葯山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始建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是集佛、道兩教於一山的宗教聖地。歷代興建的寺、觀、殿、宇有清華觀、遙望洞、三清殿、靈官殿、佛爺殿、寶林寺、朝陽寺、觀音閣、碧霞宮、龍王廟、關帝祠、唐塔等諸多古剎,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樓閣參差,碑碣林立,雄偉壯觀。葯山以盛產葯材而得名,據不完全統計,有各種中草葯材480多種。葯山山勢高峻,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由觀溝、大寺溝、石花頂、南天門四個景區組成。主峰石花頂海拔888.8米
■ 玉佛苑
--------------------------------------------------------------------------------
位於鞍山東山風景區內,由玉佛閣、玉帶橋、山門、荷花池、花果島等景區組成。 玉佛閣高33米,有佛教三十三重天之意,是我國最高的古典式建築之一。座落於玉佛閣內的玉佛是由1960年發現於「玉鄉」岫岩的「玉石王」琢成,它體積100立方米,重260噸,集七色為一體,色彩斑斕,光澤瑰麗,並以其博大雄偉,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交通:從鞍山到千山的路上要經過玉佛苑,從火車站乘308路公交車不足半小時即到。 門票:50元
神女峰
--------------------------------------------------------------------------------
位於海城市東約40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神女峰植被良好,果樹繁多。二十四億年前的海底礁石和第四紀冰川岩石星羅棋布,形成了美麗的神女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站在橋頭望此峰,為美女子頭像;站在城門望此峰,為美男子頭像。此外,還有觀音峰、駱駝峰、猿人頭石和擎天柱等奇特景觀,還有唐代古廟遺址和泉水常流的古井,及冶鐵古礦洞可進行探險和覓史等活動。
鞍 山 景 點 簡 介
國家名勝——千山
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素有「東北明珠」之稱,古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是中國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千山歷史悠久,早在隋唐時期,山上就有寺廟建築,遼金時有所增建。千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是遼河與鴨綠江的分水嶺,共有999座山峰,近千數,千山之名由來於此。千山現劃分4個游覽區,12個景區,名勝古跡約200多處。 千山千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奇松、怪石、古廟、梨花而著稱。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她雖無五嶽之雄偉,卻有千峰之壯美,是一幅以獨特的群體英姿組合而成的天然畫卷。一年四季,景色紛呈,春天梨花遍谷,夏天重巒疊翠,秋天漫山紅葉,冬天銀裝素裹。千座山峰,峰峰奇特,處處景美.來此一游,定能使你的心情如千朵蓮花峰一樣怒放。
世界第一玉佛所在地——玉佛苑
玉佛苑風景區,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市區東部。它佔地46000平方米,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背倚風光秀麗的東山風景區,是當代中國旅遊史上的一大奇觀。由玉佛閣、玉帶橋、三洞式山門、荷花池、花果島等建築組成,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三塊御路雕有9條龍,含有「九龍捧聖」之意。
玉在中華之珍貴猶如金之於西方,是神奇和極具象徵的自然之寶。將沉睡32年的玉石王歷時八天八夜、行程172公里請出深山,並由120名玉雕師歷時18個月的時間雕琢成舉世仰慕的玉佛,其本身就是一項壯舉。而在雕琢過程中所出現的四大奇觀「佛面天成」、「宏大悟真「、「龍鳳呈祥」「普陀再現」及諸多奇跡,都出自於玉文化和佛文化的淵源交融。在這尊神奇的玉佛上,人們會憑借自身的悟性領悟出更多佛發的真諦。發現出許多神奇的、美麗的傳說。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亞洲著名溫泉——湯崗子溫泉
距市區南部15公里處,是東北地區著名的溫泉。其泉水從地下湧出,水溫高達72℃,無色無味,清澈透明,含有鉀、鎂、氡、鈉、硫和氯等30多種微量元素,有滋補、活絡、健體、祛病之功效,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病、皮膚病有明顯療效。天然礦泉水和熱燙的獨特療法,唐代就為民間所利用。
鞍山城市公園——二一九公園
位於城區東部,東靠東山風景區。建於1950年,因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紀念日得名。它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真山真水公園之一。公園總面積7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60萬平方米,它是一座綜合性公園。 內設花卉區、動物區、水景區、山景區和游樂區。花卉區有各種花草樹木和萬種盆花,4000平方米的展覽溫室內,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奼紫嫣紅;動物園有40多種、近600隻動物和一座水族館;水景區由五個大小不同的人工湖組成,可以劃船、游泳、垂釣,湖岸有映碧樓、環翠閣、怡蓮橋等亭榭、長廊,山水相映、柳暗花明;山景區主要為東部山區,區內植被繁茂,有10餘個賞景亭和一座高38米的了美塔。登山遠眺,鋼城全貌盡收眼底;游樂區新建了大型游樂場一東山樂園,內有空中列車、激流勇進、水上世界、摩天巨輪、方程式賽車、海盜城等30餘種現代化游樂設施,具有驚險新奇特點。
葯山
葯山的古建築歷史悠久,始於隋唐,興於明清,是集佛、道兩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清華觀、遙望洞、三清殿、靈官殿、佛爺殿、寶林寺、朝陽寺、觀音閣、碧霞宮、龍王廟、關帝祠、唐塔等歷代興建的諸多古剎,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樓閣參差,碑碣林立,極其雄偉壯觀。葯山以盛產葯材而著稱,據統計有中草葯材480多種。葯山山勢高峻,綿延10餘公里,整山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大小奇峰40多座,囊括了觀溝、大寺溝、石花頂、南天門四個景區.最為高峻的瑤山主峰石花頂海拔888.8米。
白雲山森林公園/小孤山人類遺址
位於鞍山海城鎮東約40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大小山峰450座。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天然石洞,洞門上方刻有「王洞」二字。據查是明萬曆年間所立。洞中挖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和遺物。距今約4萬年至1萬年.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相似,填補了鞍山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空白。
厝石山公園
公園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三十二年。 海城知縣管風和集資6000兩白銀修建。佔地近3萬平方米.公園略小,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海拔49.9米的厝石山上,真的是有仙有龍,充滿靈氣。早在1964年, 當時海城縣政府副縣長李成嵐先生,借用范仲淹的詞為公園大門提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警誡縣人,而如今已墨干無痕。
三學寺
三學寺位於海城市內西南角。南鄰山西會館,海城河在其南約1.5華里處。坐南偏西7度。據寺內碑文及民國《海城縣志》記載,該寺創建於唐,佔地約5000平方米。前殿為明代建築,其他均為清代建築,整個建築由前殿、後殿、藏經樓、山門、東西配廡、禪堂、圍牆等組成,其中前殿、後殿均為歇山式建築,系磚木結構;藏經樓二層,為硬山式建築。整個建築布局協調,巍峨壯觀,木雕工藝精美,色調明快;五脊六獸,二龍戲珠等磚雕藝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山西會館
位於興海管理區東側,座北朝南.又稱「關帝廟」,因清末為山西人「同鄉會」會址,故稱「山西會館」。會館原為清代建築,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擴建後稱其山西會館。民國三年重修後又改為關帝廟。1987年劃規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並開始維修。整個建築由山門、鍾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戲台組成。山門前有兩尊立體石雕大獅子.整個建築群佔地約3000平方米。由於受自然災害和「文革」的破壞,該建築東西配房、戲台等破損嚴重.一九八九年公布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會館建築群從其建築規模到風格以及技術等方面看,都是海城市目前僅存的幾處清代廟宇建築群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鞍山析木石棚
位於海城市析木城東南8里處,石板建築,形狀如棚,故名石棚。原有兩座石棚,合成為"姑嫂石",現"嫂石"已毀,"姑石"保存完好。整個石棚由六塊青石板對榫而成,高2.8米,呈長方形。它是古代氏族部落酋長、首領或奴隸主貴族的巨石墳墓。其文化年代為我國青銅器時代,即初期奴隸社會和發達奴隸社會時期的產物。
卧鹿山石廟
卧鹿山位於鞍山岫岩縣城東南24公里的楊家堡鄉松樹秧村。石廟原名「效聖寺」,俗稱「老古廟」,是省內現存唯一大型石構古代廟。1988年1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卧鹿山山勢險峻,奇峰怪石,林深草茂,景色迷人。石廟依山傍壑座落在山前一平地上.石廟正殿三楹,高5.4米,寬5米,長9米,36塊精製巨型石瓦覆蓋殿頂,整個建築除門窗為木製外,其餘棟、梁、柱、瓦、屋檐、殿脊等,皆為青白石料建造,精雕細刻,嚴密合縫,宛如一體。石廟內供五尊石佛像,廟前立一石鍾樓,廟院四周皆為石牆圍砌,整個石廟建築可謂「石廟房、石佛像、石鍾樓、石圍牆」。遙望石廟,如處飄渺煙雲之間,遊人至此,驚羨不已。 西側有一碑林,已豎起的石碑50通,真、草、隸、篆各體書法一應俱全,其鐫刻年代,自明萬曆朝起,止於民國年間,其中清碑居多,石碑圖案精美,雕工細致,是一批石刻藝術佳品。 附近還有老牛背、船石等名勝,春秋兩季,遊人絡繹不絕,是一處旅遊勝地。
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
張學良於1901年6月4日出生在今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少帥在此渡過童年。現存舊居草房4間,並尚有當年的水井和大棗樹等。1990年6月4日,台安縣人民政府將舊居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起了張學良將軍出生地紀念館。該館佔地600平方米,主體建築是四間青磚瓦房,共設三個展室:第一展室是張學良親屬、舊部及縣內外各界人士的題詞;第二、三展室介紹張學良生平,有實物、照片。生平包括四個部分:少帥童年、艱辛業績、幽禁生活、桑梓深情。199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鞍山市人民政府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鞍山廣場文化
站前廣場
地處鞍山站前的繁華地段,下方便是鞍山著名的鑽石城商場及地下商業街,它是以購物、娛樂為主的休閑型廣場,總面積34600平方米,其中鋪蓋面積達到32200平方米,綠化2400平方米。雕塑主題為《有朋自遠方來》,「朋」字造型高16米,線條飛動,恰似綵帶;色彩變幻又如彩虹,體現鞍山人的熱情好客與樂觀豁達。寫實造型的任務群像既點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特徵,又與「朋」字有極融合,突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思想內涵豁達。「朋」字下方有一組與真人大小相同的銅像,意在體現鞍山是一個優秀旅遊城市,又與「朋」字雕塑結合,突出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乎」的思想內涵!廣場東部有一個噴泉池,噴泉主題為開拓、進取、創新,是遼寧省之最。最高的噴泉水柱可以達到38米高,20種水型按音樂不同自由組合,變換無窮,形成有聲有色的藝術效果。通過氣勢磅礴、活潑歡快的噴泉,造型新穎獨特的雕塑,可遠觀可近憩的樹陣景觀,增強人與環境的親和性,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鞍山人民迎八方來客的寬廣胸懷和安樂祥和的幸福生活。
勝利廣場
位於勝利路與二一九路的交點,是以景觀、集散為主的交通型廣場,是鞍山第二大廣場.2001年6月20日破土改建的,佔地192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佔9920平方米,草坪全部引進歐洲優質草種。勝利廣場地處鞍山市政治文化中心,周圍有市公安局,市委,市政府,法院,檢察院等政府機關。廣場內雕塑採用了主雕,浮雕,群雕三種手法,正中主題雕塑高30米,名為《盛世蓮花》,為白鋼三稜柱體框架結構。主雕下方為三組浮雕,體現了:鞍山在我心中,我為鞍山奉獻,鞍山為我自豪的鞍山人精神。廣場四周有四組青銅群雕,群雕主題分別是:千山神秀,鋼鐵脊樑,綠色鞍山和擁抱未來。廣場內圈地面採用了先進的地下彩色音樂噴泉,噴泉主題為團結、發展、歡樂、祥和,12種水型按音樂不同自由組合,變換無窮,配合8盞大型彩色遙控燈,令整個廣場艷麗多彩。通過極具現代感的框架雕塑,大型音樂噴泉,簡潔疏朗的綠地景觀,共同組成鞍山人民繼承傳統、把握現在、奔向未來盛世的壯麗樂章。
二一九廣場
位於鞍山二一九公園正門前,廣場以中線為軸南北各90米,總面積達15000平方米,廣場的設計非常注重文化內涵與自然景觀的良好結合,方案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14.5米高的鑰匙,鑰匙中間鏤空的圖案就是鞍山地圖,象徵鞍山人民已經拿到了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廣場東側的公園大門的設計採用半橢圓的立體構架斜插入地面的構圖,直觀上看就像有個大車輪,更像東方升起的一輪紅日,它不僅僅包含了鞍山人民將牢記2月19日這一光輝的歷史時刻,也寓意了在鞍山的東方有一輪紅日正在冉冉升起。
新鋼廣場
是沈大高速公路口進入鞍山市區的第一個廣場,是鞍山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高18米,主體雕塑名稱為《鋼城風采》,設計者通過現代構成手法和寫實守法相結合,表現出鞍山現代化工業城市的整體形象,以象徵大門和高峰的構架與工作的勞動者形象,一靜一動的雙重景觀效果,真是再現了鞍山勞動者為了鞍山美好的明天,努力工作,勇於開拓的無畏精神。運用象徵智慧和科技的「藍色」,表現鞍山人以科技為動力基礎,為建設現代和工業強市,勇於攀登高峰,再創輝煌。
立山廣場
地處立山區繁華地段,是面向市民的休閑廣場,廣場主題雕塑為《城市生活奏鳴曲》。雕塑材質為不銹鋼,高8米,其中人物高4米;長30米。設計者通過獨特的觀察視覺,以市民日常生活情趣內容切入主題,以詼諧的造型,體現了多彩的生活。匠心獨具體現了大眾性,主色調為黃色及灰色,突出城市雕塑「以人為本的現代創作理念。體現了鞍山人民那些獨特的豐富的文體活動,從側面反映人民生活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提高和發展,安家立業、國泰民安。
火炬廣場
是鞍千路上唯一一個廣場,是通往著名風景區「千山」的必經之路,由魯迅美術學院設計,設計者通過裝飾的剪影手法,生動的表現出「千山」風景美如畫,大家成群結隊的穿梭,徜徉期間,擁抱大自然。運用象徵自然,環保的綠色作為雕塑的主色調,通過「綠色」的不同冷暖漸變表現出鞍山旅遊文化的不同內涵和「綠色鞍山」的地方特色。
鞍 山 導 游 詞 選 登
千山簡介導游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鞍山春天旅行社的導游員,很高興在大家游覽千山時為大家做導游。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千山的歷史和故事。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東經123.4度,北緯40度,素有「東北明珠」之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是遼河與鴨綠江的分水嶺,是遼東半島的脊骨,有72平方公里的瀏覽面積,分成四大景區,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佛道兩教的寺院遍步山谷,有五大禪林、九宮八觀十二茅俺之說。
千山的名字最早出現於宋朝王寂的《鴨江行部志》中,稱其為「千峰」。後來在明清時期陸續出現了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積翠山等名稱。千山自然景觀的四大特點是奇松、怪石、古廟、梨花。丘陵狀的山脈,海拔雖不足千米,但山中遍布的寺院卻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佛道兩教共居一山的宗教奇景,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流連往返。千山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3米,在仙人台可以觀渤海、看日出;第二高峰五佛頂,海拔554.12米。所以說,如果把五嶽比做偉丈夫,那麼千山就是一個嬌小玲瓏婀娜秀美的女子。清朝有一個左都御史姚元之曾經在詩中這樣贊美千山「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他形容千山就象芙蓉花一樣美麗,但他為什麼說千山是九百九十九芙蓉,而不是一千座呢?原來千山並沒有一千座山峰,而是九百九十座山,關於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在上古時代,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太子海峽,海中有一個小島就積翠島。島上有一座山,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子叫積翠,她能呼風喚雨,保佑著島上的老百姓。可是有一年從東海來了五條惡龍,看到太子海峽美麗富饒,於是心生惡念,它們打敗了鎮守太子海的小龍,搶占龍宮,每日帶著蝦兵蟹將到處吃喝玩樂,每到哪裡,大水就淹到哪裡,吞沒了糧田和村莊。
積翠看到五條惡龍為害百姓,十分痛恨,她決定要為民除害。於是一天早上,她帶著鸚鵡童子,騎著金牛來到天上,偷取日光金線和月光銀線,私采了九天的錦雲,又到女媧娘娘那要了一瓶點石仙精。回到積翠洞中,她不分晝夜地織綉著一千朵蓮花,想要用織好的金蓮花圍住積翠島,防止洪水侵襲。金蓮花織好後,積翠又用錦囊把它們裝起來,帶到天池中浸洗;天池水是天上的甘露,金蓮花洗好後,金光萬丈,香氣籠罩了整個太子海峽。
五條惡龍聞訊後,十分驚慌,青龍命海鼠精在夜間偷出金蓮花,將其毀壞。海鼠精在夜裡偷偷來到積翠洞,剛要偷,就被鸚鵡童子發現了,於是海鼠精叼起一支蓮花落慌而逃,積翠仙子駕雲追趕,用綉花針將他們打落在一個深潭中,後來潭中長出一池的粉蓮花,就是現在大連的「飛蓮池」。
五條惡龍見事已敗露,就一起浮出海面,率領蝦兵蟹將攻打積翠島。積翠仙子急忙把剩下的九百九十九朵金蓮花拋向五條惡龍,同時又命鸚鵡童子把點石仙精灑在蓮花上,九百九十九朵蓮花立刻化作九百九十九座山峰,填平了太子海,壓住了五條惡龍。五條惡龍,不斷的往上拱,形成了五條龍形山脈,後來在那裡建了一個寺院,也就是現在的五龍宮。蝦兵蟹將遇到點石仙精,紛紛化成了各種各樣的奇石。小鸚鵡不小心也沾上點石仙精,於是變成一隻石鸚鵡落在了山下。
積翠因為偷采了天上的錦雲,觸犯了天規,被玉帝捉去關在了天上的織女宮中,不分晝夜地織著朝霞和晚霞。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仙子,於是就把這九百九十九座山峰叫做積翠山,又因為這積翠山是蓮花變成的,所以又叫千朵蓮花山。
千山的宗教歷史非常久遠,自古就有佛、道兩大宗教。千山的佛教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佛教傳入千山,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據碑文記載,隋唐時期千山佛教就興建有五大禪林(龍泉寺、祖越寺、中會寺、香岩寺、大安寺)和畈源寺等寺廟,共有臨濟、毗盧、曹洞三大派別,當時規模尚小。到了遼金時代佛教大興,寺廟建築擴大、現存的香岩寺南北兩座磚塔,祖越寺南北兩座石塔,均為當時所建。到了元朝後期,千山佛教曾遭毀劫,廟宇建築被毀,佛像被砸(出土的被毀石佛像和遺址等可證)明代之後,佛教又開始興盛,在原有的寺廟舊址上,重修與擴建、直至清代,始今日之規模。
在此時期,曾出現過元朝雪庵,明代續澄、宗蘊、普安、洪光、慧勇、深文,清代函可等高僧大德。清代高僧函可著有「千山詩集」二十餘卷,其弟子並將函可大師的語錄編成《千山剩人禪師語錄》4卷並續入藏經,他的詩和語錄在清初順治年間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傳至日本,還出版了《千山剩人禪師語錄》。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千山於1993年6月4日又發現了一座天然形成的彌勒大佛,佛身高70米,僅比四川的樂山大佛矮一米。開光時出現的佛光和彌勒、觀音的雲圖更是令人嘆為稱奇,使千山這座宗教勝地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有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普陀山,自從千山發現了這尊天成彌勒大佛後,被中國的佛教界稱為彌勒佛的道場,與四大佛教名山齊名,被稱為中國第五大佛教聖地,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和香客。
千山道教歷史也很悠久,據記載千山道教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本溪鐵剎山八寶雲光洞郭守真道長之徒劉太琳、王太祥傳入,從此道教在千山得以存在和發展,據民國年間統計,千山道教有無量觀、慈祥觀、普安觀、太和宮、朝陽宮、南泉庵、鎏金庵等23處廟宇。當時只有全真道龍門派,後來又有華山派、蓬萊派和金山派三個宗教陸續進入了千山,形成了千山道教四大派別。
千山道教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劉太琳,玄合真人,吳教滋、郭永慧、皮一明、王一貫、彭復光、溫本寶等著名道長,道長吳教滋曾著有《醫俗清涼散》等詩集,曾流傳於世。
自古名山多奇事,塞外勝境更迷人。千山也是一個自古以來吸自著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世外仙境。歷史上曾游覽過千山的帝王名人有唐太宗李世民、金世宗完顏雍、清聖祖康熙、金代御史王寂、明代尚寶太監田嘉和、監察御史程啟充、監生韓承訓、清代太宗第六子高塞、大學士張玉書、禮部侍郎高士奇、比利時人耶穌教傳教士南懷仁、進士陳夢雷、襲日修、王爾烈等。他們均為千山留下了很多題詠、碑刻、詩詞、楹聯及傳說故事等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這些帝王名人中,尤為稱奇的要數關東才子王爾烈了,電視劇《木石魚的傳說》說的就是王爾烈的故事,在千山無量觀西閣後山的那塊奇石——木魚石也因此名揚天下,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前往探幽覽勝。
千山的美景數不勝數,想遍游千山至少需要四整天的時間。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梨花漫谷、夏天層巒疊翠,秋天漫山紅葉,冬天銀裝素裹。美景佳境,讓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千山以它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每一個前來遊玩的客人。那麼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到千山的景點中去親身領略一下千山的美景吧,我相信千山的美景一定會給各位朋友留下難忘的回憶!
千山天成彌勒大佛導游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景區就是千山著名的大佛景區。這個景區原名叫綉蓮台景區,自從1993年6月4日發現了一座天然形成的彌勒大佛後,它現已經成為千山最著名的景區,每年吸引著四方遊客前來朝拜。現在我們大家來到這個地方叫大佛寺,請大家隨我一起來到圍欄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尊神奇的天然大佛。
千山大佛位於千山風景區北溝的中心部位,在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頂的東南方。整個大佛是一個高聳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其形態、體量、氣質可與四川樂山大佛相媲美。二者相異之處是樂山大佛是花了90年時間人工鑿刻的,而千山大佛則是經過幾百萬年的冰川地質運動造化而成的天然大佛。千山大佛圓圓光亮的大頭高聳如三層樓房,濃濃的眉下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鼻、嘴、耳擺放位置適宜,比例恰到好處,左手五指分開,自然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手臂壓在右腿上,在右胳膊的上方還端坐著一尊南極壽星。從整體看去是一個向右傾坐的姿態。在其胸前還天然形成一支捻珠,其長短、比例、位置又非常神奇,迎著陽光還可以見到圓圓的珠環。
在大佛的腹部中央還有一個高2米、寬1.2米的橢圓型洞穴,在其邊緣還長著兩珠小松樹,遠處看去宛如一叢汗毛掩蓋在「臍眼」周圍。在大佛的最底部還長有兩支寬大的石足。在對大佛的考證中又發現了許多歷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跡。其中一是:在大佛對面約200米處高約70米的峭壁上發現了一
E. 開江縣普安鎮王家大院傳承數百年的家規是在什麼形成
山西晉中以大院文化而聞名,在這姿態紛呈、各具特色的晉商大院中,靈石王家大院首屈一指,享有「王家歸來不看院」的美譽。而在這規模龐大的建築群背後,是靜升王家一脈相承的家族文化。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匠心獨運,王家大院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是明清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王家人十分尊崇「程朱理學」,把《程子四箴》和朱柏廬《先賢家訓》全文雕刻在直徑1.4米的平面圓形青石上,嵌於大門內東西牆壁,加上自己家的《王氏家訓》,讓王氏族人時時處處誦讀溫習,檢點反省。
王家大院主人,多有在外為官者,故院中具有廉潔含義的「三雕」作品比比皆是,其作用在於警示,也在於教化。如「德馨軒」院中的「一品清廉」牙板。畫面主體是一片蓮葉,兩面花葉依次排列,簡略幾筆波浪線條表示清凈之水,未見任何附加襯托,整個畫面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一品為古代朝廷品級,畫面以蓮喻廉,表示崇尚廉潔風骨。蓮者,廉也,周敦頤《愛蓮說》雲:「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之人,與其稟性行止、淑質操守無不關聯。雕此牙板,寄託了主家對後人的期望。
F. 普安縣屬於哪個市
普安縣隸屬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普安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東鄰晴隆縣,南接興仁縣和興義市,西毗六盤水市盤州市,北望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縣名寓「普天之下,芸芸眾生,平安生息」之意。
2015年,全縣總面積1454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8個鎮個2個鄉,縣城所在地盤水街道;有耕地面積25.4萬畝;全縣總人口33.19萬,居住著漢、苗、布依等十多個民族。2014年普安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15億元。
普安縣有河流46條,水能理論蘊藏量27萬千瓦;有煤、黃金、鐵、硅、鉛、鋅等28種礦藏。普安縣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樹2萬多株,是「中國古茶樹之鄉」。
(6)普安哪裡有不銹鋼大門擴展閱讀:
普安縣特產
1、普安紅茶
普安紅茶工夫紅茶外形條索細緊多峰苗,勻齊、凈,色澤紅勻,明亮;香氣鮮嫩持久;湯色紅艷濃亮;滋味醇滑;葉底嫩勻紅亮。紅碎茶外形顆粒緊實、金毫顯露、勻齊、色潤;香氣嫩香、強烈持久;滋味濃強鮮爽;湯色紅艷明亮;葉底嫩勻紅亮。
2016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普安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普安四球茶
普安四球茶,貴州省普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普安是中國茶樹源產地之一,當地的四球茶樹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古茶樹,也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四球古茶樹群居地。
1980年,普安縣發掘出一枚茶樹化石,經鑒定為一百萬年前的茶籽化石,並發現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確定為四球古茶樹,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其中一種,是全球唯一,普安獨有。2011年7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普安縣「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譽。
G. 帝倫特密碼鎖怎麼樣有誰知道用普安頓和帝倫特密碼鎖那個質量好
摘要 您好,建議普安頓。鐠安頓被認定為「中國十大指紋鎖品牌」,公司生產的指紋鎖、卡密鎖、酒店鎖、電子鎖等高端智能門鎖、機械鎖、配套等系列產品,被廣泛應用於城鎮住宅、酒店公寓、企業辦公等眾多領域,鐠安頓將人臉識別、非接觸式掌紋識別、虹膜識別、物聯網等行業前沿技術綜合應用到智能鎖產品上,以一流的產品質量與精湛的製造工藝受到用戶的一致認可。
H. 普安禪寺在哪裡
普安禪寺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中心雙浚頭附近。普安禪寺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建成,是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場。
普安禪寺原來是五進七開間,有禪房百餘間,現在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塌了兩進了。
普安禪寺是永嘉縣文物保護單位,大殿中石磉雕有雙龍戲珠圖案。現在的寺院住持為明心法師。
普安禪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佔地6000平方米,前為山門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觀音閣。
普安禪寺的前面有一座橋,這座橋叫永度橋,是宋代名僧雪庵從瑾禪師所建。橋邊有放生池。
普安禪寺四面環山,與世隔絕,環境清幽,非常適合上香拜佛,也是適合靜心的絕佳場所。
到普安禪寺的行駛路線:1、在溫州機場直接打計程車到普安禪寺大約需要250元左右。
2、坐大巴到岩頭鎮。到了岩頭鎮後坐電動三輪車到普安禪寺即可。大約需要5分鍾左右。
3、如果是開車自駕游的話,直接用導航到去普安禪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