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脫模是模具出來的方向還是毛胚出來的方向
出模方向是產品開始設計時就規定的,產品通過前後模形成的形腔中成型。出模的方向就是模具運動的方向。
B. 對於產品設計,怎樣知道了解自己設計的產品能不能出磨,以及怎樣劃分分模線。
模具種類很多,沖壓、注塑、壓鑄、旋壓。。。模具中是否帶滑塊、抽芯等工藝,正常產品一般都分為上下殼體,分型線一般是指上下殼體交接的縫隙。理論是是產品的最大邊,從拔模角度的垂直方向看去,所謂的輪廓線就是分型線。
C. 模具設計的流程是怎麼樣的
第一步:產品分析與修改,確定模具結構,縮水圖:
1、產品分析:開模方向,分模線與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應抽芯方式,進膠點與進膠方式,模穴數等等。
2、轉工程圖:用三維軟體出圖,一般建立三個視圖:第一個主視圖(後模表面投影),第二個第三個立體示意圖(外表面和內表面)。其他視圖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擺放,剖視圖(X和Y,剖切位置線通過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開標數處理。
3、縮水圖:將上一步工程圖鏡像一次並且放大一個縮水率的倍數。(標明:MI,縮水率)
第二步:產品排位:在模具內怎樣排列
考慮因素:模具長寬方位,產品模穴數,進膠位置,間隔(強度,放什麼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個視圖是後模側俯視圖抓主視圖,第二個視圖排前模側俯視圖,先把第一個視圖中心線鏡像到正右方然後抓後視圖,然後排第三個X方向剖視圖放在後模側俯視圖的正下方,第四個視圖Y方向剖視圖排在前模側俯視圖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訂購
根據產品的大小,生產批量,模穴數,抽芯機構等.
第四步:模胚訂購
根據模仁大小與抽芯機構(側),進膠方式與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開模動作,油缸),產品材料,頂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將模仁裝配至模胚內
第六步:模仁與模胚安裝與定位設計
第七步:分模線,枕位,鑲件設計
第八步:如果客戶產品有倒勾要設計抽芯機構如行位或斜頂設計
第九步:設計澆注系統(直接澆口,側澆口,潛水口,牛角式,點澆口,扇形澆口,搭澆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細水口模具那麼要設計開閉器與塞打螺絲
第十一步:排氣系統設計(排氣槽位置與產品溢邊值大小)
第十二步:頂出系統設計(頂針,斜頂,司筒,頂塊,推板,氣頂等)
第十三步:冷卻系統設計(水路樣式如直通式,階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輔助零件開設(彈簧,垃圾釘,撐頭,中托司,鎖模板,扣機,邊鎖,平衡塊,限位塊,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檢查與修改,視圖補充與位置調整
第十六步:2D轉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圖(3D+2D)
第十八步:圖紙審核,改圖。
第十九步:圖紙合格後列印歸檔
第二十步:圖紙發給模具製造車間加工
以上模具設計從客戶給3D圖開始到設計出模具圖到加工整個流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戶提供的圖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客戶給定審定的塑件圖紙(二維電子圖檔)及技術規范要求(此時需要用三維軟
件構建3D圖)。
(2)給定3D圖檔,處理成2D圖(出工程圖紙)。
(3)給定樣板(手板),此時需要測繪出2D和3D圖。
以上是一般有三種,其中第二種情況最常見,就是客戶產品設計師設計好了3D產品拿給你開模。
希望以上答案會對你有幫助 有需要了解更多模具資料可以私聊
D. 在設計注塑件時拔模角度應該怎麼選擇與材料有什麼樣的關系請大俠指教,如果有詳細資料更好,小弟深入
若然產品附有垂直外壁並且與開模方向相同的話,則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開模力才能打開,而且,在模具開啟後,產品脫離模具的過程亦相信十分困難。要是該產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上已預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觸產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過程當中經過高度拋光的話,脫模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慮在產品設計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卻收縮後多附在凸模上,為了使產品壁厚平均及防止產品在開模後附在較熱的凹模上,出模角對應於凹模及凸模是應該相等的。不過,在特殊情況下若然要求產品於開模後附在凹模的話,可將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盡量減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適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沒有一定的准則,多數是憑經驗和依照產品的深度來決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選擇也在考慮之列。一般來說,高度拋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織紋的產品要求出模角作相應的增加,習慣上每0.025mm深的織紋,便需要額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和邊位深度之關系表,列出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的關系,可作為叄考之用。此外,當產品需要長而深的肋骨及較小的出模角時,頂針的設計須有特別的處理,見對深而長加強筋的頂針設計圖。
E. 做模具設計如何快速的找到產品的分型面
你好,本人的工作是模具設計,並有多年的設計經驗,下面為你解答。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你只需要用「斜率」的命令,首先確認脫模方向,然後將斜率更改為-0.1
0
0.1,確定以後,選中產品,就會出現顏色分層如圖
粉紅色和藍色線的交界處就是分型面,粉紅色是定模,藍色是動模。直接用「拉伸」命令,選中分界線拉出平面即可。
注意:有的不規則的角度,需要用橋接曲線。有孔的產品,需要將孔堵上。
將所有平面縫合以後,用「求差」命令,就可以分出動、定模。
就這么簡單,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F. 塑料模具動模那邊產品拔模方向,還有靜模那邊產品拔模方向
不管動模、靜模,拔模方向都是指向分型面的。
也就是說,靜模(凹模或型腔)是口子大,底部小;動模(凸模或型芯)是芯子底部大,頂部小。
原則上不論產品設計還是模具開發,都要求有出模斜度(即拔模),且靜模的斜度應大於動模的斜度。
斜度與產品的表面要求相關,越粗糙應斜度越大。一般在光面情況下,可按單邊0.1mm的斜度設計。
G. 注塑成形中模具的拔模方向和角度怎麼確定啊
注塑模的脫模方向按照產品的設計要求,在保證尺寸的前提下,動模型芯應端面取小端尺寸,根部取大尺寸;定模型腔口部取大尺寸,底部取小尺寸。脫模斜度根據不同的塑料品種,一般應在20′~1°30′之間。如果有特殊要求的另行確定。
H. 給一張零件圖紙,應該怎樣來進行模具設計其相關步驟,求解
如果是塑膠模具我倒可以幫你:
1.看懂零件的結構,了解公差要求和材料類型;
2.根據零件結構作出產品分模線,拆開前後模以及確定倒扣出模方式,定下模數及澆口位置及大小(有時候需要模流分析來幫忙)
(補充:很多模具在第二步之前要先作產品優化,如檢討拔模角/優化縮水位置膠位/檢查並優化產品出模方向倒扣等等)
3.根據模數和澆口位置以及產品大小,定下前後模芯材料大小以及模胚大小
4.根據產品結構及澆口位置,設計出冷卻迴路及頂出位置
5.根據零件材料,決定模芯材料
6.根據零件材料商提供的縮水率來放產品縮水
7.根據產品結構及加工工藝,確定是否設計鑲件
8.設計排氣
注:我這里講的只是一個思路,而不是軟體操作步驟,使用軟體進行設計時可以按這個步驟來設計
模具設計實戰遠比這個復雜,希望這個思路能讓你化繁為簡,有條理的進行設計工作.
I. 產品設計中一個產品,所有面的拔模方向是不是要一樣啊,可以不一樣嗎
方向當然不一樣(相對於同一基準來說),要明白拔模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脫模,減小產品出模具時的摩擦力。在設計時都要考慮:這個零件在哪裡分模?是怎樣出模的?經常要幻想一個與零件「相反」的結構從零件抽離的過程,這樣你自然就知道拔模往哪個方向才是對的。錯誤的方向會導致無法出模
J. 模具產品的脫模方向是怎樣判斷
一般來說脫模方向是指向定模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