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沖壓模具導柱進入導套多少合適
最少也要是 導柱直徑*1 吧- -
我覺得1.5~2倍直徑就可以了- -
Ⅱ 在模具製造過程中,一般留給鉗工的研磨餘量是多少
粗車規則圓鋼根據長短外圓需3毫米一4毫米,不規則煅件10毫米以上,精車需2一3毫米最後一刀車到尺寸0.2一0,5,鉗工需2一5毫米不等,研磨0.05夠了!
Ⅲ 沖壓模具導柱進入導套多少合適
看看misumi的沖壓標准件書就明白了啊。看你設計的模具多大,模具越大,導柱肯定要粗的,數量也相應要多的。
選擇的方式就是你打算用多粗的導柱,空間夠的話裝粗的導柱,剛性肯定要好。比方說,你選導柱直徑38,配套的導套數據就可以查出來了啊。那麼模座相應的孔徑大小就可以確定的。
misumi
的標准件有單選的,也有成套的,只需要確定導柱的直徑就可以,至於導柱和導套的長度,那要根據實際情況,。比如那種十字架(帶凸台)在資料書中查
l
,你根據6塊模板及上模座的總厚度再減掉10mm,取整數就可以作為導柱型號l規格。導套的長度,要根據沖床的行程大小,以開模狀態導柱導套不分離並且重合30mm以上為參考。如果沖床行程很小,那一般選導套80-100長久可以。
Ⅳ 模具導柱孔要負幾絲
2個絲。導柱是用於模具中與組件組合使用確保模具以精準的定位進行活動引導模具行程的導向元件,導柱孔一般放大2個絲,導柱是帶肩圓柱形,會有油槽。
Ⅳ 壓鑄件加工餘量一般放多少為最適宜
如果模具和夾具可以保證的情況下,0.2mm的加工餘量挺好的。切的越多,出針孔、氣孔的幾率越大。孔的餘量需要看孔深和拔模角。孔深越深,為防止拉模,只能加大拔模角,1度~1.5度。這樣孔大端的餘量單邊0.4mm的話,孔小端的加工餘量就挺嚇人的了。可能到1.5mm~2mm,加工的時候出現氣孔的幾率較大。像這種情況,一般用兩邊銷子碰穿來減小銷子的長度,避免出現較大的加工餘量。
Ⅵ 模具導柱和導套之間的配合間隙是多少
導柱導套配合間隙及形位公差的確定方法。
在具體設計導柱導套時其思路和方法步驟如下:
1、根據工件形狀,排料方式及壓機的情況首先確定導柱的布置方式;
2、根據沖裁間隙的變化量,分配各部分公差,一般凸、凹模製造公差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變化量,導柱彎曲撓度為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變化量,導柱導套配合間隙對沖裁間隙的改變數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變化量;
3、依據允許的導柱彎曲撓度及沖裁時的側向力大小確定導柱的尺寸(主要是沖切不封閉的製件時);
4、依據分配的配合間隙對沖裁間隙的改變數及導柱導套的布置形式確定導柱導套的最大配合間隙;
5、依據導柱導套的最大配合間隙及導柱導套的加工公差確定導柱導套的最小配合間隙;
6、依據導柱導套的最小配合間隙確定導柱導套的形位公差。
為了保證凸凹模的精確配合間隙,一般T在0.3-0.5mm時,內導柱公差-0.01至-0.015,內導套公差0至-0.005。T在0.1-0.3mm時,內導柱公差0至-0.002,內導套公差0.003至0.005。以以上為薄料選用原則。外導組件,以滾珠導柱組件,當然是買標准件,過盈量在0.01-0.02mm
Ⅶ 求文檔: CNC加工好的模具一般會留多少餘量來飛模
5條以內,多了鉗工師傅會發飆的。
有些形狀的位置就不要留餘量。膠位首先是不考慮留餘量的。
再比如側面拔模小的、大分型面等。
枕位和虎口(限位)就可以多留點,控制在2-3條。
飛模不好飛的位置就盡量到數或者少留。
其實我編的刀路都是沒有考慮飛模餘量的、這樣只要數准反而比留了餘量更好裝配。
Ⅷ 模具設計時,模具加工尺寸餘量如何放的
加工餘量就是零件毛坯表面所需要加工部分的加工尺寸和毛坯尺寸差,看你做什麼模具了,如果你毛坯模具誤差大,可以多放餘量,或者體積大澆鑄收縮率大要放縮水。如果你做粗加工那你可以放1毫米一面餘量,如果有產品需要表面探傷的話可以餘量放5到8個毫米。那樣連澆鑄時候的氣孔和雜質都可以被加工掉了。
Ⅸ 沖壓模具導套孔為什麼要+0.01
用到卸料板導正,固定板和沖頭可放單邊間隙0.005~0.02mm,而不用卸料板導正的,固定板和沖頭線割時就不放間隙,裝配時需擺正後壓入。導柱最好配上導套(耐用,精度高),兩者的間隙一般在0.005~0.015mm之間比較可靠,而線割導柱和導套裝配孔時也可不放間隙。
Ⅹ 沖壓模具導柱與導套之間的間隙應該是多少最好
導柱公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