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HDI板怎麼怎麼解決披風
披鋒又稱飛邊、溢邊、溢料等,大多發生在模具的分合位置上,如:模具的分型面、滑塊的滑配部位、鑲件的縫隙、頂桿的孔隙等處。溢料不及時解決將會進一步擴大化,從而壓印模具形成局部陷塌,造成永久性損害。鑲件縫隙和頂桿孔隙的披鋒還會使製品卡在模上,影響脫模。
披鋒實質上是塑膠料進入模具配合部位的間隙經冷卻後遺留在產品上的多餘物。要解決披鋒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要控制不要讓熔體進入到模具配合間隙中去。塑膠熔體進入到模具配合間隙中去,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模具配合間隙本來就大,膠體很容易進入其中;另一種情況是模具配合間隙本來是不大的,但因熔融的膠體受壓強行突入進去的。表面上看來,披鋒似乎只要加強模具的製造精度及強度就可以完全解決。提高模具的製造精度,減小模具的配合間隙,防止熔融膠體進入,完全必要。但模具的強度,在很多的情況下,並不能無限地加強,加強到任何壓力下,膠體都不能突入其中。
披鋒的產生既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藝方面的原因。檢查工藝方面的原因,首要檢查鎖模力是否足夠,只有確保鎖模力足夠的情況下,披鋒仍然產生時,才檢查模具方面的原因。
檢查鎖模力是否足夠的方法:
1)逐步增加註塑壓力,隨著注塑壓力的增加,披鋒也相應增大,並且披鋒主要是在模具的分型面上產生的,說明鎖模力不夠。
2)逐漸增加註塑機的鎖模力,當鎖模力達到某一值後,分型面上的披鋒消失,或再增加註塑壓力時,分型面上的披鋒也不再增加。則認為這一鎖模力值是足夠的。
檢查是否為模具製造精度造成披鋒的方法:
以較低的料溫、較低的充膠速度,以較低的注塑壓力,將產品剛好充滿(產品有輕微縮水)。此時,可以認為熔體突入模具配合間隙的能力很弱,此時若披鋒產生,則可以判斷是模具製造精度的問題,需要修模解決。可以考慮放棄用工藝方法來解決披鋒的產生。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三低」條件不可少,高的料溫,較快的充膠速度,較高的注塑壓力,會導致模腔局部壓力增大,增強熔體突入模具配合間隙的能力,脹開模具而產生披鋒,雖然此時產品並不滿膠。
分析披鋒產生的原因,是建立在鎖模力足夠的前提下,當鎖模力不足時,是難以分析出披鋒產生的原因的。下面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鎖模力足夠的情況下。根據披鋒出現的幾種情況,披鋒產生的可能有如下原因:
第一種情況:如上所述,在低溫、低速、低壓的情況下,產品不滿膠時,披鋒已經產生。可能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模具製造精度不夠,配合間隙過大;
第二種情況:產品剛好滿膠時,局部有縮水現象,無披鋒產生;當加大注塑壓力,改善產品局部縮水時,披鋒產生。可能的原因有:
1)料溫過高。料溫過高,熔體的粘度低,流動性好,熔體突入模具配合間隙的能力愈強,就會導致披鋒的產生。
2)注塑速度過快,注塑壓力過大(導致填充過飽和)。過快的速度,過大的注塑壓力,特別是過大的注塑壓力,會增強熔體突入模具配合間隙的能力,導致披鋒產生。
3)塑料的流動性太高。塑料的流動性越好,熔體的粘度越低,熔體鑽入模具配合間隙的能力越強,就容易產生披鋒。當模具製作已經完成,模具的排氣槽的深度,模具的配合間隙已經定型後,換另外一種流動性好的塑料來生產,就會產生披鋒。
4)模具的強度不足。當模具的設計強度不足時,當模腔承受塑料熔體的壓力後,就會變形脹開,膠體就會突入到模具的間隙中去,產生披鋒。
5)產品設計不合理。產品局部膠位過厚,注塑時收縮過多,就會導致局部縮水。為了調節產品局部縮水的問題,常常要用較高的注塑壓力、較長的注塑時間來充填與保壓,結果又導致模具強度不足變形,產生披鋒。
6)模具溫度過高。高的模具溫度,不僅能使塑料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壓力損失小,也降低了模具的強度,同樣會導致披鋒的產生。
第二種情況,是注塑生產中最常遇到的問題,通常採用所有的工藝手段都無法解決,對注塑技術人員的困擾最大。對於這種情況,最主要的手段是通過修模解決。解決方法有:
1)產品局部減膠。對產品縮水的局部進行減膠,膠位減薄後,產品縮水問題能得到改善,注塑壓力就會降低,模具變形就小,披鋒就能得到抑制。這是最有效、最常用的辦法。
2)增加進膠點。增加進澆點,可以降低注塑流程,降低注塑壓力,模具型腔受到的壓力就會減小,就能有效地解決披鋒的產生。增加進澆點,特別是在產品縮水位置增加進澆點,對降低模腔注塑壓力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是比較常用的手段之一。
3)對模具局部進行加強。有時模板的變形,可以在動模板與頂針板間增加撐頭的辦法來加強。
❷ 模具水嘴斷裂 如何取出
可以用一個報廢的M8絲錐,把前端刃磨成帶錐度的三棱或者四棱形。用榔頭輕輕敲進斷在模板的水嘴孔里,用攻絲絞手板動絲錐,往回退,即可把斷茬退出來。
❸ 模具中鑲針斷裂怎麼防止,有知道的幫忙解答一下,謝謝
鑲針斷裂的原因是模具的型腔或者型芯的脫模斜度太小,或者模具型腔、型芯的光潔度不好,造成模具在脫模時,鑲針受力太大。想要避免鑲針斷裂,就要提高模具的光潔度,加大模具的脫模斜度。
❹ 石器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
前言
石器標本是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石器文化的物質基礎。野外採集的標本如果沒有一個嚴格的室內整理程序,就不能做到標本標記清晰、來源明確、資料齊備。沒有標記、檔案的標本最終會成為「死」標本,造成標本資源和野外工作的極大浪費。本規程的制定,將有利於規范石器標本的整理工作,為進一步的室內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本規程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婁玉山,劉麗萍,裴樹文。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石器標本整理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本規程適用於石器標本及其模型的整理。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自然科技資源(石製品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賈蘭坡,黃慰文.周口店發掘記.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裴文中.周口店洞穴採掘記.地質專報,乙種,1934
張森水.中國舊石器文化.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 標本整理的具體內容
對獲得的石製品標本進行整理的工作包括標本的清洗、修復、編號、登記、建檔以及與本標本有關的圖像、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
4 標本來源
石器標本主要來源於研究人員通過採集、發掘、徵集、交換、贈送和轉讓得到的石器標本或模型,任何來源的標本均應具有詳細的產地(遺址名稱)基本信息、時代、採集日期、採集(送交)人等基本信息,野外採集和發掘的標本還應有相應的遺址信息、野外編號、野外記錄,以及相應的田野繪圖、照相、攝像和工作日誌等。
5 石器標本的整理
5.1 整理前的准備
5.1.1 整理工具
a)小刀、剔針;
b)記錄本;
c)記錄筆;
d)編目卡片;
e)黏結劑;
f)用於標本信息記錄的計算機以及相應的光碟。
5.1.2 標本編號工具
不同顏色防水記號筆。
5.1.3 標本盛放材料
塑料盒、塑料口袋、塑料(硬紙)托盤、用於標本圖像信息保存的照片冊、光碟包(盒)等。
5.1.4 工作環境要求
整理標本的場地要有足夠的空間、相應的工作平台、椅子(凳子),可以將標本展開擺放,同時整理室還要有良好的通風和採光設備。
5.2 開箱的工作程序
5.2.1 開箱
首先要尋找箱內的裝箱登記單,並對照核對箱內外兩份標本登記單,根據登記單的說明了解箱內標本的數量和疊放情況。
5.2.2 取出標本
從上往下,順序拿出每件標本,首先應查看標本包裝上的編號,並在兩份登記單上做上記號。直至全部標本都拿出為止,檢查登記單是否還有沒有標記的標本,如有上述情況,須仔細檢查包裝箱,確定箱內所有的標本已檢查清楚。
5.2.3 包裝材料處理
全部標本都找到後,才能將包裝材料和包裝箱放置一邊,以備後用。
5.2.4 編號核實
每件標本打開包裝時要注意標本的標簽及包裝上的野外編號,並檢查標本上是否已經寫上編號,編號是否與標簽編號相符,標本的描述是否與登記單一致,如有不一致的,需要仔細核對,查清問題所在;直到最後一件標本編號與描述和登記單一致為止。
5.2.5 標本檢查
標本在運輸途中如出現破裂和斷茬的情況,應將所有碎片和碎屑盡可能全部收集到一起,根據茬口仔細拼對,並用膠固定,暫時不能拼對起來的碎片或碎屑則用小塑料袋裝起來,註明屬xx編號標本的碎屑,與原標本放置在一起。
5.3 標本整理
5.3.1 標本清洗
這項工作應該在研究人員對標本做初步觀察後進行。用細軟的刷子沾清水將標本洗凈、晾乾,如標本上粘連有結核或其他碎屑,可用剔針將結核或碎屑剔除;如黏結過於牢固,則可不剔除,以免損傷或破壞標本。清洗時應注意保護標本野外編號,如果編號變淺,要經核對後用防水記號筆把標本編號寫清楚。
5.3.2 標本放置
將同一層位同一探方的標本歸類在一起,然後與同一層位但不同探方的標本分開放置。
5.3.3 標本歸類
同一層位的石器標本根據石料的不同進行歸類,最後看同一石料的標本是否有拼合的可能,如果兩件或幾件標本可以拼合在一起,則將這些標本統一放置,並在標簽上註明,這項工作是田野採集標本工作的繼續和檢驗,盡可能將能夠拼合的標本放在一個大的標本袋內,以便日後進行拼合研究。
5.3.4 標本歸並
將同一自然層(文化層)的標本和同一地點不同自然層(文化層)的標本分別歸並在一起以便進行室內編號和整理。
5.4 室內編號及標簽
5.4.1 標本室內編號
為便於石器標本的研究和管藏,對室外採集或收藏的標本都要進行統一的室內編號,即館藏號。根據各保存單位的具體規定,本所石器標本需要按統一規格編寫館藏號(用黑色漆筆在標本上寫上室內編號),以便發表論文和查閱標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將石製品分為五類,每一類都有自己的編號(見表1),號碼是IVPP+類型編號+流水號,其中IVPP與類型編號間有一個空格,類型編號與流水號間沒有空格。
表1 石器標本類型及編號
其中,模具不再建立單獨的編號系統,模具號採用標本號。標本號發生重復時,保留優先發表標本的標本號,後發表的標本,在原標本號後加後綴「(R)」,以區別於優先發表的標本號。
5.4.2 標本鑒定和填寫標簽
根據「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台資源分類與編碼石製品類分類細則」(見附件A),對每件標本進行分類,並填寫標簽(見表2)。標簽需一式兩份,一份隨標本入庫,另一份建立資料賬目,做到賬目清楚、編目詳明、查用方便、保管妥善。
表2 石器標本分類標簽
5.4.3 標本分級
按標本的客觀價值、稀有珍貴程度可將石器標本分為三級:①一級標本,指特別重要的或典型的石器,在標本上以兩個紅色圓點表示;②二級標本,器型較好,或用於圖版、插圖的標本,在標本上用一個紅點表示;③三級標本,一般標本,在標本上不需特別標注。
5.4.4 製作編目卡片,錄入計算機
按表3編制卡片,盡可能多地包括各種信息。
表3 石器標本目錄信息數據構成表
表3(續)
5.5 標本照相
盡可能對每件標本進行照相,典型標本要從多角度或細部進行拍照,並附比例尺,以了解標本的實際尺寸。背景一般選一塊與標本顏色反差較大的平絨布較好,必要時輔助一些墊物,以使標本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和角度。每張照片需按標本編號進行編號,以做到照片和事物的一致,方便查閱。
5.6 野外資料的清繪、整理
野外發掘日誌、布方平面圖、地層剖面圖、發掘探方圖等用鉛筆繪制的圖件,室內都需要進一步清繪,並復制備份。田野照相和攝像信息要逐一整理,並刻錄成光碟和VCD或DVD,以永久保存。田野發掘中的各種數據信息要在計算機中重新排列並進行簡單的統計核實,看是否有錯誤數據,並將這些信息刻錄成光碟。
5.7 包裝、入盒放置
整理好的石器標本一般應換一個新的標本袋和標簽一同進行包裝,並分開盛放,以免標本相互碰撞、摩擦而影響打擊痕跡的觀測和研究。根據標本大小不同,可採用塑料盒、塑料口袋、塑料(硬紙)托盤等作為盛放容器,容器內可用軟紙、棉花等座襯料,保證標本在盒內相對穩定。盒內需附一份標本標簽。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石製品類分類細則
石製品類分類細則
大類:岩礦化石標本
小類:化石
一級:古人類及其遺跡和遺物
二級:石製品
三級:
石錘:錘擊石錘、砸擊石錘
石砧:砸擊石砧、碰擊石砧
石核:錘擊石核,包括單檯面石核、雙檯面石核、多檯面石核、勒瓦婁窪石核;砸擊石核,包括一端石核、兩端石核;細石核,包括柱狀石核、楔形石核、鉛筆頭狀石核
石片:一般石片,包括自然檯面石片、素檯面石片、有脊檯面石片、有疤檯面石片、修理檯面石片、零檯面石片
石葉:包括石葉、細石葉
砸擊石片:包括一端石片、兩端石片
其他:包括暫無法歸類的石片
石器:砍砸器,包括單刃砍砸器、雙刃砍砸器、多刃砍砸器
刮削器,包括單刃刮削器、雙刃刮削器、多刃刮削器、拇指蓋形刮削器
尖狀器,包括單尖尖狀器、雙尖尖狀器、多尖尖狀器
凹缺器,包括單刃凹缺器、雙刃凹缺器、多刃凹缺器
雕刻器,包括平面雕刻器、角雕刻器、屋脊形雕刻器、船底形雕刻器
石錐:包括短尖石錐、長尖石錐
手斧:包括心形手斧、橢圓形手斧、三角形手斧
手鎬
薄刃斧
石鏃
石球
其他,包括暫無法歸類的石器
斷塊
殘片:左裂片、右裂片、近端斷片、中間斷片、遠端斷片
碎屑
二級:骨(角)製品
三級:骨錐、骨鏟、骨針、骨刀、尖骨器、骨棒、角鏟、魚叉
二級:裝飾品與藝術品
三級:有孔類、有刻痕類
二級:其他不屬於上述類型的古人類遺跡和遺物
❺ 熱封冷切機封袋子時總是一邊封的很好一邊有斷茬,以為是封刀的兩邊壓力不均勻,可是調整了以後還是那樣
熱絨線與底板不平,觀察切不斷的位置,在絕熱膠布下面墊紙,雕蟲小技 解決麻煩
❻ 怎麼從外表能看出石棉瓦的質量
一、外觀
外觀規整,邊條平直,不扭不翹,正反面沒有缺損裂紋,瓦爪完好齊棱齊角(保證掛得牢)。大型瓦廠製造彩瓦時,所用模具由高強鋁合金製成,平整規矩,所產之瓦自然平整且尺寸精確;小廠用鐵皮做模具,本身即翹曲,下來的瓦無法平整規范。這直接影響鋪裝效果,鋪出的屋面縫隙大不整齊,防雨防風隔熱效果明顯差。測定方法:把瓦放在平面之上,按一下便知其是否翹曲平整;用眼瞄一下兩邊側棱,更知是否平直。
二、著色層
1)材質。先判斷著色層是水泥還是油漆。混凝土彩瓦著色方法有二;其一:彩瓦著色層是水泥與無機顏料、樹脂及氧化硅骨料所構成,厚度在0.5mm左右。它附著力強(與瓦同時製作)耐候性一般,經過一定時期的日曬雨淋容易褪色。老式制瓦和小型瓦廠大部分用這種方法著色,原因是成本低;其二:採用油漆噴塗,噴塗著色鮮艷,一般噴塗干膜厚度約在35um以上,歷經十數年的使用,久不變色不剝落。辨別時先觀察:前者從側面及端頭看著色層有一定厚度,後者很薄,並能看到漆的噴霧點。
2)顏色的一致性。好瓦整個瓦面著色層均勻一致為麻面,沒有任何流痕及色差。次瓦則不然。將多片瓦擺在一起,好瓦相互顏色不能有差異。
三、密實度。它決定著瓦的強度,抗滲水性,抗凍性,以及使用壽命。
實度是由制瓦設備是否先進及生產工藝水平決定。高密度瓦必須由半干水泥料經高壓(1250牛頓力左右)沖壓成型。水泥的水灰比在0.4~0.5之間(一公斤水泥加水0.4~0.5公斤)用美國專利攪拌設備自動配好(其它簡單方式攪拌不成),生產時在軋制倉內猶如軋鋼一樣,把水泥擠軋在高強鋁合金模具上,經自動切斷,這樣就形成高密度瓦坯。由於內部空隙小,水很不容易滲透。小廠一般使用平行擠壓設備製造,人工拌料或用一般簡易攪拌機,水灰比只有加到0.6~0.7時才能把水泥漿拌成,再加上用的是鐵皮模具,無法承受大的壓力,只是一抹而蹴,因而密實度大大降低,內部空隙既大又多,所以抗滲性很差。在連陰天,雨水就會滲到瓦背面下滴,進而滲入屋面。(據資料介紹,當水泥的水灰比由0.4加到0.7時,抗滲性下降100倍!!)密實度底,不但抗滲性差而且強度也隨之下降,好瓦抗折力可達300公斤以上,差瓦還不到100公斤。抗滲性差,冬季就不耐凍。尤其在北方,白天雪水滲入瓦中,夜間結冰膨脹,將瓦脹裂而逐漸剝落破壞,瓦的使用壽命也就不會長。
鑒別方法:聽聲音:一手將瓦提起,一手用硬物敲擊瓦片。如果聲音清脆,說明密實度較好;如果聲音發悶,說明密實度差。看斷茬:將瓦打碎,如斷面密實細膩,密實度好;如果斷面粗糙酥鬆,則密實度差。
四、抗滲性。
灌水法:將瓦反放,在凹槽內加水觀察。水線如平直整齊,說明密實度好,材料均勻一致;如果水線呈鋸齒狀,參差不齊,說明材質不均,抗滲差。再看水線上升高低和速度。好瓦一般上升至5mm左右即停止,幾個小時不再上升。差瓦在幾十分鍾內即可上升至最高點,更甚者整個瓦都會濕。看水滲得快慢:好瓦三天後只是蒸發掉相當部分,水還在;差瓦幾小時後水即不復存在,全滲入瓦內。所以滲水的快慢即可看出瓦的密實度,也可看出瓦的抗滲水能力。最後看瓦的背面:如經24小時,瓦背面有水珠出現,瓦的抗滲漏能力差,連陰天屋面會滲漏;好瓦背面或不濕,或濕而無水珠出現。抗滲差的瓦強度、防雨性、耐久性均差。
五、瓦的搭接。
石棉瓦設備裝後搭接好壞決定著瓦的防護能力及美觀程度。好瓦鋪
裝後,嚴似合縫整齊劃一,橫豎斜全成行如印刷一般,非常漂亮。搭接好壞是由瓦的尺寸精度、平整度和結構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