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現在的模具設計與製造行業的趨勢怎樣
近年來,模具行業迅猛發展,其地域分布特色也日漸成形。從地區分布來看,以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安徽等地發展較快。 2006年我國共進口模具20.47億美元,出口模具10.41億美元,外貿逆差為10.06億美元
畢業5年後工資一般有4000~7000\月
<br>
<br>1,廣東
<br> 廣東是中國現在最主要的模具市場,而且還是中國最大的模具出口與進口省。全國模具產值有40%多來自廣東,而且模具加工設備數控化率及設備的性能、模具設計水平,加工工藝、生產專業化水平和標准程度遠遠領先國內其它省市。
<br> 目前在全國排序前10名的企業中,廣東佔有5家,世界最大的模架供應商,中國最先進的模具廠和亞洲最大的模具製造廠都在廣東。
<br> 隨著廣東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石化、汽車、高新技術等多個產業的發展都對廣東的模具製造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幾年廣東的模具製造將日趨精密、復雜。
<br>
<br>2,上海
<br> 上海現有模具企業1500餘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年產值近1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到2010年總產值將達到200億元左右;進口額從現在的2.9億元基礎上壓縮30%,將為行業增加7億元左右產值,出口額達到1.3億美元,又將為行業增加6億元產值。
<br> 上海模具產業將面向6大產業和重點行業,特別是信息(IT)產業和汽車行業,大力發展IT行業的精密鎂合金壓鑄模、精密注塑模;汽車業的覆蓋件模具、大型零件壓鑄模、精密沖壓件多工位級進模。2010年,IT行業的模具實現85%國產化,汽車模具實現90%國產化。
<br> 據初步統計,上海生產汽車中沖壓、塑料、壓鑄等模具企業近70家,年產值約20億元,民營企業如華庄、千緣、屹豐、黃燕,合資企業如荻原、偉世通、小糹,台資企業如聯恆、宏旭、台麗通等大多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其中有近7家企業達億元的年產值,有個別企業年增長率達100%,成為上海汽車模具工業中的主力軍。
<br>
<br>3,浙江
<br> 浙江省模具工業主要集中在寧波市和台州市,設計與管理水平很低。寧波市的寧海、餘姚、慈溪及鄞州主要生產塑料模具,北侖以壓鑄模為主,象山和舟山以鑄造和沖壓模具為主。台州市主要模具生產企業集中在黃岩和路橋,塑料模具佔大多數。
<br>
<br>浙江模具工業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一是模具生產企業幾乎都是私營企業;二是模具企業相對集中,已形成模具市場;三是模具在可滿足不同層次用戶需求的同時,高水平的模具快速發展,並已佔有較大比例;四是通過多次創業,已涌現出了一批高素質的骨乾重點企業;五是已自然形成專業化分工,主要企業特色明顯;六是模具工業發展對當地和周邊地區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
<br>
<br>4,江蘇
<br> 江蘇蘇州目前有各類模具廠1000多家,模具加工點1000多個,模具年銷售額約50億~60億元,模具業成為該市新興工業之一。
<br> 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荷蘭、美國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的獨資、合資企業很多,民營模具企業也不少;蘇州蘭佩鑄造、遠輕模具等企業主要生產汽車發動機及輪轂等部件壓鑄模和鑄模,崑山中大模架、崑山精密模具標准件、崑山華星模具導向件等企業專業生產各種大型模架、模具導向件、模具彈簧等標准件。
<br>
<br>5,安徽
<br> 目前安徽省擁有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模具產品,如洗衣機和空調器大型腔注塑模、電冰箱吸塑發泡模、電機定轉子疊片高速級進沖模等,有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0%以上;汽車結構件和內飾件模具已穩定用於上海大眾新車型開發;橡膠輪胎模具被國內各大輪胎企業認可;模具標准件、模具材料基地也已形成。
<br> 一批有活力的民營模具企業正在崛起,模具製造的聚集區域正在形成。滁州市已成為冰箱吸塑發泡模具的重要製造基地;寧國市是橡膠模具的聚集區;宣州市和蕪湖市以薄板沖壓模具為主,是汽車零部件的重要製造和供應基地;蚌埠市的厚板沖壓級進模獨具特色;合肥市在注塑模、汽車模具和快速制模上有一定優勢。
『貳』 在目前,模具在中國的發展地位
模具是製造業的重要工藝基礎,在我國,模具製造屬於專用設備製造業。中國雖然很早就開始製造模具和使用模具,但長期未形成產業。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模具工業才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近年,不僅國有模具企業有了很大發展,三資企業、鄉鎮(個體)模具企業的發展也相當迅速。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全國(未含港、澳、台統計數字,下同)模具生產及進出口發展情況
由表可見,雖然中國模具工業發展迅速,但與需求相比,顯然供不應求,其主要缺口集中於精密、大型、復雜、長壽命模具領域。由於在模具精度、壽命、製造周期及生產能力等方面,中國與國際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每年需要大量進口模具。
中國模具產業除了要繼續提高生產能力,今後更要著重於行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發展水平的提高。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是企業結構向專業化調整,產品結構向著中高檔模具發展,向進出口結構的改進,中高檔汽車覆蓋件模具成形分析及結構改進、多功能復合模具和復合加工及激光技術在模具設計製造上的應用、高速切削、超精加工及拋光技術、信息化方向發展。
近年,模具行業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加大,主要表現在,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中高檔模具及模具標准件發展速度高於一般模具產品;塑料模和壓鑄模比例增大;專業模具廠數量及其生產能力增加;"三資"及私營企業發展迅速;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等。從地區分布來看,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地區發展快於中西部地區,南方的發展快於北方。目前發展最快、模具生產最為集中的省份是廣東和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和山東等地近幾年也有較大發展。
存在問題和主要差距
雖然我國模具總量目前已達到相當規模,模具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設計製造水平總體上落後於德、美、日、法、意等工業發達國家許多。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總量供不應求 國內模具自配率只有70%左右。其中低檔模具供過於求,中高檔模具自配率只有50%左右。
『叄』 哪個國家模具在世界前列
海外模具產業發展概況
1)日本模具業
目前,日本的模具製造技術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據日本通產省工業統計,日本共有模具生產廠約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佔91%以上,即日本模具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靠專業化分工,完成高質量的模具設計、加工。由於日本的專業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業的整體製造水平高,使「日本製造」的模具成為一種品牌、優質的象徵。近年來,日本塑料模具、粉末冶金模具、壓鑄模具增長明顯,沖壓模具和鍛造模具則相對呈減少趨勢。據羅百輝了解,日本模具目前面臨五大課題——縮短交貨期、降低製造成本、提高模具質量和精度、勞動力不足以及迎接亞洲各國的挑戰。針對此況,日本許多模具廠家都在積極擴大設備投資。在加工方面,大量採用無人看管的加工單元,或者通過計算機進行聯機控制。在設計製造部門幾乎都採用CAD/CAE/CAM技術,進行動作模擬分析、DNC(直接數字控制)加工。模具的技術開發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長壽命、復雜、大型、一體化和高性能諸方面發展。
2)美國模具工業
美國現有約7000家模具企業,90%以上為少於50人的小型企業。由於工業化的高度發展,美國模具業早已成為成熟的高技術產業,處於世界前列。美國模具鋼已實現標准化生產供應,模具設計製造普遍應用CAD/CAE/CAM技術,加工工藝、檢驗檢測配套了先進設備,大型、復雜、精密、長壽命、高性能模具的發展達到領先水平。
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面臨後工業化時代的大調整、大變革,也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來自成本壓力、時間壓力和競爭壓力。
3)德國模具業
德國一向以精湛的加工技藝和出產精密機械、工具而著稱,其模具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對於模具這個內涵復雜的工業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德國模具製造廠商形成了一個共識:即全行業必須協調一致,群策群力,挖掘開發潛力,共同發揚創新精神,共同技術進步,取長補短,發揮好整體優勢,才能取得行業的成功。此外,為適應當今新產品快速發展的需求,在德國不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開發中心,而且許多中小企業也都這樣做,主動為客戶做研發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國始終十分活躍,成為其在國際市場上保持不敗的重要基礎。在激烈競爭中,德國模具行業多年保持住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強勢地位,出口率一直穩定在33%左右。
據德國工、模具行業組織——德國機械製造商聯合會(VDMA)工模具協會統計,德國有模具企業約5000家,2003年德國模具產值達48億歐元。其中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VDMA)會員模具企業有90家,這90家骨幹模具企業的產值就佔德國模具產值的90%。
4)新加坡模具產業
新加坡是一個只有300萬人口的小國,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政府重視和支持精密模具的發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使模具工業得到快速增長,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發展。
新加坡擁有各種類型模具以及精密加工相關企業超過1000多家,模具年產值超過45億人民幣,在亞洲模具業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和作用。模具企業中上市的有10多家。新加坡65%以上企業生產的模具都是為電子相關業配套的,生產的模具不是大型的,但都是高精密、高水平的模具。
新加坡模具企業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框架/封裝模具、五金沖壓模具、塑膠模具、硅橡膠模具等領域。
2、我國模具產業總體情況
自1997年以來,國家相繼把模具及其加工技術和設備列入了《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並對部分重點專業模具廠實行增值稅返還的優惠政策;1999年國家又把有關模具技術和產品列入國家計委和科學技術部發布的《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目錄)》。以上措施均有力推動了我國模具產業的飛速發展。
1)模具產業總額迅速增長
2005年我國模具工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三位,達到610億元,2006年模具工業總產值達到了720億。我國模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以上)、企業數量、職工人數、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呈逐年遞增趨勢。
2)進出口比例漸趨合理,但仍是世界上模具年凈進口量較大的國家。
我國模具產品進口額的增幅在逐年下降,出口額在逐年遞增,進出口之比由1999年的6.6:1降到2006年的2:1。出口模具仍以中低檔為主,而進口模具以中高檔為主,主要缺口集中於精密、大型、復雜、長壽命等技術含量高的模具。
3)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國內已能生產精度達2微米的精密多工位級進模,壽命1~2億次。在大型塑料模具方面,現在已能生產48英寸電視的塑殼模具、大容量洗衣機的塑料模具,以及汽車保險杠、整體儀錶板等模具。在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國內已能生產照相機塑料模具、多型腔小模數齒輪模具及塑封模具等。在大型精密復雜壓鑄模方面,國內已能生產自動扶梯整體踏板壓鑄模及汽車後橋齒輪箱壓鑄模。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製造業急需的精密、復雜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電子接插件等電子產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進口。
3、國內主要模具生產地簡況
國內主要模具生產基地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安徽。
1)主要省市及特點
廣東——國內模具市場龍頭、三資企業為主體
廣東省擁有模具製造企業10000多家,從業人員達30萬人,企業數量、從業人員、完成的工業總產值和出口總值均居全國第一位。廣東是當今中國最主要的模具市場,也是中國最大的模具出口與進口省。全國模具產值的40%多來自廣東,且模具加工設備數控化率及設備的性能、模具加工工藝、生產專業化水平和標准程度領先國內其它省市。
浙江——塑料模具比重大、民營企業為主體
浙江省模具工業主要集中在寧波市和台州市。寧波市的寧海、餘姚、慈溪及鄞州主要生產塑料模具,北侖以壓鑄模為主,象山和舟山以鑄造和沖壓模具為主。台州市主要模具生產企業集中在黃岩和路橋,塑料模具佔大多數。
上海——信息產業和汽車行業模具為主導
上海現有模具企業2000餘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年產值近6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上海模具產業將面向6大產業和重點行業,特別是信息(IT)產業和汽車行業,大力發展IT行業的精密鎂合金壓鑄模、精密注塑模、汽車業的覆蓋件模具、大型零件壓鑄模、精密沖壓件多工位級進模。
江蘇——外資、民營為主力
江蘇模具主要集中在蘇州和崑山。蘇州目前有各類模具廠1000多家,模具加工點1000多個,模具年銷售額約50億~60億元,模具業成為該市新興工業之一。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荷蘭、美國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的獨資、合資企業很多,民營模具企業也不少。
安徽——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
目前安徽省擁有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模具產品,如洗衣機、空調器等大型注塑模、電冰箱吸塑發泡模、電機定轉子疊片高速級進沖模等,有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0%以上。模具標准件、模具材料基地也已形成。
此外山東、福建、天津、遼寧、重慶、河北近年的發展情況也比較好。
2)模具年產值過億元企業地域分布
「十五」期間,先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後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再是環渤海地區,目前佔全國80%左右的模具集中在這三個地區。
據羅百輝了解,目前模具產值全國過億元的模具企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覆蓋件模具領域。「十一五」期間各類模具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例如:汽車覆蓋件模具方面的一汽模具製造有限公司、精密沖壓模具方面的無錫國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大型塑料模具方面的海爾模具公司、塑料異型材模具方面的銅陵三佳科技有限公司(模具第一股)、橡膠輪胎模具方面的廣東巨輪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和揭陽巿天陽模具有限公司、模具標准件方面的香港龍記集團和盤起工業(大連)有限公司等。在上億元的模具企業中,外資佔了相當比重。
4、中國模具產業中的現存問題
近年來,我國模具行業結構,無論是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進出口結構,都在向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為更新和提高裝備水平,模具企業每年都需進口幾十億元的設備。羅百輝認為,在創新開發方面的投入仍顯不足,模具行業內綜合研發能力的提升已嚴重滯後於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1)創新能力薄弱;
2)整體效率低;
3)專業化、標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協作差;
4)模具材料及模具相關技術落後;
5)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進出口結構都不夠合理;
6)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模具企業的管理落後更甚於技術落後。
5、中國模具工業的發展趨勢
未來十年,中國模具工業的發展趨勢是:模具產品向著大型、精密、復雜、經濟、快速的方向發展;模具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模具製造周期不斷縮短;模具生產朝著信息化、無圖化、精細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模具企業向著技術集成化、設備精良化、產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經營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模具技術的發展集中在以下方面。
1)模具結構日趨大型、精密、復雜及壽命日益提高;
2)CAD/CAE/CAM技術在模具設計製造中的廣泛應用;
3)新技術在模具設計製造中的推廣應用;
4)提高模具標准化水平和模具標准件的使用率;
5)開發優質模具材料和先進的表面處理技術;
6)開發成形新工藝和新模具,培養新理念和新模式。
滁州的家電模具在全國久負盛名,近年來,滁州家電配套企業發展迅猛。目前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冰箱產品製造裝備和模具生產基地;冰箱的箱體和門發泡線、吸塑成型模具等關鍵主體設備生產在國內市場占據70%份額。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模具行業受到沖擊在所難免,模具網CEO羅百輝建議模具企業必須積極正視困難,認清形勢,關注最近國家出台的「家電下鄉」和「電子信息、鋼鐵和汽車等九大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有關政策,制定策略,調整結構,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渡過難關。
二、滁州模具行業發展現狀
滁州市現有模具生產企業7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20多家,以冰箱真空成型模具和發泡模具製造為主,近幾年來又在非標模具裝備生產線、注塑模、沖壓模等模具領域有較快發展。
冰箱真空成型模具和發泡模具製造是滁州模具行業的特色,在全國冰箱模具生產領域佔有70%以上市場份額。全市冰箱模具生產企業有2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5家,主要集中在滁州市市區,還有一部分分布在南譙區、全椒縣和來安縣。據羅百輝了解,滁州市冰箱模具產業目前是國內冰箱模具重要的製造基地,代表性的企業有安徽鯤鵬裝備模具製造有限公司(原中國揚子集團滁州裝備模具製造有限公司)、滁州市宏達模具製造有限公司、滁州市經緯模具製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創模具製造有限公司、滁州市博精模具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等。非標模具裝備生產是市模具生產企業開拓的又一成功領域,以安徽鯤鵬裝備模具製造有限公司、滁州市愛力特製冷成套裝備有限公司、滁州鑫隆機電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模具生產企業在冰箱、冰櫃、洗衣機等家電成套生產線非標裝備以及太陽能熱水器成套生產線非標裝備生產方面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
此外滁州市還擁有安徽天大集團模具公司、滁州迪蒙德模具製造有限公司、安徽安纜模具有限公司、滁州市鳳凰製冷配件有限公司等主要生產注塑模具的企業,擁有以守塑精密模具公司為代表的主要為本企業生產配套的模具生產分廠。據羅百輝了解,2008年滁州市模具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億多元,擁有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6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聯合攻關的自主創新體系,每年自主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達200多項,在家電模具開發、成套設備提供方面形成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產品標准。
『肆』 模具行業怎麼樣
模具行業發展多年 ,現在已經是產能過剩了 ,並且由於模具也不是高科技產業 ,眾多的小老闆加入不僅讓行業魚龍混雜, 更帶來了惡性競爭 .
現在做模具接單難單價低收款難
,如果以後淘汰一部分類似加工店的小模房情況會好很多 。做模具主要分四塊:nc ,鉗工, 設計 ,專業加工。先說專業加工
,就是專業做磨床或者銑床之類 ,工作較忙 ,後期發展狹窄不建議。nc nc操機要比做專業加工輕松 ,如果能轉編程會輕松一些
,但模具nc的加工量很大
,工作壓力和加班較多,在整個行業里編程收入比較高,切方便創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經驗,可以自己買機台創業。鉗工現在有兩類 一類是參與模具的加工
,對模具加工配合結構都很了解, 因為接觸面較廣 後期發展可以轉工程或者設計 。但轉崗位很困難,要有心理准備。 另一類是幾乎不加工,
基本上只配模,因為零件加工精度高,配模大多是直接組裝。 這類主要是大公司 ,這樣的鉗工跳巢較難 發展潛力也不如上一類鉗工 。設計是模具最初的工位
,設計的水平對加工和鉗工配模的影響較大 。
好的設計都需要五年以上的積累。好的設計需要對加工和配模十分了解,並且對塑膠成型也很了解,模具結構的掌握只是基本功。
目前,各工業發達國家均非常重視模具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因為模具行業在各國機械工業中所佔比例較高,更在於模具工業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提供重要的加工工具和技術支撐。
近年來隨著汽車工業、電子信息、家電、建材及機械行業等的高速發展,我國模具產業也實現了快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模具行業銷售總額從2009年的980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184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9.58%。預計,2018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總額將超2000億元。
目前我國中低檔模具已供過於求,而以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為主要代表的高技術含量模具自給率還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仍依靠進口。2009年至今,我國每年進口模具約20億美元,多為高檔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以中低檔為主,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較低。
『伍』 我們國家的鋼鐵企業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中國鋼鐵企業戰略調整進入關鍵期
2007-08-27 14:31 文章來源:新華社
文章類型:摘編 內容分類:新聞
信息北京8月27日電 中國經濟的發展對鋼鐵的需求不斷增長,從而推動了鋼鐵行業投資快速增長。2002-2006年,伴隨中國鋼鐵投資的快速增長,鋼產量由2002年的1.8億噸,激增至2006年的4.187億噸。滿足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對鋼鐵的需求,並基本完成了鋼鐵工業現代化的改造。由2003年年度鋼材凈進口3624萬噸,到2006年實現凈出口3446萬噸,平均年增加出口2356萬噸。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結構調整和鋼材進出口態勢的歷史性變化,也為中國鋼鐵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如果說中國經濟的崛起帶動國際鋼鐵業走出多年徘徊的困境,那麼中國鋼材出口連續幾年快速增長是中國鋼鐵企業把握住了時代機遇,在加快改造發展中,滿足了國際市場鋼材需求的增長,為世界經濟的平穩運行做出了的貢獻。
從2007年1-7月的統計數據看,中國鋼鐵生產2.79億噸,增幅18.5%,實際增產4356萬噸。其中7月同比增長14.5%,即使下半年保持這個產量增幅,預計今年粗鋼產量將超過4.85億噸,同比增長16%。中國鋼材需求增長已經連續3年明顯回落,今年前7個月的鋼材表觀消費增速回落到10.01%,預計全年中國資源總量增長將達到10.5%。不過1-7月凈出口折粗鋼3643萬噸,佔中國粗鋼產量的13.05%,占粗鋼產量增長的83.63%。僅從出口量看,今年前七個月出口鋼材3970萬噸,出口鋼坯527萬噸,兩者合計相當於出口粗鋼4705萬噸,相當於今年前七個月中國鋼材的增產部分全部用於出口。而不包括中國,1-6月份全球粗鋼累計產量為4.145億噸,同比增幅3.6%,同比增加產量1441萬噸。同期中國鋼材凈出口折算成粗鋼3093萬噸。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同比新增產量和從中國進口鋼材總量已經達到4534萬噸。其中中國出口占這個增量的68.22%,與1-4月和1-5月的58.8%和65.54%比較,中國鋼材出口對支撐國際鋼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現擴大趨勢。國際市場需求增長,大部分是依賴中國鋼材出口來支撐的。由此不難發現,2007年以後繼續擴大鋼材出口與前幾年鋼鐵企業調整結構,擴大出口在性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2007年中國鋼鐵企業走的是增加出口,支撐國際鋼鐵需求增長的道路。
中國環境與資源的雙重壓力,再加之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復雜背景,決定了中國不適合走鋼鐵出口的路子,也承受不起由此帶來的壓力。但在實踐上,中國鋼企還在運行這種發展模式,原因主要是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對中國鋼材需求前景缺乏科學的預測,難以形成走出去、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鋼鐵企業集團。數百個鋼鐵企業都在試圖繼續投資、把自己做大,由此導致鋼鐵行業投資居高不下、產能過剩,最後只能通過出口尋求出路。盡管中國已被國際投資研究機構公認為不適合鋼鐵投資的國家,但由於國際鋼鐵需求呈現增幅擴大的趨勢,一段時期內的國際鋼鐵市場供給不足,鋼材出口的高利潤對中國鋼鐵企業形成難以抗拒。這對中國鋼鐵行業和鋼材市場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同時,在國際需求快速增長期,中國鋼材出口支撐國際需求增長,卻賣不出好價錢,還引發貿易摩擦和鐵礦石漲價的現象,應該引起中國鋼鐵企業的重視,從深層次尋找其中的原因。
而如果今後幾年延續中國鋼鐵投資居高不下,出口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其嚴重的後果,不僅僅在於中國的環境資源壓力和鐵礦石漲價的形勢嚴峻,而且還在於面對未來國際鋼鐵需求增長趨勢和國際鋼鐵工業布局結構的調整趨勢,中國鋼鐵企業很難把握住這種國際發展機遇。最近許多大的國際鋼鐵企業都加大了在印度、東南亞和非洲的鋼鐵投資。這一切也許幾年內不會對中國鋼鐵企業構成威脅,但長期來看,幾年後國際鋼鐵供給格局將會發生大的變化。一旦國際需求增幅放緩,一旦幾年後東南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新一輪鋼鐵生長供給能力,將對中國的過剩產能形成嚴重的沖擊,進口鐵礦石形成的高成本壓力也將使鋼鐵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幾年後,中國鋼材需求可能會進入低增長時期,中國鋼鐵企業由於缺少迴旋餘地,很可能會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鑒於上述情況,未來兩三年將是中國鋼鐵企業進行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如果鋼鐵企業繼續增加盲目擴大產能,這些問題不但不能解決,而且會越積越多。
『陸』 模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最新
進出口總額小幅下降
目前,我國模具行業整體進出口持續保持出口大於進口的貿易順差狀態。主要貿易產品大致可劃分為塑料橡膠模具、沖壓模具以及其他模具三大類。據海關信息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模具行業進出口貿易額呈現震盪走勢,2019年,我國模具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1.8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柒』 現在模具行業還賺錢嗎
模具行業發展多年 ,現在已經是產能過剩了 ,並且由於模具也不是高科技產業 ,眾多的小老闆加入不僅讓行業魚龍混雜, 更帶來了惡性競爭 .
現在做模具接單難單價低收款難
,如果以後淘汰一部分類似加工店的小模房情況會好很多 。做模具主要分四塊:nc ,鉗工, 設計 ,專業加工。先說專業加工
,就是專業做磨床或者銑床之類 ,工作較忙 ,後期發展狹窄不建議。nc nc操機要比做專業加工輕松 ,如果能轉編程會輕松一些
,但模具nc的加工量很大
,工作壓力和加班較多,在整個行業里編程收入比較高,切方便創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經驗,可以自己買機台創業。鉗工現在有兩類 一類是參與模具的加工
,對模具加工配合結構都很了解, 因為接觸面較廣 後期發展可以轉工程或者設計 。但轉崗位很困難,要有心理准備。 另一類是幾乎不加工,
基本上只配模,因為零件加工精度高,配模大多是直接組裝。 這類主要是大公司 ,這樣的鉗工跳巢較難 發展潛力也不如上一類鉗工 。設計是模具最初的工位
,設計的水平對加工和鉗工配模的影響較大 。
好的設計都需要五年以上的積累。好的設計需要對加工和配模十分了解,並且對塑膠成型也很了解,模具結構的掌握只是基本功。
目前,各工業發達國家均非常重視模具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因為模具行業在各國機械工業中所佔比例較高,更在於模具工業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提供重要的加工工具和技術支撐。
近年來隨著汽車工業、電子信息、家電、建材及機械行業等的高速發展,我國模具產業也實現了快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模具行業銷售總額從2009年的980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184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9.58%。預計,2018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總額將超2000億元。
目前我國中低檔模具已供過於求,而以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為主要代表的高技術含量模具自給率還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仍依靠進口。2009年至今,我國每年進口模具約20億美元,多為高檔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以中低檔為主,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較低。
『捌』 模具在工業生產中的 地位
振興和發展我國的模具工業,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現在,對於「模具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工藝裝備」這一點,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共識。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儀表、家電和通訊等產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產製件所表現出來的高精度、高復雜程度、高一致性、高生產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製造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往往是模具自身價值的幾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的模具年產值,約有600億美元。日、美等工業發達國家,其模具工業產值已超過機床工業。從1997年開始,我國模具工業產值也超過了機床工業產值。模具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品製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質量、效益和新產品的開發能力。
鑒於振興我國模具工業的重要性,在1989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關於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中,把模具列為機械工業技術改造序列的第一位、生產和基本建設序列的第二位。1997年以來,又相繼把模具及其加工技術和設備列入了《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經國務院批准,從1997年到2000年,對80多家國有專業模具廠實行增值稅返還70%的優惠政策,以扶植模具工業的發展。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對發展模具工業的重視和支持。
現在,應該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是:今年8月20日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領域。《決定》指出:要在電子信息特別是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網路及通訊、計算機及軟體、數字化電子產品等方面,在生物技術及新醫葯、新技術、新能源、航天航空、海洋等有一定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加強技術創新,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決定》還指出:要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注重電子信息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大幅度提高國產技術裝備的水平。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這個《決定》之前,1999年7月國家計委和科學技術部發布了《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目錄)》。在這個《指南》中,把電子專用工模具、塑料成型新技術與新設備、快速原型製造工藝及成套設備、激光加工技術及成套設備、汽車關鍵零部件等等,都列進去了。在這個《指南》里,既有模具,又有一些必須用模具成形的關鍵零部件,還有把高新技術用於模具工業的先進製造技術和設備。比如快速原型製造技術和設備,採用分層實體堆積等方法,將復雜的CAD模型轉化為實物,模具和產品的設計、評價和製造周期大大縮短,從而可以使企業快速搶占市場,取得競爭優勢。
在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發布文件的過程中,我們感到,對於模具工業的地位與作用,有再認識、再提高之必要。請大家考慮,可否從以下4個方面加深認識。
第一,模具工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屬於高新技術領域的集成電路的設計與製造,不能沒有做引線框架的精密級進沖模和精密的集成電路塑封模;計算機的機殼、接插件和許多元器件的製造,也必須有精密塑料模具和精密沖壓模具;數字化電子產品(包括通訊產品)的發展,沒有精密模具也不行。不僅電子產品如此,在航天航空領域也離不開精密模具。例如,形狀誤差小於0.1~0.3μm的空對空導彈紅外線接收器的非球面反射鏡,就必須用高精度的塑料模具成型。因此可以說,許多高精度模具本身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部分。有些生產高精度模具的企業,已經被命名為「高新技術企業」。
第二,模具工業又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領域。模具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模具工業的技術升級,離不開同高新技術的嫁接。CAD/CAE/CAM技術在模具工業中的應用,快速原型製造技術的應用,使模具的設計製造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革,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模具的開發和製造水平的提高,有賴於採用數控精密高效加工設備;逆向工程、並行工程、敏捷製造、虛擬技術等先進製造技術在模具工業中的應用,也要與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嫁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
第三,模具工業是裝備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98年以前,許多人把機械工業當作一般的加工工業。1998年1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大裝備工業的開發力度,推進關鍵設備的國產化。將機械工業作為裝備工業,同一般的加工工業區別開來,是對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重新定位。模具作為基礎工藝裝備,在裝備工業中自然應有其重要地位。因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需要的裝備,其零部件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模具做出來的。各產業部門需要的裝備,有許多是電子信息技術的載體。好像一個人,不僅要有聰明的腦袋和靈敏的神經系統,還要有堅強的軀乾和靈巧的雙手和雙腳。機械工業製造的裝備一旦與電子信息技術嫁接,就如虎添翼,腦袋更靈光,神經更靈敏,手腳更靈巧了。
第四,模具工業地位之重要,還在於國民經濟的五大支柱產業——機械、電子、汽車、石化、建築,都要求模具工業的發展與之相適應,以滿足五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機械、電子、汽車工業需要大量的模具,特別是轎車大型覆蓋件模具、電子產品的精密塑料模具和沖壓模具,目前在質與量上都還不能滿足這些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這幾年,我國每年要進口7億美元左右的模具。我國石化工業一年生產500多萬噸聚乙烯、聚丙烯和其他合成樹脂,很大一部分需要塑料模具成型,做成製品,才能用於生產和生活的消費。1997年我國生產的塑料製品達700多萬噸;2005年塑料製品將增加到1 500萬噸左右。建築業過去與模具工業的關系不大,現在不同了,地板磚和衛生潔具需要大量的陶瓷模具,塑料管件和塑鋼門窗也需要大量的塑料模具成型。從五大支柱產業對模具的需求當中,也可以看到模具工業地位之重要。
我們應該進一步加深對模具工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把模具工業放在它應有的位置上,並向政府有關部門匯報和向社會各界宣傳,取得共識。在財稅政策、技術改造、資金信貸、人員培訓等方面,應爭取得到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加速模具工業的發展。
『玖』 模具行業現在前景怎麼樣
模具技術追趕國際水平
近年來,我國模具行業保持較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達2663.42億元,同比增長2.31%;預計2018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2753億元左右。
可見,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國模具設計加工和製造技術正在趕超國際水平。此外,還可以從專利角度反映出我國模具技術的飛速提升。
模具技術朝向「五化」
未來,模具技術的發展將朝向「五化」,即高精密化、自動化、智能化、新型化、融合化。
隨著最近幾年的不斷學習,我國的模具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發展了一批專門從事高精度模具製造的公司,意識到尺寸的精度是製造高精密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產品最重要的因素。要做高精密模具,不外乎有設備和人才2個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在最精密的領域跟國外還有一定距離。但在國家高度的重視下,不遠的將來定會實現超越。
自動化、智能化是提高效率的保障,隨著各種配合模具生產的自動化設備(主要是機械手)的普及,以及模具內部標准件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主要是熱流道),模具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了,而且會朝著更高、更好的境界發展。
模具新型化需要深厚的設計和製造底蘊,這將成為模具企業打造品牌的資源,爭取更優質客戶的籌碼。
融合化即產品研發與模具高度融合。這個趨勢也是必然的,這種改變是比流水線代替全能模具師傅更能影響製造業模式的一種改變。簡單而言,就是模具設計師和產品研發融合成一個新的崗位,一個能夠負責整個產品從外觀到機構、再到模具、到模具加工、模具生產、產品組裝一系列工作的全新的崗位,成為製造業絕對的核心。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拾』 沖壓模具發展歷史和國外沖壓模具發展狀況
我國考古發現,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已有沖壓模具被用於製造銅器,證明了中國古代沖壓成型和沖壓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領先。1953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中國首次建立了沖模車間,該廠於1958年開始製造汽車覆蓋件模具。我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精沖模具。在走過了溫長的發展道路之後,目前我國已形成了300多億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統計數字,下同。)各類沖壓模具的生產能力。
一、沖壓模具市場情況
我國沖壓模具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技術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國發經濟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度、復雜、長壽命的高檔模具每年仍大量進口,特別是中高檔轎車的覆蓋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進口。一些低檔次的簡單沖模,已趨供過於求,市場竟爭激烈。
現將2004年我國沖壓模具市場情況簡介如下:
據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材料,2004年我國沖壓模具總產出約為220億元,其中出口0.75億美元,約合6.2億元.
根據我國海關統計資料,2004年我國共進口沖壓模具5.61億美聯社元,約合46.6億元.從上述數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國沖壓模具市場總規模約為266.6億元.其中國內市場需求為260.4億元,總供應約為213.8億元,市場滿足率為82%.在上述供求總體情況中,有幾個具體情況必須說明:一是進口模具大部分是技術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中的中低檔模具,因此技術含量高的中高檔模具市場滿足率低於沖壓模具總體滿足率,這些模具的發展已滯後於沖壓件生產,而技術含量低的中低檔模具市場滿足率要高於沖壓模具市場總體滿足率;二是由於我國的模具價格要比國際市場低格低許多,具有一定的竟爭力,因此其在國際市場前景看好,2005年沖壓模具出口達到1.4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94.7%就可說明這一點;三是近年來港資、台資、外資企業在我國發展迅速,這些企業中大量的自產自用的沖壓模具無確切的統計資料,因此未能計入上述數字之中。
二、沖壓模具水平狀況
近年來,我國沖壓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沖壓模具已能生產單套重量達50多噸的模具。為中檔轎車配套的覆蓋件模具內也能生產了。精度達到1~2μm,壽命2億次左右的多工位級進模國內已有多家企業能夠生產。表面粗糙度達到Ra≤1.5μm的精沖模,大尺寸(φ≥300mm)精沖模及中厚板精沖模國內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1、 模具CAD/CAM技術狀況
我國模具CAD/CAM技術的發展已有20多年歷史。由原華中工學院和武漢733廠於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神模CAD/CAM系統是我國第一個自行開發的模具CAD/CAM系統。由華中工學院和北京模具廠等於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沖模CAD/CAM系統是我國自行開發的第一個沖裁模CAD/CAM系統。上海交通大學開發的冷沖模CAD/CAM系統也於同年完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汽車行業的模具設計製造中開始採用CAD/CAM技術。國家科委863計劃將東風汽車公司作為CIMS應用示範工廠,由華中理工大學作為技術依託單位,開發的汽車車身與覆蓋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統於1996年初通過鑒定。在此期間,一汽和成飛汽車模具中心引進了工作站和CAD/CAM軟體系統,並在模具設計製造中實際應用,取得了顯著效益。1997年一汽引進了板料成型過程計算機模擬CAE軟體並開始用於生產。
21世紀開始CAD/CAM技術逐漸普及,現在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沖壓模具企業基本都有了CAD/CAM技術。其中部分骨乾重點企業還具備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術能顯著縮短模具設計與製造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八五」、九五「期間,已有一大批模具企業推廣普及了計算機繪圖技術,數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並陸續引進了相當數量CAD/CAM系統。如美國EDS的UG,美國Parametric Technology公司 Pro/Engineer,美國CV公司的CADSS,英國DEL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CRADE及space-E, 以色列公司的Cimatron 還引進了AutoCAD CATIA 等軟體及法國Marta-Daravision公司用於汽車及覆蓋件模具的Euclid-IS等專用軟體。國內汽車覆蓋件模具生產企業普遍採用了CAD/CAM技術/DL圖的設計和模具結構圖的設計均已實現二維CAD,多數企業已經向三維過渡,總圖生產逐步代替零件圖生產。且模具的參數化設計也開始走向少數模具廠家技術開發的領域。
在沖壓成型CAE軟體方面,除了引進的軟體外,華中科技術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等都已研發了較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並已在生實踐中得到成功應用,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快速原型(RP)傳統的快速經濟模具相結合,快速製造大型汽車覆蓋件模具,解決了原來低熔點合金模具靠樣件澆鑄模具,模具精度低、製件精度低,樣樣製作難等問題,實現了以三維CAD模型作為制模依據的快速模具製造,它標志著RPM應用於汽車身大型覆蓋件試制模具已取得了成功。
圍繞著汽車車身試制、大型覆蓋件模具的快速製造,近年來也涌現出一些新的快速成型方法,例如目前已開始在生產中應用的無模多點成型及激光沖擊和電磁成型等技術。它們都表現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
2、模具設計與製造能力狀況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正確引導下,經過幾十年努力,現在我國沖壓模具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虛擬技術等許多現代設計製造技術已在很多模具企業得到應用。
雖然如此,我國的沖壓模具設計製造能力與市場需要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一些主要表現在高檔轎車和大中型汽車覆蓋件模具及高精度沖模方面,無論在設計還是加工工藝和能力方面,都有較大差距。轎車覆蓋件模具,具有設計和製造難度大,質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點,可代表覆蓋件模具的水平。雖然在設計製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達到了國際水平,模具結構周期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標志沖模技術先進水平的多工位級進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精密模具品種。有代表性的是集機電一體化的鐵芯精密自動閥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達到國際水平。
但總體上和國外多工位級進模相比,在製造精度、使用壽命、模具結構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車覆蓋件模具製造技術正在不斷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高性能的五軸高速銑床和三軸的高速銑床的應用已越來越多。NC、DNC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成熟,可以進行傾角加工超精加工。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質量,縮短了模具的製造周期。
模具表面強化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工藝成熟、無污染、成本適中的離子滲氮技術越來越被認可,碳化物被覆處理(TD處理)及許多鍍(塗)層技術在沖壓模具上的應用日益增多。真空處理技術、實型鑄造技術、刃口堆焊技術等日趨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術也得到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