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有哪些鋼鐵廠
我是鋼鐵貿易的
建議你去中國鋼鐵資源庫的鋼廠名錄看看吧!
希望能夠幫到你!
㈡ 武漢鋼鐵廠的歷史背景
(1)減少了辦廠的阻力;便於對鐵廠的管理和監督;使鐵廠的管理和經營帶有封建性,專影響鐵廠的發展。 (2)國民經濟屬恢復工作完成,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以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解答第(1)問,首先研讀材料一,然後聯系所學,在洋務運動的背景下綜合分析作答。漢陽靠近省城——便於管理和監督;「局務皆可與聞」——減少了辦廠的阻力;督、撫、司、道屬封建勢力的代表——鐵廠管理、經營的封建性,影響鐵廠發展。第(2)問考查武漢鋼鐵廠建設的歷史背景,注意材料二中的時間信息:1955年10月、1958年9月,聯系所學確定兩大答題點: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一五計劃實施。
㈢ 河北懷來建海鋼鐵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北懷來建海鋼鐵有限公司是2003-12-0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懷來縣沙城鎮工業路。
河北懷來建海鋼鐵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0730757500517E,企業法人陳建太,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蔽尺改態。
河北困運懷來建海鋼鐵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鋼材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宏判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河北懷來建海鋼鐵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㈣ 中國有哪些鋼鐵加工基地
我國是世界上煉鐵最早的國家之一。1890年創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廠。但就中國的近代鋼鐵工業基礎薄弱,產量低,品種少,質量差;部門結構和地區分布很不平衡。1949年鋼產量僅15.38萬噸,居世界第26位。屈指可數的十幾處鋼鐵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鞍山、本溪、天津、唐山、上海、太原等地。其中以遼寧最為集中。
建國以來,國家把鋼鐵工業的發展放在優先位置,產量增長很快。小哦能夠1978年起,我國的鋼產量已超過3000萬噸。1980年的鋼產量達到3712萬噸,居世界第五位。而今,更是早已超過億噸,穩居世界第一。舊中國只能生產100個普通碳素鋼種,如今能冶煉2000多個品種;鋼材品種齊全。鋼鐵工業的布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全國范圍內已建成了大中小相結合的鋼鐵工業體系。大型鋼鐵基地有:
鞍本區:是我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包括岸上鋼鐵公司和本溪鋼鐵廠。鞍鋼是我國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所在地鞍山又「鋼都」之稱。港產量佔全國比重較大,而本溪鋼鐵廠以煉鐵為主,是我國鑄造生鐵的基地。今後將發展成為鋼鐵聯合企業。
京津唐地區:包括首都鋼鐵公司、天津港場和唐山鋼廠。以首鋼規模最大,生產鐵為主。1958年建立煉鋼車間。天津鋼廠規模小而分散,產品多屬小型鋼材。唐山鋼廠是我國小型鋼材基地。考慮到奧運會期間的環保要求,首都鋼鐵公司已搬遷至離唐山鋼不遠處的海島「曹妃甸」上,同時並將建設新的港口。
上海區: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但是除寶山鋼鐵公司外,其餘鋼廠規模小。但是一直以來,鋼材品種居全國首位。寶鋼同時是我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鋼鐵產量僅次於寶鋼、鞍鋼,局全國第三位。目前是我國生產板材的重要基地。
攀枝花鋼鐵公司:位於四川省渡口市,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基地。1965年興建,1970年開始出鐵。該廠已成為我國優質合金鋼的生產基地。
太原鋼鐵公司:由老廠擴建而成,以生產鋼板為主。
包頭鋼鐵公司:1956年興建,1958年投產。以生產鋼鐵和軋制大型型鋼、鋼軌、無縫鋼管為主,還生產稀土和鈮等稀有金屬。
馬鞍山鋼鐵公司:一生產鐵為主,絕大部分運往上海煉鋼,是江南的重要生鐵基地。1958年後發展成為鋼鐵聯合企業。
重慶地區:包括重慶鋼鐵公司和重慶特殊鋼廠,原有生產能力低。建國後擴建為鋼鐵聯合企業。產品種類較齊全。但與進一步解決新的礦石供應基地。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盡管我國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於相當一部分鋼材的質量不夠過硬,每年還需進口大量優質鋼材,因系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此外,我國年鋼產量在1000萬噸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最大的寶鋼不過年產量3000萬噸。而世界上最大的鋼廠,位於日本廣島縣福山市的福田鋼鐵廠,年鋼產量位8000多萬噸,已接近9000萬噸。
㈤ 70年代的哈密鋼鐵廠在哪裡
哈密市。哈密鋼鐵廠於1994年06月20日在哈密工商局正式注冊成立,始終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技術支持。該廠70年代位於哈森森密市八一路,是條件最好工廠搜亂,擁有健全的售後服務。該工廠主要經此漏畝營生鐵、硅鐵、錳鐵、硅錳合金、鑄鐵管、鑄鐵件等業務。
㈥ 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政府有自己的鋼鐵廠嗎
你好,在鴉片戰爭至少,清政府下的中國,基本毫無重工業,鋼鐵廠施沒有的。
只有後來搞了洋務運動,才建了第一個鋼鐵廠,漢陽鐵廠。
㈦ 我國三個鋼鐵基地
我國三個鋼鐵基地是:鞍山鋼鐵工業基地 、武漢鋼鐵工業基地 、包頭鋼鐵工業基地。
簡介:
1、鞍山鋼鐵工業基地
鞍山是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素有"鋼都"之稱。鞍山鋼鐵公司佔地21平方公里,職工20萬人。擁有大型礦山5座,高爐10座,煉鋼廠3座,軋鋼廠13座,不僅形成了年產鐵礦石3000萬噸、生鐵700萬噸、鋼700萬噸、鋼材44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已經能冶煉819個鋼種,軋制637個鋼材品種,總規格達2萬多個,是我國鋼鐵工業舉足輕重的聯合企業。
2、武漢鋼鐵工業基地
武漢鋼鐵工業基地是我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之一。歷史發展早,前身是漢陽鋼鐵廠。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是我國的重點建設項目。位於湖北武漢市青山區長江沿岸。鐵礦原料來自大冶、黃石等鄂東礦區。焦煤由河南省平頂山和鶴壁煤礦供應。錳取於湖南湘潭。水陸運輸條件好,接近消費區。其設備能力,鐵礦年開采770萬噸,年產鐵400萬噸、鋼400萬噸和鋼材418萬噸。已形成采礦、煉鐵、煉鋼、軋鋼的完整工業體系。職工達12萬人。目前擁有全國最先進的1.米軋機。是全國軋鋼能力最大的鋼鐵基地。軋鋼產量居全國第一。主要產品有中型材、薄板、中厚板、大型材和帶鋼等。其中年產板材200萬噸,佔全國板材的20%以上,是我國最大的鋼板生產基地。現在主要是鐵礦資源不足,內部生產結構不夠平衡,軋鋼大於煉鋼,煉鋼大於煉鐵,煉鐵大於采礦。近年發現的巴東、長陽、建始一帶鄂西礦區,可作為後備鐵礦基地。
3、包頭鋼鐵工業基地
包頭鋼鐵工業基地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全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新區昆都倫河兩岸。它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投產。以附近白雲鄂博鐵礦為原料基地;還有石拐溝煤礦;同時鄰近寧夏石咀山、石炭井焦煤產地和山西大同等煤炭基地。水源充足;鐵路運輸方便,有京包、包蘭鐵路連接華北和西北各地。年設計能力,開采鐵礦800萬噸,產生鐵313萬噸,鋼316.5萬噸,鋼材270萬噸,是一個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鋼和焦化組成的現代化大型鋼鐵工業基地。生產大型鋼材和重軌等產品。另白雲鄂博鐵礦還是一含稀土(13%)、釩(0.2%)、瑩石(16.5%)和鈮等多種元素的鐵礦。其稀土儲量居世界各國之首,有「稀土之鄉」之稱。目前稀土工業已經崛起,它也是我國稀土工業基地。
㈧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興起背景和發展艱難的原因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1885年達120萬擔(約9萬噸),1891年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進口鋼逐漸占據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官辦工業從軍事工業擴展到民用工業。由於鋼鐵消費量的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鋼鐵加工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車軸;建立拉鐵(軋鋼)廠,軋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鋼板和6~120毫米圓鋼、方鐵。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創辦青溪鐵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熟鐵爐18座、1噸貝塞麥爐2座、軋板機1架、軋條機13架,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鐵礦石和煤,又不善於經營,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1890年,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總局」或「江南製造局」)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煉鋼平爐,後又建成了一座15噸煉鋼平爐(圖1)。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這是中國也是遠東第一座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鐵股份公司」開工生產,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增加小高爐(每爐日產鐵20噸左右)2座,冶煉優質生鐵。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開辦「鞍山制鐵所」,有515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建煉焦爐4座和693立方米高爐1座。1917年山西陽泉建立保晉鐵廠,有日產20噸生鐵的小高爐1座。1918年上海和興化鐵廠(今上海第三鋼鐵廠前身),先後建立10噸和25噸小高爐共2座,10噸平爐2座和軋鋼機一套。揚子機器公司在武漢諶家磯建立日產鐵約100噸的高爐1座。1919年龍煙鐵礦籌建石景山鐵廠,1920年一號高爐開工建設。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鐵產量達43萬噸,鋼產量6.8萬噸。1923年東北兵工廠建電爐1座,這是中國早期的煉鋼電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他們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大肆掠奪。1931年開始經營廟兒溝鐵礦,建200噸、180噸高爐各 1座,煉鐵能力達到年產13萬噸。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煉鋼廠(有100噸平爐4座)出鋼,1937年又添建150噸平爐 2座,此外,昭和制鋼所的第二選礦廠、第一軋鋼廠、大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薄板廠和4號高爐等也陸續投產,1937年產量為生鐵70萬噸、鋼50萬噸、鋼材28.5萬噸。在鞍山地區,除昭和制鋼所外,還有中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鋼鐵廠。
民國以後,面對漢冶萍「竭蹶復竭蹶,失敗復失敗」的經營局面,出現了一批對漢冶萍失敗原因進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多數研究者將漢冶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國內局勢動盪。曾述啟在1914年的調查報告中將漢冶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地勢失敗(指鐵廠選址漢陽,距礦地太遠、交通不便、運費高昂)、用人失敗、經營失敗、組織失敗、際遇失敗」[35]。《漢冶萍公司紀略》認為漢冶萍公司無良好結果的原因在於「(一)辦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廠礦人員無不舞弊者,董事無論矣;(三)前期鐵價低廉,且受日本牽制,今漲價所加有限。」[36]吳景超則認為漢冶萍失敗的原因在於「計劃不周、用人不當、管理不善、環境不良」。[37]顯然,三者都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主觀方面。對客觀原因的分析如「際遇失敗」、「環境不良」主要指「內亂時時發生」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當時各級執政當局「補助是少有的,而誅求卻無厭」。所論有一定根據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
㈨ 中國最早的鋼鐵冶煉廠在哪裡
沈陽冶煉廠建於1936年,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最早恢復生產的特大型綜合性有色金屬冶煉企業
㈩ 蘇聯二十年代工業化建設主要成就
①一五計劃:開始時間:1925年12月,標志: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總方針: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友戚
②二五計劃:
1928年起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到1932年。成就:
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第聶伯河水電站;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和車床廠;高爾基汽車廠;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
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札波羅日鋼鐵廠。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烏拉爾、克拉馬托爾斯克、新契爾克斯克、車里友旁雅賓斯克等重型機械製造廠。
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好告陵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