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鋼鐵命令龍騎兵行動怎麼過

鋼鐵命令龍騎兵行動怎麼過

發布時間:2023-03-21 12:27:01

『壹』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插金的上戰場殺敵的故事片段,范圍是當兵上戰場那一段,不是建設請注意...300

第八章——

在黎明前的薄霧里,第聶伯河模糊地閃著光;河水沖刷著岸邊的石子,發出輕微的

嘩嘩聲。兩岸附近的河水是寧靜的,平滑的水面泛出一片銀灰色,好像凝滯不動似的。

河中央,卻翻滾著黑沉沉的水流,肉眼就可以看出,它正向下游奔騰而去。這是一條美

麗的、庄嚴的河。正是為了贊美它,果戈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抒情散文「第聶伯河是神

奇美妙的……」河的右岸,峭壁聳立,俯視著水面,宛如一座行進中的高山,驟然在寬

闊的河水面前停住了。左岸的下方,全是光禿禿的沙地,這是第聶伯河在春汛退走時淤

積起來的。

在河邊的一條狹小的戰壕里,隱蔽著五個戰士。他們按照分工趴在一挺禿鼻子馬克

沁機槍旁邊。這是第七步兵師的前沿潛伏哨。謝廖沙臉朝第聶伯河,側身卧在機槍緊跟

前。

紅軍部隊由於頻繁的戰斗,已經十分疲乏,接著又遭到波蘭軍隊瘋狂的炮擊,昨天

放棄了基輔,轉移到第聶伯河左岸,構築工事固守。

但是,這次的撤退、重大的傷亡以及最後棄守基輔,嚴重地影響了戰士們的情緒。

第七師曾經英勇地突破重圍,穿過森林,挺進到馬林車站一帶的鐵路線,經過猛打猛沖,

趕走了據守車站的波蘭部隊,把他們趕進森林,掃清了通向基輔的道路。

現在,這座美麗的城市卻失陷了,紅軍戰士個個都怏怏不樂。

波蘭白軍迫使紅軍撤出達爾尼察之後,就在左岸靠近鐵路橋的地方佔領了一個不大

的立足點。

但是,不論他們費多大力氣,也不能再向前推進一步,他們遇到了紅軍的猛烈反擊。

謝廖沙看著奔流的河水,不禁想起了昨天的情景。

昨天中午,他和大家一起,懷著對敵人的深仇大恨,向波蘭白軍發起了反沖鋒。就

在昨天的這場戰斗中,他第一次跟一個沒逗渣有鬍子的波蘭兵拼刺刀。那個傢伙端著步槍,

槍上插著像馬刀一樣長的法國刺刀,一邊莫名其妙地喊著什麼,一邊像兔子那樣跳著,

向謝廖沙直撲過來。一剎那間,謝廖沙看到了對手那雙睜察指舉圓了的、殺氣騰騰的眼睛,說

時遲,那時快,他一擺步槍,用刺刀尖把波蘭兵那把明晃晃的法國刺刀撥到了一邊。

波蘭兵倒下去了……

謝廖沙並沒有手軟。他知道自己以後還要殺人。就是他,謝廖沙,這個能夠那樣溫

柔地愛,能夠那樣珍惜友誼的人,今後還要殺人。他不是一個狠毒、殘忍的人,但是他

知道,那些被世界上的寄生階級欺騙、毒害和驅使的士兵,都是懷著野獸般的仇恨來進

攻他親愛的祖國——蘇維埃共和國的。

因此他,謝廖沙,是為了使人類不再互相殘殺的日子盡快到來而殺人的。

謝廖沙正想著,帕拉莫諾夫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說:「咱們走吧,謝廖沙。敵人很

快會發現咱們的。」

保爾·柯察金轉戰在祖國大地上已經一年了。他乘著機槍車和炮車飛奔,騎著那匹

缺了一隻耳朵的灰馬馳騁。他已經長大成人,比以前更加強壯了。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

中鍛煉成長。

他的皮膚曾被沉甸甸的子彈帶磨得鮮血直流,現在已經長出了新皮;可是步槍皮帶

磨出來的硬繭卻蛻不掉了。

這一年裡,保爾經歷了許多可怕的事情。他同成千上萬個戰士一樣,雖然衣不蔽體,

胸中卻燃敗碧燒著永不熄滅的烈火。

為了保衛本階級的政權,他們南征北戰,走遍了祖國大地。保爾只有兩次不得不暫

時離開革命的風暴。

第一次是因為大腿受了傷。第二次是在嚴寒的一九二○年二月,得了傷寒,發高燒,

大病了一場。

斑疹傷寒造成第十二集團軍各師、團的大量減員,簡直比波蘭軍隊的機槍還要厲害。

這個集團軍戰線很長,幾乎守衛著烏克蘭整個北部廣大地區,阻擋著波蘭白軍的進一步

推進。保爾剛剛痊癒,就歸隊了。

現在,他們那個團正在卡扎京——烏曼支線上,據守著弗龍托夫卡車站附近的陣地。

車站在樹林子里。站房不大,旁邊是一些被遺棄的、破壞得很厲害的小房。這一帶

根本沒法住下去。兩年多來,隔不多長時間,就要打一仗。這個小車站真是什麼樣的隊

伍都見識過了。

現在,一場新的大風暴又快要醞釀成熟。雖然第十二集團軍損失了大量兵員,一部

分部隊已經失散,在波蘭軍隊的壓迫下,全軍正在向基輔方向撤退,但是,正是在這個

時候,無產階級的共和國卻在部署一項重大的軍事行動,准備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波蘭

白軍毀滅性的一擊。

久經戰斗考驗的騎兵第一集團軍各師,從遙遠的北高加索向烏克蘭調動,這是軍事

史上空前的大進軍。第四、第六、第十一和第十四這四個騎兵師,相繼向烏曼地區運動,

在離我軍前線不遠的後方集結;他們在走向決戰的進軍中,順便清除了沿途的馬赫諾匪

幫。

這是一萬六千五百把戰刀,這是一萬六千五百名在酷熱的草原上經過風吹日曬的戰

士!

紅軍最高統帥部和西南戰線指揮部盡最大努力,使這個正在准備中的決定性打擊事

先不被畢蘇斯基分子察覺。共和國和各戰線的司令部都小心翼翼地掩蔽著這支龐大的騎

兵部隊的集結。

烏曼前線停止了一切積極的軍事行動。從莫斯科直達哈爾科夫前線司令部的專線不

停地發出電報,再從那裡傳到第十四和第十二集團軍司令部。狹長的紙條上打出了用密

碼寫成的各種命令,其基本內容都是:「騎兵第一集團軍之集結萬勿引起波軍注意。」

只有在波蘭白軍的推進可能把布瓊尼的騎兵部隊捲入戰斗的情況下,才採取了一些積極

的軍事行動。司令部總的部署,反映在下面這道簡要的命令中:

第358號令(密件第89號)

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拉科夫斯基,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第十二、十四和

騎兵各集團軍總指揮兼集群司令亞基爾同志:

烏克蘭境內波蘭軍隊有兩個集群:基輔集群和敖德薩集群。其部分兵力部署在第聶

伯河左岸,主要兵力,其中包括科爾尼茨基將軍(原外阿穆爾騎兵團團長)的由十個騎

兵團組成的突擊混成騎兵師和陸續開到的波茲南師的部隊,則集結在白采爾科維、沃羅

達爾卡、塔拉夏、拉基特諾地區。敖德薩集群的主力在日美林卡—敖德薩鐵路和布格河

之間我第十四集團軍戰線附近活動。上述兩集群之間,大體在拉沙、捷季耶夫、布拉茨

拉夫一線,分散部署著第一波茲南師的部隊。

羅馬尼亞人繼續持觀望態度。我西方戰線各集團軍突破敵方防線後,繼續順利地向

莫洛傑奇諾、明斯克方向推進。西南戰線各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擊潰並消滅烏克蘭境內

的波蘭軍隊。

敵上述集群兵力分散,可資利用,考慮到其主辦移向基輔地區,且在政治上具有極

重要影響,茲決定以敵基輔集群為主要攻擊對象。

命令:

1.第十二集團軍的基本任務是佔領鐵路樞紐站科羅斯堅,主力在基輔以北地段強

渡第聶伯河,其近期目標是切斷博羅江卡站、捷捷列夫站一帶的鐵路線,阻止敵軍向北

撤退。

在戰線的其餘地段要堅決牽制住敵人,在敵軍退卻時尾追不舍,伺機一舉攻佔基輔。

戰斗於五月二十六日開始。

2.亞基爾同志的集群應於五月二十六日凌晨向白采爾科維、法斯托夫方向全線發

動強有力的進攻,其目的是盡量吸引更多的敵基輔集群兵力投入戰斗,與左翼的騎兵集

團軍相互配合。

3.騎兵集團軍的基本任務是擊潰並消滅敵基輔集群的有生力量,奪取其技術裝備。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向卡扎京方向發動強有力的進攻,割斷敵基輔集群和敖德薩集群之間

的聯系。以果斷猛烈的戰斗掃清沿途遇到的一切敵人,於六月一日前佔領卡扎京、別爾

季切夫地區,並依靠舊康斯坦丁諾夫卡和舍佩托夫卡方面的屏障,向敵人後方挺進。

4.第十四集團軍要保證主力突擊部隊戰斗的勝利,為此應將本集團軍主力集結在

右翼,發動強大突擊,於六月一日前佔領溫尼察—日美林卡地區。戰斗於五月二十六日

開始。

『貳』 能詳細介紹艾森豪威爾么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丹尼森。

1911年,艾森豪威爾考取美國海軍學院,卻因超齡而未被錄取,後經該州參議員推薦,考入美國西點軍校。西點軍校這一屆畢業生將星閃耀,168名畢業生中有56人晉升為將軍,因此被稱為"將星雲集之班"。艾森豪威爾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並獲得少尉軍銜,赴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1916年晉升為中尉。

1920年7日,艾森豪威爾的永久軍銜為少校。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芹滾校畢業,1922年調任駐巴拿馬的第20步兵旅參謀。旅長福克斯·康納將軍認為他很有發展前途,遂不惜時間和精力加以培養,1923年,經康納幫助而進入陸軍指揮與參謀學校學習。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又經康納介紹而赴法國進行戰場考察。1927-1928年,艾森豪威爾在陸軍軍事學院深造。

1929年,艾森豪威爾赴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任職。1933年,改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1935-1940年。擔任菲律賓軍事顧嫌友余問麥克阿瑟的高級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爾晉升為中校。1940年2月調到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任職,11月升任第3師參謀長。1941年3月,升任第9軍參謀長。1941年6月出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就在25年前開始任少尉的地方晉升為准將。在集團軍參謀長任內,艾森豪威爾成功地組織實施大規模軍事演習,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重視。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艾森豪威爾調任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部副部長。1942年2月,升任作戰計劃部部長。就在2月,馬歇爾將作戰計劃部改組為美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作戰部,並於3月任命艾森豪威爾為作戰部部長。此後不久,艾森豪威爾即晉升為少將。

自1942年3月起,艾森豪威爾奉馬歇爾之命擬制歐洲盟軍聯合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認為,美軍應以歐洲與大西洋戰場為主要戰略方向,先將美軍的主要兵力兵器向英國集中,再橫渡海峽突向歐陸。5月,奉命赴倫敦考察軍事形勢和未來駐歐美軍的編制問題。6月,在呈交考察報告《給歐洲戰區司令的指令》後被任命為歐洲戰區美軍司令,重返倫敦。7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鑒於北非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陸。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之下,分別佔領了阿爾及爾、奧蘭和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接著向西挺進,對退入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來到北非,檢閱了登陸美軍,並於14日至26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卡薩布蘭卡會議。2月,艾森豪威爾獲得了當時的最高軍銜上將軍銜。

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聯軍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對突尼西亞南部發動總攻。經過20餘日的激戰,將德意軍隊驅趕至突尼西亞北部。4月20日決戰開始,5月6日和7日兩天,美英聯軍就突破敵人的防禦,登上海岸,佔領了突尼西亞市。於此同時,在北部進攻的美軍佔領了比塞大。德意軍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他們無法撤退,於5月13日2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軍隊全部被肅清。

艾森豪威爾准備進攻西西里島,並立即著手制定義大利戰役的計劃。他不顧參謀部成員的意見,認為首先必須讓橫在西西里和北非之間的班泰雷利亞島上的駐軍投降。6月上旬,約有300噸炸彈落在這個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揭開了西西里島戰役的序幕。參加這次戰役的有1000艘艦艇,登陸的人數是15萬。為了可以靠近作戰地點,艾森豪威爾於7月7日抵達馬爾他。登陸戰役的一切都已准備就緒,但天氣突變,風大浪急,對海軍、空軍作戰極為不利,許多參謀人員要求更改登陸日期。艾森豪威爾不為所動,堅持盟軍按原計劃行動。7月9日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7集團軍開始登陸和空降。8月17日盟軍攻克墨西拿.佔領全島,西西里島戰役至此結束。盟軍傷亡失蹤約2.3萬人;德意軍隊傷亡3.2萬人,13.5萬人被俘,另有10萬人撤退至義大利本土。

在1943年11月開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和英國再次明確表示1944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決告租心、蘇聯則希望盡快確定此次作戰的盟軍最高司令人選。艾森豪威爾在會後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l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組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經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艾森豪威爾任命特德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布萊德雷為美國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為英國地面部隊司令,拉姆齊為海軍司令,利馬洛里為空軍司令。按照艾森豪威爾設計的體制,上述軍種司令擔負著雙重角色:一方面,軍種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員,參與最高司令部制訂計劃的工作;另方面,軍種司令是整個軍事行動中指揮具體作戰的司令,擁有各自的司令部。為了獲得諾曼底地區的制空權,艾森豪威爾將在英國的戰術與戰略空軍完全置於其控制之下。

早在1943年3月,盟軍就在倫敦成立聯合參謀機構,研究和擬制歐陸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主持制訂的"霸王"作戰綱要包括:在諾曼底海岸登陸並突破敵軍的防禦陣地;用兩個集團軍群實施寬大正面追擊,重點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進逼德國邊境並威脅魯爾,右翼要同從南面進攻法國的兵力相連接;取得比利時、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著德國佔領區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兩翼包圍魯爾的方式發動最後進攻,重點再次放在左翼,隨後朝著當時決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國;攻擊發起日定為1944年6月5日。與此同時,集中於英國的盟軍加緊進行以兩棲登陸作戰為重點的協同作戰演練,相當數量的登陸艇、特種坦克等逐步裝備部隊;空軍頻繁出動,以重創德國空軍,掌握制空權,孤立突擊地帶;情報部門通過"超級"和"魔術"破譯機構獲取德軍情報,氣象部門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開始製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設通過海峽的輸油管道,採取軍事欺騙措施,使德國最高統帥部判斷失誤。"霸王"行動實施前夕,盟軍在英國共集中兵力38個師(287萬),坦克5000餘輛,艦艇9000餘艘,飛機13000餘架。

處於防禦地位的倫德施泰特的德軍西線部隊(轄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和布拉斯科維茨的G集團軍群)共59個師;施佩勒的空軍第3航空隊和克蘭克指揮的西線海軍集群,力量明顯薄弱。令人費解的是,倫德施泰特和隆美爾頗受限制:無權向施佩勒或克蘭克下達命令;未經最高統帥部批准,無權調動任何裝甲師;戰斗行動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區的所有陸軍部隊管轄的范圍,縱深不得超過20英里。此外,倫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最高統帥部之間在防禦計劃方面亦有較大分歧。

6月4日,在盟軍作戰會議上,艾森豪威爾根據氣候形勢的變化,果斷地決定將攻擊發起日改為6月6日。

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戰開始實施。空降部隊在諾曼底地區的要害地域降落。空軍和海軍對沿海目標實施火力突擊和掃雷。盟軍5個師在海空軍的火力掩護和特種坦克的引導下向諾曼底海灘發起沖擊,登陸成功。

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陸場。7月,盟軍在攻佔瑟堡和岡城之後,登陸場擴大為正面寬100公里、縱深過50公里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威爾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至20日,德軍被俘5萬,死亡l萬。諾曼底戰役至此結束,德軍損失約40萬人,盟軍損失約21萬人。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8月,盟軍"鐵砧-龍騎兵"作戰開始。9月,實施"霸王"和"鐵砧-龍騎兵"作戰的盟軍勝利會帥。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開始隸屬艾森豪威爾。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里爾和布魯塞爾。艾森豪威爾決定盟軍採取"寬大正面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威爾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佔領安特衛普,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衛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佔列日和安特衛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劃".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美軍制服,突入美軍防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威爾對形勢作出正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盟軍先取守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則應盡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於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1945年1月,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佔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占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制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包圍。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1945年3月,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艾森豪威爾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和德累斯頓(考慮到蘇軍距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占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通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艾森豪威爾戰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組織、協調並指揮盟軍作戰,而盟軍聯合作戰上是這場大戰的顯著特點。艾森豪威爾以其良好的軍人素質、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指揮藝術而獲得成功。德國投降之後,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駐德國佔領軍司令。1945年12月。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艾森豪威爾退出現役,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艾森豪威爾出任北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1953-1961年,艾森豪威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為了使白宮辦公廳成為有效的總統行政機構,艾森豪威爾仿參謀長制度而設辦公廳主任。艾森豪威爾在任內被迫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但繼續奉行冷戰政策,並先後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華盛頓病逝,終年79歲。主要著作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和《艾森豪威爾的戰爭經歷》。

『叄』 龍騎兵行動

1943 年11 月28 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迫於蘇方的壓力,美、英首腦再次明確表示將盡早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配合東線戰場上蘇軍對德軍的戰略行動。其中美英軍隊將在1944 年的5月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諾曼底登陸,向法國北部進攻,同時在法國南部進行輔助性的進攻行動等,都是開辟西歐戰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騎兵」空降特遣隊的行動計劃,就是在法國南部進攻戰役中實施的。

當時,諾曼底登陸計劃的代號叫「霸王」戰役計劃,已被確定為主攻計劃,而法國南部登陸計劃代號叫「龍騎兵」戰役計劃,被確定帆歲掘作為諾曼底登陸的輔攻計劃。實施「龍騎兵」戰役計劃,目的在於策應諾曼底的登陸部隊,先肅清法國南部的德軍,攻佔法國態核最大的海港馬賽港,這樣不僅可為在歐洲戰場的盟軍進行後勤補給,而且可以順勢由南向北進攻,對法國境內的德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雀困。

按照德黑蘭會議的決定,諾曼底登陸和法國南部登陸應當是同時進行的。後來,由於諾曼底登陸計劃規模龐大,要保證其實施,必須准備好數量眾多的海、空運輸工具,如同時在法國南部展開集團軍一級的登陸戰役,一時很難籌集到那麼多的艦船和飛機。因此,「龍騎兵」登陸計劃被推遲到諾曼底登陸戰役後兩個月,即1944年8 月實施。

整個「龍騎兵」登陸戰役計劃由美第7 集團軍組織實施。第7 集團軍由亞歷山大·帕奇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美、英、法三國的7 個步兵師、5 個裝甲師、l 個摩托化師和1 個空降兵師,共擁有1000 余輛坦克、4700 余架作戰飛機、850 余艘艦艇和大量運輸船隻。作戰對象是駐守在法國南部的德軍第19 集團軍共8 個步兵師、1 個坦克師、120 余輛坦克、200 多架飛機和30 余艘艦艇。德軍人員和裝備
均缺額很大,戰鬥力不強,從總體實力上比較,盟軍方面已佔有絕對優勢。特別是在盟軍選擇的登陸場一線,即從聖拉法爾到土倫港之間約90 公里的正面,德第19 集團軍僅部署了5 個營,海岸防禦力量十分薄弱。「龍騎兵」登陸計劃規定,盟軍登陸部隊將在戛納城以西奪取正面寬90 公里、縱深25 公里的登陸場,攻佔土倫和馬賽,然後向北發展進攻。

第7 集團軍的指揮官和參謀軍官們在考慮作戰方案時估計到,因正面德軍岸防力量薄弱,登陸戰役打響之後,德軍海岸部隊可能會向縱深撤退,層層抵抗;而法國境內縱深的德軍也可能以快速機動部隊利用便利的公路和鐵路,馳援海岸防備部隊。盡管當時德軍在法國南部的部隊已經由於抽調一部分到諾曼底而顯得實力不足,但其對盟軍寬大的登陸場實施猛烈的反擊,還是很可能的。怎樣才能有效地阻止德
海岸防務部隊的後撤,同時又能遏止德內陸部隊對登陸場的反擊呢?這確實是令參謀人員們大傷腦筋的問題。如果有一支部隊能預先攻佔登陸場縱深地區的公路和鐵路交通樞紐,問題就會變得簡單得多。如此艱巨的任務,當然最好是由空降兵丟完成。於是,「龍騎兵」空降特遣隊便應運而生了。

參謀軍官們計劃的是實施一次師級規模的空降作戰,可當時盟軍在地中海區域內的幾支傘兵部隊和滑翔機部隊都非常分散。第7 集團軍司令帕奇將軍費盡了心思,才將零零散散的空降部隊集中到一起,並於7 月7 日正式組建了配屬「龍騎兵」登
陸戰役使用的空降兵師(當時稱作暫編空降特遣隊),師長由美軍羅特·弗雷德里克少將擔任。這支空降特遣隊完全是混合編成的,可謂來自四面八方,既有美軍,也有英軍、法軍,甚至有日裔美國人。它包括傘兵509 團、517 團、551 團1 營、滑翔機步兵550 團和炮兵463 團的兩個連,還有英軍獨立傘兵第2 旅、法軍傘兵第1 團、兩個75 毫米炮兵營和1 個反坦克炮兵連;配屬這支空降特遣隊的還有400多架運輸機和500 多架滑翔機。以上均歸羅特·弗雷德里克少將直接指揮。

『肆』 二戰中軍事行動名稱

Achse軸心(1943年9月義大利退出戰爭時德國採取的應急措施)
Acrobat雜技家(盟軍從昔蘭尼加向的黎波塔尼亞進軍的計劃)
Adler雕(1944年德國第17集團軍向塞瓦斯托波爾的撤退行動)
Adlerhorst雕巢(1940年德國設在巴特瑙海姆附近的元首大本營)
Adlertag雕日(1940年8月13日,德國開始對英國實施大規模空襲之日)
Aerial天線(1940年6月盟軍由比斯開灣向英國撤退的行動)
Aida阿伊達(1942年6月德國進攻埃及的行動)
Alcrity奧爾克里蒂(1943年10月盟軍佔領亞速爾群島行動)
Alpen—Reit阿爾卑斯山要塞
Alpenveilchen仙客來(1940年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的作戰計劃)
Anakim安納吉姆(盟軍收復緬甸的作戰行動)
Antimon銻(德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援助的行動)
Anton安東(1942年11月德軍佔領法國南部非佔領區的行動)
Anvil鐵砧(1943年7月盟軍進攻法國南部的計劃, 1944年月6日改稱「龍騎兵」)
Arcadia阿卡迪亞(1941年12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的會議)
Archery射箭(1941年12月英軍突襲挪威羅弗敦群島的行動)
Ardennen—Offensive阿登攻勢(1944年12月德軍在比利時芬納高地與盧森堡北部之間地域對美第1集團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
Atlantik—Charta大西洋憲章
Atlantik Wall大西洋壁壘(德國於1942年---1944年沿法國西海岸至比斯開灣修築的海岸築壘地帶)
Attika阿提卡(1942年9月末東線德軍向圖阿普謝方向突擊的行動)
Attila阿蒂拉(德國於1940年12月制定的佔領法國南部非佔領區的計劃。1942年5月改稱「安東」)
Aufbau Ost東方建設(1940年德軍為准備對蘇作戰在波蘭佔領區擴建軍事設施的行動)
Augsburg 奧格斯堡(德軍於1939年11月預先制定的停止西方攻勢的命令代號)
Augsburg A(1941年2月德國魚雷艇在英國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戰行動)
Augsburg B(1941年3月德國魚雷艇在英國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戰行動)
Avalanche 雪崩(1941年9月美軍在義大利薩萊諾附近實施的登陸作戰)Backbone脊骨(盟軍對西屬摩洛哥的作戰計劃)
Barbarossa巴巴羅薩(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
Battleaxe戰斧(1941年6月盟軍進攻塞盧姆早襪碼,拖布魯克和卡普措堡地區的計劃)
Baytown貝敦(1943年9月英軍第8集團軍強渡墨西拿海峽的行好扮動)
Berlin柏林(1940年2月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大西洋的行動) )
Bettlealsstab乞討棍(1942年2月德國第18 集團軍進攻蘇軍奧拉寧鮑姆橋頭堡的行動)
Big Week重要的一周(1944年2月同盟國對德國為期一周的空襲行動)
Birke樺樹(1944年德軍從芬蘭撤退的行動)
Birkhahn黑山雞(1945年德軍從挪威北部撤退的行動)
Blau蘭色(1942年6月28號德軍東線的夏季攻勢,6月30日改稱"不倫瑞克")
Blaufuchs青狐(1944年6月德國從本土和挪威向芬蘭前調兵力的行動)
Blei 鉛(德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援助的行動)
Blücher布呂歇爾(1,1942年7月德軍強渡刻赤海峽的計劃。2、1942年8月德軍對勒熱夫東南的蘇軍實施反擊的計劃)
BlücherII布呂歇爾II(1942年8月德、羅部隊強渡海峽在塔曼半島登陸的行動
Blume鮮花(1944年同盟國軍隊在法國的登陸行動。鮮花1號:在英吉利海峽沿岸登陸。鮮花2號:在法國南海岸登陸)
Bodenplatte底座(1945年1月1日德國空襲同盟國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機場的行動)
Bolero波萊羅(1942年4月同盟國為進攻法國所作的准備工作)
Bonus獎金(1942年陸哪盟軍進攻馬達加斯加的作戰計劃。後改稱Iron-clab「鐵甲艦)
Braun棕色(1942年11月德軍在突尼西亞建立橋頭堡的行動)
Braunscheig不倫瑞克(1942年德軍在東線南翼發動的夏季攻勢)
Brimstone硫磺(盟軍攻佔撒丁島計劃)
Brückenschlag架橋(1942年3月德軍與傑米揚斯克「要塞」建立陸上聯系的行動)
Büffel—Pewegung水牛行走(1943年3月東線中段德軍撤離勒日夫—維亞濟馬戰線突出部的行動)
Bund deuscher Offiziere德國軍官聯盟
Burza風暴(1944年2月波蘭「本土軍」加強對德軍進行破壞和游擊的行動)Cannibal食人者(1943年1月同盟國在卡薩步蘭卡會議上確定的攻佔緬甸若開邦的實兌的作戰計劃
Canvas帆布(1941年2月盟軍進攻索馬里基斯馬尤的行動)
Cerberus刻爾柏洛斯(1942年2月12日德國海軍作戰集群由布雷斯特穿過英吉利海峽駛往北海的行動)
Cholmer Komitee海烏姆委員會(1944年7月21日波蘭共產黨在海烏姆成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稱,後遷往盧布林,,後遷往盧布林,通稱「盧布林委員會」)
Clausewitz克勞塞維茨(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第二階段的作戰行動)
Corkscrew螺絲錐(盟軍攻佔班泰利亞島的作戰計劃)
Crusader十字軍戰士(1941年11月盟軍在西部沙漠的作戰計劃)
Cycle周波(1940年6月英軍****國北部海岸撤退的行動) Dampfhammer汽錘(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第三階段的作戰行動計劃)
Danzig但澤(德國早在1939年1月制定的進攻西方的作戰計劃)
Delta德爾塔(德軍在希臘西部的清剿行動)
Demon精靈(1941年4月英軍撤離希臘的行動)
Derfflinger德弗林格爾(1942年2月德國第9集團軍為同16集團軍建立聯系,計劃向奧斯塔什科夫進攻的行動)
Donnerschlag霹靂(德國第6集團軍計劃於1942年12月從斯大林格勒突圍的行動)
Dragoon龍騎兵(1944年8月盟軍在法國南海岸登陸的行動)
Draufg�0�1nger莽漢(德軍在南斯拉夫的門的內哥羅地區採取的軍事行動)
Dyle—Linie迪爾河防線(盟軍在比利時迪爾河沿岸構築的攔阻陣地1940年5月被德軍突破)
Dynamo發電機(1940年5--6月英軍從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 Edelweiβ火絨草(1942年7月德軍計劃向格羅茲尼和巴庫突擊的行動)
Eiche橡樹(1943年夏德國扶植墨索里尼重掌政權的計劃)
Eisb�0�1r北極熊(1943年10月3日德軍在希臘科斯島登陸的計劃)
Eisenhammer鍛錘(德國空襲蘇聯國防工業中心的行動)
Eisstoβ冰流(1943年3月德國第一航空隊空襲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
E.L.A.S.希臘人民解放軍
Elch駝鹿(德國加強挪威防禦的計劃)
Europ�0�1ische Bertende Kommission (EAC) 歐洲咨詢委員會
Excess超額(1941年1月英國向馬爾他運送補給品的行動)
Exporter輸出商(1941年盟軍在敘利亞的作戰計劃) Gelb黃色(1940年5月德國在西線發動的進攻)
Generalplan Ost東方總計劃(1942年6月12日希姆萊批准將東歐居民牽往西伯利亞的計劃)
Georg—Linie格奧爾格防線(1944年7月德軍在義大利的防線) )
Gertrud格特魯德(1、德國准備土耳其投靠同盟國時進軍土耳其的行動計劃。2、德國空襲蘇聯發電廠的行動)
Gisela吉澤拉(1942年夏德國佔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計劃)
Gomorrha厄摩拉(1943年7月24日––30日英國空襲漢堡的行動)
Gotenkopf戈騰橋頭堡(1943年1月德軍在蘇聯庫班建立的橋頭堡)
G�0�0tz von Berlichingen 格茨.馮.伯利欣根(「冰流」行動的繼續)
Greif怪獸(獅鷲)(阿登攻勢期間德軍於1944年12月在敵後採取的行動)
Grüne Linie綠色防線1944年德軍在義大利亞平寧山構築的防禦陣地,原稱「戈騰陣地」)
Grünspecht綠鴷(1942年德軍在不良斯克南部地區清剿游擊隊的行動)
Gustav—Linie古斯塔夫防線(1944年德軍在義大利的防線)
Gymnast體育家(1942年盟軍制定的在法屬西北非登陸的第一個作戰計劃。後改稱「火炬」) Hagen—Bewegung哈根運動(1943年8月東線德軍由奧廖爾突出部撤至布良斯克東部陣地的行動)
Haifisch鯊魚(1941年德國為配合「巴巴羅薩」行動而採取的偽裝措施)
Halbard戟(1941年9月英國護航運輸船隊駛往馬爾他的行動)
Halbard II戟II(「戟」行動的繼續)
Hanna漢娜(1944年盟軍在丹麥實施大規模登陸的計劃)
Hannover I漢諾威I(1942年6月德軍第四集團軍在維亞濟馬以南地區的作戰行動)
Hannover II漢諾威II(1942年6月德軍第四集團軍在第聶伯河上游地區的作戰行動)
Harpoon魚叉(1942年8月英國兩支護航運輸船隊向馬爾他運送補給品的行動)
Hartmut志堅(1940年3月德國潛水艇為掩護「威悉河演習」行動出海作戰的行動)
Herbstgewitter II秋季雷雨II(1943年12月德軍在南斯拉夫掃盪游擊隊的行動)
Herbstlaub秋葉(1942年9月德國裝甲第四集團軍計劃消滅紅軍城——別克托夫卡地區蘇軍的行動)
Herbstnebel秋霧(阿登攻勢的最初代號,後改稱「萊茵河衛兵」)
Herbstreise秋季旅行(1940年德國為實施「海獅」行動而制定的佯動計劃)
Herbstzeitlose秋水仙(1942年10月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區的行動)
Herkules赫拉克勒斯(1942年4月德、意擬制的進攻馬爾他的作戰計劃)
Husky愛斯基摩人(1943年7月盟軍攻佔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作戰行動) Ida伊達(德軍在南斯拉夫伊斯拉半島登陸的計劃)
Ilon伊隆娜(1942年5月德軍佔領比利牛斯山南部通道的計劃)
Imperator大將軍(1942年盟軍襲擊法國海岸的計劃)
Infatuate痴迷(1944年11月盟軍在荷蘭瓦瓦爾赫倫島登陸的行動)
Influx流入(1941年初盟軍制定的佔領西西里島的計劃)
Ironclad鐵甲艦(1942年盟軍進攻馬達加斯加的作戰計劃)
Isabella伊薩貝拉(1941年5月德軍抗擊英軍在挹伊比利亞半島登陸的計劃) Jaguar美洲虎(1941年盟軍增援馬爾他的計劃) )
Jalta—Konferenz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日—1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
Jubilee慶典(1942年盟軍對迪埃普的襲擊行動)
Juno朱諾(1941年6月德國艦隊攻擊挪威的行動)
Jupiter丘比特(盟軍在挪威北部的作戰計劃)Kamelie山茶(1942年11月德軍佔領法國科西嘉島的計劃)
Kampf um Rom羅馬之戰(1944年1月德軍在義大利內圖諾實施的反擊行動)
Kautokeino—Stellung凱於圖凱努陣地(德軍在芬蘭凱於圖凱努構築的陣地)
Klabautermann船怪(1942年7月德、意海軍部隊在蘇聯加多拉湖的作戰行動)
Klette牛蒡(1942年7月德軍在蘇聯布良斯克地區的反游擊行動)
Kommissarbefehl政治委員命令(1941年6月6日德國下達的關於「處理(紅軍)政治委員的方針」)
Konstantin康斯坦丁(1943年德國准備在義大利退出戰爭時所採取的應急措施,後改稱「軸心」)
Koralle珊瑚(德國海戰指揮部設在貝爾瑙附近的大本營)
Kreisauer Kreis可萊佐集團(1942年組建的反納粹團體)
Kreml城堡(1942年5月德軍實施「蘭色」方案時的佯動作戰方案
Kugelblitz球形閃電(1943年12月德軍在南斯拉夫清剿游擊隊的行動)

『伍』 求動漫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全職獵人
閃靈二人組
浪客劍心
七虹香電擊作戰
一騎當千
甲賀忍法帖
鬼眼狂刀
舞HIME
聖槍修女
新撰組異聞錄
真月潭月姬
夢幻妖子
風魔小次郎
幽游白書
聖鬥士
火魅子傳
火影忍者
柯南
天上天下
速寫者
天空戰記
烈火之炎
女惡魔人
槍墓
侍銃
水瓶新世紀
BOY聖子到
吸血姬美夕
神臂ARMS
逮捕令
瑪德萊克斯
黑街二人組
AIR
讀與死
海岸物語
快餐店之戀
鋼之煉金術師
聖傳
高校女忍者
天使禁獵區
侍魂
鎧傳
推理之絆
鋼鐵神兵
爆走獵人
宇宙騎士
白色獵人
出雲戰記
魔法老師
戰奇潭
萊姆色戰奇潭
間奏曲
超神姬
聖魔之血
北斗神拳
高達SEED
冒險王比特
撲殺天使
機械女神
純情房東俏房客
武器種族傳說
灌籃高手
中華小當家
生化體
這醜陋又美麗的世界
櫻花大戰
強殖裝甲凱普
空霸
街霸
忘卻的旋律
城市獵人
曙光少女
陸奧圓明流外傳--修羅之刻
FATE/STAY NIGHT
怪物
青出於藍
復仇天使
願此刻永恆
魔女之刃
黑礁
第一神拳
銀河鐵道物語
JOJO的奇妙冒險
孔雀王
下級生
刃牙
黑貓
草莓百分百
水星領航員
彈道
X戰記
BLOOD+
妖精的旋律
格鬥美神武龍
爆裂天使
獸王星
天使特警
暗之末裔
地獄之歌
玻璃艦隊
青空少女隊
地獄少女
海底嬌娃藍華
舞乙—HIME
天才少女閃士
灼眼的夏娜
聖潔的維納斯
永恆戀曲
電影少女
超能力少年
青澀寶貝
魔法騎士龍威
貧乏姐妹物語
聖石小子
高橋留美子劇場
愛情泡泡糖
檸檬天使計劃
飛輪少年
怪醫美女RAY
魂鏈
DNA2
I's Pure
櫻通信
通靈王
婆娑羅
犬夜叉
網球王子
殺戮都市
賞金獵人
全金屬狂潮
最游記
天使怪盜
世紀拳王
碧奇魂
新白雪姬傳說
龍珠
創龍傳
植木的法則
女神候補生
星艦駕駛員
暗與帽子與書之旅人
毀滅者戰記
槍X劍
級速戰警
鋼鐵天使
翼神傳說
七彩的素描
鍾之音學院
特公
幻影
涼風
失落的宇宙
死神的歌謠
煌羅萬象
克拉斯特學院
聖母在上
玻子汽水
愛的魔法
死體兵
夏色的砂時計
黑血兄弟
東月西陽
妖精狩獵者
美鳥日記
神魂合體
冥王計劃志雷馬
餓狼傳說
機動新撰組之萌動之劍
成惠的世界
奇鋼仙女
遙遠時空中——八葉抄
神無月的巫女
極上生徒會
落語天女
危險代理人
甜蜜聲優
閃耀計劃
吉永家的石雕像
無顏之月
美少女學院
夢使
異度傳說
純愛物語
朝霧的巫女
陰守忍者
星際海盜
美女近鄰
魔法少女奈葉
美少女戰士
影技
水色
天使心
橫濱出行購物記
戀之魔法波波糖
裝甲騎兵
封神演義
魔法騎士
工作狂人
009-1
少女愛上姐姐
鐵腕巴迪
蒼之瞳的少女
戀風
女子高中生
野狼前鋒
真實夢境
蒼穹的法夫納
老婆是魔法少女
岩窟王
獸兵衛忍風帖

私立荒磯高等學校生徒會執行部
蒼天之拳
調酒師
血色花園
地球少女
無責任艦長
十二國記

賜予護君女神的祝福
殺人科
喧囂學院
幕末機關說
金田一
零之使魔
叛逆的勒魯什
史上最強弟子兼一
風之聖痕
黑之契約者
交響情人夢
陸軍情報部3課
機動戰艦
南海奇皇
天保異聞妖奇士
騎士
守護月天
雪之少女
惡靈獵人
京四郎和永遠的天空
贗品畫廊
除魔維納斯
藍色潮汐
魔法世界
娜娜
玫瑰文胸的季節
死亡筆記
交涉人勇午
大劍
少年陰陽師
威爾貝魯物語
銀河英雄傳說
偵探學園Q
劍風傳奇
分身戰士
棋魂OVA
賭博默示錄
羅德島戰記
機器人大戰OG
地球防衛少年
彩雲國物語
次元艦隊
君吻
心跳回憶
天空之艾斯科嘉尼
獸神演武
高達00
狼雨
最終流放
仙境傳說
瀨戶之花嫁
鬼公子炎魔
魔法使借貸
鋼鐵神傑克
永生之酒
精靈守護人
魔女獵人
魔人偵探食腦奈羅
美型偵探
SOLA
沙中足跡
僵屍借貸
奏光之STRAIN
銀色的奧林西斯
藍蘭島漂流記
英雄時代
魂獸
機神大戰
偶像大師
原罪
破天荒游戲
紫音之王
幻光之翼
怪物王女
鋼鐵三國志
天使之尾
木偶師偵探左近
異邦人之無皇刃譚
高達0079
女神異聞錄
狼與香辛料
吸血鬼騎士
鐵馬少年
青空下的約定
蟲之歌
極樂天師
圖書館戰爭
地上最強新娘
驅魔少年
星之海洋
人型電腦天使心
葯師寺涼子的怪奇事件簿
雨月
劍豪生死斗
詩篇
神曲奏界
無人惑星
二十面相的女兒
隱王
柳生十兵衛
人魚之森
麻辣教師GTO
SA特優生
雙戀
致命紫羅蘭
高達W
毀滅世界的六人
夏目友人帳
返鄉戰士
我的狐仙大人
艾莉森和莉莉亞
空之境界
忍者戰士飛影
武裝煉金

『陸』 龍騎兵行動的介紹

龍騎兵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戰役,盟軍在此次行動過後進入法國南部。1943 年德黑蘭會議確定,在實施代號霸王的行動的同時,將在法國南部進行登陸(代號鐵砧)作為配合。但英國力圖取消此行動,抽走部分登陸艦艇用於南歐作戰,美國被迫同意推遲,直至 1944 年 7 月才重新確定實施(代號改為龍騎兵)。參加登陸作戰的有:美國第六軍(3 個步兵師),法國第一、第二軍(4 個步兵師、2 個裝甲師和 1 個山地師),英美「橄欖球」(Rugby)空降戰斗群(9730人),以及艦船約 880 艘(另 1370 艘小型登陸挺),飛機約 1800 多架(一說 1500 架)。登陸部隊分別從義大利、北非等地港口上船,於 8 月 14 日在科西嘉島西海岸海域集結。翌日晨,首先實施空降,繼而出動 1300 架飛機和大批軍艦,進行轟炸和炮火准備,然後分別從 3 個登陸點突擊上陸。當時駐守法國南部的是戰鬥力極差的德國第十九集團軍(10 個師),其大部分兵力陷於對付法亂清國抵抗運動,無力抵抗盟軍登陸。8 月 19 日,盟軍形成寬 90 公里、縱深 60 公里的登陸場,上陸兵力達 16 萬人。德軍遂匆忙北撤。8 月 24日美軍佔領格勒諾布爾。8 月 28 日,在人民起義配合下,法軍進入土倫和馬賽。8 月 31 日盟軍進逼里昂。9 月 3 日,在法國抵抗運動武裝解放里昂之後,盟軍進入該市。9 月 11 日,法軍與從諾曼底登陸晌笑的美軍在第戎以嘩謹前西 25 公里處會師,戰役至此結束。此役由於推遲 2 個多月才實施,已失去原來的軍事意義。

『柒』 魔獸世界地獄火堡壘奇襲地獄火怎麼過

奇襲地獄火是地獄火堡壘團隊副本的第一場戰斗。這場戰斗發生於鋼鐵堡壘;玩家必須踏平防衛軍,隨後使用地獄火大炮來轟低地獄火大門的耐久度。攻城大師瑪塔克、她一系列灌注邪能的攻城武器和地獄火援兵會試圖摧毀地獄火大炮,最終轟破地獄火堡壘的大門會結束這場戰斗。

本地獄火堡壘團隊副本攻略為團長提供了擊殺奇襲地獄火的坦克,治療者,和dps所需注意的細節。其中也包含了危險的小怪和危險的技能截圖。

本攻略提供了普通和英雄難度的進一步介紹,並總結了史詩難度和隨機難度的變化。

小怪

地獄火堡壘的鋼鐵堡壘區域有著大量小怪。一旦玩家清光這個區域的小怪,攻城大師瑪塔克會帶著大波小怪沿著地獄火大炮左邊的城牆而來。在玩家擊敗這波小怪後,一小波小怪會從地獄火大炮的右方接近玩家。

血縛恐魔會不停地施放邪火飛彈,造成大量團隊傷害。

部分玩家在奇襲地獄火戰斗中遇到的怪物會不停地在boss戰中作為地獄火援兵重復出現,下方有細節介紹。這些敵人在實際boss戰中最重要的是血縛邪術士。

格魯特由邪火攻城車運達

和小怪版的格魯特不同,此格魯特不會使用顫抖!

但是,他會使用震盪波,和戰斗開始時攻城大師瑪塔克使用的一樣。

這個格魯特也會使用火炮他用一個大的標記環標記一名玩家,幾秒後朝他躍去。

該標記會跟隨玩家,格魯特落地任何站在標記環內的玩家會受到適量的傷害。

格魯特有較高的生命值,所以必須通過換坦處理猛擊。

玩家必須集火處理掉運送格魯特的攻城車,然後清理格魯特,再清理剩餘的小怪。

史詩難度的戰術如下:

在戰斗開始前,將團隊分成相等的兩組,並定好每組守衛右或左邊的地獄火大炮。

在開場使用嗜血/英勇/時間扭曲和DPS傳奇戒指來把攻城大師瑪塔克在第一波攻城武器刷新前打到50%生命。

一旦瑪塔克逃跑,集火處理掉魁梧的狂戰士,隨後,如果有時間,每次殺掉一名血縛邪術士直到攻城武器抵達。

分成預定的兩組來處理攻城武器。

激活的攻城武器總是需要優先處理,因為他們在存活時會對地獄火大炮造成傷害。

每邊都需要在坦克疊加到5層猛擊前擊殺魁梧的狂戰士,治療者需要在坦克3層以上的時候給免傷技能。

血縛邪術士應當次要擊殺,並且對他們的傷害應當精心控制防止同時變身多個恐魔。

當戰斗大約3分鍾時刷新邪火運輸車,團隊應當回到中場區域集合。

DPS大招應當用在此階段來清理邪火碎石機和2個小boss。

一旦格魯特死亡,團隊需要分開回到兩邊擊殺攻城武器並收集邪火彈葯。

需要67發,或17個邪火彈葯來轟破強化地獄火大門。

玩家需要至少10波攻城武器才能完成戰斗,所以這場戰斗大約需要7分鍾。

DPS傳奇戒指基本需要卡CD開來清理攻城武器,因為武器對地獄火大炮造成的傷害很高,讓它們活得太久或數波一起很可能會導致團滅。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鎮山

歐洲西線: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台德地區。一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後,加緊實施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佔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佔領捷克全境後,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義大利聯成南北一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告好

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把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處歐洲心臟,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久為德國垂涎。1938年4月,希特勒授意居住在捷克境內蘇台德地區日耳曼族人「自治」,企圖將捷克最重要的工業區蘇台德地區歸入德國。在捷政府堅決反對和蘇聯支待下,捷政府果斷鎮壓親德分子叛亂,將35個裝備精良的現役師和40萬後備軍投入戒備。准備尚不充分的納粹德國不得不暫時退步,轉而對英、法施加外交壓力,企圖用外交手段吞並捷克。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台德地區。一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後,加緊實施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佔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佔領捷克全境後,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義大利聯成南北一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

希特勒一直把波蘭當作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主要障礙。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為製造入侵波蘭借口,一批德國黨衛軍偽裝成波蘭軍隊,「襲擊」了位於德波邊境的一家德國電台。希特勒借口「自衛」,下達了入侵波蘭的作戰命令。

9月1日凌晨,德國出動57個師(150萬人),在2300架飛機、2500輛坦克掩護下,對波蘭發動全面進攻。戰爭伊始,德軍飛機狂轟濫炸波蘭主要軍事設施、機場、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軍攻勢兇猛,南北兩個集團軍成鉗形攻勢夾擊波軍,波蘭空軍500餘架作戰飛機未及起飛,即被炸毀於機場,大量火炮、汽車、輜重來不及撤退便落入德軍之手,倉促應戰的波軍以20個師投入戰斗。裝備陳舊且無准備的波軍,未及實施堅決抵抗即被德軍包圍。德軍以每日50-60公里的速度推進,波軍所襪旅鉛有防線均被德軍突破,整個國家處於危急之中,對波蘭防務承擔義務的英、法,對德「宣戰」後卻按兵不動。英、法的「靜觀」使德軍得以集中全力對付波蘭。9月8日,德軍坦克進至波蘭首都華沙外圍。16日,德軍南北集團軍群在弗洛達瓦地區會師,完成對波軍主力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逃至羅馬尼亞(後留亡英國)。9月30日,華沙守軍和居民的自發抵抗在德軍轟炸炮擊下瓦解,波蘭淪亡。德軍戰領華沙後,進行了大規模報復性破壞和屠殺。

德國佔領波蘭後,利用英、法的「綏靖」主義,加緊進行侵略北歐、西歐的准備。1940年4月,德軍開始在西線發動進攻,主要目標為法國。

為解決進攻法國的後顧之憂,1940年9月,德國向丹麥、挪威政府提交最後通牒,要求兩國立即接受「德國保護」。丹麥國王懼於德國武力,宣布投降,德軍隨即佔領丹麥。挪威國王哈桑七世拒絕德國要求,力主抵抗。但國防部長、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卻策動親德勢力破壞抗戰。6月10日,德軍佔領挪威全境,吉斯林組織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國,建立流亡政府。

德軍在進攻挪威同時,開始對法國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進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軍大批飛機猛烈轟炸法國北部和荷、比、盧境內72處機場。接著,德傘兵部隊搶占機場、橋梁和戰略要點,戰爭全面爆發。德軍共投入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7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分3個集團軍群,同時向法國和荷、比、盧推進。在德軍猛烈突擊下,荷軍只堅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蘭女王政府逃亡倫敦。5月26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20萬比軍為德軍俘虜。

面對德軍猛烈攻勢,法軍和駐法英國遠征軍節節敗退。5月31日,德軍繞過設防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脈,迂迴攻入法境。5月20日,德軍在地空火力掩護下,強渡馬斯河,全殲法第9集團軍。5月20日,德軍直撲英吉利海峽。5月20日,德軍佔領加來,距海岸僅數十公里,形成對英法聯軍夾擊態勢,40萬敗退的英法軍隊在敦刻爾克附近地區陷入絕境。此時,希特勒突然下令德軍坦克部隊停止追擊,只使用空軍轟炸。絕處逢生的英法聯軍緊急徵用943艘艦船,在皇家空軍掩護下,將33.18萬名潰不成軍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國,未及撤退的4萬法國士兵被德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撤退後,法國形勢日見危機。6月5日,德軍突破「魏剛」防線,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義大利投入32個師,從背後對法國發動進攻。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兵不血刃佔領巴黎。6月16日,雷諾政府辭職, 貝當出任總理,決定停戰投降。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該協定把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佔領法國北部地區,佔領費由法國負擔,南部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法軍全部解除武裝,重武器交給德國。

法國淪陷後,主戰派、國防部次長戴高樂飛往倫敦,組織法國軍民繼續抵抗。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法西斯德國軍隊席捲歐洲大陸,先後佔領了奧、捷、波、比、挪、荷、丹、羅等10餘國領土,軍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

盟軍收復西歐大陸

時過境遷,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開始向歐洲腹地進軍。希特勒任命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線,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後,向縱深推進50公里,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游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線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佔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斗,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 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

為配合美英軍隊在法國西北部的攻勢,美法聯軍集中10個師、850艘艦船、4700架飛機,在土倫至尼斯之間80公里地段,發起「龍騎兵」登陸戰役。德軍雖以9個師擔任法國南部海岸防禦,但在美、法聯軍登陸地段,德軍僅駐軍5個營,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軍在德軍縱深空投傘兵,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聯軍已建立起寬90公里、縱深60公里的統一登陸場,把2500門火炮、600輛坦克、21000輛汽車和16萬人運上岸。

28日,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余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決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線突擊,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10天後,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軍防線,向縱深推進80公里。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FONT>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斗」,開始把戰場推向德國本土。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隊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佛曉,德軍開始反擊。德軍組織一支800人的特遣隊,著美軍軍服,口操英語,佩美式武器,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爾後,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准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後,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里處阻止了德軍前進。

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里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兵鋒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從西線抽兵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後,德軍土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產。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法西斯德國滅亡。

歐洲東線: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一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一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爆發前,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軍隊)。計有190個師(內有19個坦克師、14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方面實施主要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芬蘭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實施輔助突擊。戰爭開始後,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為268萬人,計有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的舊式坦克,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以及大量舊式飛機,作戰艦艇396艘。蘇聯計劃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突擊,保障蘇軍主力展開和集中,然後再以進攻消滅突入之德軍,將戰爭推至敵國領土。整個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軍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優勢(突然進攻、裝備先進、軍隊已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在蘇西部地區推進約600公里,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初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試圖以進攻對付德軍,但在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後,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游擊戰爭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轉入反攻,蘇軍勇敢作戰,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勝利,初步穩定了戰局,粉碎了德國「閃電戰」企圖。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和克里木作戰失利。德軍加緊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佔領蘇聯石油產地巴庫和頓巴斯,蘇軍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過激烈頑強的戰斗,至11月,蘇軍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從而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12)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能力已恢復並有較大發展。提供給軍隊的新式裝備逐漸增多,美英也向蘇聯提供大批武器裝備。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主力,大大減輕了蘇聯後顧之憂。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於11月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大規模反攻,1943年2月,蘇軍合圍並殲滅了德軍精銳部隊鮑羅斯兵團,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局勢。爾後,蘇軍又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在外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轉入全面進攻,到11月份,已收復近一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FONT>1945.5.5)蘇軍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起義風起雲涌。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以便同英美單獨講和。為徹底擊敗德國,蘇軍開始從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發起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殲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部分國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國土。上述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紛紛光復國土。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地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了維斯瓦河棗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4月16日,蘇軍攻城集團在強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對柏林發起總攻,消滅殘余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8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共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死傷達1000萬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裝備被蘇軍繳獲和擊毀。蘇軍戰斗減員1600萬人,平民傷亡超過2000萬人。蘇聯為戰勝法西斯德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戰場: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共傷亡1800餘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餘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共128萬。

1931年9月18日,占據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東北軍)發動進攻。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國駐軍不戰而退。僅4個月時間,東北全境淪陷。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抗日武裝,東北軍部分愛國軍人組成「抗日義勇軍」,堅持游擊戰爭,不斷打擊日軍。1933年1月,日軍開始進攻華北,馮玉祥將軍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將日軍逐出察境。但由於蔣介石與日軍重兵威脅、夾擊,同盟軍失敗。至1935年底,日軍控制了河北、熱河、察哈爾和綏遠省廣大地區。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南郊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遭到國民黨駐軍堅決抵抗,從此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救亡運動推動和英、美支持下,在抗戰初期積極抵抗日軍,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如忻口戰役、淞滬戰役、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和廣州會戰等,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和消耗。台兒庄一戰,國民黨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一舉殲敵萬余,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執行片面抗戰路線,採取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數百萬軍隊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至1938年10月,北下、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江蘇、安徽、河南、江西、廣州、廣東、湖北等省大片國土相繼淪於敵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關頭。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經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1936年12月12日,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以「兵柬」形式扣押蔣介石,逼迫蔣同意聯合中共抗戰。伺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奔赴抗戰前線,先後取得了平型關戰斗,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等重大勝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後方屢遭八路軍、新四軍打擊,1939年以後,基本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將主力轉用於敵後解放區戰場。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轉移至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為解除後顧之憂,日軍從1939年底開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盪」作戰,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粉碎日軍「掃盪」,八路軍以破壞正太鐵路為目標,發起「百團大戰」。戰役自1940年8月開始至12月止,共斃傷日偽軍4萬餘人。日軍遭此嚴重打擊後,遂將敵後八路軍、新四軍作為主要作戰對象,集中優勢兵力,反復以「清剿」、「掃盪」形式破壞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由於敵強我弱,斗爭殘酷,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銳減到40餘萬,大批根據地復淪於日偽軍之手。八路軍、新四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堅待敵後抗戰,牽制了大批日軍。

1941年12月9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2年1月,中、蘇、美、英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先後奪取了平漢路南段、粵漢和湘桂3條鐵路干線,國民黨軍隊接連失利,丟失大片國土。與此同時,日軍繼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八路軍執行「敵進我退」方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到處打擊敵人,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

為大勝,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粉碎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1944年,各敵後抗日武裝開始對日軍局部反攻,消滅日偽軍20餘萬人,光復大片國土。這些勝利,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而且有利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的戰略反攻。

1945年春,八路軍、新四軍繼續對日偽軍進行攻勢作戰,取得重大勝利。抗日根據地發展到19塊,總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到91萬人(另有民兵200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對日軍佔領的中心城市、交通線的戰略包圍。1945年5月,蘇、英、美盟軍取得徹底戰勝德、意法西斯的偉大勝利,日本法西斯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在有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軍發起大反攻。在中國軍民全面反攻;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英、美軍隊直逼日本本土的聯合打擊下,日本軍事力量迅速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共傷亡1800餘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餘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共128萬。

太平洋戰爭:

1940年以後,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鬥力。遂後,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

1940年以後,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鬥力。遂後,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開始後,日本調用11個陸軍師團,艦船205艘,飛機2300架,共約40萬人。在半年多時間里,日軍先後侵佔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緬甸、索羅門群島及阿留申群島部分地區。美國由於缺乏戰爭准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在對德、日兩面作戰的情況下,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作戰方針,在太平洋地區進行防禦和牽制性作戰,然後視歐戰結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國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分別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開始局部反攻。美國海軍在珊瑚海海戰中。首挫日軍,迫使日軍停止向莫爾斯比港推進。不久,又在中途島海戰中給予日本聯合艦隊沉重打擊,一舉擊沉日軍4艘航空母艦,掌握了作戰主動權。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登陸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重創日本陸海軍,戰略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此後,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中部島嶼展開激烈海空戰。不久,美軍收復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3年11月,美軍轉入全面進攻。麥克阿瑟一路由新幾內亞西進爾後北上,尼米茲一路經中太平洋特魯克群島西進,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切斷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線。日本雖竭力增兵,但由於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終無法挽回敗局。1944年,美軍控制中太平洋,佔領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登陸菲律賓。1945年初次占沖繩,取得進攻日本本土前進基地,美英海空軍加強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5月8日,德國投降,日本徹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數十萬平民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中國抗日軍民發起全面反攻。在各國軍民共同打擊下,日本侵略軍迅速崩潰。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伊始,日軍偷襲珍珠港。對掩護和保障其前進戰略計劃的實施有重要意義,但卻因此把美國拖入了戰爭,是戰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戰爭中,雙方海軍艦隊核心已由戰列艦讓位於航空母艦。戰爭結果表明:艦載航空兵對確保海上交通線和掌握制空權、制海權有重大意義,用快速航空母艦編隊消滅日軍海空部認、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實施越島作戰,是美軍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玖』 《拯救大兵瑞恩》諾曼底登陸的問題

諾曼底登陸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
參戰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戰區地圖
諾曼底登陸位置圖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阿瑟·威廉·特德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亮友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五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只有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編輯本段]盟軍的准備
PICTURE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物遲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敬螞槐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為此,盟軍的空襲由轟炸德國的工業區轉變成轟炸德國的交通線(後期根據德國的記載,由於盟軍對德的轟炸,是修建大西洋堡壘的進度一再變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壘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鐵路)在D日前夕 這些轟炸機又轟炸了海灘的防禦設施,只是由於探路人的失誤使這些轟炸沒起到什麼作用。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編輯本段]德軍的准備工作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編輯本段]空降
艾森豪威爾在視察101空降師官兵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但是,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盟軍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傘兵們被投放在整個諾曼底,使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傘兵們各自為戰,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並且他們使德軍指揮官大大高估了傘兵的人數,調動了更多不必要的軍力,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灘登陸場的壓力。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登陸作戰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編輯本段]德軍反應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編輯本段]登陸之後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編輯本段]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霸王行動或大君主行動)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佔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佔巴黎
[編輯本段]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推薦書籍:《兄弟連》《諾曼底登陸》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諾曼底戰役題材影視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香港譯為《碧血長天》),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the Private Ryan,香港譯為《雷霆救兵》,台灣譯為《搶救雷恩大兵》),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香港譯為《雷霆傘兵》,台灣譯為《諾曼底大空降》),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制,HBO製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毀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通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

閱讀全文

與鋼鐵命令龍騎兵行動怎麼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顎骨骨折鋼板怎麼拆 瀏覽:826
不銹鋼管怎麼分辨材質 瀏覽:514
滄州焊管回收 瀏覽:292
13米m型護欄的價格怎麼算 瀏覽:23
兒童護欄門怎麼裝 瀏覽:21
鋼管噴什麼油漆最貴 瀏覽:375
擴張鋼板網多少錢 瀏覽:281
壓刀片機模具多少錢 瀏覽:752
單玻鋁合金門窗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49
不銹鋼鑽孔用的什麼醋 瀏覽:622
鋼筋算量的快捷鍵是什麼 瀏覽:427
鋼板樁打單邊怎麼打 瀏覽:247
過去大煉鋼鐵是怎麼練的 瀏覽:761
蘇聯鋼鐵洪流什麼意思 瀏覽:58
什麼模具比較好看 瀏覽:406
如何去掉不銹鋼盆里的商標 瀏覽:950
金華彩鋼板活動房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730
xz是什麼鋼材表示法 瀏覽:763
連梁鋼筋三維怎麼看不了 瀏覽:585
小腳骨折後取鋼板多少天抽線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