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標第一條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資源、能源及環保狀況,鋼鐵生產能力保持合理規模,具體規模可在規劃中解決。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第二條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到2010年,我國鋼鐵產品優良品率有大幅度提高,多數產品基本滿足建築、機械、化工、汽車、家電、船舶、交通、鐵路、軍工以及新興產業等國民經濟大部分行業發展需要。第三條通過鋼鐵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實施兼並、重組,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幹企業集團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到2010年,鋼鐵冶煉企業數量較大幅度減少,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第四條通過鋼鐵產業布局調整,到2010年,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與資源和能源供應、交通運輸配置、市場供需、環境容量相適應的比較合理的產業布局。第五條按照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節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廢氣、廢水、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實現「零排放」,建立循環型鋼鐵工廠。鋼鐵企業必須發展余熱、余能回收發電,500萬噸以上規模的鋼鐵聯合企業,要努力做到電力自供有餘,實現外供。2005年,全行業噸鋼綜合能耗降到0.76噸標煤、噸鋼可比能耗0.70噸標煤、噸鋼耗新水12噸以下;2010年分別降到0.73噸標煤、0.685噸標煤、8噸以下;2020年分別降到0.7噸標煤、0.64噸標煤、6噸以下。即今後十年,鋼鐵工業在水資源消耗總量減少和能源消耗總量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實現總量適度發展。第六條在2005年底以前,所有鋼鐵企業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應符合地方環保部門核定的控制指標。第二章產業發展規劃第七條國家通過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導行業健康、持續、協調發展。鋼鐵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第八條2003年鋼產量超過500萬噸的企業集團可以根據國家鋼鐵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制定本集團規劃,經國務院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進行必要銜接平衡後批准執行。規劃內的具體建設項目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再審批或核准,由企業辦理土地、環保、安全、信貸等審批手續後自行組織實施,並按規定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備案。第九條其它鋼鐵企業的發展也必須符合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和鋼鐵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要求。第三章產業布局調整第十條鋼鐵產業布局調整要綜合考慮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市場分布和利用國外資源等條件。鋼鐵產業布局調整,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新的鋼鐵聯合企業、獨立煉鐵廠、煉鋼廠,不提倡建設獨立軋鋼廠,必須依託有條件的現有企業,結合兼並、搬遷,在水資源、原料、運輸、市場消費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進行改造和擴建。新增生產能力要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相結合,原則上不再大幅度擴大鋼鐵生產能力。
重要環境保護區、嚴重缺水地區、大城市市區,不再擴建鋼鐵冶煉生產能力,區域內現有企業要結合組織結構、裝備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壓產、搬遷,滿足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要求。第十一條從礦石、能源、資源、水資源、運輸條件和國內外市場考慮,大型鋼鐵企業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鋼鐵企業應結合本地市場和礦石資源狀況,以礦定產,不謀求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可持續生產為主要考慮因素。
東北的鞍山-本溪地區有比較豐富的鐵礦資源,臨近煤炭產地,有一定水資源條件,根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該區域內現有鋼鐵企業要按照聯合重組和建設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產能低水平過剩,應根據環保生態要求,重點搞好結構調整,兼並重組,嚴格控制生產廠點繼續增多和生產能力擴張。對首鋼實施搬遷,與河北省鋼鐵工業進行重組。
華東地區鋼材市場潛力大,但鋼鐵企業布局過於密集,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型骨幹企業可結合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生產集中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中南地區水資源豐富,水運便利,東南沿海地區應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條件,結合產業重組和城市鋼廠的搬遷,建設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攀枝花-西昌地區鐵礦和煤炭資源儲量大,但交通不便,現有重點骨幹企業要提高裝備水平,調整品種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礦石可持續供應能力確定產量,不追求數量的增加。
西北地區鐵礦石和水資源短缺,現有骨幹企業應以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為主,不追求生產規模擴大,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
⑵ 國內鋼鐵廠的煉鋼技術水平世界前列嗎
中國的煉鋼技術與世界頂尖水平相比,沒有本質的差距,國外能煉的鋼種,中國都能煉的。國外有的設備,國內也都配備了。現在的主要差距還是在技術層面上的,精煉技術不過關,材料的純凈度不高,還有就是鋼鐵的基礎科研力量不足,這些差距阻礙了中國成為鋼鐵強國。
「當前,我國關鍵基礎鋼鐵新材料的質量、性能、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高端裝備用材料還有差距,亟需加大攻關力度。」近日,鋼鐵研究總院副院長杜挽生發表了講話,他認為,鋼鐵材料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是高潔凈度、高均勻性、超細組織、高精度和高附加值,亟需形成關鍵基礎鋼鐵新材料先進的製造工藝和用戶應用技術。
高端裝備用鋼鐵材料發展仍存三方面問題
「高端裝備用鋼鐵材料是鋼鐵材料中的高技術含量產品,是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海洋工程、汽車輕量化、環保等產業和重大裝備製造、重大工程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國防先進武器所需的關鍵基礎材料,對推動鋼鐵行業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工業化和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⑶ 鋼鐵工業的發展方向
鋼鐵工業「十二五」期間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規劃提出,大幅度回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國答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總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加快鋼鐵企業兼並重組步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鋼企兼並重組,重點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加強鋼鐵企業信託網建設。
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將發揮帶動作用,形成3~5傢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鞍鋼與攀鋼、本鋼、三鋼等企業,寶鋼與廣東鋼鐵企業,武鋼與雲南、廣西鋼鐵企業,首鋼與吉林、貴州、山西等地鋼鐵企業兼並重組將得到重點推進完善。區域兼並重組方面,將形成6~7傢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為提高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規劃鼓勵鋼鐵企業建立與資源所在國利益共享的對外資源開發機制,實施投資區域多元化,在具有資源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周邊國家,有序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石、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還將重點建設一批廢鋼加工示範基地,研究制定進口廢鋼的優惠政策措施,在海外建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基地。
⑷ 鋼鐵行業政策
法律分析:鋼鐵 : 碳中和 政策 將進一步壓縮鋼鐵行業整體供給,並且可能對板材影響更大,同時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成為新的發力點。. 鋼鐵行業 碳排放 佔全國碳排放量約18%,是除發電之外,整個工業生產活動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所以要實現工業減碳,鋼鐵行業必然是著力點之一。. 工信部近期已經提出降低國內粗鋼產量,減少鋼鐵行業碳排放的壓力,也體現出政策對鋼鐵行業碳排放的重視。. 從鋼鐵生產線來看,鋼鐵主要分為長流程和短流程。. 長流程主要用來生產板材,採用鐵礦石、 冶金 焦為原料,核心設備為高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鋼鐵產業發展政策》 第一條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資源、能源及環保狀況,鋼鐵生產能力保持合理規模,具體規模可在規劃中解決。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
⑸ 為什麼我們是鋼鐵大國而不是強國
中國鋼鐵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中國是絕對的鋼鐵大國,但也絕對不是鋼鐵強國。我們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量,但是高品質鋼鐵產品仍需要大量進口,由鋼鐵大國轉變為鋼鐵強國是所有中國鋼鐵人的夢想,如何由大國路走向強國路也是鋼鐵人一直在探尋的道路。本文由材料人網每周熱議第五期《為何我國是鋼鐵大國,而不是鋼鐵強國?》整理。 國內不少鋼廠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生產線,但是為什麼有著最先進設備的我們卻不能生產出最優質的產品,為何我們一個世界最大鋼鐵產量生產國卻依舊需要不斷進口國外產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扶持鋼鐵企業,得到的回報似乎並不令人滿意,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無法躋身鋼鐵強國之林?且看網友觀點:楊乾認為有四點原因:1、平均能耗高;2、上游礦產被控制,國內產業聯盟不能齊心共進退,造成礦石價格偏高,造成成本偏高;3、特種鋼材缺乏,可以自產的也大多成本高於進口,不具有競爭力;4、國內行政干預嚴重,大多數為國有企業,進取心不強。youseeme認為造成我國鋼鐵大而不強的原因是前些年鋼企賺錢太輕松,國家大搞基建,房地產火爆,再加上08年的四萬億政策,地方政府為了GDP,還給國有鋼企補貼。鋼企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生產。現在一切都棄鋼企而去……只有退潮的時候,才能看到誰在裸游。夢回今生的觀點:首先,先看一些現有的狀況,鋼鐵企業財力雄厚,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產品單一且低端,礦石被海外公司控制,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基本所有生產設備都是國外進口。其次,分析這些方面的原因來看,財力雄厚是行業所決定的,但是財力沒有轉化為實力,綜合產品線單一且低端來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企業經營短視行為嚴重,對於鋼鐵主業的積極性下滑,沒有建立好的科研體系,造成了某種國內其他鋼廠所做的產品好就會有很多其他鋼廠立刻跟風去做這類產品,造成利潤降低,惡性競爭,舉個例子就是硅鋼項目。產能過剩也是因為在一段時期內火爆的房地產使得低端鋼材需求上升,雖然利潤極低,但廠子認為只要增加產能,就可以用量換取利潤,在房地產降溫後,產能過剩的情況愈加明顯。礦石被控制也與瘋狂的產能增長有密切關系,而且整個行業沒有達成共識,沒有聯合起來去爭取議價權。彭程認為這是我國鋼企動機不純造成的,我國鋼企主要在「解決就業人口」上下不少功夫,但是好產品是靠人才而不是靠人口;我國鋼企在寒冬,不想著如何革新技術,只想著打壓原料價格或減產,這還算好的,更有甚者,擴大生產、添置高級設備綁架國家財政。綜上,我國鋼企很難再短期之內做強。中國鋼鐵如何走向強國之路?中國是鋼鐵大國這一現狀政府早已覺察,似乎這個「大國」大得有點過頭,產能嚴重過剩,大量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金融問題亟待解決,政府不止一次限制鋼鐵企業產能,這似乎也是一種「逼迫」鋼企走強國路的方法,限產但效益大家都不想限,那隻能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技術含量產品。那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讓中國鋼鐵走向強國之路呢?LZX643LZX認為鋼鐵行業是資金密集型的高污染的行業,我國目前是鋼鐵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但不是鋼鐵強國。在世界鋼鐵業的競爭下,我國不斷暴露出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對上游的原材料控制力比較弱,自主創新力比較弱,鋼鐵物流供應鏈也有待成熟化。這些方面都是弱項,所以要想變成鋼鐵強國,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解決。夢回今生認為解決方法很簡單也很難,就是拋開地方保護主義,讓市場去競爭,國家干預淘汰落後產能,同時被淘汰的產能要嚴防國有資產流失,還有就是建立好的研發體系,我們不怕背上山寨之國的名聲去仿製,因為我們如果連仿製都做不到,那就根本沒有研發的能力了,去學習已經很成熟的工藝就可以了,畢竟鋼鐵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會有極大的飛躍了,不過要達到國外的先進水平還是任重道遠,不能因為國外走到了什麼地步就將國內的同行業判死刑。小編認為要走向強國路,一是要找自身問題,二是要學習國外企業經驗。國內鋼鐵企業主要為國有企業,體質決定國有企業效益再差也不會倒閉,政府總會顧及各種原因給予補貼,不會讓其輕易破產倒閉,所以雖然各企業也謀求走強之路,但總沒有那麼強烈,效率永遠不會最高,因為還有「後路」。另外,這也是與各種科研院所的效率相關,技術落後、科研水平落後,而科研單位的效率也同樣低於發達國家。
⑹ 中國生產鋼鐵難嗎
我國是鋼鐵生產和消費大國,粗鋼產量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鋼鐵產業快速發展,粗鋼產量年均增長21.1%。2008年,粗鋼產量達到5億噸,佔全球產量的38%,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4.53億噸,直接出口摺合粗鋼6000萬噸,佔世界鋼鐵貿易量的15%。2007年,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936億元,佔全國GDP的4%,實現利潤2436億元,占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9%,直接從事鋼鐵生產的就業人數358萬。鋼鐵產品基本滿足國內需要,部分關鍵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鋼鐵產業有力支撐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就業,對保障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鋼鐵產業長期粗放發展積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資嚴重,產能總量過剩。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超出實際需求約1億噸。二是創新能力不強,先進生產技術、高端產品研發和應用還主要依靠引進和模仿,一些高檔關鍵品種鋼材仍需大量進口,消費結構處於中低檔水平。三是產業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鋼鐵企業分布在內陸地區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環境容量、水資源、運輸條件、能源供應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四是產業集中度低,粗鋼生產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排名前5位的企業鋼產量僅佔全國總量的28.5%。五是資源控制力弱,國內鐵礦資源稟賦低,自給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亂。鋼鐵產品經銷商超過15萬家,投機經營傾向較重。\
中國鋼鐵工業取得了多項世界第一,但世界鋼鐵生產大國並沒有成為鋼鐵生產強國,在全球鋼鐵產業格局中沒有話語權.
近幾年,中國鋼鐵工業取得了多項世界第一:產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費量第一,並一躍成為全球鋼鐵生產大國。但世界鋼鐵生產大國並沒有成為鋼鐵生產強國,在全球鋼鐵產業格局中沒有話語權。
中國鋼鐵產量佔全球總產量30%以上,在推動世界鋼鐵工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也作出了重大貢獻。多年來,正是得益於鋼鐵工業提供的各類鋼鐵產品,才確保了國內機械、交通運輸、建築、國防等基礎行業的大發展。
但是,在獲得諸多「世界第一」的背後,中國也為鋼鐵工業的無限擴產付出了慘重代價。這代價不僅是物質上的、環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僅是短期的,還包括長期的,甚至影響到我國鋼鐵工業在做大後難以做強。
⑺ 日本到了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那戰爭中的鋼鐵咋來的呢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與美國、蘇聯是世界僅有的三個年產鋼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雖然今天日本鋼鐵產量同巔峰期相比下降了一些,但是在國際鋼鐵市場依然是絕對強者,鮮少有匹敵者,每年出口量高達3000萬噸。
二戰結束後,美國人又打了兩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日本是美國軍需給養的重要基地。大量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鋼鐵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也推行重點支持鋼鐵工業和重化學工業的政策,給予經濟補貼、貸款、減免賦稅等種種優惠條件。
日本工資水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資本家可以從工人身上取得較多的剩餘價值。50年代初,日本鋼鐵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工資只及美國七分之一。當日本鋼鐵工人生產效率超過美國後,工資水平依然只有對方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