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說鋼鐵去產能,煤炭去產能是多少
在鋼鐵去產能方面,方案要求2017年6月30日前,「地條鋼」產能依法徹底退出;加強鋼內鐵行容業有效供給,避免價格大起大落;2017年退出粗鋼產能5000萬噸左右;企業兼並重組邁出新步伐,取得實質性進展;嚴格履行職工安置程序,多方開辟職工安置途徑,努力做到職工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妥善處置企業債務,明確資產處置政策;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在煤炭去產能方面,方案要求堅持落後產能應退盡退、能退早退,2017年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實現煤炭總量、區域、品種和需求基本平衡。多方開辟職工安置途徑,妥善安置職工;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推動企業債務和資產處置,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兼並重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2. 煤炭行業為什麼要去產能,去庫存
2015年前5個月,國企煤炭行業一直都處於虧損狀態,直到6月底,國企煤炭行業首次扭虧為盈,實現利潤6.2億元。之後,煤炭國企下半年再次陷入虧損,並持續到11月份。到年底,終於艱難實現反轉,再次扭虧為盈。
隨著近兩年煤炭價格持續下滑,很多煤炭企業舉步維艱、經營困難,甚至出現虧損。2014年12月,我國啟動了煤炭資源稅改革,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涉煤收費基金清理工作啟動:將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止針對煤炭徵收價格調節基金,取締省以下地方政府違規設立的涉煤收費基金等。這對身陷困境的煤炭企業是一場及時雨。
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推行以來,2015年全國徵收煤炭資源稅333億元,同比增加185億元,增長125%,減少涉煤收費基金366億元,總體減負181億元。但煤炭行業發艱難局面不改。諸多因素依舊困擾整個煤炭行業。
煤炭市場供需失衡、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約束成為制約煤炭行業發展的三大矛盾。
一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煤炭需求放緩的同時,近十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巨大,在建產能仍然較大。此外,進口持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的價格還具有很大的競爭力。
二是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生產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煤炭的安全開發、潔凈生產、深度加工仍面臨諸多問題。
三是體制機制的約束。企業管理粗放,負擔較重,社會職能分離難,衰老報廢煤礦退出機制不完善等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
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需求不斷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同比減少2.9%,預計2015年煤炭需求下降4%。
到2015年底,全社會的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煤炭企業庫存超過1億噸。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4.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擴大了16.8個百分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36.85億噸,同比減少1.34億噸。此外,在進出口方面,2015年我國進口煤炭2.04億噸,同比下降29.9%;出口533萬噸,同比下降7.1%;凈進口1.99億噸,同比下降30%。
3. 鋼鐵行業什麼時候開始去產能的 2013年
提出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政策是2014年的冶金行業協會工作年會上,目前已經取得了實效專,整個屬行業已經開始受益。隨著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17年1季度,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利潤由上年同期虧損87.5 億元轉為盈利232.8億元。二是工資社保拖欠減少,截至2017年3月末,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計欠繳社會保險比2016年底下降10.8%。三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6年全年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煤炭優質產能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四是市場競爭秩序改善,通過開展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進一步營造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4. 簡述去產能對鋼鐵、煤炭行業的影響
顯而易見,去產能減少了鋼鐵產品市場投放量,對於合法產能價格提升帶來機會,回同時也降低了鋼鐵答行業對於原燃材料的采購數量,使得價格回落,尤其是非法地條鋼所使用的廢鋼價格回落,資源釋放出來,另外也降低了物流量,使得污染環境的物流方式得到了抑制。
5. 煤炭鋼鐵去產能都是利空,為什麼反而漲了
去產能為什麼是利空。。邏輯有問題吧你。。去產能是產量減少,下游銷售照舊並且有擴大的趨勢,怎麼會利空。。。
6. 鋼鐵為什麼要去產能的最新相關信息
主要的是產能太過剩了,不去除產能過剩的生產能力就是浪費,大家只能回是生產低檔次的產品維持答生計,造成了資源的極度浪費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隱患。目前,我國鋼鐵12.6億噸產能,8.5億噸消耗量,1.4億噸極限出口量,過剩產能2.7億噸過剩產能。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刺激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拆除。
7. 煤炭,鋼鐵去產能後,用什麼能源來彌補
鋼鐵煤炭之所以去產能,是因為產能過剩,所以不需要用什麼來彌補。值得指出的是,再去查能的過程中,不但要學會做減法,還要學會做加法。也就是要提高高檔的、國內外用戶需求的產品,例如高檔工具鋼、高檔絲線用鋼、高檔汽車面板、高檔造船甲板鋼等,低硫份、低灰分、高熱值精煤等。
8. 經濟學里「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去庫存化分成兩類,即狹義庫存和廣義庫存。狹義去庫存化僅指降低產品庫存水平,譬如企業降低原材料庫存,這一點可能較快實現。廣義去庫存化,即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不會很快結束,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使得消化過剩產能要比狹義的去庫存化更長期、更痛苦。
去產能,即化解產能過剩,是指為了解決產品供過於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尋求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轉型和升級的方法。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8)為什麼鋼鐵煤炭去產能擴展閱讀:
去產能的重要性
1、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2、當前,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對於中央提出的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發改委將從五個方堅定不移地落實:
1、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嚴禁建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
2、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來化解產能過剩;
3、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導產能主動退出;
4、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5、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對地方和企業化解產能過剩進行獎補。
9. 如何理解去產能是"壯士斷腕,刮骨療毒
去產能,是硬性任務,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河北是有信心的。去產能,不是去行業,也不只是一個總量問題,還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河北情況看,作為全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產業結構性矛盾主要是「一鋼獨大」,突出表現為鋼鐵產能過剩。河北省深刻認識到,產能不減、產業低端,長此以往,就會走進死胡同,發展中的矛盾將會積重難返。從這點來看,去產能是必須完成的硬指標硬任務。近五年,河北關閉鋼鐵產能近億噸,幾近包攬全國任務,僅2015年全國淘汰的鋼鐵產能就有過半集中在河北,而且未來兩年河北淘汰鋼鐵產能的力度,將是過去五年的近兩倍,僅2016年將壓減煉鐵產能1726萬噸、煉鋼產能1422萬噸,退出煤礦50處、退出產能1309萬噸,這是硬性指標任務,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完不成任務就要被追責。重壓之下方為勇,河北堅定去產能的信心,化壓力為動力,從容應對、主動作為,為確保完成今年任務,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企業、項目和責任人,將壓減任務量明確到每台設備、每個礦點、每個時間節點,層層加壓,夯實責任,加快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
去產能,是塊「硬骨頭」,要敢啃,還要會啃,河北是有決心的。去產能,如何安置企業員工?怎麼處置好「僵屍企業」?企業兼並重組、債務重組、破產清算如何實現市場出清?企業心存僥幸恢復生產怎麼辦?……這些都是繞不開的難題,猶如一塊塊「硬骨頭」,難啃還必須要啃,如果不敢啃就沒有生路,不會啃就沒有後路。今年以來,鋼鐵煤炭價格上漲,一批企業加快恢復生產,完全將去產能計劃安排拋之腦後。其實,作為市場主體,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本也無可厚非,但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這種不顧後果的復產行為,無異於「好了傷疤忘了疼」,最終只會加重本就嚴重過剩的產能。不過,市場的短期回暖並未動搖河北去產能決心。5月26日,河北省召開鋼鐵煤炭去產能攻堅戰動員會,明確提出強化政策支撐,堅持多措並舉,兜住民生底線,穩妥做好職工安置,積極籌措資金,全力破解瓶頸制約,相關部門和企業立下「軍令狀」,唐山、邯鄲等去產能重點地市表態,絕不增加新的鋼鐵產能,絕不讓已淘汰產能死灰復燃。
去產能,是「刮骨療毒」,有陣痛也有新機遇,河北是有魄力的。去產能,是要拆高爐的,註定要傷及企業筋骨,但這是避免企業、行業陷入更大危機的惟一出路,盡管代價巨大,甚至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但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實際上,去產能就是一個刮骨療毒的調整過程,帶來的必然有陣痛,但不去產能就是長痛,因為嚴重過剩的產能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最終陷入困境。不懼涅槃之痛,方能浴火重生。去產能,關鍵是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去舊」肯定有陣痛,但陣痛過後是「新生」,必然帶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機遇。為此,河北以勇於擔當、舍我其誰的魄力,敢於硬碰硬去產能,突出標准約束,解決「去誰、去多少、怎麼去」的問題;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開展集中行動,該關停的全部關停,該退出的全部退出,堅決消除任何僥幸心理;組織明察暗訪,嚴肅責任追究,堅決禁止違規新建鋼鐵產能和已封停鋼鐵設備復產,對違規新建鋼鐵項目或封停鋼鐵設備復產所在地黨政一把手將採取先免職、再調查處理,倒逼過剩產能有序退出。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凡事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任何的客觀規律都是按其特有的軌道運行,而「去產能」是大勢所趨,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們必須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誰去的快去得徹底,誰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贏得先機。據悉,到2020年,河北鋼鐵產能要壓減到2億噸以內,有60%的鋼鐵企業將要關閉、整合。這也就意味著,河北「去產能」責任重大、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和決心,以過硬的措施和過硬的作風,戮力同心、精準發力,堅決打贏鋼鐵煤炭去產能這場硬仗。
10. "去產能"是什麼意思
去產能指的是化解產能過剩,是指為了解決產品供過於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尋求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轉型和升級的方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去產能居首位。根據規劃,我國擬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用3至5年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初步測算,這將影響鋼鐵行業50萬職工和煤炭行業130萬職工的工作崗位。再算上水泥、玻璃、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去產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不小。
(10)為什麼鋼鐵煤炭去產能擴展閱讀:
去產能主要目標:
1、產能規模基本合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總量與環境承載力、市場需求、資源保障相適應,空間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
2、發展質量明顯改善。兼並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產能結構得到優化;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經濟效益實現好轉,盈利水平回歸合理,行業平均負債率保持在風險可控范圍內,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
3、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得到完善,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過剩行業產能預警體系和監督機制基本建立,資源要素價格、財稅體制、責任追究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