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代背景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代背景:以俄國十月革命前後這一段歷史時期為背景,描繪了當時的社會變革、階級斗爭和各階層人物的心態。
這一時期,蘇聯文學的主題是歌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歌頌黨和領袖,塑造蘇維埃新人的光輝形象,蘇聯文學的任務就是根據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創造出一個絕對信仰共產主義的.人物並把他描繪得真實可信。
奧斯特洛夫斯基響應官方的號召開始撰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樸素的階級感情、狂熱的獻身精神、對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和對領袖的絕對服從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線所需要的。
擴資資料: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小說,小說中的許多故事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因此讀起來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於生活事實,對人物和情節做了大量典型化處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一樣,對自傳體小說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小說的全部描寫都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來展開,結構緊湊自然。在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時候,又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他的優秀品質。通過描寫保爾怎樣對待監獄、戰爭、工作、友誼、愛情、疾病、挫折,以及怎樣對待革命與個人、公與私、生與死等重大問題的態度,把保爾這一鋼鐵戰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豐滿生動,光彩照人。
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背後的歷史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_1936),蘇聯著名的布爾什維克作家,自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以來,他就同書中的保爾.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萬千萬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家釀酒廠的季節工,母親在大戶人家當廚娘,家境十分貧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書,十歲左右就開始幹活謀生。奧斯特洛夫斯基幹過各種職業,如幫人家牧馬,在車站食堂當小伙計,在發電廠當助理司爐等,貧困屈辱的生活培養了他對舊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18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鄉一度被德國軍隊佔領,他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組織上交給自己的收集敵人情報和將革命布告貼到德軍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務,顯示了他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們的贊揚。
1919年7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鄉成立了共青團,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團,並參加紅軍奔赴前線同白匪軍作戰。第二年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腹部多處受傷,右眼因傷而喪失了80%的視力。嚴重的傷痛使奧斯特洛夫不得不離開隊伍。然而,傷勢剛剛有所好轉,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覺性轉入勞動建設,先是到一家鐵路工廠當助理電機師,後又自願報名參加突擊隊,投入修築鐵路的艱苦勞動。在工地上,他染上了傷寒並患了風濕病,常處於昏迷狀態。這場大病還未痊癒,他又積極參加在第伯聶河上搶撈木柴的緊張勞動。因為長時間泡在齊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風濕病更加嚴重,又很快迸發了多發性關節炎,肺炎。從此失去了最起碼的健康,並日趨惡化,到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動能力,但他絲毫也不悲觀消沉,「只要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黨有用的人。」學習文學創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進入生活的入場券」。
1927年底,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與病魔做斗爭的同時,創作了一篇關於科托夫騎兵旅成長壯大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說。兩個月後小說寫完了,他把小說封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徵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說,可萬萬沒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弄丟了。這意外的打擊對他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但這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開始構思規模更大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4年小說出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隨後,奧斯特洛夫斯基開始創作另一組三步曲長篇小說《暴風雨中誕生》,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貢獻。1936年12月,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㈢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
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3)鋼鐵是怎麼煉成的歷史擴展閱讀: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沖鋒陷陣的戰士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
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特別是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擾和疾病的威脅。
一次參加工友同志的聚會,保爾因帶著穿著漂亮整潔的冬妮婭同去,遭到了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保爾意識到冬妮婭和自己不是—個階級,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但卻被她回絕了,兩個人的感情不得不產生分裂,從此保爾便離開了冬妮婭。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
㈣ 鋼鐵是如何煉成的
㈤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歷史背景簡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和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出身在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1919年加入共青團.在革命戰爭中,他身負重傷,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創作出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部).
本書是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著熾熱的革命激情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為原型寫成的,但又並非作者本人的自傳,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典型化的文學珍品.小說通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歷程,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從十月革命、國內戰斗到恢復國民經濟各個時期的蘇聯社會特點和時代氣氛,熱情歌頌了為祖國而戰的蘇聯年輕一代,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精神風貌.本書一出版,就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贊揚.它在國內被成百次地再版,並被譯成50多種民族語言廣泛傳播;在中國、印度、巴西、蒙古、阿根廷等國都被翻譯出版.保爾·柯察金的形象早已成為世界人民熱愛的藝術典型和生活中的榜樣.保爾關於「生命」的名言成了千百萬革命青年的座右銘.
㈥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自然界中鐵的蘊藏量極為豐富,佔地殼元素含量的5%,居地球物質中的第四位.煉鐵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從自然形態--礦石等含鐵化合物還原出來的過程.煉鐵生產設備是高爐.高爐生產所得的冶煉產品是生鐵,副產品是爐渣、煤氣和爐塵.
鐵是怎樣從高爐里煉出來的?
簡單的說就是:輸料系統把燒結礦(由燒結廠燒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輸入到高爐頂的布料系統,由布料系統均勻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爐內.熱風系統將風吹進高爐,焦碳燃燒形成一定的高溫(1150--1200度)化學氣氛,燒結礦中鐵的氧化物在這種溫度和環境下發生還原反應.礦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變成一氧化碳,還有一些雜質氣體被高溫排走,進入除塵凈化系統和高爐燃氣回收系統,無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礦石中的鐵被還原後在高溫下行成液態鐵水.鐵水又叫生鐵.生鐵可分三類:一類是供煉鋼用的鋼鐵(硅SI含量小於1.25%);一類是供澆鑄機件和工具的鑄造鐵(硅含量大於1.25%);還有一類是鐵合金(主要是錳鐵和硅鐵).
鋼又是怎樣煉成的呢?
煉鋼實質上是將鐵水(生鐵)加溫並添加不同的元素,通過吹氧等手段,使鐵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煉過程.可煉出多種不同質地的鋼.如加錳,就煉出錳鋼;加鎳、鉻、鈦就煉出不易生銹的鋼.
鐵和鋼的區別:鐵分為生鐵和熟鐵.熟鐵、鋼和生鐵都是鐵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來區別.一般含碳量小於0.2%的叫熟鐵或純鐵,含量在0.2-1.7%的叫鋼,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鐵.熟鐵軟,塑性好,容易變形,強度和硬度均較低,用途不廣;生鐵含碳很多,硬而脆,幾乎沒有塑性;鋼具有生鐵和熟鐵兩種優點,為人類廣泛利用.
早期的煉鐵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在650-1000℃和上焙燒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由於煉爐中溫度偏低,不能使熔點為1535℃的鐵熔化,所以得不到液態的鐵.人們等煉鐵成功後冷卻煉爐,取出鐵塊, 這種煉鐵方法叫塊煉鐵.用這種方法煉得鐵質地疏鬆,還夾雜著許多來臬礦石的氧化物和經.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如果把這種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這反復鍛打,就可把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此時鐵的機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復鍛打鐵塊的基礎上,古人又找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這種鋼地就是最早的鋼.它是為改變塊煉鐵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熱塊煉鐵並鍛打,這樣少量的碳會從鐵的表面滲進去.西漢時,為提高塊煉鐵滲碳鋼的質量,人們都增加了鍛打的次數,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從而得到所謂的「百煉鋼」.由此也產生了「百煉成鋼」這一成語,它用來比喻久經鍛煉,變得非常堅強,成為優秀人物.
春秋戰國鋼鐵的冶煉
春秋時代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階段.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勞動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商代用隕鐵製作了鐵刃銅鉞,說明對鐵的性質和鍛打嵌鑄的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晉國用鐵鑄刑鼎,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的,可見晉國民間鐵已不少.在江蘇六合縣程橋、湖南長沙龍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時的鐵器.戰國初或稍早已發明鑄鐵技術,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對冶金技術的重大貢獻,比外國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興隆縣壽王墳出土了大量戰國時的鐵范,其中有較復雜的復合范和雙型腔,還採用了難度較大的金屬型芯,反映了當時的鑄造工藝已有較高水平.戰國時發明的用柔化退火製造可鍛鑄件的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是冶金技術的重要成就,比歐洲早二千年左右.戰國時還掌握了塊煉鐵固態滲碳制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
塊煉鐵的方法也就是「固體還原法」.由於塊煉鐵是鐵礦石在較低溫度下從固體狀態被木炭還原的產物,所以質地疏鬆,還夾雜有許多來自礦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亞鐵和硅酸鹽.這種塊煉鐵在一定溫度下若經過反復鍛打,便可將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機械性能就改善了.從江蘇六合縣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條,就是塊煉鐵的產品.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鍛造鐵器也是以塊煉鐵為材料.
在反復鍛打塊煉鐵的實踐中,人們又總結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從河北易縣武陽台村的燕下都遺址44號墓中曾出土79件鐵器,經分析鑒定,它們的大部分都是由塊煉鋼鍛成的,這證明至遲在戰國後期塊煉滲碳鋼的技術已在應用,塊煉鐵質柔不堅,塊煉鋼雖經滲碳處理,變得較堅硬,但在生產上仍嫌不足.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又摸索出塊煉鋼的淬火工藝,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塊煉鋼的機械性能.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鍛鋼件,大部份是經過淬火處理的,這又表明在當時,人們對淬火工藝也較熟悉了.
生鐵的冶鑄工藝,在原料、燃料上與塊煉法基本一樣.它們之間主要的差別在冶煉溫度的不同.塊煉法的爐溫大約在1000(C左右,離純鐵的熔點(1534(C)相差很遠,而生鐵冶煉時,爐溫達到了1100-1200(C.在冶煉中,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
另一方面吸收碳後,鐵的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C;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為最低,僅1146(C.在這種條件下,爐溫就可使鐵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液態生鐵就可以直接澆鑄成器,冶鑄過程簡化了,就使鐵器的生產有了大發展的可能.
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丸,洛陽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的鐵錛、鐵鏟都是生鐵器物,這證明在塊煉法的同時,我國已出現生鐵冶鑄工藝.生鐵與塊煉鐵同時發展,是我國古代鋼鐵冶金技術發展的獨特途徑.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從塊煉鐵發展到生鐵,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就拿歐洲一些國家來說,雖很早已有塊煉鐵,但出現生鐵則在公元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
生鐵的生產效率高,鑄造性能又較好,這為廣泛使用鐵器提供方便.在冶煉生鐵的初期,由於溫度還不夠高,硅含量也較低,致使生鐵中的碳在冷卻凝固時不能成為石墨狀態,而成為碳化三鐵(Fe3C),與奧氏體狀態的鐵在1146(C共晶.因此,煉出的生鐵性脆而硬,鑄造性能雖好,但強度不夠,這種生鐵,人們稱它為白口鐵,它只能鑄造某些農具.從河北興隆燕國礦冶遺址出土的大批鋤、范等,就是由白口鐵鑄成的.
為了克服白口鐵的脆性,在戰國早期,人們就創造了白口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所謂柔化處理就是將白口鑄鐵長時間加熱,使碳化鐵分解為鐵和石墨,消除了大塊的滲碳體,這對減少脆性、提高韌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處理後的白口鐵就變成了展性鑄鐵.長沙出土的戰國鐵鏟,輝縣出土的戰國中期鐵帶鉤,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鐵钁、鋤等,都是屬於這種展性鑄鐵.
㈦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背後的歷史 nbs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反映的烏克蘭內戰和波蘇戰爭背景: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烏克蘭民族愛國團體於1917年3月7日成立「烏克蘭社會團體聯合拉達」(「拉達」為烏克蘭語,「會議」、「議會」、「代表大會」之意,俄語則為「蘇維埃」)。中央拉達推舉著名歷史學家格魯舍夫斯基為主席。格魯舍夫斯基曾因反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而被沙俄政府強制留居莫斯科。起初,烏克蘭中央拉達與俄臨時政府於7月16日雙方並相互承認,但是8月17日,改組後的俄臨時政府推翻了7月間達成的協議,不承認烏克蘭總書記處的合法性。中央拉達起初擁護布爾什維克,但不久又宣布烏克蘭自治,十月革命之後,11月2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烏克蘭獨立,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2月17日,俄國人民委員會向烏克蘭中央拉達發出「最後通牒」:一方面承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另一方面卻要求它服從蘇俄政權管轄。這樣荒唐的通牒,烏克蘭中央拉達當然不會響應。由於烏克蘭中央拉達成員多半是民族主義者和資產階級,支持布爾什維克的烏克蘭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通過了把基輔政權交給彼得格勒軍事委員會的決議。12月24日,在蘇俄的支持下,他們在哈爾科夫召開了第一次全烏蘇維埃代表大會,大會宣布烏克蘭為蘇維埃共和國,與中央拉達抗衡,至此,烏克蘭分裂,內戰爆發;在蘇共的幫助下烏克蘭各地不斷起義,中央拉達無法鎮壓住起義,就只好同德國媾和,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協議》,以提供糧食和農副產品為代價,換取德國派遣45萬軍隊進入烏克蘭,幫助鎮壓,抵抗蘇俄武裝。這一招純粹是引狼入室,沒想到德國人和蘇俄都無力把戰爭支持下去,在1918年3月,蘇德雙方妥協,簽訂了《布列斯特合約》,蘇俄放棄波蘭,芬蘭,烏克蘭,愛沙尼亞,土耳其一大片約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主權。1918年4月,德國佔領軍解散了中央拉達,並建立由哥薩克人斯科羅帕茨基為首領的政權。斯科羅帕茨基主張烏克蘭文化復興,原達拉中央成員西蒙·彼得留拉(就是小說中那白匪頭子)也參與其中。1918年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1月13日,俄國廢除了《布列斯特和約》,開始收回失去的領土。11月28日,烏克蘭布爾什維克的支持者組成了臨時工農政府,1919年1月29日,烏克蘭臨時工農政府被改組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另一方面,烏克蘭民族主義政黨在1918年11月14日,成立了民族主義的執政內閣,12月14日執政內閣部隊在彼得留拉率領下進駐基輔,推翻斯科羅帕茨基政權。次年2月彼得留拉就任執政內閣首腦。
與此同時,原奧屬波蘭城市利沃夫發生烏克蘭人起義。起義軍領袖維克多夫斯基宣布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定都利沃夫,並聲稱對整個東加里西亞地區擁有主權。而由波蘭共和國支持的反對烏克蘭人起義也由此爆發,起義的波蘭人宣布脫離「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西蒙·彼得留拉將軍率領烏克蘭軍進入西烏克蘭,與波蘭軍隊戰斗,由此引發了波烏戰爭;這也是波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自波蘭共和國成立以來,約瑟夫·畢蘇斯基一直想收復被俄羅斯1772年掠奪的土地,此次戰爭正好提供了機會,把整個烏克蘭和立陶宛重歸版圖,但畢蘇斯基的波蘭軍和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混戰的同時,蘇俄紅軍也來了。由於面臨蘇俄紅軍的進攻,彼得留拉與波蘭人簽訂了停火協議,在畢蘇斯基看來,布爾什維克只是個紙老虎,不堪一擊,而彼得留拉,這個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卻能頑強抵抗,雖然彼此是敵人,但同是反共反俄人士,卻加深了「親近」。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會最高委員會確認波蘭對東加里西亞擁有25年的行使主權,1920年4月21日,畢蘇斯基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西蒙·彼得留拉簽署波烏聯盟條約。畢蘇斯基答應幫助彼得留拉「保衛」基輔,趕走俄國人,以此換取彼得留拉承認茲布魯奇河為烏波邊界。4月25日,波蘭和烏克蘭兩國軍隊在畢蘇斯基的統帥下,向蘇維埃俄國發動了進攻,史稱波蘇戰爭。1920年8月蘇俄紅軍兵敗華沙城下,以蘇俄兵敗而告終,在此戰爭中,波軍損失5萬人,蘇俄紅軍損失15萬人,但雙方已無法把戰爭持續下去,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領土,而蘇俄則在1922年獲取到了烏克蘭蘇維埃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