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半年哪個省鋼鐵產能增加了1500萬噸
目前大規模建設鋼鐵項目的風險極大,國家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監督檢查。山東省,河北省是通過所謂的等量置換建設鋼鐵項目的少數地區。甚至石家莊郊區水源地還是旅遊區平山縣都有一千萬噸的敬業鋼鐵公司長期生產,石鋼搬遷也是由市區搬到了幾十公里外的井刑礦區,還是石家莊的上風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產能」,主要是壓縮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根據國務院的安排,鋼鐵行業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的基礎上,到2020年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目標則是,從2016年開始,用3到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相比其他工作,去產能的目標清晰、邊界比較清楚,應該是首先有效率推進並完成的任務,這樣才好推動其他挑戰更大的工作。不過,在現實之中,去產能開始面臨現實的挑戰,在去產能壓力大的重點區域,開始出現了抵觸甚至是「反彈」情緒。
今年5月,中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政府立下壓減1726萬噸鋼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的軍令狀,此後又出台了《河北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用3-5年時間,全省退出煤礦123處、退出產能5103萬噸。不過,部分河北鋼企表示,當河北省不折不扣地去產能時,外省企業卻到河北購買已經拆除的二手裝備。有鋼企負責人和基層幹部表示,過去三年來,在國家要求去產能之際,東部某省的鋼鐵產能反而增加了1500萬噸。部分鋼企和基層地方對去產能產生了抵觸情緒,稱「鋼鐵去產能是國家意志,不應當只由河北承擔」,「其他有鋼省份不能只享受市場利益,卻不承擔去產能責任,要真正做到全國一把尺子量到底。」
除了對去產能的地區性公平提出質疑,部分鋼企還對環保方面的公平性表示不滿。據媒體援引河北國有鋼廠負責人稱,現在合規企業生產一噸鋼的環保成本約為150-200元人民幣,但環保執行較差的企業成本則為40-50元/噸,甚至沒有成本。一旦國家相關檢查和標准執行有所疏漏,沒有管住執行較差的企業,對於合規鋼廠就形成很大的不公平。此外,補償資金到位也有問題,很多去產能對象是民企,由於民企很少給職工上保險,而職工沒有保險就不能得到補償,又形成了國企和民企之間的不公平。
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去產能」之下,相信類似的「反彈」現象並不多見,而且在行政調控之下,也不會影響「去產能」的大局。但是,政策執行中的現實問題卻不能忽視,否則會留下很多後患。在我們看來,當前「去產能」亟須處理好一些矛盾:一是去產能重點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的矛盾,區域之間可以有目標差異,但絕不能允許出現其他省份到河北買舊設備的現象!也不能允許這邊去產能、那邊卻在擴產能的現象。二是環保執法既要有硬度,形成環保硬約束,還要有廣度,點和面都要覆蓋,不能有大的遺漏。三是去產能補償中,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不能形成新的不公平。四是要兼顧行政方式「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後的現實需求。
對於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問題,尤其需要處理好。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鋼價上漲與煤價上漲比較明顯,這是在「穩增長」目標下的需求上升所致,對這種有真實需求支撐的變化,就不是簡單化的壓制能解決問題的。這都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和基層政府能夠系統、全面地來處理問題。我們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最近在相關規劃中表示,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靠銀行續貸等方式生存的鋼企實施整體退出,推動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適時調整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鋼材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在這類總量控制政策之下,去產能政策的執行的確也需要有一些彈性。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如果推進不下去,肯定會導致更多的改革受阻,因此,對於地方和企業在去產能的一部分「反彈」需要高度重視。
㈡ 鋼鐵行業:這兩年鋼鐵行業究竟去了多少產能
號稱壓減產能5000萬噸,明年還要壓減產能6000萬噸,力爭兩到三年內壓減過剩產能1.8億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產能」,主要是壓縮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根據國務院的安排,鋼鐵行業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的基礎上,到2020年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目標則是,從2016年開始,用3到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相比其他工作,去產能的目標清晰、邊界比較清楚,應該是首先有效率推進並完成的任務,這樣才好推動其他挑戰更大的工作。不過,在現實之中,去產能開始面臨現實的挑戰,在去產能壓力大的重點區域,開始出現了抵觸甚至是「反彈」情緒。
今年5月,中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政府立下壓減1726萬噸鋼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的軍令狀,此後又出台了《河北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用3-5年時間,全省退出煤礦123處、退出產能5103萬噸。不過,部分河北鋼企表示,當河北省不折不扣地去產能時,外省企業卻到河北購買已經拆除的二手裝備。有鋼企負責人和基層幹部表示,過去三年來,在國家要求去產能之際,東部某省的鋼鐵產能反而增加了1500萬噸。部分鋼企和基層地方對去產能產生了抵觸情緒,稱「鋼鐵去產能是國家意志,不應當只由河北承擔」,「其他有鋼省份不能只享受市場利益,卻不承擔去產能責任,要真正做到全國一把尺子量到底。」
除了對去產能的地區性公平提出質疑,部分鋼企還對環保方面的公平性表示不滿。據媒體援引河北國有鋼廠負責人稱,現在合規企業生產一噸鋼的環保成本約為150-200元人民幣,但環保執行較差的企業成本則為40-50元/噸,甚至沒有成本。一旦國家相關檢查和標准執行有所疏漏,沒有管住執行較差的企業,對於合規鋼廠就形成很大的不公平。此外,補償資金到位也有問題,很多去產能對象是民企,由於民企很少給職工上保險,而職工沒有保險就不能得到補償,又形成了國企和民企之間的不公平。
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去產能」之下,相信類似的「反彈」現象並不多見,而且在行政調控之下,也不會影響「去產能」的大局。但是,政策執行中的現實問題卻不能忽視,否則會留下很多後患。在我們看來,當前「去產能」亟須處理好一些矛盾:一是去產能重點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的矛盾,區域之間可以有目標差異,但絕不能允許出現其他省份到河北買舊設備的現象!也不能允許這邊去產能、那邊卻在擴產能的現象。二是環保執法既要有硬度,形成環保硬約束,還要有廣度,點和面都要覆蓋,不能有大的遺漏。三是去產能補償中,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不能形成新的不公平。四是要兼顧行政方式「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後的現實需求。
對於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問題,尤其需要處理好。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鋼價上漲與煤價上漲比較明顯,這是在「穩增長」目標下的需求上升所致,對這種有真實需求支撐的變化,就不是簡單化的壓制能解決問題的。這都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和基層政府能夠系統、全面地來處理問題。我們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最近在相關規劃中表示,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靠銀行續貸等方式生存的鋼企實施整體退出,推動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適時調整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鋼材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在這類總量控制政策之下,去產能政策的執行的確也需要有一些彈性。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如果推進不下去,肯定會導致更多的改革受阻,因此,對於地方和企業在去產能的一部分「反彈」需要高度重視。
㈢ 中國一年鋼材多少產能
2016年河北省鋼鐵去產能完成了7000萬噸,2017年繼續縮減5000萬噸,全國鋼鐵產能最大的省份河內北省政府日前印發了《容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化解過剩產能「6643」任務,基本完成水泥、化工、石化、有色等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到2020年,力爭全省煤炭產能控制在7000萬噸;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噸和2億重量箱左右。
㈣ 2018年中國鋼材產量是多少
11.06億噸。
1月2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鋼鐵行業運行數據。2018年,中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累計產量分別為7.71億噸、9.28億噸和11.06億噸,同比分別增長3%、6.6%和8.5%。
擁有超過10億噸產能基數的中國鋼鐵行業,大於5%的年增速就被認為「很高」。2017年,中國粗鋼產量8.32億噸,同比5.7%的增速已讓業界很擔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在2018年的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曾認為,照這種速度的擴產會對鋼價形成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2月,粗鋼日均產量為245.55萬噸,環比下降5.1%,同比上升8.2%。
「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明顯上升,但在冬季需求逐步進入淡季以及環保力度提升的共同作用下,自2018年9月達到最高點269.5萬噸以來,持續三個月回落,12月日產較最高點回落8.9%。」王國清說。
蘭格鋼鐵網統計的全國百家高爐開工率調查數據與全國粗鋼日產趨勢吻合。2018年12月,全國百家中小企業高爐開工率均值為76.48%,較11月下降了2.28個百分點,同樣創下當年4月以來的新低。
王國清預計,2019年中國粗鋼產量增幅將有所收縮,產量將達到9.5億噸左右,增幅約3%,較2018年回落3個百分點。
王國清分析稱,今年中國鋼鐵行業將繼續穩固供給側改革成效,在兼並重組、節能減排等方面有效推進,重點省份將進一步推進鋼鐵去產能,鋼鐵產能置換方案將開展專項抽查,落後產能依法依規退出將持續推進等。
㈤ 工信部強力要求壓縮粗鋼產量,這有什麼深意
當前,在全球經濟復甦和我國經濟好轉的共振下,我國粗鋼產量再創新高,需求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引發業界對新一輪鋼鐵產能過剩的擔憂。圍繞碳高峰和碳中和目標節點,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堅決減少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逐年下降。在31個製造業類別中,鋼鐵業的碳排放量最大。在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約束下,鋼鐵工業將面臨不可避免的挑戰,必須從現在開始付諸行動。
去年,中國鋼鐵產量的高增長完全是由需求推動的。目前,鋼鐵產需相匹配,鋼鐵工業對國民經濟復甦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去年鋼鐵消費的增長超出了大家的預期,消費強度出現了異常,這主要是國家為應對經濟下行而採取的刺激政策所致。因此,要保持理性,不要對不正常的生產和消費過於樂觀,按需組織生產。在中國鋼材消費量近20年來首次下降,鋼材價格跌至近20年來最低水平後,防止鋼鐵產能過剩的壓力在中國由來已久。目前,隨著國民經濟鋼材需求強度的持續下降,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產能過剩。何文波指出,雖然我國鋼材需求旺盛,但供給強於需求、生產強於消費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要堅決防範產能過剩風險,嚴格控制鋼鐵產能增長。目前,我國鋼鐵產能與增長需求基本匹配,但產能過剩風險正在積聚,需要高度重視和嚴格控制。
㈥ 國家壓縮鋼鐵產量,讓轉產。敬業集團會不會因此受損
大家在一條船上死亡,還是有的人先下去一步。2015年全國粗鋼產量8.03億噸,目前中國鋼版鐵產能大概在權12億噸。趙喜子在做了大量的預測研究和趨勢性分析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到2020年鋼鐵年產量必須下降到6億噸左右,產能減少3億噸。退出通道機制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企業職工安置、轉崗、培訓再就業問題,二是銀行債務處置和企業之間的互保問題,三是關停企業要退出鋼鐵行業,設備要拆除,而不是破產重組後產能不變。
㈦ 中國鋼鐵產能到底有多少
請看官方的最復新數據:據制國家統計局數字,鋼鐵整個產能是11億噸,中國的鋼鐵表觀消費量,一年8億噸,產能利用率70%多。寧吉喆表示,70%多在市場經濟下有一定過剩,但也不是過剩那麼多,多出的3億噸去年已經去了6500萬噸,今年再去5000萬噸,產能只剩下10億噸,中國鋼鐵消費量前兩年就是8億噸了,鋼鐵的消費還要增長。所以產能利用率算大賬就達到80%了,在市場經濟下也是正常水平。
㈧ 國家鋼鐵行業由800家壓縮到200家有什麼意義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鋼鐵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932248ec7e99474a.html顯示,在2012年,我國鋼鐵總產量為6.58億噸,而年度累計產銷比為99.6%。8000萬噸鋼鐵產量相當於去年全年鋼鐵產量的12.16%。這一指導性意見真的會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嗎?
十年來鋼鐵產量翻了兩番,但是隨著經濟發展腳步的變慢,基礎建設的漸漸完備,我國對鋼鐵的產能需要會漸漸飽和。而由於鋼鐵價格在12年後不斷下挫,在上半年中國鋼鐵業再現全行業虧損,噸鋼利潤一度只有0.43元,兩噸加起來賺的錢不夠買一支冰棍。
但是盡管如此,由於銀行和其他各方面的壓力,很多鋼鐵企業在虧損情況下依然運作;另一方面,很多鋼鐵企業是可以盈利的。特別是對不顧及環境污染的企業。
在10年間,鋼鐵產量翻了近2番,主要原因是一、我國重工業發展和基建的需要。比如08年的4萬億擴大內需政策的出台,就很快沖高了09年鋼材產業的增長率。二、10年前鋼材價格急劇上升,10年後鋼材價格變動幅度較大。
㈨ 2017年全國要再壓減鋼鐵產能多少萬噸
在2016年壓減產能6500萬噸的基礎上,2017年再繼續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鋼鐵整個回產能是11億噸,中國答的鋼鐵表觀消費量,一年8億噸,產能利用率70%多。寧吉喆表示,70%多在市場經濟下有一定過剩,但也不是過剩那麼多,多出的3億噸去年已經去了6500萬噸,今年再去5000萬噸,產能只剩下10億噸,中國鋼鐵消費量前兩年就是8億噸了,鋼鐵的消費還要增長。所以產能利用率算大賬就達到80%了,在市場經濟下也是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