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降後澆帶施工規范介紹
談到輪悶散沉降後澆帶施工規范,現階段,我國對沉降後澆帶施工有什麼規定?基本規定情況如何?以下是中達咨詢整理建築術語後澆帶基本介紹: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
沉降後澆帶施工規范:
1、根據 JGJ3-2002《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12.1.10 條規定,當採用剛性防水方案時,同一建築的基礎應避臘氏免設置變形縫。可沿基礎長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貫通頂板、底板及牆板的施工後澆縫,縫寬不宜小於800mm,且宜設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間范圍內。後澆縫處底板及外牆宜採用附加防水層;後澆縫混凝土宜在其兩側混凝土澆灌完畢 2 個月後再進行澆灌,其強度等級應提高一級,且宜採用早強、補償收縮的混凝土。
2、根據JGJ6-99《高層建築箱形與筏形基礎技術規范》6.6.2 條規定,基礎長度超過 40m 時,宜設置施工縫,縫寬不宜小於 80cm.在施工縫處,鋼筋必須貫通。6.6.3 條規定,當主樓與裙房採用整體基礎,且主樓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採用後澆帶時,後澆帶的處理方法應與施工縫相同。
3、根據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1.3 條規定,如有充分依據和可靠措施,本規范表中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混凝土澆築採用後澆帶分段施工。
4、根據GB50007-2002《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8.4.15 條規定,對高層建築筏形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後澆帶,後澆帶的位置宜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 2 跨內;後澆帶混凝土宜根據實測沉降值並計算後期沉降差能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進行澆注。
5、根據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5.2.1 條規定,後澆帶應設在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間距宜為 30~60m,寬度宜為700~1 000mm.5.2.2 條規定,後澆帶可做成平直縫,結構主筋不宜在縫中斷開,如必須斷開,則主筋搭接長度應大於 45 倍主筋直徑,並應按設計要求加設附加鋼筋。5.2.4 條對後澆帶的施工規定如下:後澆帶應在其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 42d 後再施工,但高層建築的後澆帶應在結構頂板澆築混凝土 14d 後進行;後澆帶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得少於 28d。
沉降後澆帶施工規范:
後澆帶只能用來消除或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應力,不能直接解決溫度應力的問題,對溫度應力應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後澆帶的主要作用在於減少施工階段的結構長度,以減少施工階段的收縮應力和施工階段的差異沉降,但其並不能減少使用階段的溫度應力,不宜使用罩銷施工後澆帶解決結構超長的溫度應力問題,習慣上分為伸縮後澆帶和沉降後澆帶。伸縮後澆帶一般間距30~40m,貫通結構的基礎、頂板、底板和牆板,最小寬度800mm,在兩側混凝土澆灌兩個月以後澆灌(防水規范要求42天,高層建築在結構頂板澆築混凝土14天後進行),混凝土標高一般比兩側提高一級。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㈡ 主樓超過多少米後要設置後澆帶是哪本規范的要求
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02)這裡面的要求。
一般來說,後澆帶的冊襲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築物後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
在建築、結構設計中,由於建築物超長、錯層、施工期間溫差大等原因需要設「縫」,設「縫」會出現雙梁、雙柱、雙牆,使建築、結構及設備設計帶來許多困難,特別是建築立面及基礎防水等不容易處理。
在設計和施工方面常採取有效措施,能不設縫就不設縫,能少設縫就少設縫,盡量增大結構伸縮縫間距或者是不設置伸縮縫。
當遇到上述情況時,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結構開裂。在適念櫻當增大伸縮縫最大間距的各項措施中,常用的做法是設置施工後澆帶,這種後澆帶可稱之為收縮後澆帶。
(2)沉降後澆帶鋼筋如何處理在哪本規范擴展閱讀: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自身仔姿叢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
後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幹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
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設置後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㈢ 後澆帶處梁板鋼筋是否需要斷開規范有沒有相關規定收縮後澆帶和沉降後澆帶處梁板鋼筋是否都需要斷開
1、按設計設計為准
2、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構造規定有關於伸縮縫的說明,但無明確的後澆帶的說明,後澆帶本身是一種結構處理手段
3、一般收縮後澆帶鋼筋不斷開,反而要加強,等兩配賣邊混凝土收縮後(一般45天)再進行補澆混凝土。沉降後澆帶考慮不均勻,所以本身清知的結構構件就是斷開的,鋼筋自然也是培正逗斷開的
㈣ 後澆帶的規范要求
後澆帶的規范要求如下:
1、後澆帶的留置寬度一般700-1000mm,現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
2、後澆帶的接縫形式有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和X形縫四種形式。
3、後澆帶內的鋼筋,有全斷開再搭接,有不斷開另設附加筋的規定。
4、後澆帶砼的補澆時間,有的規定不少於14天,有的規定不少於42天,有的規定不少於60天,有的規定封頂後28天。
5、後澆帶的砼配製及強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級強度等級,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級或提高一級的無收縮砼澆築。
6、養護時間規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幾種時間要求。
㈤ 結構設計時,什麼時候設置後澆帶哪本規范
一、後澆帶的設計要求現設計院設計的後澆帶施工圖不盡相同,現行規范「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1)及不同版本的建築結構構造圖集中,對後澆帶的構造要求都有詳細的規定。
由於這些規范、標準是由不同的專家組編寫,其內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偏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異。
(1)後澆帶的留置寬度一般700-1000mm,現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2)後澆帶的接縫形式有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和X形縫四種形式。
(3)後澆帶內的鋼筋,有全斷開再搭接,有不斷開另設附加筋的規定。
(4)後澆帶砼的補澆時間,有的規定不少於14天,有的規定不少於42天,有的規定不少於60天,有的規定封頂後28天。
(5)後澆帶的砼配製及強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級強度等級,也有拿升的要求用同等級或提高一級的無收縮砼澆築。
(6)養護時間規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幾種時間要求。上述差異的存在給施工帶來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縮性,所以只有認真理解各專業的規范的不同和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性質,靈活可靠地應用規范規定,才能有效地保證工程質量。
二、後澆帶的類型後澆帶分沉降後澆帶、收縮後澆帶、溫度後澆帶和伸縮後澆帶四種類型。(1)為解決高層建築與裙房之間的沉降差而設置的後澆施工縫為「沉降後澆帶」。
(2)為防止砼凝結收縮開裂而設置消困老的後澆施工縫為「收縮後澆帶」。
(3)為防止砼因溫度變化造成開裂而設置的後澆施工縫為「溫度尺讓後澆帶」。
(4)為防止因建築面積過大,結構因溫度變化,砼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後澆施工縫為「伸縮後澆帶」。
三、後澆帶接縫處的斷面形式、鋼筋處理及砼澆築
(1)應根據牆板厚度的實際情況決定,一般厚度<300mm的牆板,可做成直縫;對厚度>300mm的牆板可做成階梯縫或上下對稱坡口形;對厚度>600mm的牆可做成凹形或多邊凹形的斷面。
(2)鋼筋是保持原狀還是斷開,這要由後澆帶的類型來決定。沉降後澆帶的鋼筋應貫通,伸縮後澆帶鋼筋應斷開,梁板結構的板筋應斷開,但梁筋貫通,若鋼筋不斷開,鋼筋附近的砼收縮將受到較大制約,產生拉應力開裂,從而降低了結構抵抗溫度應力的能力。不同斷面上的後澆帶應曲折連通。
(3)後澆帶砼澆築,一般應使用無收縮砼澆築,可以採用膨脹水泥也可採用摻和膨脹劑與普通水泥拌制。砼的強度至少同原澆築砼相同或提高一個級別。
㈥ 後澆帶位置的鋼筋能否100%搭接,有具體規范什麼的嗎
後澆帶位置的鋼筋可以100%搭接。
後澆帶鋼筋搭接有以下要求:選用的鋼筋與筏板、或是牆、梁鋼筋規格型號一致。後澆帶鋼筋加筋一般不小於原配筋率的30%。後澆帶鋼筋一般為雙層鋼筋,如梁和筏板均有面底筋。其位置設置於最上層麵筋的下面;最底層底筋的上面。
作用
高層建築和裙房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但在施工時用後澆帶把兩部分暫時斷開,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後再澆灌連接部分的混凝土,將高低層連成整體。
設計時基礎應考慮兩個階段不同的受力狀態,分別進行荷載校核。連成整體後的計算應當考慮後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這種做法要求地基土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
㈦ 後澆帶處梁板鋼筋是否需要斷開規范有沒有相關規定收縮後澆帶和沉降後澆帶處梁板鋼筋是否都需要斷開
需要的,規復范有相關制規定。都需要斷開。梁縱向鋼筋的上部是4成一排,只有下部縱筋也是獨一無二的4成一排,在同一表面上,有是箍筋梁縱筋外包最外層的尺寸為准,其他的馬鐙是基於兩個縱向鋼梁中間外包尺寸為准,用2組5套直徑箍筋,箍筋間距為1250毫米。
鋼筋與混凝土有著近似相同的線膨脹系數,不會由環境不同產生過大的應力。其次鋼筋與混凝土之間有良好的粘結力,有時鋼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間隔的肋條來提高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機械咬合。
(7)沉降後澆帶鋼筋如何處理在哪本規范擴展閱讀:
後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幹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
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形成薄弱部位。設置後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㈧ 後澆帶鋼筋設置規范
後澆帶砼澆築,應使用無收縮砼澆築。
應根據牆板厚度的實際情況決定,厚度<300mm的牆板,可做成直縫;對厚度>300mm的牆板可做成階梯縫或上下對稱坡口形;對厚度>600mm的牆板可做成凹形或多邊凹形的斷面。後澆帶砼澆築,應使用無收縮砼澆築,可以採用膨脹水泥也可採用摻和膨脹劑與普通水泥拌制。
後澆帶兩側的梁板在未補澆砼前長期處於懸臂狀態,所以在未補澆砼前兩側模板支撐不能拆除,在後澆帶澆築後砼強度達85%以上一同拆除,砼澆築後注意保護,觀察記錄,及時養護。
(8)沉降後澆帶鋼筋如何處理在哪本規范擴展閱讀:
後澆帶施工要求規定:
1、當採用剛性防水方案時,同一建築的基礎應避免設置變形縫。可沿基礎長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貫通頂板、底板及牆板的施工後澆縫,縫寬不宜小於800mm,且宜設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間范圍內。
2、後澆縫處底板及外牆宜採用附加防水層;後澆縫混凝土宜在其兩側混凝土澆灌完畢2個月後再進行澆灌,其強度等級應提高一級,且宜採用早強、補償收縮的混凝土。
3、基礎長度超過40m時,宜設置施工縫,縫寬不宜小於80cm。在施工縫處,鋼筋必須貫通。當主樓與裙房採用整體基礎,且主樓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採用後澆帶時,後澆帶的處理方法應與施工縫相同。
㈨ 後澆帶的鋼筋怎麼處理
後澆帶的鋼筋是和澆築前鋼筋同時綁扎,預留的鋼筋在兩月後澆築後澆帶,清除原有混凝土浮動面石子和鋼筋上的鐵銹、混凝土漿,並清洗干凈後澆築。
㈩ 後澆帶加強筋規范在哪個圖集
在16G101-1圖集。後澆帶加強筋是在鋼筋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長建築不留溫度伸縮縫,困數高層房子部分與裙房之間不留沉降縫的技術措施。後澆帶的寬度和高度,都是有規定的,在後澆帶加強筋布模尺判置需要按照16G101-1圖集107頁進行布旦改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