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圈樑轉角處的附加筋尺寸咋計算。
鋼筋混凝土圈樑鋼筋的計算
磚混結構住宅樓,基礎與正負零處和每層樓「板下」或「板平」都設鋼筋混凝土「圈樑」,作為起著抗震、整體及構造要求的「嘩困鋼筋混凝土圈樑」越來越受到重視,在 八十年代初「圈樑」在建築物上還不被人們那麼重視,有的建築物二層以下不設「圈樑」或者隔一層設一道「圈樑」隨著人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磚混結構中起著構造要求的「鋼筋混凝土圈樑」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鋼筋混凝土圈樑」在建築物中不是受力構件,從設計來講是按構造要求而設置的 構件,但此構件的設置越來越族返大,配筋也越來越多,從φ10一直用到φ16的鋼筋,圈樑鋼筋設置很復雜,「丁字」「十字」「L形」等,附加筋也亂穗念很多,轉角有相當於直徑的 兩根附加筋,三根φ12的附加箍筋,丁字處的錨固及勾頭,主筋在直牆上的搭接,轉角處一米以外搭接,抽筋算量相當麻煩,但「鋼筋混凝土圈樑」的鋼筋用量並不太多,只佔建築物鋼筋用量的一小部分。
本人常用的計算方法是,計算圈樑混凝土時,將同截面圈樑的長度加在一起,計算「鋼筋混凝土圈樑」的主筋時,按照計算混凝土時的長度乘以主筋根數再乘以1.08至1.1的系數,這樣計算出的鋼筋用量,和實際用量相差無幾,下面舉例說明。 某建築物一層外牆圈樑寬370mm,圈樑高200mm,計算外牆圈樑同截面總長200m,圈樑筋主筋6φ12,箍筋φ6.5間距200。
2. 梁鋼筋計算中的附加箍筋及吊筋計算
梁鋼筋計算之附加箍筋及吊筋及拉筋計算
1.附加激伏猜箍筋
一般在圖紙上或設計總說明上都有明確標注。
2.吊筋
HB小於等於800時,設45度。長度=次梁寬+50*2+(HB-2C)/SIN45度*2+20D*2
HB大於800時明型,設60度。長度=次梁寬+50*2+(廳盯HB-2C)/SIN60度*2+20D*2
3.拉筋
確定拉筋的長度、根數、排數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3. 梁面附加鋼筋在柱兩邊都有標注是按什麼算
梁面亂培附加鋼筋在柱兩邊都有標注是按框架梁中原位標注的附加鋼筋算。可以通過附加鋼筋算的公式上部通長筋:長度等於凈跨長加左支座錨固差頃加右支座錨。固兩邊一樣,可只在一邊標嘩慶唯注,兩邊不一樣,須在支座兩邊同時分別標注。
4. 梁中的附加鋼筋怎樣計算 怎樣列項
一排,凈跨的三分之一
二排,凈跨的四分之一
5. 梁支座附加筋長度
第一排鋼筋兩端各伸出支座1/3凈跨長度;第二排鋼筋兩端各伸出支座1/4凈跨長度;如果布置三排鋼筋,則第一排伸出大於1/3長,具體值要設計者特殊註明;第二排為1/3;第三排為1/4;凈跨指梁從兩端柱邊算起的長度,即梁長扣掉兩邊的半個柱邊長。
作用
梁支座就是梁兩端或者中間的支撐,起支撐梁的作用。
梁支座一般為:牆/柱/梁三種。
梁的高度一半減去柱子寬度的一半,以上尺寸均是剖面。
6. 標題 什麼情況下樑會加附加箍筋,附加吊筋怎麼計算附加箍筋和吊筋的長度計算
一般用於主次梁相交處,因為次梁傳來的集中力作用在主梁梁腰處,為防止該集中力造成主梁下部混凝土的撕裂與裂縫,並彌補間接載入導致的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降低,故在主梁中次梁傳來的集中力的影響區范圍內配置附加箍筋或吊筋。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和示意圖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設計中不允許用布置在集中力影響區內的受剪箍筋來代替附加箍筋,即附加箍筋必須是除主梁中箍筋以外在額外附加。此外,當主梁中有相互距離較小的集中荷載作用於梁高范圍內時,可以在不減少兩個集中荷載之間應配置的附加箍筋的同時,加大兩個集中荷載作用點以外附加箍筋的數量。
7. 框架梁加筋長度怎樣算
梁的加筋分為一排筋二排筋,一排筋長度是取梁的凈垮長度的三分之一,二排筋取四分之一,圖集03G101-1或11G101-1有注釋。
兩端與框架柱(KZ)相連的梁,或者兩端與剪力牆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梁。現在結構設計中,對於框架梁還有另一種觀點,即需要參與抗震的梁。純框架結構隨著高層建築的興起而越來越少見,而剪力牆結構中的框架梁主要則是參與抗震的梁。
把抗拉能力很強的拉筋埋置在土層中,通過土顆粒和拉筋之間的摩擦力使拉筋和土體形成一個整體,用以提高土體的穩定性。此法適用於人工填土的路堤和擋牆結構。
(7)梁的附加鋼筋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梁、柱均為工廠或者現場預制,然後現場吊裝,一般是在構件的適當部位預埋鋼板,安裝就位後再予以焊接;也可以在吊裝後將梁、柱中的鋼筋在節點處鋼筋焊接,並在現場澆築部分混凝土使節形成為整體。
框架結構中板可以現澆;也可以預制後一塊塊按要求吊裝擱置框架樑上,板縱向鋼筋連接,板縫適當配細鋼筋然後澆築混凝土,使其成為整體;還可以在裝配式框架結構的基礎上,現澆一層40mm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層,使得樓板的整體性加強,形成裝配整體式樓蓋。
在地基中沿不同方向,設置直徑為75~250mm的小直徑樁,可以是豎直樁,也可以是斜樁,形成如樹根狀的群樁,以支承結構物,或用以擋土穩定邊坡。此法適用於軟弱黏性土和雜填土地基。
8. 梁鋼筋怎麼算
你是算重力
還是算設計配筋?
重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9. 梁的附加筋長度如何算
附加筋長度的確定詳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02第10章第1節。
第10.1.3條 當多跨單向板、多跨雙向板採用分離式配筋時,跨中正彎矩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的延伸長度應覆蓋負彎矩圖並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第10.1.4條 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h≤150mm時,不宜大於200mm;當板厚h>150mm時,不宜大於1.5h,且不宜大於250mm。
第10.1.5條 簡支板或連續板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d為下部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連續板內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
第10.1.6條 當現澆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應沿梁長度方向配置間距不大於200mm且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於8mm,且單位長度內的總截面面積不宜小於板中單位寬度內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從梁邊算起每邊不宜小於板計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
第10.1.7條 對與支承結構整體澆築或嵌固在承重砌體牆內的現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承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現澆樓蓋周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牆整體澆築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在板邊上部設置垂直於板邊的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於板跨中相應方向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該鋼筋自梁邊或牆邊伸入板內的長度,在單向板中不宜小於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雙向板中不宜小於板短跨方向計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處該鋼筋應沿兩個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狀布置;當柱角或牆的陽角突出到板內且尺寸較大時,亦應沿柱邊或牆陽角邊布置構造鋼筋,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應從柱邊或牆邊算起。上述上部構造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梁內、牆內或柱內;
2嵌固在砌體牆內的現澆混凝土板,其上部與板邊垂直的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從牆邊算起不宜小於板短邊跨度的七分之一;在兩邊嵌固於牆內的板角部分,應配置雙向上部構造鋼筋,該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從牆邊算起不宜小於板短邊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於該方向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可根據經驗適當減少。
第10.1.8條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小於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註:當有實踐經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限制。
第10.1.9條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內,鋼筋間距宜取為150-200mm,並應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於0.1%。
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並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
10. 樑上附加鋼筋怎麼計算
主要是設計依據,抗震等級,人防等級,地基情況及承載力,防潮內抗滲做法,活荷載值,材料容等級,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選用詳圖,通用詳圖或節點,以及在施工圖中未畫出而通過說明來表達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鹼量不得超過3kg/m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