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鋼梁和主次梁連接各有哪些形式,其主要設計原則是什麼
鋼梁和主次梁間的連接形式有:疊接、平接或降低連接。
主要設計原則是:
一、型鋼梁截面的選擇
型鋼梁的選擇比較簡單,只需根據計算所得到的梁中最大彎矩按下列公式求出需要的凈截面模量。
然後在型鋼規格表中選擇截面模量接近nxW的型鋼做為試選截面。為節省鋼材,設計時應避免在最大彎矩作用的截面上開栓釘孔,以免削弱截面。
二、組合梁截面的選擇
組合梁截面的選擇包括:估算梁高、腹板厚度和翼緣尺寸。
通俗的理解,梁支座是在柱上的就是主梁,支座於主梁或者次樑上的就是次梁。規范的標注主梁及框架梁是「KL」,次梁是「L」,但也存在設計對主梁和次梁的標注有不規范的現象。
可以從受力的特點和結構兩個方面來考慮:荷載從板傳到次梁再傳到主梁,再由主梁傳到柱子。所以一般主梁是是搭接在柱子上,而次梁是搭接在主樑上。次梁一般和主梁鉸接。
1、主梁是承擔整個建築物的結構安全的主要骨架,是滿足強度和穩定性要求的必須構件,它更側重強度要求。次梁則是為了滿足建築要求(如功能區劃分)及主梁、柱等的有效連接而設的次要骨架,它更側重構造要求。
2、次梁鋼筋應向主梁錨固。
3、一般來說:有兩條梁,一條是框架梁,一條是普通梁,那麼框架梁就是主梁,普通梁就是次梁,但是當兩條都是框架梁時。那麼較大的一條框架梁就是主梁,較小的框架梁就是次梁。普通梁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覺得所謂的主次梁是相對而言的。
❷ 主梁次梁鋼筋如何搭接
主梁支承點在柱或牆上,次梁支承在主樑上。
其中有一根的兩端支撐在柱或牆上,另一根的一端支撐在這根梁另一端在其他梁或牆柱上的,前者為主梁後者為次梁。主梁支承點在柱或牆上,次梁支承在主樑上;主梁的截面面積大於次梁的截面面積。
柱的插筋(綁扎)搭接長度與梁縱筋錨固長度Lae的關系為,Lle=§Lae,§按搭接率分別取定,凡是與同框架柱相連,並作為其它梁的支點的梁為主梁;凡兩端均與主梁連接的其它梁為次梁;傳力路徑總是次梁傳至主梁;承擔豎向力又承擔水平力的梁為主梁,只承擔豎向力的梁為次梁。
(2)次梁鋼筋無支座如何連接擴展閱讀:
鋼筋搭接昌碼亮要求規定:
1、當受拉鋼筋的直徑d>25mm及受壓鋼筋直徑d>28mm時候,不宜採用綁扎搭接接頭;鋼筋的搭接長度為指鋼筋綁扎連接的搭接長度。
2、在混凝土凝固過程中易受擾動時(如採用滑升模板和爬升模板等方式施工),其最小搭接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1取用。
3、對末端採用機械錨固措施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7取用;當耐寬頻肋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於搭接鋼筋直徑的三模猛倍且配有箍筋時,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8取用。
❸ 主梁次梁鋼筋如何搭接
從兩梁相交的位置看,對主梁一般是在梁的中間部位(不一定是中點),對次梁則是支座。再從受力情況分析,梁的中間部位上部是受壓區,而支座或接近支座的部位上部是受拉區。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拉力主要由鋼筋承擔,而且與鋼筋在截面中的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要優先保證受拉區鋼筋的位置。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當主次梁相交時,上部鋼筋,次梁的應放在主梁之上,這樣才能保證次梁的上部鋼筋充分發揮作用。
通過柱的為主梁。次梁為架在主樑上面的梁,看截面大小。一樣截面的看有沒有附加鋼筋,如吊筋或梁穿梁處箍筋是否加密(有的話是主梁)。
(3)次梁鋼筋無支座如何連接擴展閱讀:
主梁承擔整個建築物的結構安全的主要骨架,是滿足強度和穩定性要求的必須構件,它更側重強度要求。次梁則是為了滿足建築要求(如功能區劃分)及主梁、柱等的有效連接而設的次要骨架,它更側重構造要求。
主次梁是相對而言的,兩根梁,其中有一根的兩端支撐在柱或牆上,另一根的一端支撐在這根梁另一端在其他梁或牆柱上的,前者為主梁後者為次梁。
一般框架結構梁有框架主梁(KL)、框架次梁(L)、懸挑梁(XL)、連梁(LL)等,KL、XL一般直接支承在牆、柱等承重構件上,次梁較多的支承在KL上,也有支承在牆柱上的。
板和牆的鋼筋網片,另須在中間部分的相交點可相間隔交錯的扎牢,但要保證受力鋼筋不發生位移。雙向受力鋼筋網片,須全部扎牢;梁和柱的鋼筋,除了設計有要求外,箍筋應於受力筋垂直設置。
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樑或墊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❹ 建築中梁鋼筋的搭接方法及搭接區域
一般上部通長筋在距支座1/3范圍內搭接, 底部通長筋在跨中1/3處搭接。
鋼筋綁扎搭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1.3倍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於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
同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搭接接頭面積面分率對梁、板、牆類構件不宜大於25%,對柱類構件不宜大於50%,綁扎搭接接頭中鋼筋的橫向凈距不應小於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25mm。
搭接區域主要有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笳的綁扎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段長度為1.3 倍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於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
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段內有連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
不同直徑鋼筋搭接時,需按較小鋼筋直徑計算搭接長度及接頭面積百分率。同一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同時,按較大直徑計算連接區段長度。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於50%。
並筋採用綁扎搭接連接時,應按每根單筋錯開搭接的方式連接。接頭百分率應桉同一連接區段內所有的單根鋼筋計算。並筋中鋼筋的搭接長度應桉單筋分別計算。
(4)次梁鋼筋無支座如何連接擴展閱讀:
鋼筋的搭接注意事項
1、鋼筋在安裝前,首先核對梁鋼筋的鋼號、直徑、形狀、尺寸和數量是否與料單、藍圖相符
2、梁鋼筋的綁扎應確保主筋、箍筋的綁紮根數及間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應按規范要求進行錯位焊接,焊接接長應大於10d,焊接位置應符合規范要求。
4、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
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樑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樑上部鋼鞘降低一個次樑上部主筋直徑的距離加以解決。
❺ 主、次梁主梁鋼筋的搭接位置問題
主樑上部鋼筋的搭接和你次梁有什麼關系?
主梁的鋼筋搭接是和主梁的支座情況、跨度大小等等有關,和有無次梁沒有關系的。
❻ 主、次梁鋼筋如何搭接
見:主、次梁節點鋼筋排布構造詳圖。
❼ 請問主梁和次梁搭接的時候次梁鋼筋又是怎樣搭接和錨固的呢如果次梁...
我來告訴你把!!!
梁縱筋的錨固,當需要彎錨的
時候是要滿足規范要求的平直段必須專大於等於0.4lae,彎勾部分15d。如果屬能直錨的話就直接滿足lae(lae是要查圖集才知道多少的)就行了。也就是說你上面說的2種都不對;這是端支座的錨固。中間支座的錨固比這個還簡單看下圖集就明白了!我太久沒看圖集也忘了!!
後面的問題你問的有點水分,柱子肯定是東西向梁的支座,同時懸挑梁也是柱子的支座。只不過是力的傳遞過程而已。。。。
❽ 請問主梁和次梁搭接的時候次梁鋼筋又是怎樣搭接和錨固的呢如果次梁...
上部鋼筋與框架梁計算類似,下部鋼筋錨入支座內12倍D。
❾ 次梁和主梁鋼筋如何布置
其一是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上,這樣,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次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其二為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下(特別註明:應經設計確認後採用),這樣,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主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對於下部鋼筋,當平面交叉梁底標高相同時,有兩種做法:
其一是將一方向的梁下部縱筋在支座處自然彎起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梁下部縱筋保護層厚度不變;在自然彎起位置沿梁縱向設置附加鋼筋;
其二是將一方向梁下部縱筋整體上移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需經設計確認),梁下部保護層加厚,增加厚度為另一方向梁下部第一排縱筋直徑。標准同時註明:對於同一根梁,其上下縱筋躲讓不應同時進行;當無法避免時,應由設計方對該梁按實際截面有效高度進行復核計算。
❿ 魯班鋼筋單梁沒有支座,怎樣設置
在「梁來跨中」對話框中,把兩端源支座的寬度設置為「0」便可。 在直形框架梁里計算,如有一單跨梁,左右支座為6B22 4/2,架立筋4B18,底筋為4B22,截面300*700,箍筋A10@100/200(4吊筋處輸入1+1(因為有兩條次梁,其附加箍筋為每邊3個)。在箍筋設置里選擇了:四肢箍(一大一小),計算結果是,梁箍筋大箍為270*670,小箍為118*670。次梁附加箍卻大小箍都是270*670,是不是次梁附加箍不能計算一大一小的箍筋?),如果按照你上面的條件,軟體做出來的結果,是沒有問題的。梁的主要箍筋,一種是270*670,另一種是118*670,個數相等。另外就是附加箍筋分別為12個。兩種尺寸與上面的同。按照你上面所述,應如此輸入:在集中標注處輸入為上部通長筋為2B22,下部通長筋為4B22,在原位標注處:左支座輸入:6B22 4/2,右支座同左。架立筋處輸入4B18,下部輸入4B22。在吊筋處輸入為1+1,結果沒有問題的。至於箍筋的設置,你要在「梁構件屬性」對話框中,點擊「箍筋設置」,在系統彈出的「箍筋類型設置」對話框中,將箍筋類型改為「四肢箍一大一小」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