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筋錨固長度怎麼算
筋錨固長度演算法如下:
錨固長度的計算公式是l=a×(F1÷f2)×d。
錨固長度其實指的就是受力鋼筋伸入梁、板、柱、牆這些結構當中的長度,公式當中a指的是鋼筋的形狀,f1指的是鋼筋的強度,f2指的是混凝土的強度,d指的是鋼筋的直徑,只要能夠知道這幾個數據的數值,就能夠很快的計算出錨固的長度。
Ⅱ 鋼筋錨固長度怎麼算
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公式是l=a×(F1÷f2)×d。
在這個公式當中:a指的是鋼筋外形的系數,如果說鋼筋外形比較光滑,那麼系數為0.16,要是屬於帶勒鋼筋,那麼系數是0.14;f1指的是鋼筋的抗拉強度;f2指的是混凝土的抗拉強度;d指的是鋼筋的直徑。
什麼是鋼筋錨固長度?
指的就是連或者是住等等一些房屋構建的受力總長度,這裡麵包括了直線的部分和彎折的部分,所以在計算的時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數據全部整理清楚,之後再相乘。
鋼筋錨固是如何規定
鋼筋錨固件的長度是根據建築抗震規范進行規定的,在計算時需要考慮混凝土的結構以及具體的尺寸,同時還要考慮到一些破損的情況。
鋼筋分類有哪些?
1、通長筋。
2、貫通筋。
3、架立筋。
4、構造筋。
5、分布筋。
6、負筋。
7、彎起筋。
8、箍筋。
Ⅲ 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錨固長度35d如何計算
35d,其中d是指鋼筋的直徑,用35乘以d就可以了,從柱的截面尺寸內邊算。
混凝土結構設計使用一個計算公式來計算錨固長度,這個公式內含有一項「鋼筋外形系數」,對光面鋼筋、帶肋鋼筋、刻痕鋼絲、螺旋肋鋼絲、鋼絞絲等不同類型的鋼筋規定了不同的系數。
再以鋼筋的錨固形式、錨固區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計算面積與實際配筋面積的比值等等因素,對計算的錨固長度進行修正,可以得到鋼筋錨固長度。這樣計算的結果雖然比較精確,但卻因得出的數據太多,一般不採用。
鋼筋混凝土中的受力筋含量通常很少,從占構件截面面積的1%(多見於梁板)至 6%(多見於柱)不等。鋼筋的截面為圓型。在美國從0.25至1英尺,每級1/8英尺遞增;在歐洲從8至30毫米,每級2毫米遞增;在中國大陸從3至40毫米,共分為19等。在美國,根據鋼筋中含碳量,分成40鋼與60鋼兩種。
後者含碳量更高,且強度和剛度較高,但難於彎曲。在腐蝕環境中,電鍍、外塗環氧樹脂、和不銹鋼材質的鋼筋亦有使用。
在潮濕與寒冷氣候條件下,鋼筋混凝土路面、橋梁、停車場等可能使用除冰鹽的結構則應使用環氧樹脂鋼筋或者其他復合材料混凝土,環氧樹脂鋼筋可以通過表面的淺綠色塗料輕松識別。
Ⅳ 鋼筋圖中錨固長度是什麼意思,d是表示倍數嗎.怎麼計算它的長度呢.
D代表鋼筋的直徑,例如直徑為12的鋼筋要求錨固的長度為34D就是說它的錨固長度為34*12=408毫米.
Ⅳ 鋼筋錨固長度怎麼算
鋼筋錨固長度計算
答: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LabE。因11G101系列1~3中,不必通過計算可查表取用。這樣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LabE排除(實質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在規范中也可計算的,因本題無「基本」兩字故排除)。
剩下:受拉鋼筋錨固長度La、抗震錨固長度LaE了。
受拉鋼筋錨固長度La(非抗震)如何用公式計算?
公式:La=ζaLab
式中:
La——受拉鋼筋錨固長度;
ζa——錨固長度修正系數,對普通鋼筋按本規范第8.3.2條規定的規定取用,
Lab——受拉鋼筋基本段讓御錨固長度Lab。
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LaE如何用公式計算?
公式:LaE=ζaELa
式中:
LaE——抗震錨固長度;
ζaE——縱向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修正系數,對一、二級抗震等級取1.15,對三級抗震等級取1.05,對四級抗震等級取1.00;滑高
La——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真的要鋼筋錨固長度計算。突出一個「算」字,最好用例題。空了試試。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
8.3鋼筋的錨固
8.3.1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受拉鋼筋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基本錨固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普通鋼筋
Lab=α×(ƒy/ƒt)×d
(8.3.1-1)
式中:
Lab—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
ƒy—普通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HPB300級鋼筋為270N
/mm
²,
HRB335
、HRBF335級鋼筋為300N
/mm
²,
HRB400
、
HRBF400、RRB400級鋼筋為360N
/mm
²,
HRB500
、
HRBF500級鋼筋為435N
/mm
²。
ƒ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
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於C60時,按C60取值。
混凝土強度等級:
C15為0.91N
/mm
²,
C20為1.10
N
/mm
²,
C25為1.27
N
/mm
²,
C30為1.43
N
/mm
²,
C35為1.57
N
/mm
²,
C40為1.71
N
/mm
²,
C45為1.80
N
/mm
²,
C50為1.89
N
/mm
²,
C55為1.96
N
/mm
²,
≥
C60時取2.04N
/mm
²。
α—錨固鋼筋外系數,光面鋼筋為0.16,帶肋鋼筋為0.14;
d—錨固鋼筋的直徑。
【例】:鋼筋種類:HRB335,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求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
解:鋼筋種類:HRB335,是帶肋鋼筋,鋼筋外系數α為0.14,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ƒy為300N
/mm
²,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ƒt為1.10
N
/mm
²。
代入公式:Lab=α׃y/ƒt×d=0.14×300
/1.10×d=38.18d=38d。
答:
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38d。與11G101—握岩1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LabE表中:鋼筋種類:HRB335,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抗震等級:為非抗震的(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等於38d相同。瀏覽器出毛病了!好了再完善。
Ⅵ 鋼筋錨固長度15d從哪算
從進入部分開始算。鋼筋錨塵罩固有直錨和彎錨兩種。從鋼筋伸進去開始計算的是直錨,而從彎鉤開始掘鉛計算的是彎錨,不管是直錨還派散鬧是彎錨,都是從進入部分開始計算。鋼筋錨固15d實際上是一種鋼筋配料,d是鋼筋的直徑,15d的使用頻率最高,國家強制性規定,如果梁鋼筋不滿足直錨的要求,必須使用15d的長度,舉例:如果是10厘米的鋼筋15d,它的計算就是15厘米。
Ⅶ 鋼筋錨固長度40d怎麼算,d是12,結果是多長
12m長
錨固分為直錨和彎錨兩種:直錨是大於等於Lae、HC加5D兩個取其較大值,彎錨是不能滿足直錨的情況下選擇,大於等於0.4Lae且伸至柱縱筋內側加彎錨15D就可以了。
不過以40D為例的話,就是40乘以它的直徑,就等於直線的錨固長度。當然是根據不同的大小乘以它D的直徑。
對光面鋼筋、帶肋鋼筋、刻痕鋼絲、螺旋肋鋼絲、鋼絞絲等不同類型的鋼筋規定了不同的系數。再以鋼筋的錨固形式、錨固區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計算面積與實際配筋面積的比值等等因素。
對計算的錨固長度進行修正,可以得到鋼筋錨固長度。這樣計算的結果雖然比較精確,但卻因得出的數據太多,一般不採用。
Ⅷ 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怎麼算
鋼筋的錨固長度公式:Lab=a×(fy/ft)xd式中:Lab為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a為錨固鋼筋的外形系數。光圓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fy為錨固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t為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d為鋼筋的直徑。
鋼筋錨固: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對鋼筋的粘接、握裹的力度。
鋼筋的錨固長度一般指梁、板、柱等構件的受力鋼筋伸入支座或基礎中的總長度,可以直線錨固和彎折錨固。彎折錨固長度包括直線段和彎折段。
錨固長度符號:
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
受拉鋼筋抗震時的基本錨固長度:Labe。
受拉鋼筋錨固長度:La。
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Lae。
與鋼筋錨固長度有關因素:1、建築抗震等級;2、砼強度等級;3、鋼筋直徑;4、鋼筋級別和種類;5、鋼筋所在部位;6、混凝土等級。
22G101-1圖集第2-2、2-3頁,給出了錨固長度和鋼筋的倍數。查出倍數根據相應條件算出長度。
Ⅸ 怎樣計算鋼筋的錨固長度
鋼筋的錨固長度指梁、板、柱等構件的受力鋼筋伸入支座或基礎中的總長度,包括直線及彎折部份,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規定: 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1/f2)×d。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規定,混凝土結構構件應合理地選擇尺寸,配置縱向受力鋼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壞先於彎曲破壞,混凝土的壓潰先於鋼筋的屈服,鋼筋的錨固粘結破壞先於構件破壞。
(9)鋼筋錨固d怎麼算擴展閱讀
受力鋼筋依靠其表面與混凝土的粘接作用或端部構造的擠壓作用而達到設計承受應力所需要的長度。彎折錨固長度包括直線段和彎折段。錨固長度對於建築來說至關重要,甚至關繫到整個工程施工的成功與否。
無柱帽柱上板帶的板底鋼筋,宜在距柱面為2倍縱筋錨固長度以外搭接鋼筋,端部宜有垂直於板面的彎鉤。底部框架抗震牆房屋樑的主筋和腰筋,應按受拉鋼筋的要求錨固在柱內,且支座上部的縱向鋼筋在柱內的錨固長度,應符合鋼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關要求了。
Ⅹ 鋼筋要彎錨多少倍d是怎麼算的
鋼筋的錨固分為直接錨固、機械錨固和焊接錨固三種方式,鋼筋的彎錨屬於回鋼筋的機械錨固答,它的錨固長度包括彎鉤和平直段的長度。
它的一般計算公式是la=a×(fy/ft)×d,
其中la是鋼筋的錨固長度(mm);
a是鋼筋的外形系數,當為光圓鋼筋時,
a取0.16,當為帶肋鋼筋時,a取0.14,當為冷軋帶肋鋼筋時,a取0.13;
fy為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t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d為鋼筋的直徑(mm);fy和ft都可以在03G101中查到,
另外,滿足以上公式之後,還必須滿足03G101中抗震與非抗震受拉鋼筋最小錨固長度的要求,並且任何時候錨固長度都不小於2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