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15平方滿堂基礎鋼筋要多少噸
題目沒有鋼筋間距,也不知道是單層還是雙層鋼筋,按間距200,雙層鋼筋計算如下:(10*5+11.5*5)*2*1.58=963.8kg
❷ 造價鋼筋施工工程量計算規則知識
造價鋼筋施工工程量計算規則知識
工程造價專業是在工程管理專業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新的專業,每個工程從開工到竣工都要求有預算員全程參與,開工的預算、工程進度拔款及竣工結算的工作都要求預算員進行預算。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造價鋼筋施工工程量計算規則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梁的鋼筋計算規則及公式
1、單跨梁鋼筋的計算公式
直鋼筋凈長=L-2C;彎起鋼筋凈長=L-2C+2×0.414(0.268或0.577)×彎起高度;彎起鋼筋兩端帶直鉤凈長=L-2C+2×0.414(0.268或0.577)×彎起高度+2×(梁高-保護層厚度×2);
2、多跨梁鋼筋的計算公式
(1)首跨鋼筋的計算:上部貫通筋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端支座負筋長度=設計構造長度+端支座錨固值;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2)中間跨鋼筋的計算: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兩邊跨設計構造長度+中間支座值;
(3)箍筋: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 d)×2+(梁高-2×保護層+2 d)×2+14 d或24 d
箍筋根數=(梁凈長-100MM)/設計間距+1,加密區另計。
(4)腰筋、拉筋、吊筋應按構造要求計算其長度。
二、現澆板鋼筋的計算方法與公式
現澆板筋主要有:受力筋(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分布筋、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1)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根數=(板凈長-100MM)/布筋間距+1
(2)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3)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4)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
三、混凝土墊層工程量計算規則及公式:
1、條形基礎砼墊層計算公式
外牆條基砼墊層體積=外牆條形基礎砼墊層的中心線長度×砼墊層的截面積
內牆條基砼墊層體積=內牆條形基礎砼墊層的凈長線長度×砼墊層的截面積
2、整板基礎、獨立基礎墊層的體積
墊層體積=墊層面積×墊層厚度
四、混凝土基礎工程量計算規則及公式
1、條形基礎工程量計算及公式
外牆條形基礎的工程量=外牆條形基礎中心線的長度×條形基礎的截面積
內牆條形基礎的工程梁=內牆條形基礎凈長線的長度×條形基礎的'截面積
注意:凈長線的計算應砼條形基礎按垂直面和斜面分層凈長線計算
2、滿堂基礎工程量計算及公式
滿堂基礎工程量=滿堂基礎底面積×滿堂基礎底板垂直部分厚度+上部稜台體積
3、獨立基礎(砼獨立基礎與柱在基礎上表面分界)
(1)矩形基礎: V=長×寬×高
(2)階梯形基礎: V=∑各階(長×寬×高)
(3)截頭方錐形基礎: V=V1+V2=1/6h1 ×[A×B+(A+a)(B+b)+a×b]+A×B×h2
其中V1——基礎上部稜台體積,V2——基礎下部長方體體積,h1——稜台高度,A、B——稜台底邊長寬,ab——稜台頂邊長寬,h2——基礎下部長方體高度
五、鋼筋混凝土梁工程量規則
1、梁的一般計算公式
梁的一般計算公式=梁的截面面積*梁的長度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計算。不扣除構件內鋼筋、預埋鐵件所佔體積,伸入牆內的梁頭、梁墊並入梁體積內。
2、梁長的取法
梁與柱連接時,梁長算至柱側面,主梁與次梁連接時,次梁長算至主梁側面。
3、地圈樑工程量
外牆地圈樑的工程量=外牆地圈樑中心線的長度×地圈樑的截面積
內牆地圈樑的工程梁=內牆地圈樑凈長線的長度×地圈樑的截面積
4、基礎梁的體積
計算方法:基礎梁的體積=梁的凈長×梁的凈高
六、鋼筋混凝土板的工程量計算
1、一般現澆板計算方法
現澆混凝土板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計算。不扣除構件內鋼筋、預埋鐵件及單個面積0.3m2以內的孔洞所佔體積。計算公式——V=板長×板寬×板厚
2、有梁板系指主梁(次梁)與板現澆成一體
其工程量按梁板體積和計算有梁板(包括主、次梁與板)按梁、板體積之和計算
3、無梁板系指不帶梁直接用柱帽支撐的板
其體積按板與柱帽體積和計算
4、平板指無柱、梁而直接由牆支撐的板
其工程量按板實體積計算。
七、現澆砼牆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及公式
現澆框架結構的剪力牆計算方法
按圖示尺寸以m3計算。應扣除門窗洞口及0.3m2以外孔洞所佔體積。
計算公式:V=牆長×牆高×牆厚-0.3m2以外的門窗洞口面積×牆厚
式中:牆長——外牆按L中,內牆按L內(有柱者均算至柱側);
牆高——自基礎上表面算至牆頂。牆厚——按圖紙規定。
;❸ 建築工程裡面鋼筋量怎麼計算
鋼筋直徑的平方乘以0.617得到米的重量。
再用米數乘以重量就可以了。鋼筋理論內重量表
鋼筋容 Φ6 ;kg/m 0.222
鋼筋 Φ8 ;kg/m 0.3950
鋼筋 Φ10 ;kg/m 0.6169
鋼筋 Φ12 ;kg/m 0.8880
鋼筋 Φ14 ;kg/m 1.21
鋼筋 Φ16 ;kg/m 1.5800
鋼筋 Φ18 ;kg/m 2
鋼筋 Φ20 ;kg/m 2.4700
鋼筋 Φ22 ;kg/m 2.98
鋼筋 Φ25 ;kg/m 3.8500
鋼筋 Φ28 ;kg/m 4.8300
鋼筋 Φ32 ;kg/m 6.3100
鋼筋 Φ36 ;kg/m 7.9900
鋼筋 Φ40 ;kg/m 9.8700
鋼筋 Φ50 ;kg/m 15.42 謝謝!記得給好評哦
❹ 滿堂基礎板面附加鋼筋長度怎麼計算,如圖
筏板的麵筋伸入梁內5d且過梁中線,這是規定。對於本圖,梁寬/2必大於5d(5×16).所以,圖上16@200的鋼筋下料長度就是圖注尺寸6200mm。
❺ 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工程量如何計算
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工程量計算方法:根據基礎配筋圖紙、所採用的圖集、分布計算,也可以利用配筋軟體計算,根據工程基礎配筋預算單計算。
一、區分計算規則
1、根據現澆、預制構件分別進行計算,並考慮鋼種和規格,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質量計算工程量,單位為噸。
2、計算時須考慮鋼筋塔接長度,如未規定塔接長度,則已包括在鋼筋損耗率之內注意不再單獨計算塔接長度。
3、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按個進行計算。
二、預應力筋計算要求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須另行計算。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長度增加0. 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共增加0.3m計算。
2、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自錨時應將長度增加0. 35m。
3、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時,如孔道長不超過20m,則計算時增加鋼筋長度1m;如超過20m,則長度增加1.8m;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應將計算長度增加0. 35m。
三、彎鉤長度
1、Ⅰ級鋼筋末端設置大於90°彎鉤時,圓弧彎曲直徑應大於2.5倍鋼筋直徑,平直部分長度不小於3倍鋼筋直徑。
2、HRRB335級與HRB400級鋼筋彎弧內徑不小於4倍鋼筋直徑。
3、考慮彎起增加值,通過鋼筋斜長與水平投影的差值進行計算。
四、箍筋長度
1、使用Ⅰ級鋼筋或低碳鋼絲製作的箍筋,其彎鉤彎曲直徑不應大於受力筋直徑,且不應小於2.5倍箍筋直徑。
2、對於有抗震要求的結構構件,其彎鉤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於10倍箍筋直徑,計算時可按構件斷面外周長加上增減值取值。
五、錨固修正
1、HRB335、HRB400及RRB400級鋼筋直徑大於25mm時,應將其錨固長度乘以修正系數1.1;如有環氧樹脂塗層,則乘以1.25。
2、如錨固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於鋼筋直徑3倍且設置箍筋時,修正系數可以取0.8,但須檢驗錨固長度是否小於250mm,並檢驗縱向受壓筋錨固長度不小於受拉筋錨固長度的0.7倍。
(5)滿堂基礎的燈鋼筋量怎麼算擴展閱讀:
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一、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制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二、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三、先張法預應力鋼筋,按構件外形尺寸計算長度,後張法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並區別不同的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的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另行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0.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0.3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硅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0.35m計算。
5、低合金鋼筋或鋼絞線採用JM,XM,QM型錨具孔道長度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度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計算。
6、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孔道長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在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
7、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預應力鋼絲長度增加0.35m計算。
❻ 鋼筋工程量怎麼算
一、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制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3、先張法預應力鋼筋,按構件外形尺寸計算長度,後張法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並區別不同的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的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另行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0. 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0.3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硅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0. 35m計算。
(5)低合金鋼筋或鋼絞線採用JM, XM, QM型錨具孔道長度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度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計算。
(6)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孔道長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在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
(7)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預應力鋼絲長度增加0. 35m計算。
二、各類鋼筋計算長度的確定
鋼筋長度=構件圖示尺寸-保護層總厚度+兩端彎鉤長度+(圖紙註明的搭接長度、彎起鋼筋斜長的增加值)
式中保護層厚度、鋼筋彎鉤長度、鋼筋搭接長度、彎起鋼筋斜長的增加值以及各種類型鋼筋設計長度的計算公式見以下:
1、鋼筋的砼保護層厚度
(1)受力鋼筋的砼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並應符合下表的要求。
(2)處於室內正常環境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砼強度等級不低於C20且施工質量有可靠保證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規定減少5mm,但預制構件中的預應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處於露天或室內高濕度環境的預制構件,當表面另作水泥砂漿抹面且有質量可靠保證措施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室內正常環境中的構件的保護層厚度數值採用。
(3)鋼筋砼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一般為10mm;預制的肋形板,其主肋的
❼ 基礎的鋼筋用量應該怎麼算
【例】如圖所示,求帶形混凝土基礎鋼筋用量並套用定額及清單。
❽ 鋼筋算量怎麼算
鋼筋算量方法(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
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❾ 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