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梁鋼筋計算如何確定排數
1 當彎矩很大復時,按單筋矩形截面計制算所得的ξ大於ξb時,而梁截面尺寸又受到限制,混凝土的等級又不能提高時
2 在不同荷載組合情況下嗎,梁截面承受異號彎矩
在這兩種情況下 才用雙排
採用雙排鋼筋時,利用縱向受壓鋼筋來協助混凝土承受壓力是不經濟的,所以在設計時盡量採用單筋矩形截面梁
『貳』 梁抗剪承載能力設計中彎起鋼筋的間距有要求嗎怎麼有的是彎起三排每排一根,而有的是彎起兩排每排一根
這個問題很專業,這樣說吧:1。彎起筋的間距與其它主筋的間距要求是一樣的,必須大於砼的最大石子粒徑。2。彎起筋的根數是根據該梁的承載力、梁長度計算得出的剪力和彎矩,由此需要的彎起筋的根數,由於受梁的截面寬度限制,彎起筋設置一排或兩排,一根或兩根。第一排彎起筋下彎起點與第二排的上彎起點要保證重合。
『叄』 如果一根梁中的縱筋需作彎起,那麼梁的彎起點位置如何確定並解釋原因
《混規》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區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可設在按版正截面受彎承載權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前,但彎起鋼筋與梁中心線的交點應位於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外(圖9.2.8);同時彎起點與按計算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於h0/2。
當按計算需要設置彎起鋼筋時,從支座起前一排的彎起點至後一排的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於本規范表9.2.9中「V>0.7ftbh0+0.05Np0」時的箍筋最大間距。彎起鋼筋不得採用浮筋。
這里圖、表粘貼不上,建議自己去看看《混規》中的相應規定
『肆』 彎起鋼筋排數和根數
彎起鋼來筋的排數和根數有什源么區別?一根不就是一排嗎?書上沒圖,看定義看了好幾遍都不懂。大神幫幫忙,不甚感激!答:看下圖:你說的彎起鋼筋這圖中是②號筋,2¢16,你看1―1剖,一排是由2根③號、2根②號共4根組成。這不是四根一排嗎?其中二根是彎起鋼筋!
排數我再給你截張圖:排數是上下的關系,最左邊樑上部縱筋,從上往下數,是2排(它們之的間距,稱排距),梁下部縱筋,從下向下上數,是3排。從左向右數是毎排鋼筋中毎根的間距。
『伍』 彎起鋼筋彎起點計算方法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
梁中彎起鋼筋構造要求: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 在採用綁扎骨架的鋼筋混凝土梁中,當設置彎起鋼筋時,彎起鋼筋的彎終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其長度在受拉區不應小於20d,在受壓區不應小於10d;對光面鋼筋在末端應設置彎鉤。位於梁底層兩側的鋼筋不應彎起。
彎起鋼筋彎起點作用:
彎起鋼筋的作用:彎起鋼筋在跨中附近和縱向受拉鋼筋一樣可以承擔正彎矩;在支座附近彎起後,其彎起段可以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產生的主拉應力;彎起後的水平段有時還可以承受支座處的負彎矩。
彎起鋼筋的數量、位置由計算確定,鋼筋彎起的順序一般是先內層後外層、先內側後外側,彎起鋼筋與梁軸線的夾角(稱彎起角)一般是45°;當梁高h〉800mm時,彎起角為60°。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部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陸』 怎樣確定彎起鋼筋的順序
從離支座(柱)邊50mm開始往下彎折,按要求的角度前進到達圖紙要求的位置(底筋上排或下排),再彎折回水平。
『柒』 怎樣確定彎起鋼筋位置
彎起鋼筋得根據內力包絡圖來確定。假設跨中彎矩需要四根鋼筋來承擔,而距離支版座X米遠的權一個截面的彎矩只需要其中三根鋼筋來承擔,那麼多餘的那根鋼筋就可以彎起了。
彎起鋼筋在跨中附近和縱向受拉鋼筋一樣可以承擔正彎矩;在支座附近彎起後,其彎起段可以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產生的主拉應力;彎起後的水平段有時還可以承受支座處的負彎矩。
(7)如何確定主梁中鋼筋的彎起排數擴展閱讀:
彎起鋼筋的數量、位置由計算確定,鋼筋彎起的順序一般是先內層後外層、先內側後外側,彎起鋼筋與梁軸線的夾角(稱彎起角)一般是45°;當梁高h〉800mm時,彎起角為60°。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部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梁中彎起鋼筋構造要求: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 在採用綁扎骨架的鋼筋混凝土梁中,當設置彎起鋼筋時,彎起鋼筋的彎終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其長度在受拉區不應小於20d,在受壓區不應小於10d;對光面鋼筋在末端應設置彎鉤。位於梁底層兩側的鋼筋不應彎起。
『捌』 大梁里彎起鋼筋的彎折點怎麼計算
靠近支座邊的彎起點,離支座邊50mm。
鋼筋的彎起點的位置:
梁中的鋼筋有縱向受力鋼筋、彎起鋼筋、箍筋和架立鋼筋等。彎起鋼筋的數量、位置由計算確定,一般由縱向受力鋼筋彎起而成,當縱向受力鋼筋較少,不足以彎起時,也可設置單獨的彎起鋼筋。彎起鋼筋的作用是:其彎起段用來承受彎矩和剪力產生的主拉應力;彎起後的水平段可承受支座處的負彎矩。
彎起鋼筋的彎起角度:當梁高h < 600 mm 時,採用45°;當梁高h≥ 600 mm
時,採用60°。彎起點的位置一般在靠近梁端1/4L處。
『玖』 現澆樓蓋中主梁縱向受力鋼筋的彎起點和截斷點的位置,怎麼確定
彎起鋼筋的作用:彎起鋼筋在跨中附近和縱向受拉鋼筋一樣可以承版擔正彎矩;權在支座附近彎起後,其彎起段可以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產生的主拉應力;彎起後的水平段有時還可以承受支座處的負彎矩。
彎起鋼筋的數量、位置由計算確定,鋼筋彎起的順序一般是先內層後外層、先內側後外側,彎起鋼筋與梁軸線的夾角(稱彎起角)一般是45°;當梁高h〉800mm時,彎起角為60°。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部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拾』 梁鋼筋的排數如何定義
1、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φ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為φ8,間距為200,雙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間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150,雙肢箍。 2、 樑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時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2, 下部鋼筋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鋼筋為2φ12, 下部鋼筋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4Φ25, 下部鋼筋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5, 下部鋼筋為5Φ25。 3、 樑上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樑上支座處) ⑴ 2Φ20 表示兩根Φ20的鋼筋,通長布置,用於雙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為通長,4φ12架立筋,用於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鋼筋上排為4Φ25,下排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鋼筋,兩根在角部,兩根在中部,均勻布置。 4、 梁腰中鋼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兩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兩根Φ18。 5、 梁下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內。 ⑵ 6Φ25 2/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兩排筋,上排筋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長布置。 6、 標注示例: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斷面寬300,高700。 Y500×250 表示梁下加腋,寬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鋼筋。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 -0.100 表示樑上皮標高。註:箍筋的肢數是看梁同一截面內在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數。小截面梁因寬度較小,相應產生的梁內剪力較小,採用單肢箍即可,類似於一個S鉤。像一般的單個封閉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兩根鋼筋,屬於雙肢箍。再如,截面寬較大的同一截面採用兩個封閉箍並相互錯開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鋼筋,屬於四肢箍。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