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於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一般應能滿足什麼要求
用於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一般應能滿足:重量偏差、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力、伸長率、彎曲性能要求。
對於鋼筋伸長率,牌號帶E的鋼筋必須檢驗最大力下總伸長率。
B. 鋼筋混凝土用鋼要求
混凝土來用鋼筋的要求:源
應按國家現行標准《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1499.3;《冷軋帶肋鋼筋》JG190;GB13788《高延性冷軋帶肋鋼筋》;YB/T4620《冷軋帶扭鋼筋》;JG190及《冷軋帶肋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5;《冷軋帶扭綱筋混凝土構技術規程》JGJ115;《冷拔低碳鋼絲應用技術規程》JGJ19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彎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檢驗,檢驗結果必須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對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
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應採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
HRBF400E 或 HRBF500E 鋼筋。對預埋的吊鉤、釣環等,應採用強度等級不高於HPB300級的熱軋光圓鋼筋。
C. 鋼筋混凝土構件對鋼筋性能有哪些要求
鋼筋混凝土構件對鋼筋性能的要求:
1.強度
所謂強度是指鋼筋的屈服強度及極限強度。鋼筋的屈服強度是設計計算時的主要依據(無明顯流幅的鋼筋由它的條件屈服點強度確定)。改變鋼材的化學成分,採用高強度鋼筋可以節約鋼材,取得較好的經濟效果。應考慮鋼筋有適宜的強屈比(極限強度與屈服強度的比值),保證結構在達到設計強度後有一定的強度儲備,同時應滿足專門規程的規定。
2.塑性
要求鋼材在斷裂前應有足夠的變形(伸長率)以保證構件和結構的延性,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給人們以將要破壞的報警信號,從而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另外,還要保證鋼筋冷彎的要求,通過檢驗鋼材承受彎曲變形能力的試驗以間接反映鋼筋的塑性性能。
3.可焊性
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要求鋼筋焊接後不產生裂紋及過大的變形,保證焊接後的接頭性能良好。盡量減小焊接處的殘余應力和應力集中。
4.溫度要求
鋼材在高溫下,性能會大大降低,對常用的鋼筋類型,熱軋鋼筋的耐火性最好,冷軋鋼筋次之,預應力鋼筋最差。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注意施工工藝中高溫對各類鋼筋的影響,同時注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對構件耐火極限的要求。在寒冷地區,為了防止鋼筋發生脆性破壞,對鋼筋的低溫性能也應有一定的要求
5.與混凝土的粘結力(或稱握裹力)
為了保證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有效性,兩者之間必須有足夠的粘結力,鋼筋表面的形狀對粘結力有重要的影響。同時要保證鋼筋的錨固措施和錨固長度和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另外針對不同的存在條件對鋼筋還應有具體的要求。
D. 鋼筋混凝土板的受力筋配筋有何構造要求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除按計算配置縱向受力鋼筋外,還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簡稱《混凝土規范》)的規定配置必要的構造鋼筋和分布鋼筋。合理配置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筋和分布鋼筋,不僅有利於保證樓(屋)面板的正常使用,也有利於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筋主要是指:1)板簡支邊的上部構造負筋;2)單向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沿梁方向布置的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負筋;3)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合理布置構造鋼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規范》的要求限制構造鋼筋的最小直徑、最大間距,保證構造鋼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積。比如上述第1,2
項的板上部構造負筋,按規范要求,其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面積的三分之一。筆者認為,此構造負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否則,當板的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小於0.45%時,會出現板支座上部構造負筋的截面面積反而小於分布鋼筋面積的不合理現象。對「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1)不論受力鋼筋和構造鋼筋是否採用同一強度等級的鋼筋,一律將受力鋼筋面積除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2)當受力鋼筋的強度等級高於構造鋼筋時,將受力鋼筋的面積換算成與構造鋼筋強度等級相同的鋼筋的面積,然後除以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顯然,後一種構造鋼筋的配筋方法較合理。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按規范要求其間距為150~200mm,縱橫兩個方向的最少配筋面積不宜小於板截面面積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表面配置。已配置鋼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縱橫兩個方向配筋率均不小於0.1%,可不配置溫度、收縮鋼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溫度、收縮鋼筋應與已配的鋼筋按受拉要求搭接。鋼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鋼筋,主要是指:1)單向板(兩對邊支承板,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底面處垂直於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2)垂直於板支座上部負筋的分布鋼筋;3)2<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宜按雙向板計算配筋;當按單向板計算配筋時垂直於板底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長短邊之比<2
的板應按雙向板計算配筋。當鋼筋混凝土板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的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小於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當地下室外牆按單向板(以樓板和基礎底板為支承點的單跨、雙跨或多跨板)計算牆的豎向受力鋼筋配筋時,除牆的豎向受力鋼筋應滿足計算和最小配筋要求外,牆的水平分布筋也應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要求,而且牆的水平分布筋的強度等級應與牆的豎向受力鋼筋相同。板的分布鋼筋和支座構造負筋如圖1
所示。圖
1
板支座構造負筋及分布鋼筋配筋示意應當指出,對於普通梁板類受彎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採用C20~C35,不宜過高;當板的受力鋼筋選用HRB335
級鋼筋或HRB400
級鋼筋時,可以獲得比選用HPB235
級鋼筋更好的性價比,因而也更經濟。註:兩對邊支承板稱為單向板;長短邊之比等於和大於3
的四邊支承板,工程上通常按單向板設計計算。
E. 混凝土結構對鋼筋性能有哪些要求
1.鋼筋復的強度高:採用高強度的鋼筋制,可節約鋼材,提高經濟效益。尤其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可以充分發揮高強度鋼筋的優勢。限制使用並逐步淘汰強度較低、延性較差的鋼筋,是今後混凝土結構的發展方向。
2.鋼筋的塑性好:要求鋼筋有一定的塑性是為了使鋼筋在斷裂前產生較大的塑性變形,構件破壞前有明顯的預兆,避免突然的脆性破壞所帶來的危害。同時,要保證鋼筋有良好的冷彎性能。
3.較好的焊接性能:要求鋼筋具有較好的可焊性,鋼筋焊接後不產生裂紋及過大的變形。
4.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具有良好的粘結力: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必須有足夠的粘結力,它是鋼筋與混凝土能共同工作的基礎,鋼筋的表面形狀是影響粘結力的重要因素。
F. 鋼筋混凝土結構對鋼筋的性能有哪些要求
鋼筋混凝土結構對鋼筋性能的要求:
1.強度
所謂強度是指鋼筋的屈服強度及極限強度。鋼筋的屈服強度是設計計算時的主要依據(無明顯流幅的鋼筋由它的條件屈服點強度確定)。改變鋼材的化學成分,採用高強度鋼筋可以節約鋼材,取得較好的經濟效果。應考慮鋼筋有適宜的強屈比(極限強度與屈服強度的比值),保證結構在達到設計強度後有一定的強度儲備,同時應滿足專門規程的規定。
2.塑性
要求鋼材在斷裂前應有足夠的變形(伸長率)以保證構件和結構的延性,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給人們以將要破壞的報警信號,從而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另外,還要保證鋼筋冷彎的要求,通過檢驗鋼材承受彎曲變形能力的試驗以間接反映鋼筋的塑性性能。
3.可焊性
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要求鋼筋焊接後不產生裂紋及過大的變形,保證焊接後的接頭性能良好。盡量減小焊接處的殘余應力和應力集中。
4.溫度要求
鋼材在高溫下,性能會大大降低,對常用的鋼筋類型,熱軋鋼筋的耐火性最好,冷軋鋼筋次之,預應力鋼筋最差。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注意施工工藝中高溫對各類鋼筋的影響,同時注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對構件耐火極限的要求。在寒冷地區,為了防止鋼筋發生脆性破壞,對鋼筋的低溫性能也應有一定的要求
5.與混凝土的粘結力(或稱握裹力)
為了保證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有效性,兩者之間必須有足夠的粘結力,鋼筋表面的形狀對粘結力有重要的影響。同時要保證鋼筋的錨固措施和錨固長度和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另外針對不同的存在條件對鋼筋還應有具體的要求。
G. 鋼筋混凝土結構對所用的鋼筋有哪些要求
這要求很簡單,復不需要你對鋼筋制材質的各種性能指標一個 一個提出要求。
只要是符合現行規范規定的普通混凝土用的熱軋低碳結構鋼的鋼筋,合格品就行;見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表4.2.2-1
對於對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
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應採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
HRBF400E 或 HRBF50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