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確定及配筋的計算步驟
梁的寬度取1/2~1/3
梁高
,寬度不大於支撐柱在該方向的寬度。
================
1.初步估算,不可能非常精確,還得後期仔細驗算。
通常梁高取跨度的1/8~1/14。
很多時候梁要托住上面多層的牆和板或板荷載比較大(底框比較典型),這時候單靠跨度來算很難接近正確值,比如有的跨度只有3米,托一層的
牆板
,梁高只要350,而有的3米跨卻要托五層牆板,那麼梁高就要達到700。一般大概算下該梁承重上面多少牆板重,然後求出
彎矩
,翻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圖表,通過彎矩直接查到需要多高多寬的梁,這樣得出的數據接近正確值。
很多有經驗的老工程師,憑經驗就可以估算得很正確,和正確值幾乎差不離了。
2.
經驗公式,在採用二級剛作為梁
縱向鋼筋
時,梁高/彎矩=4.2~4.6是最經濟的,如:梁彎矩為120KN/m則梁高=502~552是最省錢的,混凝土與鋼筋最省。本經驗公式是在C25造價為216元/方,二級鋼3200元/t下統計的,如
混凝土標號
高於C25則可以取靠近4.2的經驗值,如低於C25
可取靠近4.6的經驗值。
在設計中,可以照平時建模方法先建模計算一遍,再把
彎矩圖
提出來看看,以一個跨度內的最大彎矩為控制,參照上面的經驗公式進行一遍調整,這樣設計出來的梁會是最省的。注意不要發生
次梁
比
主梁
高的情況。
梁高的小幅度改變對梁線剛度改變很小,梁高調整後再計算的彎矩與第一次的彎矩差值很小,可以忽略。
最後,上述經驗公式不適用與一級或三級鋼作為梁
縱筋
的情況。
最後還要注意下,梁高的取值還受限於建築
凈空
要求等其他因素,要靈活處理。
計算配筋步驟大體有三步:
1、確定理想的受壓區相對高度.
2、確定混凝土截面尺寸.
3、確定鋼筋的截面積.
計算過程中要進行試算,直到選出合適的配筋.
㈡ 砼簡支梁怎麼計算配筋
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書
1 已知條件
梁截面寬度b=250mm,高度h=500mm,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緣距離a's=35mm,受拉鋼筋合力點到截面近邊緣距離as=35mm,計算跨度l0=30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25,縱向受拉鋼筋強度設計值fy=300Mpa,縱向受壓鋼筋強度設計值f'y=360Mpa,非抗震設計,設計截面位於框架梁梁中,截面設計彎矩M=120kN·m,截面下部受拉。
2 配筋計算
查混凝土規范表4.1.4可知
fc=11.9Mpa ft=1.27Mpa
由混凝土規范6.2.6條可知
α1=1.0 β1=0.8
由混凝土規范公式(6.2.1-5)可知混凝土極限壓應變
εcu=0.0033
由混凝土規范表4.2.5可得鋼筋彈性模量
Es=200000Mpa
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
ξb=0.550
截面有效高度
h0=h-a's=500-35=465mm
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
ρsmin=0.0020
受拉鋼筋最小配筋面積
Asmin=ρsminbh
=0.0020×250×500
=250mm2
混凝土能承受的最大彎矩
Mcmax=α1fcξbh0b(h0-0.5ξbh0)
=1.0×11.9×0.550×465×250×(465-0.5×0.550×465)
=257427440N·mm >M
由混凝土規范公式(6.2.10-1)可得
αs=M/α1/fc/b/h20
=120000000/1.0/11.9/250/4652
=0.19
截面相對受壓區高度
ξ=1-(1-2αs)0.5=1-(1-2×0.19)0.5=0.207
由混凝土規范公式(6.2.10-2)可得受拉鋼筋面積
As=(α1fcbξh0)/fy
=(1.0×11.9×250×0.21×465)/300
=959.73mm2
As>Asmin,取受拉鋼筋面積
As=959.73mm2
框架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書
1 已知條件
梁截面寬度b=250mm,高度h=500mm,縱向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緣距離as=35mm,計算跨度l0=3000mm,箍筋間距s=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25,箍筋設計強度fyv=270Mpa,非抗震設計,豎向剪力設計值V=100kN,求所需鋼筋面積。
2 配筋計算
查混凝土規范表4.1.4可知
fc=11.9Mpa ft=1.27Mpa
由混凝土規范6.3.1條可得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
βc=1.0
截面面積
A=bh
=250×500
=125000mm2
截面有效高度
h0=h-as=500-35=465mm
截面腹板高度
hw=h0=465mm
由混凝土規范6.3.1條可知截面允許的最大剪應力
τmax=0.25βcfc=0.25×1.0×11.9=2.99MPa
剪力產生的剪應力
τV=V/b/h0
=100000/250/465
=0.86MPa
剪應力τV<τmax,截面尺寸滿足條件。
由混凝土規范可知混凝土的抗剪承載力
Vc=0.7ftbh0
=0.7×1.27×250×465
=103422.98N
由混凝土規范6.3.13可知
V/b/h0=0.86MPa
Vc/b/h0=0.89MPa
則可不進行承載力計算,取
Asv=0
取箍筋最小配筋率
ρsvmin=0.0008
同一截面最小箍筋面積
Asvmin=ρsvminbs
=0.0008×250×100
=18.87mm2 >Asv
取箍筋面積
Asv=18.87mm2
㈢ 你好!鋼筋混泥土梁承重配筋怎樣計算
鋼筋混凝土梁的計算跨度=梁的凈跨度×1.05。
用鋼筋混凝土材料製成的梁。鋼筋混凝土梁既可作成專獨立梁屬,也可與鋼筋混凝土板組成整體的梁-板式樓蓋,或與鋼筋混凝土柱組成整體的單層或多層框架。鋼筋混凝土梁形式多種多樣,是房屋建築、橋梁建築等工程結構中最基本的承重構件,應用范圍極廣。
鋼筋混凝土梁按其截面形式,可分為矩形梁、T形梁、工字梁、槽形梁和箱形梁。按其施工方法,可分為現澆梁、預制梁和預制現澆疊合梁。按其配筋類型,可分為鋼筋混凝土梁和預應力混凝土梁。按其結構簡圖,可分為簡支梁、連續梁、懸臂梁、主梁和次梁等。
㈣ 鋼筋混凝土樑柱板的配筋具體怎麼計算
現澆
鋼筋混凝土
樓(屋)面板除按計算配置縱向
受力鋼筋
外,還應按《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0
-2002)(簡稱《
混凝土規范
》)的規定配置必要的構
造鋼筋和
分布鋼筋
。合理配置
鋼筋混凝土板
的構造鋼
筋和分布鋼筋,不僅有利於保證樓(屋)面板的正常
使用,也有利於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
鋼筋混凝土板的
構造鋼筋
主要是指:1)板簡支邊
的上部構造
負筋
;2)
單向板
的受力鋼筋與
梁平
行時
,
沿梁方向布置的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負筋;3)
控制板
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
合理布置構造鋼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規范》的
要求限制構造鋼筋的最小直徑、
最大間距
,保證構造
鋼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積。比如上述第1,2
項的板上部
構造負筋,按規范要求,其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
不宜大於200mm,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面積的
三分之一。筆者認為,此構造負筋的
配筋率
也不宜小
於該方向板
截面面積
的0.15%。否則,當板的受力鋼
筋的配筋率小於0.45%時,會出現板支座上部構造負
筋的截面面積反而小於分布鋼筋面積的不合理現象。
對「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
之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1)不論受力鋼筋和構造鋼
筋是否採用同一
強度等級
的鋼筋,一律將受力鋼筋面
積除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2)當受力鋼筋的強
度等級高於構造鋼筋時,將受力鋼筋的面積換算成與
構造鋼筋強度等級相同的鋼筋的面積,然後除以3
作
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顯然,後一種構造鋼筋的配
筋方法較合理。
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按規范要求
其間距為150~200mm,縱橫兩個方向的最少配筋面
積不宜小於板截面面積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
表面配置。已配置鋼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
縱橫兩個方向配筋率均不小於0.1%,可不配置溫度、
收縮鋼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溫度、收縮鋼筋
應與已配的鋼筋按受拉要求搭接。
鋼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鋼筋,主要是指:1)單向板
(兩
對邊
支承板,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底面
處垂直於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2)垂直於板支座上部
負筋的分布鋼筋;3)2<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
宜按
雙向板
計算配筋;當按單向板計算配筋時垂直於
板底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
長短邊之比<2
的板應按雙向板計算配筋。
當鋼筋混凝土板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
力方向
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
單位長度
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
受力鋼筋的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
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
小於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
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當地下室外牆按單向板(以樓板和基礎底板為支
承點的單跨、雙跨或多跨板)計算牆的豎向受力鋼筋
配筋時,除牆的豎向受力鋼筋應滿足計算和最小配筋
要求外,牆的水平分布筋也應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
率要求,而且牆的水平分布筋的強度等級應與牆的豎
向受力鋼筋相同。
板的分布鋼筋和支座構造負筋如圖1
所示。
圖
1
板支座構造負筋及分布鋼筋配筋示意
應當指出,對於普通梁板類受彎構件,混凝土強
度等級宜採用c20~c35,不宜過高;當板的受力鋼筋
選用hrb335
級鋼筋或hrb400
級鋼筋時,可以獲得
比選用hpb235
級鋼筋更好的性價比,因而也更經濟。
註:兩對邊支承板稱為單向板;長短邊之比等於和大
於3
的四邊支承板,工程上通常按單向板設計計算。
㈤ 梁的配筋率怎麼計算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版積之比(軸心受壓構權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計算公式:ρ=a(s)/bh(0)。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