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鋼筋算量的方法及公式
一般直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其他增加值;
彎起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斜長增加值+其他增加值;
封閉雙肢箍=(B+H)*2-8(c-d)+2*11.9d;
拉筋=b-2*(c-d)+11.9d*2;
另一個的邊寬度相當於1/3的構件斷面寬度:L=1/3b*2+(h-2c+2d)*2+11.9d*2;
兩個相套的箍筋為一邊寬相當於2/3的構件斷面寬度的兩個封閉單箍:L=(2/3b*2+(h-2c+2d)*2+11.9d*2);
箍筋肢數:
簡支梁肢數=(構件長-2倍保護層厚)/箍筋間距+1;
框架梁肢數=(梁凈長-2*0.05)/箍筋間距+1;
板的分布筋長=分布筋分段計算長度+2*(保護層厚+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負彎矩筋長=負彎矩筋水平段從牆邊伸入板內長度+支撐板的磚牆厚度-保護層厚+2*(h-2*c);
分布筋長度=板長-2*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2*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肢數=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分布筋長度+1;
(1)鋼筋圖形肢數怎麼算擴展閱讀:
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余熱處理鋼筋:熱軋後立即穿水,進行表面控製冷卻,然後利用芯部余熱自身完成回火處理所得的成品鋼筋。
帶肋鋼筋:表面通常帶有兩條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的鋼筋。
月牙肋鋼筋:橫肋的縱截面呈月牙形,且與縱肋不相交的鋼筋。
縱肋:平行於鋼筋軸線的均勻連續肋。
橫肋:與縱肋不平行的其他肋。
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與鋼筋的公稱橫截面積相等的圓的直徑。
帶肋鋼筋的相對肋面積:橫肋在與鋼筋軸線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與鋼筋公稱周長和橫肋間距的乘積之比。
施工中如需要鋼筋代換時,必須充分了解設計意圖和代換材料性能,嚴格遵守現行鋼筋砼設計規范的各種規定,並不得以等面積的高強度鋼筋代換低強度的鋼筋。凡重要部位的鋼筋代換,須徵得甲方、設計單位同意,並有書面通知時方可代換。
(1)鋼筋表面應潔凈,粘著的油污、泥土、浮銹使用前必須清理干凈,可結合冷拉工藝除銹。
(2)鋼筋調直,可用機械或人工調直。經調直後的鋼筋不得有局部彎曲、死彎、小波浪形,其表面傷痕不應使鋼筋截面減小5%。
(3)鋼筋切斷應根據鋼筋號、直徑、長度和數量,長短搭配,先斷長料後斷短料,盡量減少和縮短鋼筋短頭,以節約鋼材。
(4)鋼筋彎鉤或彎曲:
①鋼筋彎鉤。形式有三種,分別為半圓彎鉤、直彎鉤及斜彎鉤。鋼筋彎曲後,彎曲處內皮收縮、外皮延伸、軸線長度不變,彎曲處形成圓弧,彎起後尺寸大於下料尺寸,應考慮彎曲調整值。鋼筋彎心直徑為2.5d,平直部分為3d。鋼筋彎鉤增加長度的理論計算值:對轉半圓彎鉤為6.5d,對直彎鉤為3.5d,對斜彎鉤為4.9d。
②彎起鋼筋。中間部位彎折處的彎曲直徑D,不小於鋼筋直徑的5倍。
③箍筋。箍筋的末端應作彎鉤,彎鉤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箍筋調整,即為彎鉤增加長度和彎曲調整值兩項之差或和,根據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內包尺寸而定。
④鋼筋下料長度應根據構件尺寸、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彎曲調整值和彎鉤增加長度等規定綜合考慮。
a. 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
b.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彎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c.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內周長+箍筋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幫條焊接頭適用於焊接直徑10~40mm的HPB235、HRB335、HRB400鋼筋。鋼筋幫條焊宜採用雙面焊,不能進行雙面焊時,也可採用單面焊。幫條宜採用與主筋同級別或同直徑的鋼筋製作;如幫條級別與主筋相同時,幫條直徑可以比主筋直徑小一個規格;如幫條直徑與主筋相同時,幫條鋼筋級別可比主筋低一個級別。
鋼筋搭接焊接頭或幫條焊接頭的焊縫厚度h應不小於0.3倍主筋直徑;焊縫寬度b不應小於0.7倍主筋直徑。
對於直徑大於等於10mm的熱軋鋼筋,其接頭採用搭接,幫條電弧焊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焊接接頭當設計有要求時應採用雙面焊縫,無特殊要求時一般可採用單面焊縫。對於Ⅰ級鋼筋的搭接焊或幫條焊的焊縫總長度應不小於8d;對於Ⅱ、Ⅲ級鋼筋,其搭接焊或幫條焊的焊縫總長度應不小於10d,幫條焊時接頭兩邊的焊縫長度應相等。
2)幫條的總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列要求:當主筋為Ⅰ級鋼筋時,不應小於主筋截面面積的1.2倍;當主筋為Ⅱ、Ⅲ級鋼筋時,不應小於主筋截面面積的1.5倍。
為了便於施焊和使幫條與主筋的中心線在同一平面上。幫條宜採用與主筋同鋼號,同直徑的鋼筋製成,如幫條與主筋級別不同時,應按設計強度進行換算。幫條的長度應滿足相應的焊縫要求。
❷ 梁箍筋肢數怎麼確定 鋼筋肢數怎麼看
梁箍筋肢數在平法標注中的表示方法是♝8@100/200(2),括弧內的數字2就是代表雙肢箍。
小截面梁因寬度較小,相應產生的梁內剪力較小,採用單肢箍即可,類似於一個S鉤。像一般的單個封閉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兩根鋼筋,屬於雙肢箍。
再如,截面寬較大的同一截面採用兩個封閉箍並相互錯開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鋼筋,屬於四肢箍,以此類推。
四肢箍形式是大箍套小箍;盡管兩個雙肢箍交錯布置(等箍互套)曾經有過使用,但是大箍套小箍能夠更好地保證梁的整體性。
在03G101-1標准圖集中明確規定,復合箍筋應採用大箍套小箍,「應"就是「必須」的意思,盡管在11G101-1中沒有強調「大箍套小箍」,不等於說多肢復合箍筋不應採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這主要是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的平法推廣,「大箍套小箍」已經深入人心。
❸ 柱箍筋肢數怎麼數
在構件的受剪區域每通過一根箍筋即為一肢,一個矩形箍筋即為兩肢箍。
實際就是按箍筋的線條數,它的線條的數量就是肢數,如3*3肢數,及水平橫向*垂直豎向。
最好記的方法就是查柱B邊和H邊的箍筋根數,有幾根就是幾肢箍,B邊有3根,H邊有3根就是3*3肢箍如截圖的箍筋,如果B邊有5肢H邊有6肢,就是5*6肢箍。
箍筋最主要起到固定鋼筋形成骨架作用;搞震設防時,箍筋對縱筋應滿足隔一拉一的要求;框架柱箍筋加密區內的箍筋肢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於200mm;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於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抗 抗不宜大於300mm。
❹ 如何計算鋼筋的雙肢箍
鋼筋的雙肢箍下料長度為,(中間鋼筋的間距+鋼筋直徑+梁高-保護層厚度+1個彎鉤長度)*2,就是了
❺ 梁箍筋肢數怎麼確定 鋼筋肢數怎麼看
圖中有標注
梁的編號下方有箍筋的標注,其後有個括弧,括弧裡面的數字就是箍筋肢數。
如KL1,φ8@100(2),就說明KL1梁的箍筋是8個的直徑,間距100,二肢箍。
❻ 鋼筋算量的方法及公式
一般直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其他增加值;
彎起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斜長增加值+其他增加值;
封閉雙肢箍=(B+H)*2-8(c-d)+2*11.9d;
拉筋=b-2*(c-d)+11.9d*2;
另一個的邊寬度相當於1/3的構件斷面寬度:L=1/3b*2+(h-2c+2d)*2+11.9d*2;
兩個相套的箍筋為一邊寬相當於2/3的構件斷面寬度的兩個封閉單箍:L=(2/3b*2+(h-2c+2d)*2+11.9d*2);
箍筋肢數:
簡支梁肢數=(構件長-2倍保護層厚)/箍筋間距+1;
框架梁肢數=(梁凈長-2*0.05)/箍筋間距+1;
板的分布筋長=分布筋分段計算長度+2*(保護層厚+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負彎矩筋長=負彎矩筋水平段從牆邊伸入板內長度+支撐板的磚牆厚度-保護層厚+2*(h-2*c);
分布筋長度=板長-2*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2*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肢數=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分布筋長度+1;
❼ 鋼筋肢數是什麼
鋼筋肢數即箍筋的肢數,指梁同一剖面內箍筋的縱、橫向鋼筋向數。
箍筋是用來滿足斜截面抗剪強度,回並聯結受力主筋和受壓區混筋骨架的鋼筋。分單肢箍筋、開口矩形箍筋、封閉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邊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圓形箍筋等。箍答筋應根據計算確定,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h有關,當h≦800mm時,不宜小於6mm;當h>800mm時,不宜小於8mm。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支承在砌體結構上的鋼筋混凝土獨立梁,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設置不少於兩道的箍筋,當梁與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
箍筋一般均勻對稱布置,若有箍筋肢數為單數時,應在此方向添加一個單肢箍筋。復合箍筋,一般為大箍筋套小箍筋,但外箍筋局部箍筋重合數不應超過2.
具體的實例如柱箍筋:
柱截面尺寸表示b*h,箍筋肢數表示也是按b*h,如圖
b為水平邊,肢數為水平截箍筋根數;h為垂直邊,肢數為垂直截箍筋根數
如果是初學者,可以以柱子的圓心畫兩條垂直線,然後數一下與箍筋有幾個交點,則箍筋的肢數就是水平方向的交點*豎直方向的交點。
❽ 怎麼看箍筋是幾肢箍
箍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建築材料之一,它為我們建造房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市面上箍筋的型號非常多,大部分人對它的了解其實並不是很深。那麼怎麼看箍筋是幾肢箍呢?接下來就讓我帶你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一、怎麼看箍筋是幾肢箍呢
1、梁箍筋
箍筋的肢數是房梁同一個截面裡面高度方向箍筋的數量。
我們把房梁順著橫向截開,就能夠在橫截面上面查豎直方向箍筋的數量。無論是由幾根箍筋組成的,有一個豎直的鋼筋,我們就算做一肢。
因為截面小的房梁,寬度也很小,所以產生的梁內剪力不大,使用單肢捆就可以了,相當於一個s鉤。
要是截面寬比較大的,通常是利用兩個封閉箍且互相交錯撇開高度的方向通常有四根箍筋,這就是四肢箍。
2、柱箍筋
柱截面積我們使用b乘以h代表,箍筋肢數的表示則是用b乘以h。
b是水平邊對數值,肢數則是水平截鋼筋根數,h代表垂直邊,肢數是箍筋的數值。
我們在柱子的圓心畫上兩根垂線,然後再計算一下和箍筋有幾個交點。那麼箍筋的肢數就是水平面向的交點乘以豎直面向的交點。
二、箍筋的作用是什麼呢
箍筋的主要通途是增強斜截面抗剪的強度,使用之後,可以將受力主筋和受壓區的混凝土何為一體,共同運作,還能夠用來用來固定主鋼筋的位置。
我總結:以上就是查看箍筋是幾肢箍的方法。從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箍筋的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不同橫截面積大小的箍筋數值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何計算箍筋的肢數,我們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處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❾ 箍筋肢數是什麼
箍筋肢數是指梁同剖面內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數。
對於梁箍筋來說,它的肢數是指相同橫截面內豎向箍筋的數量,假設梁的橫截面比較小,說明寬度也比較小。
如果是柱箍筋,它的肢數是指用水平面的交叉點乘以豎直面的交叉點所得的數值。
箍筋的作用
1、對於這類產品來說,它主要是為了滿足斜截面的抗剪強度,同時要配合受力主筋以及受壓混凝土在使用時的順暢度,另外它還可用來固定主鋼筋的位置,使得構建內的各個鋼筋更加穩固,提高使用的粘結強度,限制了構建表面的裂縫寬度,所以這類產品對於後期的粘結強度以及改善具有明顯的作用。
2、對於這類產品來說,它的類別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有單肢、開口矩形、封閉矩形、菱形、多邊形等等,這些都是在平時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產品,同時在計算箍筋時要依照相關公式來確定,通常箍筋的最小直徑和梁高存在直接關系,當h≦80厘米時,不宜小於0.6厘米;當h>80厘米時,不宜小於0.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