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柱外側縱向鋼筋配筋率怎麼計算
我給你算,你算出了鋼筋面積,再除以柱混凝土截面面積即可(2*18*18+2*22*22)*3.14/4/600/600=(2*324+2*484)*3.14/4/360000=1268/360000=0.00352=0.352%配筋率為0.352%《1.2%另外,柱全截面縱筋配筋率要《5%
Ⅱ 混凝土的配筋率怎麼計算的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
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
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6.6.3條規定)。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
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
(2)受壓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實際混凝土結構工程中,有不少結構構件由於構造或建築功能的要求,截面會很大而彎矩又極小。這種情況下如果按受力要求計算配筋,只需要很少的鋼筋,但若是要按最小配筋率的規定來配筋,就會出現截面厚度越大,配筋就越多的不合理結果。
從規范中看,配筋可以按受彎構件用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反求其臨界高度hcr,即在此臨界高度下最小配筋率ρmin的配筋已經足夠承受實際的彎矩了。
既然在臨界高度hcr情況下最小配筋率ρmin相應的配筋As已經能夠滿足構件承載受力要求了。所以即使截面高度繼續加高,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實際配筋As不變。
雖然配筋率減少,但應該還是能夠保證構件應有的承載力,構件仍是安全的。這時,大截面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As相對應的實際配筋率ρ已經小於規范的最小配筋率ρmin了,但仍是允許的。
Ⅲ 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
鋼筋配筋率顧名思義即鋼筋面積與相應混凝土截面的比值,兩個面積的取值看不同構件及鋼筋而略有不同,如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詳情請查閱《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
Ⅳ 鋼筋最小配筋率公式
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
計算公式:ρ=A(s)/bh(0)。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受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4)受壓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
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
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
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6.6.3條規定)。
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 0.6%;一側縱向鋼筋 0.2%
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
Ⅳ 如何計算配筋率,配筋率計算公式。
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
計算公式:ρ=A(s)/bh(0)。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受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5)受壓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
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
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
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6.6.3條規定)。
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 0.6%;一側縱向鋼筋 0.2%
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
Ⅵ 配筋率的計算公式。
1.ρ=a(s)/a。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1.
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2.
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結構設計的時候要滿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當構件配筋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塑性變小,不利於抗震。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2.箍筋面積配筋率:面積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0頁)。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均有此規定),fyv≤360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無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有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