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構造柱的工程量計算
【1】構造柱是為加固牆體,先砌牆後澆注混凝土的柱子,首先,根據圖紙統內計圖各種型號構造柱的容數量,然後按下述公式計算混凝土和鋼筋工程量。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斷面面積*柱根數= m3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頂面高度,或自地圈樑頂面至屋頂圈樑頂面高度。
【2】鋼筋工程量:主筋: 主筋長*根數*比重(kg/m)*柱根數= kg箍筋:柱斷面周長*(柱高/@)*比重(kg/m)*柱根數= kg式中主筋長=柱高+伸入地圈樑長+上下的直鉤長+42.5dn,(n為層數),因為主筋在±0.00和層樓板處搭接,並在搭接區段箍筋加密為φ6@100。另,有的構造柱有馬牙槎,其寬為60mm,其模板面積=(構造柱寬+馬牙槎寬)*柱高混凝土體積=(柱斷面面積+(馬牙槎寬/2)*寬)*柱高例:構造柱柱高3m,截面尺寸為240mm*240mm,與長牆咬槎為60。
2. 構造柱鋼筋工程量計算
你的公式可能是來預算書上的,這自個垃圾,實際也不是這樣做的,這個是應該按02G801和02G802上的要求做,這個是磚混結構的鋼筋要求圖集,你按這個方法計算 鋼筋長=30D(生跟錨固)+層高+0.5米
3. 梁.柱子的鋼筋量怎麼計算
鋼筋計算原理及計算方法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4. 簡述現澆鋼筋砼柱工程量計算規則
鋼筋混凝土柱工程量,按體積以「m3」計算。其體積,按設計柱斷面積乘以柱高計算。依附柱上的牛腿的體積並入柱身體積計算。
柱工程量=設計斷面積×柱高
5. 建築工程裡面鋼筋量怎麼計算
鋼筋直徑的平方乘以0.617得到米的重量。
再用米數乘以重量就可以了。鋼筋理論內重量表
鋼筋容 Φ6 ;kg/m 0.222
鋼筋 Φ8 ;kg/m 0.3950
鋼筋 Φ10 ;kg/m 0.6169
鋼筋 Φ12 ;kg/m 0.8880
鋼筋 Φ14 ;kg/m 1.21
鋼筋 Φ16 ;kg/m 1.5800
鋼筋 Φ18 ;kg/m 2
鋼筋 Φ20 ;kg/m 2.4700
鋼筋 Φ22 ;kg/m 2.98
鋼筋 Φ25 ;kg/m 3.8500
鋼筋 Φ28 ;kg/m 4.8300
鋼筋 Φ32 ;kg/m 6.3100
鋼筋 Φ36 ;kg/m 7.9900
鋼筋 Φ40 ;kg/m 9.8700
鋼筋 Φ50 ;kg/m 15.42 謝謝!記得給好評哦
6. 框架柱鋼筋工程量如何計算
設支座中對中跨距為l,支座寬為hc,支座內主筋直徑為d,保護層厚度為bhc,錨固長度為lae,d為所在鋼筋直徑.
(1)上部貫通筋2ф18
單支長=l+hc-2*bhc-2*d-0.06+2*15*d
總長=單支長*2
(2)下部受力縱筋2ф16
單支長=l+hc-2*bhc-2*d-0.06+2*15*lae
總長=單支長*2
(3)抗扭筋n2ф12
單支長=l-hc+2*15*d+12.5*d
總長=單支長*2
(4)左部角筋(只有1根,其餘2根為貫通筋)
總長=(l-hc)/3+hc-bhc-d-0.03+15*d
(5)右部角筋(第一排只有1根,其餘2根為貫通筋,第二排有2根)
第一排長=(l-hc)/3+hc-bhc-d-0.03+15*d
第二排長=(l-hc)/4+hc-bhc-d-0.03+15*d
總長=第一排長+第二排長*2
(6)箍筋ф8@100/200
單支長=(0.4+0.5)*2-8*bhc+8*0.008+2*11.9*0.008
支數=(l-hc-2*1)/0.2+(1-0.05)/0.1*2+1
箍筋總長=單支長*支數
鋼筋匯總:
ф10以下鋼筋總重
m(單位為千克)
=所有鋼筋總長(單位為m)*0.395
最後將千克轉化為噸,保留3位小數.
7. 柱子鋼筋怎麼算 柱子鋼筋計算公式介紹
1、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2、柱縱筋 :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3、柱箍筋 :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4、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
5、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6、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7、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8、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9、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
8. 求助.這個構造柱的鋼筋量怎麼算
【1】構造柱是為加固牆體,先砌牆後澆注混凝土的柱子,首先,根據圖紙統計圖各種型號構造柱的數量,然後按下述公式計算混凝土和鋼筋工程量。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斷面面積*柱根數=
m3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頂面高度,或自地圈樑頂面至屋頂圈樑頂面高度。
【2】鋼筋工程量:主筋:
主筋長*根數*比重(kg/m)*柱根數=
kg箍筋:柱斷面周長*(柱高/@)*比重(kg/m)*柱根數=
kg式中主筋長=柱高+伸入地圈樑長+上下的直鉤長+42.5dn,(n為層數),因為主筋在±0.00和層樓板處搭接,並在搭接區段箍筋加密為φ6@100。另,有的構造柱有馬牙槎,其寬為60mm,其模板面積=(構造柱寬+馬牙槎寬)*柱高混凝土體積=(柱斷面面積+(馬牙槎寬/2)*寬)*柱高例:構造柱柱高3m,截面尺寸為240mm*240mm,與長牆咬槎為60。
9. 獨立基礎柱的鋼筋量計算(有圖)
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制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3、先張法預應力鋼筋,按構件外形尺寸計算長度,後張法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並區別不同的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的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另行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0.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0.3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硅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0.35m計算。
(5)低合金鋼筋或鋼絞線採用JM,XM,QM型錨具孔道長度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度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計算。
(6)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孔道長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在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
(7)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預應力鋼絲長度增加0.35m計算。
(9)如何計算柱子鋼筋工程量擴展閱讀
計算方法
⑴獨立基礎墊層的體積
墊層體積=墊層面積×墊層厚度
⑵獨立基礎墊層模板
墊層模板=墊層周長×墊層高度
⑶獨立基礎體積
獨立基礎體積=各層體積相加(用長方體和稜台公式)
⑷獨立基礎模板
獨立基礎模板=各層周長×各層模板高
(5)基坑土方工程量
基坑土方的體積應按基坑底面積乘以挖土深度計算。基坑底面積應以基坑底的長乘以基坑底的寬,基坑底長和寬是指混凝土墊層外邊線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溝者應算至排水溝外邊線。排水溝的體積應納入總土方量內。當需要放坡時,應將放坡的土方量合並於總土方量中。
(6)槽底釺探工程量
槽底釺探工程量,以槽底面積計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獨立基礎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