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住宅樓鋼筋如何計算
一)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制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3、先張法預應力鋼筋,按構件外形尺寸計算長度,後張法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並區別不同的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的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另行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0. 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0.3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硅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0. 35m計算。
(5)低合金鋼筋或鋼絞線採用JM, XM, QM型錨具孔道長度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度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計算。
(6)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孔道長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lm;孔道長在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
(7)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預應力鋼絲長度增加0. 35m計算。
❷ 鋼筋算量怎麼算
鋼筋算量方法(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
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❸ 現澆鋼筋混凝土屋面板鋼筋數怎麼算
現澆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計算規則,現澆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計算,除另有規定者外,均應區別模板的不同材質,按混凝土與模板接觸面的面積,以平方米計算。柱與梁、柱與牆、梁與梁等連接的重疊部分,以及伸入牆內的梁頭、板頭部分,均不計算模板面積。附牆柱的模板面積,並入牆內工程量計算。現澆鋼筋混凝土牆、板上單孔面積在0.3m2以內的孔洞面積,不予扣除,洞側壁模板亦不增加;單孔面積在0.3m2以上時,應予扣除,洞側壁模板面積並入牆、板模板工程量之內計算。
(1)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分別按梁、板、柱、牆有關規定計算,附牆柱並入牆內工程量。
(2)杯形基礎杯口高度大於杯口大邊長度的,套高杯基礎定額項目。
(3)現澆鋼筋混凝上懸挑板(雨篷、陽台)的模板,按圖示外挑部分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挑出牆外的牛腿梁及板邊模板不另計算。
(4)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以圖示露明面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不扣除小於500mm樓梯井所佔面積。樓梯的踏步、踏步板平台梁等側面模板不另計算。
(5)混凝土台階不包括梯帶,按圖示台階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台階端頭兩側不另計算模板面積。
(6)現澆混凝土小型池槽按構件外圍體積計算,池槽內、外側及底部的模板不應另計算。
❹ 混凝土四坡屋面中的鋼筋和混凝土量如何計算
現澆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計算規則 如下:
1.現澆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除另有規定外,均按混凝土與模板接觸面的面積,以m2計算。
2.現澆鋼筋混凝土柱、梁、板、牆的支模高度(即室外地坪至板底或板面至板底之間的高度)以3.6m以內為准,超過3.6m以上部分,另按超過部分計算增加支撐工程量。
3.現澆鋼筋混凝土牆、板單孔面積在0.3m2以內的孔洞,不予扣除,洞側壁模板亦不增加;單孔面積在0.3m2以外時,應予扣除,洞側壁模板面積並入牆、板模板工程量之內計算。
4.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分別按梁、板、柱、牆有關規定計算,附牆柱,並入牆內工程量計算。
5.杯形基礎杯口高度大於杯口大邊長度的,套高杯基礎定額項目。
6.柱與梁、柱與牆、梁與梁等連接的重疊部分以及伸入牆內的梁頭、板頭部分,均不計算模板面積。
7.構造柱外露面均應按圖示外露部分計算模板面積。構造柱與牆接觸面不計算模板面積。8.現澆鋼筋混凝土懸挑板(雨篷、陽台)按圖示外挑部分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挑出牆外的牛腿梁及板邊模板不另計算。
9.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以圖示露明面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不扣除小於500mm樓梯井所佔面積。樓梯的踏步、踏步板平台梁等側面模板,不另行計算。
10.混凝土台階不包括梯帶,按圖示台階尺寸的水平面積計算,台階端頭兩側不另計算模板面積。
11.現澆混凝土小型池槽按構件外圍體積計算,池槽內、外側及底部的模板不另行計算。
❺ 梁鋼筋怎麼算
你是算重力
還是算設計配筋?
重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屋框樑上部鋼筋怎麼算
現在通常用廣聯達編制的GGJ計算鋼筋用量,它能做到智能識別。若要手抽,就要參考平法標注規范,梁頂的鋼筋在邊柱或角柱要進入豎向的柱子才算錨固,其餘基本與下層相同
圖集份為了梁筋彎錨到柱子里和柱筋彎錨到梁里兩種情況
我先說明下 屋面框架梁1 一跨 400寬 900高箍筋為8個毫的 加密區間距100 非加密區間距200 4支箍上部貫通筋為2根18的角筋+2根12的貫通筋;底部貫通筋分為兩排 底排鋼筋為6根25的鋼筋 底部二排筋為2根22的鋼筋8根抗扭鋼筋為12的 這個地方應該注寫有誤 一般的抗扭鋼筋為梁兩側中部各1根或者2根 只有構造鋼筋才會多根布置,一般間距不超過200,代號為G關鍵的鋼筋代號省略了 所以我也就是根據一般常識進行讀取 另外,這只是一根梁的集中標注,還要看梁平面圖的原位標注,兩部分相加(原位標注比集中標注多出的鋼筋為架力筋或者非貫通筋),才是一根梁的完整配筋建議細看11G101-1圖集 ,
❼ 如何估算屋面鋼筋工程量.....
不知道你說的估算是估還是算?估肯定是估不準的,粗略的算下還是可以專,首先看工程屋面是屬平屋面還是斜屋面,需不需要算梁鋼筋,平屋面鋼筋應該簡單點,可以先算互相垂直方向的一根鋼筋長度,包括平直長度和錨固入梁的長度,算出一根後,根據間距算在寬度內需要分布的根數,根數為:(分布寬度/間距)取整+1,另一個方向也是這樣,算出總長,再乘以鋼筋每延米重量,就是鋼筋總重了,每延米重量為:0.00617*d*d(d為鋼筋直徑,單位mm,算出的重量單位為Kg),斜板算長度麻煩些,但思路都差不多。希望能幫到你
❽ 屋面框架梁鋼筋工程量如何計算
現在通常用廣聯達編制的GGJ計算鋼筋用量,它能做到智能識別。若要手抽,就要參考平法標注規范,梁頂的鋼筋在邊柱或角柱要進入豎向的柱子才算錨固,其餘基本與下層相同。
❾ 框架梁配筋如何計算
計算鋼筋根數和重量還是計算其他的呢,題目沒說呢
❿ 框架梁鋼筋計算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在軟體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於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梁箍筋加密范圍:
加密范圍從柱邊50mm開始,一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箍筋加密長度為2倍的梁高,二、三、四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箍筋加密長度為1.5倍的梁高,切均要滿足大於500mm,如果不滿足大於500mm,按500mm長度進行加密。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架立筋的根數=箍筋的肢數-上部通長筋的根數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上部上排鋼筋=Ln/3+支座寬+L-25mm+Hb-2*25mm(>=12d)
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下部鋼筋=15d+XL-25mm(軟體按照錨固長度計算)
軟體配合03G101-1,在軟體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箍筋長度=2*【(H+Hb)/2-2*25+B-2*25】+(11.9*2+8)d
根數計算=(L-次梁寬度-2*50)/箍筋間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