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礎下翻梁板筋如何布置,板麵筋是在梁筋上面還是下面
頂平梁板式筏形基礎(下翻梁),板麵筋是在梁筋下面。板麵筋是在梁筋下面,是因為對於梁板筏式基礎,在計算時按倒樓蓋模型計算,地基反力作為均布荷載加在板底下,因此,其作用效應與正常樓板相反,所以地下室底板上層鋼筋放在基礎梁麵筋的下面,作為板內縱向受力鋼筋,而底板下層鋼筋是作為負筋。
建築工程梁板鋼筋綁扎施工一般要求:
1、縱向受力鋼筋採用雙層排列時,兩排鋼筋之間應墊以直徑≥25mm的短鋼筋,以保持其設計距離。
2、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布置在兩根架立鋼筋上,其餘同柱。
3、板的鋼筋網綁扎與基礎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是樁基承台梁支撐的底板,這要看計算模型如何取的了,還得針對具體情況分析。
(1)板受力鋼筋如何布置及圖解擴展閱讀:
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如樓蓋、屋蓋、陽台、雨篷和樓梯等,在建築中應用十分廣泛。在特種結構中水池的頂板和底板、煙囪的板式基礎也都是梁板結構。鋼筋混凝土樓蓋是建築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於6~12層的框架結構,樓蓋用鋼量佔全部結構用鋼量的50%左右;
對於混合結構,其用鋼量主要在樓蓋中。因此,樓蓋結構選型和布置的合理性以及計算和構造的正確性,對建築的安全使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B. 雙向板的受力鋼筋怎麼布置
雙向板則全部板端均為支座、板下部板雙向全為受力筋,上部四周均需設置內構造負筋。受力狀態更為合容理經濟。
雙層雙向配筋的板用任意一種布置方法都可以的,可以一個方向一個方向的布置,也可以同時布置。不過最快的方法是當上下配筋一樣時可以用雙網雙向布置的方法;當板的上下配筋不同時可以用XY向布置的方法來布置,布置時要選擇一下底筋和麵筋。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雙向的板不可以用負筋來布置的,因為負筋不是通長布置的,只是局部布置了板跨的1/3或者是1/4。受力筋和麵筋都是整塊板通長拉通的配筋。
C. 板支座負筋在圖紙上怎麼表示
板支座負筋在圖紙上表示方法如圖:
支座有負筋,是相對而言的,一般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抵消負彎矩的鋼筋,俗稱擔擔筋。
梁支座上部縱向受力鋼筋,有貫通與非貫通之分。一般結構構件受力彎矩分正彎矩和負彎矩,抵抗負彎矩所配備的鋼筋稱為負筋,,通常指板、梁的上部鋼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習慣上也稱為負筋。
當梁、板的上部鋼筋通長時,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上部鋼筋。端支座負筋和中間支座負筋就是梁兩端的和中間的鋼筋。
(3)板受力鋼筋如何布置及圖解擴展閱讀:
計算方法
端支座負筋長度:
第一排鋼筋長度 = 本跨凈跨長/ 3 + 錨固(相鄰兩跨都有負筋時取長跨凈跨長/ 3 +錨固);第二排鋼筋長度 = 本跨凈跨長 / 4 + 錨固(相鄰兩跨都有負筋時取長跨凈跨長/ 4+錨固)。
註:
1、錨固長度同樑上部貫通筋錨固;
2、 當梁的支座負筋有三排時,第三排鋼筋的長度計算同第二排。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第一排鋼筋長度 = 2 * Ln/3 + 支座寬度;第二排鋼筋長度 = 2 * Ln/4 + 支座寬度。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D. 求圖解,鋼筋的分布筋與受力筋的區別
我想你應該有受力筋的概念。分布筋的設置是為受力筋而來的。
你試想一塊混凝土板,四邊支承,我們假設它四邊都是連續的,也就是板底受力、板支座也受力。
如果是單向板,板底只有短邊一個方向受力,需要配鋼筋,而長方向不受力,理論上可以不配筋;但實際上長方向也是受力的,受的是溫度應力、支座變形等較小的力;如果長方向不配筋,那麼有兩個問題:1、我們布置鋼筋都是按一定的間距,平行受力方向布置的,如果只有短方向的鋼筋,那這個鋼筋的位置沒有辦法固定,在澆混凝土的時候,它們會被混凝土流動的力量撓動,可能幾根鋼筋都湊到一起去了,也可能鋼筋橫過來了等等,這樣鋼筋的受力就不對了;2、長方向沒有鋼筋時,混凝土在這個方向很容易就開裂了,因為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非常小。混凝土板底就會有平行於短向鋼筋的裂縫。
如果是雙向板,板底雙向受力都有受力鋼筋。但支座都是一個方向受力的,同樣需要分布筋來定位受力筋和抵抗溫度和支座變形帶來的次應力。
其實梁中的架立筋也是一種分布筋,如果沒有這個架立筋,混凝土一澆下來,那些箍筋怎麼會乖乖地呆在固定的位置呢?
E. 板負筋,底筋,麵筋,跨板受力筋,在圖上怎麼區分
板負筋布置在板邊,筋長較短,勾向下,一般註明長度;
底筋布置在板中,筋長為板長尺寸,勾向上;
麵筋與底筋相同只是勾向下;
跨板受力筋為筋長度大於所在板長度(此筋代替了麵筋及負筋)。
(5)板受力鋼筋如何布置及圖解擴展閱讀:
施工方法:
(1)負筋懸掛施工方法對於控制樓板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厚度在實踐中有極好的效果,也有一部分工程,盡管使用了該「懸掛法」,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檢測中合格點率仍然較低,究其原因,問題出在管理不到位,使用方法不當。因此,加強管理是質量的根本保證,不能因為新工法而疏於管理。
(2)負筋懸掛施工方法應注意以下事項:
1.每側負鋼筋網宜用兩根以上粗筋懸掛,單根效果不佳;
2.粗筋長度宜≥3m,直徑宜選Ф20以上或剛度較大的鍍鋅鋼管),這樣既能保證支座的整體剛度,且解扣方便;
3.負鋼筋必須與懸掛筋逐點綁扎;
4.粗筋宜兩端設固定撐腳,其餘用活動馬蹄鐵支撐,支撐高度要准確。
(3)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是在常規鋼筋保護層支撐支墊的基礎上進行的,常規的對鋼筋的支撐支墊不能省略。
F. 筏板基礎的鋼筋排布
根據《系列圖集施工常見問題答疑圖解》介紹:基礎底板頂面短向鋼筋在上層,長向鋼筋在下層;
基礎底板底面短向鋼筋在下層,長向鋼筋在上層;方便記憶,就記成筏形基礎板鋼筋為「短向鋼筋夾長向鋼筋」,象夾芯餅一樣,長的在中間,短的在兩面。
這樣操作的優點:
1、空間分隔靈活,自重輕,有利於抗震,節省材料;
2、具有可以較靈活地配合建築平面布置的優點,利於安排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築結構;
3、 框架結構的梁、柱構件易於標准化、定型化,便於採用裝配整體式結構,以縮短施工工期;
4、採用現澆混凝土框架時,結構的整體性、 剛度較好,設計處理好也能達到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澆注成各種需要的截面形狀。
(6)板受力鋼筋如何布置及圖解擴展閱讀:
鋼筋排布時的注意事項:
1、綁扎前應用粉筆畫好底板鋼筋的分檔標點線和鋼筋位置線,並擺放下層鋼筋。
2、鋼筋的擺放順序:底板底層鋼筋:長向筋在下,短向筋在上;底板面層鋼筋:短向筋在下,長向筋在上,所有交點均應綁扎。需要注意的是,保護層的厚度,鋼筋搭接及端部鋼筋的錨固。
3、筏板底部與頂部縱筋彎鉤交錯12d,側面構造封邊鋼筋為12@200,綁扎在筏板主筋內側,至少有一根側面構造縱筋與兩交錯彎鉤綁扎。
4、受力鋼筋焊接或搭接接頭位置應正確,在連接區內,縱筋可以搭接或焊接,但同一連接區段內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得大於50%。
5、基礎鋼筋保護層厚度:筏板底面和側面:50mm;筏板頂面25mm;柱35mm,外牆外側:50mm;外牆內側及內牆:25㎜,保護層墊塊間隔0.6-0.8m,應與鋼筋綁牢,不應漏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筏板基礎
G. 請教一下,下圖中的「底板鋼筋附加鋼筋」和「附加鋼筋」是怎樣的排列方式
根據圖來可以看出,標注是對源橫向鋼筋和縱向鋼筋均有標注。說明是雙層雙向布置。上面寫的是底板鋼筋附加鋼筋,這應該是板的麵筋,主筋按直徑為14的三級鋼,每200間距布置一根,附加鋼筋按直徑為12的三級鋼,每200間距布置一根.
下面寫的是附加鋼筋(這個地方,個人認為是圖紙標注錯誤),這應該是板的底筋,主筋按直徑為22的三級鋼,每150間距布置一根,附加鋼筋按直徑為14的三級鋼,每150間距布置一根.
H. 分布筋 構造筋 受力筋在單向板中是如何布置的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鋼筋及抗剪切的起彎筋.吊筋等內。
分布筋容:出現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上部,與受力鋼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
構造鋼筋:在垂構造鋼筋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
(1)以板的開間、進深跨度區分:如果是單項板,那麼平行於短跨方向的鋼筋是受力筋,平行於長跨方向的鋼筋是架立筋。如果是雙向板,那麼長跨、短跨方向的鋼筋全部是受力筋。
(2)以鋼筋直徑上來區分:鋼筋的直徑大的為受力筋,直徑小的鋼筋為分布筋;
(3)以布置上來區分:正彎矩筋布置在下的鋼筋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鋼筋為分布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