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樑上部(下部)鋼筋為一排,可不可以放2根鋼筋到第二排請問第二排(第三排)鋼筋各起什麼作用
樑上部(下部)鋼筋為一排,不可以放2根鋼筋到第二排,因為有鋼筋放在第二排時,結構計算的有效高度h0變小了,梁的實際承載力就降低了。梁中的上部和下部鋼筋是承受拉應力作用的,也就是抵抗彎矩作用的。
B. 設計梁時,受拉區的縱向受力鋼筋布置幾排布置一排和兩排有什麼區別
受拉區來的縱向受力鋼筋布置自幾排需要按實際布置結果來確定。首先按一排鋼筋布置,當梁的寬度內不能滿足兩側保護層、鋼筋間最小間距等構造需要時即可考慮設置成兩排鋼筋形式。當布置成兩排鋼筋形式時需要按實際布置狀態縮減h。再次校核驗算截面安全。
C. 梁內鋼筋布置原則是什麼
梁內鋼筋布置原則:
1.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10mm;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8mm。
2.梁縱向受力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對上部鋼筋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對下部鋼筋不應小於25mm和d。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於兩層時,兩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3.簡支梁和連續梁簡支端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梁中混凝土能擔負全部剪力時,las≥5d;當梁端剪力大於混凝土擔負能力時,對帶肋鋼筋las≥12d,對光圓鋼筋las≥15d。
當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時,應採取在鋼筋上加焊錨固鋼板或將鋼筋焊接在梁端預埋件上等有效錨固措施。
4.框架梁或連續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范圍。該鋼筋節點或支座邊緣伸向跨中的截斷位置應滿足受彎承載力與錨固要求。
框架梁或連續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處應滿足下列錨固要求:
(1)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強度時,其伸入節點或支座的錨固長度las≥12d(帶肋鋼筋)、15d(光圓鋼筋);
(2)當計算中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下部縱向鋼筋應錨固在節點或支座內,此時可採用直線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也可採用帶90°彎折的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41a;下部縱向鋼筋也可伸過節點或支座范圍,並在梁中彎矩較小處設置搭接接頭,其搭接長度不應小於ll。
(a)節點中的直線錨固;(b)節點中的彎折錨固;(c)節點或支座范圍外的搭接
5.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層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當採用直線錨固形式時不應小於la,且伸過柱中心線不宜小於5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樑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並向下彎折,其包含彎弧段在內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於0.4la,包含彎弧段在內的豎直投影長度應為15d。
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處的錨固要求與中間節點處的錨固要求相同。
6.在懸臂梁中,應有不少於兩根上部鋼筋伸至懸臂梁外端,並向下彎折不小於12d;其餘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而應按規定的彎起點位置向下彎折,錨固在梁的下邊。
7.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於兩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伸出的長度不應小於0.2l0(l0為該跨的計算跨度)。
8.沿梁截面周邊布置的受扭縱向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200mm和梁截面短邊長度;除應在梁截面四角設置受扭縱向鋼筋外,其餘受扭縱向鋼筋宜沿截面周邊均勻對稱布置。受扭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支座內。
D. 請問梁鋼筋怎樣布置
箍筋四肢箍也就是一個大箍筋 中間一個小箍筋, 直徑12 間距100
樑上部筋雙排布置 每排4根22
下部雙排布置 每排4根22 ,
腰筋每側兩根18,
梁頂標高同板底
E. 鋼筋的一排 二排是怎麼定義的 就是一排的鋼筋的布置是怎麼布置的 有圖樣嗎
以樑上部筋為例:一排就是最上面縱筋,二排就是在麵筋的下邊,鋼筋的排布得看圖紙設計要求。
你下本03g101,上面有詳細說明。
F. 次梁和主梁鋼筋如何布置
其一是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上,這樣,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次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其二為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下(特別註明:應經設計確認後採用),這樣,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主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對於下部鋼筋,當平面交叉梁底標高相同時,有兩種做法:
其一是將一方向的梁下部縱筋在支座處自然彎起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梁下部縱筋保護層厚度不變;在自然彎起位置沿梁縱向設置附加鋼筋;
其二是將一方向梁下部縱筋整體上移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需經設計確認),梁下部保護層加厚,增加厚度為另一方向梁下部第一排縱筋直徑。標准同時註明:對於同一根梁,其上下縱筋躲讓不應同時進行;當無法避免時,應由設計方對該梁按實際截面有效高度進行復核計算。
G. 框架梁1的鋼筋怎麼分布的
一、KL1(1)集中標注中2?25;5?20,是樑上部配置2根HRB335級直徑25的通長筋,梁下部配置5根HRB335級直徑20的通長筋。
二、原位標注中6φ25 4/2是梁支座上部縱筋,6根25分兩排放置,上一排為4φ25(4φ25中包含了集中標注中的2?25通長筋「角筋」),下一排為2φ25的意思。
三、最後那個N2φ20表示梁的兩個側面共配置2根HRB335級直徑20的受扭縱向鋼筋(N),每側各配置1根HRB335級直徑20。
圖集中標注有誤:
「∅」不是鋼筋符號,是代表鋼筋直徑的符號。這樣就不知鋼筋種類了。
2.直徑「100」不管是什麼種類鋼筋,直徑「100」做箍筋不可能!且無直徑「100」的鋼筋,又漏了幾肢箍注寫!(2)或(4),根本無法施工。
3.N2φ20,這梁高有700,每側只配置1根HRB335級直徑20鋼筋?它的梁腹板高度是多少?所以圖紙或書中例題,標註失誤了!
當集中標注中的某項數值不適用於梁的某部位時,則將該項數值原位標注。
4.2.4 梁原位標注的內容規定如下:
梁支座上部縱筋,該部位含通長筋在內的所有縱筋:
(1)當上部縱筋多於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KL1(1)300×700表示第1號框架梁,1跨,寬300mm,高700mm。
∅100@100/200,可能是Φ10@100/200。是則表示箍筋為HRB300鋼筋,直徑為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漏了注寫幾肢箍(不知幾肢箍)。
2?25;5?20表示樑上部配置2根HRB335級直徑25的通長筋,梁下部配置5根HRB335級直徑20的通長筋。
N2?20表示梁的兩個側面共配置2根HRB335級直徑20的受扭縱向鋼筋,每側各配置1根HRB335級直徑20的受扭縱向鋼筋。
H. 關於梁鋼筋擺放
1、梁中部構造鋼筋具體的擺放要求,是離板底下不大於200開始放置,回03G第62頁有詳細說明
2、03G101中鋼筋機械答連(套筒),同一截面的放置要求可以理解為。樑上部通長筋為4跟,同一截面上有兩個套筒(中間相隔一跟通長筋),接頭率為50%
3、7度設防,如果是普通框架梁的箍筋穿過承台處開口向下是不合格,懸挑梁合格
4、先張法預應力砼樁軸偏位的允許值是500+0.01H,這是錯誤的說法,沒有規范說可以偏500以上的,群樁的允許偏差才是1/2樁徑呢
I. 請教下一根梁按構造配筋要怎麼配置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直線,一根一根畫,細心,認真。標注位置,對齊,統一美觀。不重不漏。 集中標注 井字... 一般都是按構造配。 Satwe 參數中的豎向配筋率是可根據工程需要調整的,當邊緣構件配 ...
J. 鋼筋混凝土梁怎麼選擇鋼筋單排布置還是雙排布置
這要看梁的具體受力情況。梁截面承受的彎矩較大,單筋梁無法承受,需要配置上部的鋼筋。
根據《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鋼筋混凝土梁的縱向受力鋼筋必須與箍筋綁扎在一起,才能保證鋼筋的位置准確。所以,上下層鋼筋不能錯開布置而必須上下對齊。鋼筋混凝土梁在混凝土澆築施工時,要用充分振搗。
(10)梁只有一排鋼筋如何布置擴展閱讀:
在主要承受彎矩的區段內,沿梁的下部配置縱向受力鋼筋,以承擔彎矩所引起的拉力。在彎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區段內,配置橫向箍筋和斜向鋼筋,以承擔剪力並和縱向鋼筋共同承擔彎矩。
斜向鋼筋一般由縱向鋼筋彎起,故也稱彎起鋼筋。為了固定箍筋位置並使其與縱向受力筋共同構成剛勁的骨架,在梁內尚須設置架立鋼筋。當梁較高時,為保證鋼筋骨架的穩定及承受由於混凝土干縮和溫度變化所引起的應力。
在梁的側面沿梁高每隔300~400毫米需設置直徑不小於10毫米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用拉筋連接。為了保證鋼筋不被銹蝕,同時保證鋼筋與混凝土緊密粘結,梁內鋼筋的側面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為25毫米(對混凝土標號較高的預制構件,可減為20毫米)。
箍筋距離混凝土表面不小於15毫米。為了能有效地利用高強鋼材,避免混凝土開裂或減小裂縫寬度,以及提高梁的剛度,對梁的縱向受力筋可以全部或部分施加預應力(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