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梁的3/3的縱筋雙肢箍怎麼綁箍筋
雙肢箍就是指兩個豎向肢的箍筋
所以3/3是正常的
『貳』 樑上部下部都是三根鋼筋如何綁扎四肢箍筋
現在平法提倡的都是大箍套小箍,大箍套住上下共6根主筋,上下部均設置一根HRB335直徑至少為14的構造筋,使它和梁的中間主筋分別位於小箍筋的角部。
謝謝網友們的支持,在我看了「百笑狂生」的回復,再認真翻閱了圖集後,發現自己真的錯了。但是我還想說以下幾點:
1、03G101-1第24頁第四條:樑上部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該項為必注值。而你的圖紙上沒有註明就說明不設置架立筋。(之前我錯了,以為架立筋是選注項)
2、如果非要配成四肢箍,我估計設計人的意圖並不是大箍套小箍了,設計人的意思應該是用兩個相同大小的箍筋分別套住4根主筋。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做法在以前的圖集中都允許,但是在03G101第62頁至65頁的注1中就明文規定了「當箍筋為多肢復合箍時,應採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是因為當梁承受扭矩時,沿梁截面的外圍箍筋必須連續,只有圍繞截面的大箍才能達到這個要求,此時的多肢箍要採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如果梁不承受扭矩(只受彎和受剪),可以採用兩個相同箍筋相互交錯套成四肢箍,但採用大箍套小箍能更好的保證梁的整體性,且材料用量並不增加。
3、其實我個人認為只有上下各3根主筋,沒有必要配成四肢箍,倒可以直接配成雙肢箍或三肢箍,這樣既與03G101相符,又與原先的圖集沒有沖突。建議與設計人溝通。
至於「百笑狂生」說的「完全架立筋」其實沒有必要,它只要伸到支座附近能與支座主筋搭接上的完全可以與支座鋼筋搭接後截斷;還有關於他的「梁的配筋要對稱配置」的說法,我不能認同。
『叄』 懸挑樑上層5根鋼筋3/2,下層4根,四肢箍怎麼綁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啊。
可以上面5根改成4/1這樣來綁,再得到設計的認可一下。
『肆』 承台上下各八個主筋,六肢箍,怎麼綁合理應該把那兩根筋落下
把這兩根部架立箍筋鋼筋放在角筋旁邊即可,箍筋控制的是每肢的間距,不規定鋼筋位置
這樣防止,中間箍筋的長度小,經濟,綁扎也方便合理
『伍』 樑上部三排鋼筋,4/4/2,是兩肢箍,第二排中間的兩個鋼筋這么放的
第一排與第二排之間用直徑25的短鋼筋隔開(是為了保證兩排鋼筋之間的距離),將第二排的鋼筋用扎絲吊綁扎在第一排鋼筋上。
『陸』 樑上部,下部二排鋼筋都為奇數,中間那根鋼筋如何綁扎
樑上部,下部二抄排鋼筋都為奇數,中間那根鋼筋結扎的方法:可以放在第一排鋼筋的第二根下面,但也是沒有箍筋可以固定的,可以加個拉鉤與第一排鋼筋固定。 不建議放在中間一是混凝土不好振搗,二是無法固定。
鋼筋搭接是指兩根鋼筋相互有一定的重疊長度,用扎絲綁扎的連接方法,適用於較小直徑的鋼筋連接。一般用於混凝土內的加強筋網,經緯均勻排列,不用焊接,只須鐵絲固定。
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採用綁扎搭接接頭。
當受拉鋼筋的直徑d>25mm及受壓鋼筋直徑d>28mm時候,不宜採用綁扎搭接接頭(2010版新《混規》對這兩個數據作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舊規范定的是:28mm和32mm)
鋼筋的搭接長度一般是指鋼筋綁扎連接的搭接長度,也有是不嚴格的指鋼筋焊接的焊縫長度。
『柒』 梁中受力筋雙排布置時鋼筋如何綁扎
梁鋼筋的綁扎要求及注意事項 :
1、鋼筋在安裝前,首先核對梁鋼筋的鋼號、直徑、形狀、尺寸和數量是否與料單、藍圖相符。
2、梁鋼筋的綁扎應確保主筋、箍筋的綁紮根數及間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應按規范要求進行錯位焊接,焊接接長應大於10d,焊接位置應符合規范要求。
4、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樑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樑上部鋼鞘降低一個次粱上部主筋直徑的距離加以解決。
6、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於45d。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7、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布置,箍筋彎鉤採用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8、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樑柱節點處,由於梁筋穿在柱筋內側,導致梁筋保護層加大,應採用漸變箍筋,漸變長度一般為600mm,以保證箍筋與梁筋緊密綁扎到位。 9、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10、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於或大於22mm時,宜採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I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採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大於50%。
『捌』 梁裡面上排有三根鋼筋,下排有五根鋼筋,請問用四肢箍怎麼箍的
因為正常的設計是第一排配置鋼筋不能滿足要求時,另行增加第二排的鋼筋,所以專第二排不會比第一排屬多。所以此事有二種可能:
1、這是梁底筋,第一排底筋5根,第二排底筋3根
2、這是梁麵筋,如果是5+3的,應該是第一排5根,第二排3根。
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可上傳個圖片來。
如果還不能解決,再與設計單位聯系
『玖』 筏板基礎雙層雙向鋼筋,上下排鋼筋怎麼固定,哪裡有說明
1、雙層雙向的鋼筋固定屬於現場施工措施,設計圖紙中不會表示;
2、現場固定內網片鋼筋的構件為馬鐙筋,形狀容參看圖集,直徑與網片筋直徑相同,梅花形布置,用於分隔兩層鋼筋,防止鋼筋疊壓,只要是板類構件(筏板、樓層板、屋面板、樓梯板等)均需要馬鐙筋;
3、經驗豐富的施工單位,在做預算時已經將馬鐙筋的重量計算在內,經驗一般的施工單位或紙上談兵的預算人員可能會漏算,對於大型筏板,馬鐙筋的重量不可小覷,漏算即虧損。
『拾』 梁的上部和下部都是6跟鋼筋,四肢箍,箍筋怎麼綁
單排6根,則第2、5根在大小箍之間,1、6根與大箍彎部綁扎到位,3、4根與小箍彎部綁扎到位,彎折部位左右交錯;2排6根一般2+4,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