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次梁和主梁各有那些受力鋼筋及構造鋼筋
【結構工程師】
主梁和次梁的鋼筋類型一樣。
次梁的概念只是荷載間接傳遞的問題內。只荷載傳到主容梁,由主梁傳遞到柱牆。
受力鋼筋:梁底縱向受拉鋼筋(懸臂梁為頂端縱向受拉鋼筋)、雙筋梁梁頂縱向受壓鋼筋、抗扭腰筋、抗剪抗扭箍筋
構造鋼筋:架力鋼筋、構造腰筋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貳』 梁和柱內通常有哪些鋼筋
1、梁內鋼筋:
1.1 跨中縱筋。用來承受跨中彎矩產生的拉力。
1.2 支座縱筋。用來承受支座彎矩產生專的拉力,通常比跨屬中縱筋大。
1.3 架立筋。在梁的受壓區,負筋截斷後,用來支撐箍筋並形成鋼筋籠。
1.4 箍筋。用來承受剪力。在次梁交主梁處,則承受次梁的集中力。並可提高梁的延性。
1.5 腰筋。用來提高梁的延性並防止梁高過高時開裂。計算該梁受扭時,腰筋和縱筋一起承受扭矩。
1.6 吊筋。用在次梁交主梁處,承受次梁的集中力。
2、柱內鋼筋
2.1 縱向鋼筋。小偏心或無偏心時承受軸壓力,大偏心受壓時則有一側或兩側的縱筋承受偏心力彎矩產生的拉力。
2.2 箍筋。有普通箍、復合箍、螺圈箍等。用來抵抗水平力產生的剪力,也可約束縱向鋼筋提高柱的延性。
『叄』 我想請教一下,梁中具體的都會出現什麼鋼筋,各種鋼筋的名字是什麼,都布置在第幾排,(在平法中怎麼表示
採用由上到下,由側面到中間的原則;
(1)樑上部通長筋:為抗震而設計,《混泥土規范》中規定框架樑上部至少有2根直徑不小於14mm的通長筋位於框架樑上部的角部。早期的標准圖集中稱為「貫通筋」,區別在於新圖集修改更貼切,更符合實際工程項目中出現的情況。在平法中樑上部通長筋在集中標準的必注項,位置為梁箍筋後面的就是樑上部通長筋了。
(2)架立筋:當梁跨中上部通長筋根數少於箍筋肢數必須用架立筋來固定箍筋形成鋼筋骨架,在平法中為樑上部通長筋後面+(XX),括弧里的XX就是架立筋。
(3)梁支座負彎矩鋼筋:為抵抗支座負彎矩而設置,有延伸長度限制,根據彎矩包絡圖來截斷,03G101-1圖集給了出了總結數字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的中間支座第一排1/3Ln,第二排1/4Ln(Ln為支座兩邊較大跨凈跨值),在平法中為原位標注。
(4)梁中間位置的腰筋,分2種;一種是不需要經過受力計算,按構造要求設置的「G」打頭的構造腰筋,另外一種是「N」開頭的抗扭腰筋。
(5)腰筋的拉筋;拉筋是同時拉住主筋和箍筋,直徑按梁寬尺寸來,間距為箍筋非加密區的2倍。
(6)梁下部縱筋:為抵抗正彎矩而配置,為集中標注中的選標注項。如果在集中標注中標注就位於樑上部通長筋的後面「;xx」。「;」後面的就是下部通長筋,大多數情況下是用原位標注的。
(7)箍筋:作用是為抗剪而設計的。框架梁分加密區和非加密區。加密區長度由抗震等級決定。一級抗震為2H,二,三,四級抗震為1.5H,H為梁高。
(8)吊筋,在應力集中部位設置,具體做法是在次梁跟主梁相交時,配置在主樑上,由主梁的高度決定吊筋的高度尺寸。
(9)附加箍筋:主梁次梁相交時候,在次梁的兩側配置在主樑上。
(10)其他附加鋼筋:設計承載力不足時候加附加鋼筋。
PS:以上回答只是個拋磚引玉,更多的知識要靠樓主自己去看規范,看標准圖集。
『肆』 梁的鋼筋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一、分布筋
主要出現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上部,與受力鋼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在垂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屬於構造鋼筋。
二、受力筋
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鋼筋及抗剪切的起彎筋、吊筋等。
三、箍筋
用來滿足斜截面抗剪強度,並聯結受拉主鋼筋和受壓區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來固定主鋼筋的位置而使梁內各種鋼筋構成鋼筋骨架的鋼筋。是梁和柱抵抗剪力配置的環形(當然有圓形的和矩形的)鋼筋,是口字形的,將上部和下部的鋼筋固定起來,同時抵抗剪力。
四、貫通筋
是指貫穿於構件整個長度的鋼筋,中間不中斷,當鋼筋過長時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變直徑。
五、架立筋
是樑上部的鋼筋,只起一個結構作用,但在梁的兩端則上部的架立筋抵抗負彎距,不能缺少。架立鋼筋設置在梁的受壓區外邊緣兩側,用來固定箍筋和形成鋼筋骨架。如受壓區配有縱向受壓鋼筋時,則可不再配置架立鋼筋。架立鋼筋的直徑與梁的跨度有關。
六、負筋
也叫負彎矩鋼筋。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用來抵抗負彎矩的鋼筋叫做負彎矩鋼筋。負彎矩鋼筋,彎矩的定義是下部受拉為正,而梁板位置的上層鋼筋在支座位置根據受力一般為上部受拉,也就是承受負彎矩,所以叫負彎矩鋼筋。
一般指板、梁的上部鋼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習慣上也稱為負筋。當梁、板的上部鋼筋通長時,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上部鋼筋,梁或板的麵筋就是負筋)
七、拉結筋
拉結筋,通過植筋、預埋、綁扎等連接方式,使用鋼筋按照一定的構造要求將後砌體與混凝土構件拉結在一起的鋼筋。
八、腰筋
建築結構中的一種鋼筋構造。腰筋又稱「腹筋」,他的得名是因為他的位置一般位於梁兩側中間部位而得來的,是梁中部構造鋼筋,主要是因為有的梁太高,需要在箍筋中部加條連接筋 (梁側的縱向構造鋼筋實際中又稱為腰筋)。
在梁高450mm,就應沿梁高兩側應設腰筋,所以數量上就不會少於2根。腰筋的直徑最小的直徑為10mm,間距不應大於200mm,同時面積配筋率不應小於百分之0.3,在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之間還要配置拉結鋼筋。
『伍』 各種梁中的鋼筋都有哪些
1、縱向受力鋼筋
縱向受力鋼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外力作用下樑內產生的拉力。因此內,縱向受力鋼筋應配容置在梁的受拉區。
2、彎起鋼筋
彎起鋼筋通常是由縱向鋼筋彎起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除在梁跨中承受正彎矩產生的拉力外,在梁靠近支座的彎起段還用來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產生的主拉應力。
3、架立鋼筋
架立鋼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箍筋保證其正確位置,並形成一定剛度的鋼筋骨架。同時,架立鋼筋還能承受因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而產生的應力,防止裂縫產生。架立鋼筋一般平行縱向受力鋼筋,放置在梁的受壓區箍筋內的兩側。
4、箍筋
箍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剪力。此外,箍筋與其他鋼筋通過綁扎或焊接形成一個整體性良好的空間骨架。箍筋一般垂直於縱向受力鋼筋。
5、梁側構造筋
梁側縱向構造鋼筋又稱腰筋,設置在梁的兩個側面,其作用是承受梁側面溫度變化及混凝土收縮所引起的應力,並抑制混凝土裂縫的開展
『陸』 次梁裡面要放哪些類型的鋼筋
這個次梁也要看是在什麼部位的,不同部位,要放的鋼筋種類也是不一樣的,懸挑端可能要放壓筋,梁與梁交接處除了有箍筋,還要有附加箍筋或者吊筋,鋼筋如果分排,還需要墊鐵等等。
『柒』 梁和柱內通常有哪些鋼筋
樑上部有通長筋,有的是受力筋,有的是起架立作用,支座出有支座筋通常都是截斷的,主要是抵專抗支座處的負彎屬矩,梁中間有腰筋起構造作用有時候也用於抗扭,規范規定當梁高減去板的高度後>=450就要加腰筋.抗剪力的鋼筋是箍筋,梁端一般要設加密區.底筋則是受力筋,主要用於抵抗彎矩,抗拉等.柱中則分受立筋,和箍筋,受立筋一般是抗壓,箍筋抗減,暫時想到這么多,有疑問再說
你說的是圖籍吧?給個你Q
我給你
『捌』 一個次梁裡面標准有多少根鋼筋都是什麼鋼筋 最好能細點··謝謝啦
一般次梁受力較規則(無集中荷載)截面舒適。具體配筋根數需要以驗算為依據無固定標准。
一般會配置:主筋梁底部;架立筋樑上部;箍筋垂直於梁軸線間隔設置。
『玖』 次梁和主梁各有那些受力鋼筋及構造鋼筋
次梁和主梁各有那些受力鋼筋及構造鋼筋?
答: 受力鋼筋即縱向受拉鋼筋,一般稱為主筋。上部受彎和受剪的貫通筋與非貫通筋。抗剪抗扭箍筋及附加吊筋。
構造鋼筋?
答:構造(抗扭)鋼筋、架立鋼筋。
『拾』 梁的配筋有哪些分別的作用是什麼
梁的配筋有:受力鋼筋、箍筋、架立鋼筋、腰筋、拉結筋、吊筋、附加箍筋、彎內起鋼筋、抗剪鋼筋(容鴨筋)。
受力鋼筋:在梁的支座上部和跨中的下部(受扭鋼筋在梁的腰筋部位也有),起抗拉作用;
箍筋:沿梁通長布置,起抗剪作用;
架立鋼筋:一般設置在梁的上部,構造鋼筋,起架立鋼筋作用;
腰筋:沿梁的高度設置,構造鋼筋,作用是防止梁高偏大,產生裂縫;
拉結筋:梁高較高是,設置的箍筋拉結筋,作用是拉結箍筋;
吊筋:次梁支座下的附加鋼筋,承受次梁集中力的鋼筋;
附加箍筋:次梁支座邊的附加箍筋,承受次梁集中力的鋼筋;
彎起鋼筋:梁支座附近,底部受力鋼筋在不需要點彎起,用於承受支座剪力的鋼筋;
抗剪鋼筋(鴨筋):梁支座剪力較大時,附加的鋼筋,用於承受支座剪力的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