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先張法與後張法的適用范圍
先張法宜用於工廠預制的中、小型構件,後張法宜用於大型構件及現澆構件。
先張法一般適用於預制構件,如果用於現澆結構,需要鋼筋混凝土構件具有剛度很高的承載張拉力的反力支撐,原則上一般只適用於有固定張拉支撐架或者反力架的預制構件製作中。當然,如果是框架結構,框架柱已經完成,可以隨受足夠的側向抗彎強度時,也可以採用先張法梁的施工。但必須保證施工階段的反力架的剛度和強度。
(1)後張法施工中鋼管抽芯法用於什麼孔道擴展閱讀:
相比於先張法,後張法更多的用於後張法施工預應力孔道灌漿,灌入法施工土路基的快速加固,設備基礎、錨桿、道釘等的構件灌漿,同時也可用於混凝土疏鬆、孔洞灌漿等缺陷修補。
屬於後張法施工中的常用機械:A.拉桿式千斤頂
B.穿心式千斤頂
C.錐錨式千斤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張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張法
『貳』 什麼是後張施工,特點和適用范圍是什麼
後張施工指的是先澆築混凝土,待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後再張拉預應力鋼材以形成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施工方法。它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穩定性好、充盈度高、
強度高、施工方便等。
適用范圍:主要用於後張法施工預應力孔道灌漿,灌入法施工土路基的快速加固,設備基礎、錨桿、道釘等的構件灌漿,同時也可用於混凝土疏鬆、孔洞灌漿等缺陷修補。
『叄』 1、模板的要求有哪些 答: 2、後張法中孔道留設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3、劃分土方調配區的注意事項
模板的要求有哪些
1) 保證工程結構和構件各部分形狀、尺寸和位置等正確.
2) 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混凝土的自重和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
3) 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
4) 對清水混凝土工程和裝飾混凝土工程,應能達到設計效果。
孔道留設是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製作中的關鍵工序之一。要求預留孔道的尺寸與位置正確,定位牢固,澆築混凝土時不應出現位移和變形;孔道應平順,端部的預埋錨墊板應垂直於孔道中心線;孔道的直徑一般比預應力筋的外徑(包括鋼筋對焊接頭的外徑或需穿入孔道錨具外徑)大10~15mm,以利於預應力鋼筋穿入,成孔用管道應密封良好,接頭應嚴密且不得漏漿,孔道留設的方法有鋼管抽芯法、膠管抽芯法和預埋波紋管法等。
鋼管抽芯法用於直線孔道,是預先將鋼管埋設在模板內孔道位置處,在澆築混凝土後,每隔一定時間慢慢轉動鋼管,使其不與混凝土粘結,待混凝土初凝後,終凝前抽出鋼管形成孔道。
鋼管要平直,表面必須圓滑,預埋前應除銹、刷油,鋼管在構件中用間距不大於1.0m的鋼筋井字架(圖5-10)固定位置。每根鋼管的長度一般不超過15m,以便轉動和抽管。鋼管兩端應各伸出構件外0.5m左右。較長的構件可採用兩根鋼管,中間用套管連接,
抽管時間與水泥的品種、氣溫與養護條件有關。抽管宜在混凝土初凝之後、終凝之前進行,抽管過早,會造成塌孔事故;太晚,混凝土與鋼管粘結牢固,抽管困難,甚至抽不出來。常溫下抽管時間約在混凝土澆築後3~ 5h。
抽管順序宜先上後下進行。抽管方法可用人工或卷揚機,抽管時必須速度均勻,邊抽邊轉,並與孔道保持在一直線上。抽管後應及時檢查孔道情況,並做好孔道清理工作,防止以後穿筋困難。
膠管抽芯法可用於留設直線、曲線或折線孔道。膠管有五層或七層夾布膠管和鋼絲網橡皮管兩種。前者質軟,必須在管內充水或充氣後方可使用。
膠管用鋼筋井字架固定,間距不大於0.5m,且曲線孔道處應適當加密。澆築混凝土前,膠管內充入壓力為0,6~ 0.8MPa的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此時膠管直徑增大約3mm,待混凝土初凝後,放出壓縮空氣或壓力水,管徑縮小而與混凝土脫離,便於抽出。
鋼絲網橡皮管質硬,具有一定彈性,預留孔道時與鋼管一樣,只是澆築混凝土後不需轉動,由於其有一定彈性,抽管時在拉力作用下斷面縮小,易於拔出。
預埋波紋管法是將與孔道直徑相同的金屬波紋管埋入混凝土中留設孔道,金屬管無需抽出,施工簡便,孔道的形狀和位置容易保證。金屬波紋管剛度好、彎折方便、連接容易、與混凝土粘結良好,適用於各種直線和曲線孔道。預埋時金屬波紋管用間距不大於0.8m的鋼筋井字架固定。
在留設孔道的同時,需在設計規定的位置留設灌漿孔和排氣孔。灌漿孔的間距:對預埋金屬波紋管不宜大於30m;對抽芯成形孔道不宜大於12m;在曲線孔道的曲線波峰部位應設置排氣兼泌水管,必要時可在最低點設置排水孔;留設灌漿孔或排氣孔時,可用木塞或鍍鋅鋼板成孔,灌漿孔及泌水管的孔徑應能保證漿液暢通。
『肆』 鋼管抽芯法在施工時要注意什麼
鋼管抽芯法適用於留設直線孔道。鋼管抽芯法是預先將鋼管敷設在模板的孔道位置處,在混凝土澆築和養護過程中,每隔一定時間要慢慢轉動鋼管一次,以防止混凝土與鋼管粘結。待混凝土初凝後、終凝前抽出鋼管,即在構件中形成孔道。為保證預留孔道質量,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用的鋼管要平直、表面光滑、安放位置准確。如果鋼管不直,在轉動及拔管時易將混凝土管壁擠裂。鋼管預埋前應除銹、刷油,以便抽管。鋼管的位置一般用鋼筋井字架固定,井字架間距一般為1~2m。在灌注混凝土時,應避免振動器直接接觸鋼管,防止產生位移。
(2)鋼管每根長度最好不超過15m,以便旋轉和抽管。鋼管兩端應各伸出構件500mm左右。較長構件可用兩根鋼管接長,兩根鋼管接頭處可用0.5mm厚鐵皮做成的套管連接。套管內表面要與鋼管外表面緊密結合,以防漏漿堵塞孔道。
(3)恰當准確地掌握抽管時間。抽管時間與水泥品種、氣溫和養護條件有關。抽管宜在混凝土初凝後、終凝以前進行,以用手指按壓混凝土表面不顯指紋時為宜。常溫下抽管時間約在混凝土澆築後3~6h。抽管時間過早,會造成坍孔事故;抽管時間太晚,混凝土與鋼管粘結牢固,抽管困難,甚至抽不出來。應當派人在混凝土澆築過程及澆築後,每隔一定時間慢慢轉動鋼管,防止鋼管與混凝土粘住。
(4)抽管順序和方法。抽管順序宜先上後下,用人工或卷揚機抽管。抽管時,必須速度均勻,邊抽邊轉,並與孔道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抽管後,應及時檢查孔道情況,並做好孔道清理工作,以免增加以後穿筋的困難。
(5)灌漿孔和排氣孔的留設。留設預留孔道的同時,應方便構件孔道灌漿。按照設計規定,每個構件與孔道垂直的方向應留設若干個灌漿孔和排氣孔。一般在構件兩端和中間,每隔12m左右留設一個直徑為20mm的灌漿孔,可用木塞或白鐵皮管成孔,在構件兩端各留一個排氣孔。
『伍』 後張法預應力構件預留孔道可採用鋼管抽芯法、( )、預埋管法等方法
膠管抽芯法-----在膠管中注入水或空氣,孔道成型後,防水或空氣,抽出膠管~~
『陸』 後張法孔道留設有哪幾種
後張法孔道留設的方法有:預埋金屬螺旋管留孔、預埋塑料波紋管留孔、抽拔剛管留孔、膠管充氣抽芯留孔。
見一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考試用書-建築工程管理與實務P135頁。
『柒』 鋼管抽芯法適用於什麼情況
鋼管抽芯法
預先將鋼管埋設在模板內孔道位置處,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和澆築之後,每間隔一定時間慢慢轉動鋼管,使之不與混凝土粘結,待混凝土初凝後、終凝前抽出鋼管,即形成孔道。該法只可留設直線孔道。
鋼管要平直,表面要光滑,安放位置要准確。一般用間距不大於1 m的鋼筋井字架固定鋼管位置。每根鋼管的長度最好不超過15 m,以便於旋轉和抽管,較長構件則用兩根鋼管,中間用套管連接。鋼管的旋轉方向兩端要相反。
恰當掌握抽管時間很重要,過早會坍孔,太晚則抽管困難。一般在初凝後、終凝前,以手指按壓混凝土不粘漿又無明顯印痕時則可抽管。為保證順利抽管,混凝土的澆築順序要密切配合。
抽管順序宜先上後下,抽管可用人工或卷揚機,抽管要邊抽邊轉,速度均勻,與孔道成一直線。
『捌』 標題鋼管抽芯法、膠管抽芯法、預埋波紋管法的區別
鋼管抽芯法、膠管抽芯法、預埋波紋管法的區別是以下幾種:
1、鋼管抽芯法:只可留設直線孔道。
2、膠管抽芯法:可留設直線孔道,也可留設曲線孔道。
3、預埋波紋管法:預埋在構件中,澆築混凝土後永不抽出。
『玖』 後張法孔道留設有哪幾種
①鋼管抽芯法 要鋼管平直,表面必須圓滑,預埋前應先除銹,刷油,並要與鋼筋骨架扎牢。抽管順序宜按先上後下順序進行,抽管時速度應均勻,邊抽邊鑽轉。
②膠管抽芯法 使用時膠管的一端密封,另一端充氣。膠管在澆注混凝土前,充入壓力為0.5——0.8N/mm2的水和氣。抽管時間要比鋼管抽芯略遲一點。抽管前,先放水降壓,待膠管斷面縮小與混凝土自行脫離即可抽管,抽管順序一般為先上後下,先曲後直。
③預埋波紋管法 採用預埋波紋管法施工時宜事先在構件的側模上彈線,使用預埋波紋管法時應盡量避免反復彎曲,以防管壁開裂;同時應防止電焊火花燒傷管壁。安裝後檢查管壁有無破損,接頭是否密封等。
『拾』 在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預留預應力筋孔道的方法有哪幾種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孔道留設可採用抽芯無縫鋼管、充氣(水)膠管或波紋管(預埋)等。
混凝土構件後張法預應力筋及預留孔道布置有哪些要求
1 預制構件中預留孔道之間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且不宜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孔道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不宜小於30mm,且不宜小於孔道直徑的50%;
2 現澆混凝土梁中預留孔道在豎直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孔道外徑,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於1.5倍孔道外徑,且不應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從孔道外壁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梁底不宜小於50mm,梁側不宜小於40mm,裂縫控制等級為三級的梁,梁底、梁側分別不宜小於60mm和50mm。
3 預留孔道的內徑宜比預應力束外徑及需穿過孔道的連接器外徑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積宜為穿入預應力束截面積的3.0~4.0倍。
4 當有可靠經驗並能保證混凝土澆築質量時,預留孔道可水平並列貼緊布置,但並排的數量不應超過2束。
5 在現澆樓板中採用扁形錨固體系時,穿過每個預留孔道的預應力筋數量宜為3~5根;在常用荷載情況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超過8倍板厚及1.5m中的較大值。
6 板中單根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於1m;帶狀束的無粘結預應力筋根數不宜多於5根,帶狀束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於2.4m。
7 梁中集束布置的無粘結預應力筋,集束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束至構件邊緣的凈距不宜小於4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