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車鋼板厚度
你好,汽車鋼板的厚度一般為0.8-1.2mm ,由於外形皮結構不同,厚度也不同,最高厚度達到3MM。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㈡ 汽車車身焊裝夾具大概多少錢一套
汽車焊接生產線是汽車製造中的關鍵,焊接生產線中的各種工裝夾具又是焊裝線的重中之重,焊接夾具的設計則是條件和基礎。設計工裝夾具時,不僅要考慮生產綱領,還必須要熟悉產品結構,了解鈑金件變形特點,通曉工藝要求等諸多內容。
汽車製造四大工藝中,焊裝尤其重要,而在焊裝的前期規劃中,車身焊接夾具的設計又是關鍵環節。工裝夾具的設計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綜合性技術,在設計時首先應考慮的是生產綱領,同時還必須熟悉產品結構,了解鈑金件變形特點,把握零部件裝配精度及容差分配,通曉工藝要求。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對焊接夾具進行全方位的設計,滿足生產製造要求。下面就汽車車身焊裝夾具設計做一些探討。
生產綱領
生產綱領即合格產品的年產量,它決定了焊接夾具的自動化水平及焊接工位的配置,是通過生產節拍體現的,是焊接夾具設計首先應考慮的題目。生產節拍由夾具動作時間、裝配時間、焊接時間、搬運時間等組成。夾具動作時間主要取決於夾具的自動化程度;裝配時間主要取決於沖壓件精度、工序件精度、操縱者的熟練程度;焊接時間主要取決於焊接工藝水平、焊接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焊鉗選型的公道化程度等;搬運時間主要取決於搬運的自動化程度、物流的公道化程度及生產現場治理水同等。只要把握以上幾點,就能公道地解決焊接夾具的自動化水平與製造本錢的矛盾。
汽車車身的結構特點
汽車車身一般由外覆蓋件、內覆蓋件和骨架件組成,覆蓋件的鋼板厚度一般為0.8~1.2mm,有的車型外覆蓋件鈑金厚度僅有0.6mm、0.7mm,骨架件的鋼板厚度多為1.2~2.5mm,也就是說它們大都為薄板件。對焊接夾具設計來說,應考慮如下特點:
1. 剛性差、易變形
經過成型的薄板沖壓件有一定的剛性,但與機械加工件相比,剛性要差得多,而且單個大型沖壓件輕易變形,只有焊接成車身殼體後,才具有較強的剛性。以轎車車身大側圍外板為例,一般材料厚度為0.7~0.8mm,盡大多數是0.8mm,拉延形成空腔後,剛性非常差,當和內板件焊接形成側圍焊接總成後才具有較強的剛性。
2. 結構外形復雜
汽車車身都是由薄板沖壓件裝焊而成的空間殼體,為了造型美觀,並使殼體具有一定的剛性,組成車身的零件通常是經過拉延成型的空間曲面體,結構外形較為復雜。特別是隨著現代汽車技術的發展和消費者對汽車品質和外觀時尚的要求越來越高,車身結構設計也越來越復雜。
3. 以空間三維坐標標注尺寸
汽車車身產品圖以空間三維坐標來標注尺寸。為了表示覆蓋件在汽車上的位置和便於標注尺寸,汽車車身一般每隔200mm或400mm劃一坐標網線,而整車坐標系各有不同,這里舉轎車為例,一般定義整車坐標系坐標原點是:
X軸:車身的對稱平面與主地板的下平面之間的交線,向車身後方為正,前方為負。
Y軸:過前輪的中心連線且垂直於車身地板下平面的平面與車身對稱平面之間的交線,向車身右側為正,左側為負。
Z軸:過兩前輪中心且與主地板平面垂直的直線,向上為正,向下為負。
裝配精度
裝配精度包括兩方面:外觀精度與骨架精度,外觀精度指門蓋等開閉件裝配後的間隙面差;骨架精度指三維坐標值。貨車車身的裝配精度一般控制在2mm內,轎車控制在1mm內。焊接夾具的設計既要保證工序件之間的焊裝要求,又要保證總體的焊接精度,通過調整工序件之間的匹配狀態及容差分配來滿足整體的裝配要求。
㈢ 汽車車身的鋼板通常多厚
如果是小轎車現在生產的質量而言,車身鋼板厚度一般大約在:0.8MM-1MM之間。
㈣ 請問一般汽車車身鋼板厚度大約是多少啊
一般外形皮結構不同,厚度不同。最高3MM。
㈤ 一般汽車車身鋼板厚度大約是多少
15mm。汽車鋼質部件重量佔比達55~50%,其中板材約佔52%,優特鋼佔31%、帶材、型材和管材佔16%。
注意事項: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轎車車身鋼板採用鍍鋅薄鋼板。鍍鋅薄鋼板廣泛應用在汽車上,這是因為它有良好的抗腐蝕能力。早年人們在試驗中發現,將鐵和鋅放入鹽水中,二者無任何導線聯結時,鐵和鋅都會生銹,鐵生紅銹,鋅生「白銹」。
若在二者間用導線聯結起來,則鐵不會生銹而鋅生「白銹」,這樣鋅就保護了鐵,這種現象叫犧牲陽極保護。
(1)「車輛」,是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
(2)「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於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
(3)「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注意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㈥ 轎車 車身骨架 車身結構
由各種各樣的骨架件和板件通過焊接拼裝而成的轎車車身,也就是行業俗稱的「白車身」,它的各個部分都有相關的名稱,不論在汽車製造廠、修理廠或者配件商店,人們一聽到某個名稱就知道它是屬於車上的哪一部分,安裝在什麼位置上.
三廂式轎車車身結構圖主要零部件:
1、發動機蓋 2、前檔泥板 3、前圍上蓋板 4、前圍板 5、車頂蓋 6、前柱 7、上邊梁 8、頂蓋側板 9、後圍上蓋板 10、行李箱蓋 11、後柱 12、後圍板 13、後翼子板 14、中柱 15、車門 16、下邊梁 17、底板 18、前翼子板 19、前縱梁 20、前橫梁 21、前裙板 22、散熱器框架 23、發動機蓋前支撐板
車身的骨架件和板件多用鋼板沖壓而成,車身專用鋼板具有深拉延時不易產生裂紋的特點。根據車身不同的位置,一些要防止生銹的部位使用鋅鋼板,例如翼子板、車頂蓋等;一些承受應力較大的部位使用高強度鋼板,例如散熱器支承橫梁、上邊梁等。轎車車身結構中常用鋼板的厚度為0.6~3毫米,大多數零件用材厚度是0.8~1.0毫米。
在轎車車身構造中,有些重要零件的位置涉及到車輛的整體布置、安全及駕乘舒適性問題,例如立柱。
一般轎車車身有三個立柱,從前往後依次為前柱(A柱)、中柱(B柱)、後柱(C柱)。對於轎車而言,立柱除了支撐作用,也起到門框的作用。
設計師考慮前柱幾何形狀方案時還必須要考慮到前柱遮擋駕駛者視線的角度問題。一般情況下,駕駛者通過前柱處的視線,雙目重疊角總計為5~6度,從駕駛者的舒適性看,重疊角越小越好,但這涉及到前柱的剛度,既要有一定的幾何尺寸保持前柱的高剛度,又要減少駕駛者的視線遮擋影響,是一個矛盾的問題。設計者必須盡量使兩者平衡以取得最佳效果。在2001年北美國際車展上瑞典沃爾沃推出最新概念車SCC,就將前柱改為通透形式,鑲嵌透明玻璃讓駕駛者可以透過柱體觀察外界,令視野盲點減少到最低程度.
中柱不但支撐車頂蓋,還要承受前、後車門的支承力,在中柱上還要裝置一些附加零部件,例如前排座位的安全帶,有時還要穿電線線束。因此中柱大都有外凸半徑,以保證有較好的力傳遞性能。現代轎車的中柱截面形狀是比較復雜的,它由多件沖壓鋼板焊接而成。隨著汽車製造技術的發展,不用焊接而直接採用液壓成型的封閉式截面中柱巳經問世,它的剛度大大提高而重量大幅減小,有利於現代轎車的輕量化。不過,有些設計師卻從乘客上下車的便利性考慮,索性取消中柱。最典型的是法國雪鐵龍C3轎車,車身左右兩側的中柱都被取消,前後門對開,乘員完全無障礙上下車。當然,取消中柱就要相應增強前、後柱,其車身結構必須要用新的形式,材料選用也有所不同。
後柱與前柱、中柱不同的一點就是不存在視線遮擋及上下車障礙等問題,因此構造尺寸大些也無妨,關鍵是後柱與車身的密封性要可靠。
剛度是汽車車身設計的指標,剛度是指在施加不致於毀壞車身的普通外力時車身不容易變形的能力,也就是指恢復原形的彈性變形能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受到各種外力影響會產生變形,變形程度小就是剛度好,一般情況剛度好強度也好。剛度差的汽車,行駛在不平路面上就容易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立柱的剛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車身的整體剛度,因此在整個車身結構中,立柱是關鍵件,它要有很高的剛度。
㈦ 轎車下坎爛了用多厚的鋼板
一般的轎車都是零點三到零點七之間,特製的則需要兩厘米厚度。
汽車下坎故障能修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普通轎車鋼板厚度需要零點三到零點七五之間,也有特質跑車或者底盤更高的則需要一到二厘米厚度的。
汽車下坎的材質一般包括塑料和鋼材兩種,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多的應該是鋼板材質,因為鋼板材質價格也很便宜,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鋼板材質十分堅硬,能夠有效起到保護作用,使用壽命也很長。日常汽車行駛中輪胎很容易就能夠捲起很多泥沙石子,使用鋼材材質這些石子等不會造成損壞,就算是偶爾的托底也大多不會造成破壞,只有那種嚴重的托底大多也只是輕微的變型。
㈧ 請問一般汽車車身鋼板厚度大約是多少啊
您好:根據上述車輛知識咨詢,相對不同品牌、不同車型設計結構不內同,而車身鋼板厚度則容不同。而對於同一車型,根據車身結構設計不同部位,車身鋼板厚度也是不同的。從此,就要區別車身鋼板厚度不代表車輛的安全性。對於現在車輛設計遠景,鋼板薄則能帶來輕量化的好處,但也會帶來經受不住一些意外沖撞的壞處。如果選用比較厚的鋼板及高強度鋼板,可能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但會重量增加而費油,造車成本也會上升。根據汽車的用途不同選擇不同規格的鋼板作車身蒙皮是很重要的。汽車金屬板材的各種參數指標中有一個「抗凹性」指標,所謂「抗凹性」是指金屬板材構件承受橫向集中載荷抵抗凹陷的能力,它包括局部凹陷抗力、抗凹剛度。汽車車身絕大多數鋼板都是採用冷軋鋼板沖壓成形的,車身外部件用於頂蓋、車門、翼子板、行李箱蓋、發動機蓋等地方的鋼板,一般厚度允許從0.8毫米-2.0毫米。
㈨ 汽車底盤鋼板厚度多少
厚度一般在0.8毫米到1.2毫米之間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汽車底盤鋼板厚度一般在0.8毫米到1.2毫米之間
㈩ 請問現在車的鋼板厚度一般為多少
6--12 汽車鋼板8個居多 飛渡6.3 雨燕7.2 捷達8 派力奧8--12 高爾夫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