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樟樹的經濟
樟樹區域經濟特色非常明顯,全市已形成了「葯、酒、鹽、五金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工業體系。2010年四大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4.25億元,上繳稅收7.77億元;2010年4月,樟樹市入選「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成為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
2014年,經過宜春市統計局最終核定,樟樹市實現生產總值292.27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0.2%,全年財政收入4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2012年,樟樹實現生產總值234.0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5.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和宜春市高出7.8、4.6和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44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9.01億元,增長17.3%;第三產業增加值68.57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13.1:57.9:29.0調整為11.3:59.4:29.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9388元,增長15.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41.89億元,增長16.5%,佔GDP比重達到60.63%。 樟樹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60億元,比2011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20.27億元,增長1.7%;林業產值1.35億元,增長8.2%;牧業產值18.09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5.45億元,增長6.2%。
樟樹市糧食播種面積83835公頃,比2011年增加476公頃,增長0.6%;棉花種植面積201公頃,比2011年減少31公頃,下降13.4%;油料種植面積25587公頃,比2011年增加382公頃,增長1.5%;中葯材種植面積2585公頃,比2011年增加74公頃,增長2.9%;蔬菜種植面積8710公頃,比2011年增加81公頃,增長0.9%。
2012年糧食總產量57.3萬噸,增長4.8%,其中早稻24.7萬噸,增長7.9%。棉花產量270噸,比2011年增產17.4%。油料產量51610噸,比2011年減產0.5%。茶葉產量250噸,比2011年增產3.7%。中葯材產量4093噸,比2011年增產11.8%。水果產量6330噸,比2011年增產6%。
2012年肉類總產量91346噸,增長0.1%。其中,豬肉產量66537噸,增長1.4%;牛肉產量7999噸,增長20.8%;羊肉產量144噸,增長1.4%;禽肉產量16153噸,下降14.7%。2012年年末生豬存欄457897頭,增長6.5%;生豬出欄813803頭,增長5%。家禽存籠457萬羽,增長4.1%;家禽出籠1124萬羽,增長4.6%。禽蛋產量9248噸,增長6.1%。2012年水產品產量43205噸,增長7.9%。
201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7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600公頃。2012年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08.3萬千瓦,增長12.0%。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97萬千瓦,增長1.6%;聯合收割機789台,增長12.9%。實際機耕面積94260公頃,機械收獲面積68000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4327噸,增長1.3%。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17.7%,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4.0%,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01億元,增長15.8%,同比下降8.02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5.8和1.4個百分點,與宜春市增速持平。支柱產業仍然保持穩定增長。201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76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酒業完成產值33.41億元,增長26.2%;葯業完成產值66.30億元,增長8.5%;鹽化工產業完成產值41.74億元,增長29.2%。
2012年規模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白酒5.135萬千升,增長3.9%;原鹽180.25萬噸,增長10.6%;中成葯8852.3噸,增長16.4%;電動葫蘆1609台,下降16.1%;單雙梁起重機1495台,下降6.5%;香料1946噸,增長28.0%;水泥24.06萬噸,下降6.5%。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指數335.17,同比降低了20.0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46.91億元,同比增長11.9%,其中利潤30.82億元,增長12.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71億元,增長19.6%,同比下降39.24個百分點。在規模企業中,四特酒公司上繳稅收達8.9億元,榮登首屆江西最具影響力企業榜;仁和集團成為全省唯一「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企業」。工業園區成為全省首批18個重點園區。
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39.0%,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25.6萬元,增長23.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3.4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19.47萬平方米。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利潤6245萬元,增長43.1%。全部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73億元,增長13.7%,占樟樹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4%。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7億元,增長15.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8億元,增長15.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0億元,增長22.1%。
2012年樟樹市引進境外資金6100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9%;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9.59億元,比2011年增長23%。2012年樟樹市外貿出口11289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5.3%,同比下降40.2個百分點。
2012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2898萬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郵政業務量4021萬元,下降2.4%;固定電信業務量5407萬元,增長32.8%;行動電話業務量13470萬元,增長7.8%。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3674門,比上年下降25.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0418戶。其中,城市用戶46707戶,鄉村用戶33711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96800戶,寬頻網用戶63785戶。
2012年共接待來樟旅遊觀光者1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其中海外人士4338人次,增長10%;旅遊總收入13.8億元,比上年增長91.7%,其中外匯收入125.7萬美元,增長10.9%。
2. 樟樹市世紀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怎麼樣
樟樹市世紀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是2017-12-2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回址位於江西省宜答春市樟樹市杏佛路與四特大道交匯處時代廣場。
樟樹市世紀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0982MA37N2WP8P,企業法人徐海燕,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樟樹市世紀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乳製品(含嬰幼兒配方乳粉)、日用百貨、文具、五金交電、工藝品、傢具、服裝、鞋帽、針紡織品、計生用品、化妝品、鍾表、眼鏡、家電、通訊器材、黃金、首飾、珠寶玉器、文體用品、圖書、箱包、皮具、鮮花、蔬菜、水果、水產品、生鮮、葯品、醫療器械銷售;卷煙、雪茄煙零售;餐飲服務;鹵製品加工、銷售;美容服務;超市投資管理;企業營銷策劃;場地租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樟樹市世紀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 樟樹市虎森電器銷售有限公司怎麼樣
樟樹市虎森電器銷售有限公司是2016-01-29在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葯都北大道7號附2號(京九城市花園)20幢2層S20-201。
樟樹市虎森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0982MA35GEKT7P,企業法人吳春虎,目前企業處於吊銷狀態。
樟樹市虎森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電子器件、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批發兼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2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樟樹市虎森電器銷售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 江西有沒有葯材批發市場
有著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葯都」樟樹,抓住難得的市場機遇,以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為目標,大興「葯市、葯地、葯業」, 開始了葯業經濟的新跨越。 樟樹葯市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里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葯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葯材攤販擺攤賣葯,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葯墟,宋代形成葯市;明有葯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葯材總匯之所,素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葯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葯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葯發展之一斑。 1、懸壺施診的葯攤。 祖國醫葯事業的發展是醫與葯同源,醫葯一體的。三國時期,樟樹一帶民間的醫葯活動,經葛玄等道學家、丹術家、醫葯家的推動,有了很大發展。閣皂山的山民經過長期實踐,漸漸積累和豐富了認葯、采葯和行醫看病的知識。當時,山下贛江、袁河兩岸水患頻仍,瘟疫流行,於是,一些懂醫識葯的閣皂山人便到淦陽擺攤賣葯,懸壺施診。 漢晉年間,在樟樹行醫賣葯的人沒有固定的落腳點。他們或采葯於山林,或巡診於鄉村,或到淦陽古鎮席地擺攤。擺攤的時間也不固定,采了葯來,賣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現在的游醫和草葯郎中。古時行醫賣葯的人,開初只是兼業。他們既種田地、養禽家、捕魚打獵,又兼采葯治病。後來,一些醫葯技術漸精、獲利較大的人,便漸漸開始專門從事醫葯業了。 南北朝時,樟樹鎮一帶從事醫葯業的人逐漸增多,開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樹不僅有葯攤,而且出現了兼醫帶葯的葯材開始進入樟樹交易。 2、葯墟和葯市的形成。 唐代,葯材的交流日益頻繁,樟樹鎮的葯材集散初具規模。開初,本地出產的枳殼、枳實、陳皮、蘇葉、荊三棱、黃梔子、前胡、白前等有較大批量的外銷。鄰近州縣的地道葯材也開始在樟樹集中轉運。兩粵、蜀、鄂、湘等地的葯材經大庾嶺路和贛江、袁河,陸續運到樟樹鎮交易。於是,樟樹鎮便設有專門進行葯材交易的葯墟。墟場上曾立一石碑,上書「葯墟」二字。葯墟的開辟使葯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場所,也有了固定的時間。葯材攤販、葯材商人逢墟日趕集。樟樹鎮的葯商在葯墟修建起店面,前櫃看病、賣葯,後櫃制葯,謂之「前店後坊」。 五代十國迄宋元,中原動盪,富紳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醫葯業的繁榮。這一時期,樟樹醫葯事業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名醫生、制葯專家和醫學理論家。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樹中葯交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南方主要的葯材集散地。宋寶佑六年(1258年),樟樹鎮早已是葯攤遍布、葯店林立,逢墟而集已遠不能滿足葯材交易的需要,於是便改為每日集市的葯市。 3、繁華的葯碼頭。 明代在醫葯學上頗有成效。這一時期,樟樹醫葯事業也迅速發展。明成化年間,贛江改道,樟樹遂成為袁河與贛江的交匯處,這加強了她的港口地位,使葯材集散規模更趨擴大。各地葯材,尤其是川、廣葯材大量運到樟樹。這樣,兩粵出產的藿香、桂枝、桂子、肉桂、山奈、八角、茴香等,蜀、鄂出產的附子、川芎、黨參、茯苓等,湖南出產的硃砂、雄黃等,安徽出產的棗皮、生曬等,中原出產的黃芪、生地、條芩、柴胡、防風等;鄭和下西洋、熊化出使朝鮮,使中醫葯與外國醫葯的交流擴大,一些「舶來」的葯材也開始進入樟樹交易,如豆蔻、砂仁、乳香、沒葯、西洋參等葯材,大批運到樟樹。樟樹經營葯業的人大量增加,外地葯商雲集樟樹。明崇禎《清江縣志》回憶說:「樟濱故商賈湊沓之地也」,「(葯)有自粵、蜀來者,集於樟鎮,遂有『葯碼頭』之號」,「帆檣櫛比皆葯物」。</P<> 樟樹葯業界的經營隨著葯材集散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從以零售為主,發展到以批發為主,開始出現專事批發的葯材號。外籍葯商在樟樹定居落戶開業經營的也逐漸多起來。 4、江南葯材之總匯。 清代,葯材生產的發展和炮製技藝的進步,吸引了各地的葯材商人。他們紛至沓來,將各地的葯材源源不斷運到樟樹加工、交流。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黃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棗皮客,浙江的白術客、湖南的雄黃客,福建的澤瀉客,廣東的陳皮客,多在葯材收獲時成批采購,運到樟樹銷售,成群結伙,終年不斷。這時,樟樹碼頭終年千帆林立;茶樓酒肆竟日座無虛席。 大批外地客商涌來交易,需要經紀人,葯材貯運則需要棧房。於是,以代客買賣、貯存、轉動的葯材行棧便應運而生。在葯材行代客買賣,收取傭金的基礎上,一些葯商為謀取更大利潤,就自營葯號,專事批發。樟樹鎮當時有專營廣浙所產葯材和參茸燕桂以及國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沒葯、西洋參等名貴葯材的廣浙號;有專營川、陝、冀、豫等地所產葯材的西北號;有專營某一種葯材的小伙字型大小,如黨參號、附片號、雄黃號、茯苓號等。道光(1821-1850年)初年,樟樹鎮有葯材行、棧、號、店200餘家,樟樹終成為「南北川廣葯材之總匯」, 由於各地葯材雲集樟樹,樟樹葯材應有盡有,因而「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說在業界家喻戶曉。 樟樹人創造了耀眼的榮光,樟樹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的名稱。穿過時光遂道,超過歷史峰巒,滄海桑田,幾多變遷,這個江南小城始終沒有改變的是那淡淡的親切的葯味。 建國初期,樟樹葯市就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十大中葯材市場之一,1996年經國家批准,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成為全國l7家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於1991年5月興建。隨著葯商的增加,交易量的擴大,原葯市的規模、設施、交通等逐漸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滿足現代葯市的發展需要,樟樹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軟硬體設施屬全國一流的新中葯材專業市場。 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葯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葯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葯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鑒定了委託開發合同書。該項目一期工程佔地257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志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場正式投入使用。 樟樹市場站國際化、道地化、科學化、現代化平台,展中華葯都、葯材、葯品、葯技風貌,融中華葯業信息、研發、生產、交易於一體,創中華葯業齊、靈、廉、實之一流。在市場整體搬遷後,一流的硬體設施為葯市的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剛建成的大型仿古青銅制碾槽雕塑已成為葯市的標志性建築,大大提高了葯市的整體形象。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對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非常重視,多次前來考察,局領導還曾兩次專門為樟樹葯市場詞:「質量第一」、「品質求精」。隨著國家對葯品加強監管,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也加強了規范管理。一是積極執行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政策法規措施,聯合葯監、工商、葯業等相關部門對中葯材市場進行專項整治,打擊違法行為,規范市場經營;二是政府出台相關優惠措施,鼓勵市場內的葯商組建公司進行規范經營,支持配合大型的醫葯流通企業吸納葯商進行合法經營。三是加強同全國各醫葯企業的橫向聯系,出台鼓勵措施,吸引各地醫葯企業到樟樹設點銷售產品,逐漸將葯市進行轉型過渡,使之成為醫葯用品的集散地。 在國內眾多的中葯材專業市場中,樟樹葯市將後發爭先,並在全國同類市場中力創兩大特色:一是葯市「信息化」,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於一體,與全國各大葯市聯網,及時向葯商發布國家中醫葯政策、科技及國內外市場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全國中葯材交易的信息港。二是葯材「道地化」。注重吸引外地葯市、葯材經營大戶到樟開設分支機構,或落戶樟樹市場經營;吸引道地中葯材產地葯商到樟樹設立專賣點,引導本地葯商進行各類道地葯材區域專賣代理,形成「買全國道地葯材,賣全國道地葯材」的特色,真正實現現代意義的「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樟樹中葯材專業市場將帶動全省中葯材產業的飛速發展。</P<> 樟樹葯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千年葯都以她的寬厚和深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葯都人,在時代和葯業之間續寫著灼灼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