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淬火、回火、正火、退火,都是知識點!
淬火、回火、正火、退火詳解一、淬火
定義: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目的:
提高金屬成材或零件的機械性能,如提高硬度、耐磨性、彈性極限等。
改善某些特殊鋼的材料性能或化學性能,如提高耐蝕性、增加永磁性等。
特點:淬火後的鋼鐵工件具有馬氏體、貝氏體、殘余奧氏體等不平衡組織,存在較大內應力,力學性能不能滿足直接使用要求,因此一般都要經過回火處理。
二、回火
定義:回火是將淬火後的金屬成材或零件加熱到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後,以一定方式冷卻的熱處理工藝。回火是淬火後緊接著進行的一種操作,通常也是工件進行熱處理的最後一道工序。
目的:
減少內應力和降低脆性,防止變形和開裂。
調整工件的機械性能,如硬度、強度、塑性和韌性。
穩定工件尺寸,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再發生變形。
改善某些合金鋼的切削性能。
分類及作用:
低溫回火(150-250℃):減少內應力和脆性,提高塑韌性,有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用於製作量具、刀具和滾動軸承等。
中溫回火(350-500℃):具有較高的彈性,有一定的塑性和硬度,用於製作彈簧、鍛模等。
高溫回火(500-650℃):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用於製作齒輪、曲軸等。
三、正火
定義:正火是一種改善鋼材韌性的熱處理。將鋼構件加熱到Ac3溫度以上30〜50℃後,保溫一段時間出爐空冷。
目的:
消除鑄、鍛、焊件的過熱粗晶組織和魏氏組織,細化晶粒。
作為淬火前的預先熱處理。
消除網狀二次滲碳體,使珠光體細化,改善機械性能。
改善低碳深沖薄鋼板的深沖性能。
提高低碳鋼和低碳低合金鋼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在力學性能要求不高的場合下,可用正火代替淬火加高溫回火。
減少鑄件和鍛件的成分偏析。
使合金鋼獲得貝氏體組織,提高抗蠕變能力。
四、退火
定義:退火是將金屬緩慢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足夠時間,然後以適宜速度冷卻的一種金屬熱處理工藝。
目的:
改善或消除鑄造、鍛壓、軋制和焊接過程中所造成的各種組織缺陷以及殘余應力,防止工件變形、開裂。
軟化工件以便進行切削加工。
細化晶粒,改善組織以提高工件的機械性能。
為最終熱處理(淬火、回火)作好組織准備。
常用退火工藝:
完全退火:細化中、低碳鋼的粗大過熱組織。
球化退火:降低工具鋼和軸承鋼的偏高硬度。
等溫退火:降低某些合金結構鋼的高硬度,便於切削加工。
再結晶退火:消除金屬線材、薄板在冷拔、冷軋過程中的硬化現象。
石墨化退火:使含有大量滲碳體的鑄鐵變成可鍛鑄鐵。
擴散退火:使合金鑄件化學成分均勻化,提高其使用性能。
去應力退火:消除鋼鐵鑄件和焊接件的內應力。
總結:
淬火、回火、正火和退火是金屬熱處理中的四種基本工藝,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目的。淬火主要用於提高金屬的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則用於消除淬火後的內應力和脆性,調整機械性能;正火主要用於改善鋼材的韌性和細化晶粒;退火則主要用於消除組織缺陷、軟化金屬和細化晶粒,為最終熱處理作準備。這些工藝在金屬加工和製造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