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顯的是耐大氣的腐蝕性 就是 是不是生銹了
不銹鋼不會生銹
三者可專以加以區別,碳鋼一般是黑色屬或打磨後成光亮色,不銹鋼也是白色。
在磁性方面也不同。碳鋼和鍍鋅鋼沒什麼區別,不銹鋼一般不具有磁性,但也不絕對,奧氏體的沒有磁性,但鐵素體的有,但也比較弱。
Ⅱ 高碳鋼氧化與溫度的關系
溫度越高、氧化越快
Ⅲ 碳鋼與普通的鐵有什麼區別
鐵是地殼中較豐富的元素,僅次於氧、硅、鋁。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專礦是重要屬的鐵礦。鐵金屬常用高爐以焦炭為燃料、用鐵礦石和石炭石為原料煉得。用氫氣還原純氧化鐵可得到純鐵。
含碳在2.11%以上的鐵叫生鐵(或鑄鐵)。含碳量少於0.02%的鐵熔合體稱為熟鐵或鍛鐵。含碳量介於0.02-2.11%之間的鐵合金叫做鋼。
碳鋼主要指碳的質量分數小於2.11%的鐵碳合金。有時也稱為普碳鋼或碳素鋼。
碳鋼也叫碳素鋼,指含碳量Wc小於2.11%的鐵碳合金。
區別:碳鋼除含碳外一般還含有少量的硅、錳、硫、磷,而鐵沒有。
Ⅳ 不銹鋼和碳鋼有什麼區別
1.成分不同。碳鋼主要是鐵。同時含有少量的碳(<2%);不銹鋼中除了鐵、碳之外還含有一專些其他金屬元素,屬主要是鉻、鎳、鈦等。2.性能不一樣。當然首先是不銹鋼耐腐蝕能力更強;其次,力學特性也不一樣,用得最多的一類不銹鋼(奧氏體不銹鋼)強度很好,但硬度不高,而且沒有磁性。大概這樣吧,其實不銹鋼也不可以一概而論,相互之間差異很大,但最基本的大概就是這些了。
Ⅳ 鐵的和碳鋼有什麼區別
區別:
碳鋼除含碳外一般還含有少量的硅、錳、硫、磷,而鐵沒有。碳鋼其實回就是鐵。答「鐵」是相對其它種類的稱呼,用來區別銅,鋁,鉛等。其實鐵就是鋼,一般過去傳統的說法將鐵分為「生鐵」和「熟鐵」,生鐵叫鐵,熟鐵叫鋼。「碳鋼」就是鋼的一種分類,將鋼分為「碳鋼」與「合金鋼」二大類。
比如各種牌號的鋼板、鋼筋、型材、日常見的、都是「碳鋼」的一種。比如各種牌號的鋸片、鑽頭、刀具、不銹鋼、烏鋼是「合金鋼」的一種。

(5)碳鋼和氧化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鐵(iron)是一種金屬元素,原子序數26,鐵單質化學式:Fe。純鐵是白色或者銀白色的,有金屬光澤。熔點1538℃、沸點2750℃,能溶於強酸和中強酸,不溶於水。鐵有0價、+2價、+3價和+6價,其中+2價和+3價較常見,+6價少見。
Ⅵ 高碳鋼是一種什麼樣的材料好不好容不容易被氧化
優點:
1、熱處理後可以得到高 的硬度(HRC60一65)和較好的耐磨性。
2、退火狀態下硬度適中,具有較好的可切削性。
3、原材料易得,生產成本低。
其缺點是:
1、熱硬性差,當刀具工作溫度大於200℃時,其硬度和耐磨性急劇下降。
2、淬透性低。 水淬時完全淬透的直徑一般僅為15一18mm;油淬時完全淬透的最大直徑或厚度(95%馬氏體)僅為6mm 左右,並易變形開裂。
高碳鋼的硬度、強度主要取決於鋼中固溶的碳量,並隨固溶碳量的增加而提高。固溶碳量超過0.6%時, 淬火後硬度不再增加,只是過剩的碳化物數量增多,鋼的耐磨性略有增加,而塑性、韌性和彈性有所降低。為 此,常根據使用條件和對鋼的強度、韌性匹配來選用不同的鋼號。例如,製造受力不大的彈簧或簧式零件,可 選擇較低碳量的65鋼。 一般高碳鋼可用電爐、平爐、氧氣轉爐生產。要求質量較高或特殊質量時可採用電爐冶煉加真空自耗或電 渣重熔。冶熔時,嚴格控制化學成分,特別是硫和磷的含量。為減少偏析,提高等向性能,鋼錠可進行高溫擴 散退火(對工具鋼尤為重要)。熱加工時,過共析鋼的停鍛(軋)溫度要求低(約800℃),鍛軋成材後應避 免粗大網狀碳化物的析出,在700℃以下應注意緩冷,以防熱應力造成裂紋。熱處理或熱加工過程中要防止表面脫碳(對彈簧鋼尤為重要)。熱加工時要有足夠的壓縮比,以保證鋼的質量和使用性能。
Ⅶ 碳鋼氧化鐵皮有灰色的嗎,是怎麼來的,各位高手幫幫忙
碳鋼氧化鐵皮有灰色的,
1.碳鋼進行熱處理後,得到的新鮮的氧化皮大都是灰色專的
2.碳鋼經屬過鹼洗、酸洗後,工件新生的表面為灰色,這個新灰色的表面如果遇到了強氧化劑型緩蝕劑,其表面會生成一層透明的α-Fe2O3,它也是一種氧化皮,由於它是透明的,我們只能看見底色——灰色了
Ⅷ 碳鋼和不銹鋼的區別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銹鋼鍋,不銹鋼鍋的優點就是耐腐蝕,同時不容易被刮花。這就導致不銹鋼鍋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保持一個清潔度。
但是不銹鋼鍋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它的導熱性不是很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銹鋼鍋更多是用來煮東西而非炒東西。
其實不管是碳鋼還是不銹鋼,這兩種材料都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缺點怎麼選擇,還是看你平時的使用習慣。
Ⅸ 鍍鋅和碳鋼在外表上有什麼區別就是拿肉眼看的。管件和管道鍍鋅或者碳鋼我分不太清楚
鍍鋅後的表面是銀白色,但是不反光,即使是表面有水,也不會影響其銀白色。碳鋼表面若是不打磨,則是灰暗色的氧化層,打磨後會產生顯著的反光,而且稍稍在打磨處抹上水,乾燥後會有明顯的浮銹。
Ⅹ 鈍化和表面氧化有什麼不一樣嗎
1、金屬鈍化機理不同,生成的鈍化膜的成份也不同。可能為氧化物或者鹽類。這里應該明確的一點就是,中學所學習的鐵鋁遇冷濃硫酸,冷濃硝酸的鈍化,是生成了一層緻密的氧化鐵,氧化鋁薄膜。這層氧化膜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不同於通常所說的鐵鋁的氧化物。舉例來說,寶石(剛玉)的化學成份是氧化鋁,氫氧化鋁分解得到的也是氧化鋁,但二者的晶體結構是不同的,性質上也表現出明顯差異。
2、金屬鈍化膜通常可用熱、稀強酸除去。如硫酸,硝酸等。
3、要了解更多,可參考下面資料:
金屬鈍化的機理
我們知道,鐵、鋁在稀HNO3或稀H2SO4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濃HNO3或濃H2SO4中溶解現象幾乎完全停止了,碳鋼通常很容易生銹,若在鋼中加入適量的Ni、Cr,就成為不銹鋼了。金屬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響,化學穩定性明顯增強的現象,稱為鈍化。由某些鈍化劑(化學葯品)所引起的金屬鈍化現象,稱為化學鈍化。如濃HNO3、濃H2SO4、HClO3、K2Cr2O7、KMnO4等氧化劑都可使金屬鈍化。金屬鈍化後,其電極電勢向正方向移動,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鈍化了的鐵在銅鹽中不能將銅置換出。此外,用電化學方法也可使金屬鈍化,如將Fe置於H2SO4溶液中作為陽極,用外加電流使陽極極化,採用一定儀器使鐵電位升高一定程度,Fe就鈍化了。由陽極極化引起的金屬鈍化現象,叫陽極鈍化或電化學鈍化。
金屬處於鈍化狀態能保護金屬防止腐蝕,但有時為了保證金屬能正常參與反應而溶解,又必須防止鈍化,如電鍍和化學電源等。
金屬是如何鈍化的呢?其鈍化機理是怎樣的?首先要清楚,鈍化現象是金屬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還是由界面現象所引起的。有人曾研究過機械性刮磨對處在鈍化狀態的金屬的影響。實驗表明,測量時不斷刮磨金屬表面,則金屬的電勢劇烈向負方向移動,也就是修整金屬表面可引起處在鈍態金屬的活化。即證明鈍化現象是一種界面現象。它是在一定條件下,金屬與介質相互接觸的界面上發生變化的。電化學鈍化是陽極極化時,金屬的電位發生變化而在電極表面上形成金屬氧化物或鹽類。這些物質緊密地覆蓋在金屬表面上成為鈍化膜而導致金屬鈍化,化學鈍化則是像濃HNO3等氧化劑直接對金屬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氧化膜,或加入易鈍化的金屬如Cr、Ni等而引起的。化學鈍化時,加入的氧化劑濃度還不應小於某一臨界值,不然不但不會導致鈍態,反將引起金屬更快的溶解。
金屬表面的鈍化膜是什麼結構,是獨立相膜還是吸附性膜呢?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即成相膜理論和吸附理論。成相膜理論認為,當金屬溶解時,處在鈍化條件下,在表面生成緊密的、復蓋性良好的固態物質,這種物質形成獨立的相,稱為鈍化膜或稱成相膜,此膜將金屬表面和溶液機械地隔離開,使金屬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鈍態。實驗證據是在某些鈍化的金屬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並能測其厚度和組成。如採用某種能夠溶解金屬而與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試劑,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屬,就可分離出能看見的鈍化膜,鈍化膜是怎樣形
成的?當金屬陽極溶解時,其周圍附近的溶液層成分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溶解下來的金屬離子因擴散速度不夠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積累。另一方面,界面層中的氫離子也要向陰極遷移,溶液中的負離子(包括OH-)向陽極遷移。結果,陽極附近有OH-離子和其他負離子富集。隨著電解反應的延續,處於緊鄰陽極界
面的溶液層中,電解質濃度有可能發展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於是,溶度積較小的金屬氫氧化物或某種鹽類就要沉積在金屬表面並形成一層不溶性膜,這膜往往很疏鬆,它還不足以直接導致金屬的鈍化,而只能阻礙金屬的溶解,但電極表面被它覆蓋了,溶液和金屬的接觸面積大為縮小。於是,就要增大電極的電流密度,電極的電位會變得更正。這就有可能引起OH-離子在電極上放電,其產物(如OH)又和電極表面上的金屬原子反應而生成鈍化膜。分析得知大多數鈍化膜由金屬氧化物組成(如鐵之Fe2O3),但少數也有由氫氧化物、鉻酸鹽、磷酸鹽、硅酸鹽及難溶硫酸鹽和氯化物等組成。
吸附理論認為,金屬表面並不需要形成固態產物膜才鈍化,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層氧或含氧粒子(如O2-或OH-)的吸附層也就足以引起鈍化了。這吸附層雖只有單分子層厚薄,但由於氧在金屬表面上的吸附,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使電極反應的活化能升高,金屬表面反應能力下降而鈍化。此理論主要實驗依據是測量界面電容和使某些金屬鈍化所需電量。實驗結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屬鈍化。
兩種鈍化理論都能較好地解釋部分實驗事實,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處。金屬鈍化膜確具有成相膜結構,但同時也存在著單分子層的吸附性膜。目前尚不清楚在什麼條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麼條件下形成吸附膜。兩種理論相互結合還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因而鈍化理論還有待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