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派出所所長是誰
黃土梁梁二蛋蛋。
2. 榆陽區的歷史沿革
據甲骨卜辭及1982年在清澗李家崖出土文物考證,榆林市榆陽區商代為游牧部族——鬼方棲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內先後為嚴狁、翟人游牧古族占據。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晉文公發兵「攘翟」,占據圁水(無定河)、洛水(洛河)間地域,榆陽區歸晉國。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自為諸侯,三家分晉,榆陽區屬魏國。周顯王八年(前361),魏築長城,「塞固陽(今包頭市南),自鄭(今陝西華縣)濱、洛(洛河)以北置上郡,轄十五邑」。上郡,是榆陽區史乘最早的建置記載。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秦國打敗魏國,魏被迫將上郡15邑獻納於秦,秦按舊置設上郡,治所於膚施(在今榆陽區魚河附近),榆陽區屬膚施縣轄。周赧王十八年(前297),趙惠文王發兵西攻秦國,占據上郡膚施等地。四十五年(前270),秦昭王反擊趙國,復奪上郡失地,並滅義渠,置北地、上郡、隴西等郡,築長城以拒翟人。榆陽區歸秦上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榆陽區南部隸屬上郡膚施縣,北部隸屬新秦地之九原郡,其縣置不詳。
漢高祖元年(前206)二月,項羽自立為楚霸王,封秦降將董翳為翟王,占據上郡,稱翟國。二年(前205)翟王降漢,漢再置上郡。三年(前204),匈奴右賢王部南下占抵上郡膚施「舊塞」(舊塞,即秦昭襄王時築的長城)。時榆陽區北部為匈奴占據,南部歸漢上郡膚施縣。漢元朔二年(前127),武帝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此後,增置郡縣,屢遷關東等地貧民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並將歸降的匈奴人、西域龜茲國人安置在這些地區,其聚居地稱為屬國,設屬國都尉治所,派都尉(軍隊官員)監管。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榆陽區設有龜茲屬國都尉治所(史籍亦稱龜茲縣,在今牛家梁鄉古城灘),境南(今魚河地帶)屬重置的膚施縣、境東(今安崖地帶)屬新置的鴻門縣。東漢初仍襲舊置。東漢永初二年(108)羌、南匈奴人反漢,漢廷鎮壓失敗,五年(111),下詔將上郡治所由膚施遷至衙縣(今陝西白水縣東),所領膚施、龜茲等縣廢。永建四年(129)上郡治所遷回膚施。次年,漢廷下詔將死罪囚犯遣戍北地、上郡等地。永和五年(140)南匈奴聯結羌、胡人再起攻漢,殺上郡都尉,占據西河、上郡等地。上郡治所二次遷至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榆陽區被南匈奴及羌胡占據,無建置。
三國至西晉,榆陽區為羌胡占據,未置郡、縣。東晉大興三年(320),前趙帝劉曜(南匈奴人)出兵征服上郡氐羌人,上郡,歸前趙。咸和三年(328),羯人石勒打敗劉曜建立後趙,統轄上郡。昇平三年(359),南匈奴劉衛辰(赫連勃勃父)統部駐屯代來城(今境內巴拉素白城台),榆陽區大部屬衛辰地盤。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榆陽區屬大夏。不久築大夏國都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擊破大夏後,設統萬鎮,榆陽區屬北魏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7),北魏將統萬鎮改置為夏州(治所設統萬城),領化政、闡熙、金明、代名4郡9縣。榆陽區北部屬代名郡,屬縣無考。南部置革融縣,屬化政郡。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化政郡改稱弘化郡,縣置仍循北魏舊制。
北周初,撤革融縣,轄地並入弘化郡岩綠縣(治所在今橫山縣)。保定三年(563),增設銀州(治所在今橫山黨岔)開光郡、開光縣(治所同在今榆陽區安崖蘆家鋪)。四年(564),夏州弘化郡下設寧朔縣(治所在今榆陽區西南)。大象二年(580),撤開光郡,所轄開光縣隸屬於中鄉郡(郡治所在今佳縣柳樹會),屬銀州領。
隋開皇元年(581),境內建置如前。因避文帝楊忠名諱,中鄉郡改稱真鄉郡。開皇三年(583),撤郡改以州領縣,境內涉及有儒林縣(治所在今魚河地),屬銀州領;開光縣(同前);德靜縣(治所在紅石橋古城界),屬夏州領。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撤銀州,所領榆陽區儒林、開光改屬雕陰郡(治所在今綏德);夏州改為朔方郡,榆陽區所置德靜、寧朔縣仍屬之。大業十三年(617)三月,夏州朔方郡鷹揚郎將梁師都依附突厥反叛隋廷,建梁國,共12年。此期間,榆陽區屬梁國。
唐代,實行道、州、縣建制。貞觀二年(628),唐滅梁師都,關內道復置銀州、綏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銀州儒林縣、開光縣,夏州德靜、寧朔縣。開元二年(714),銀州撫寧縣治所遷於榆陽區(在今鎮川地)。天寶元年(742),銀州改銀川郡、夏州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銀州、夏州。光啟二年(886),黨項羌族首領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定難軍(今榆林及內蒙伊盟部分)節度使,領轄銀、夏、綏、宥等州,榆陽區南部歸銀州,北部歸夏州。唐末、五代至宋初,榆陽區一直為黨項定難軍割據地。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宋朝設路、府、州、軍、監建置。七年(982),黨項定難軍留後(官名)李繼捧獻銀、夏、綏、宥、靜州歸宋,隸屬於陝西路。繼捧族弟李繼遷率黨項族眾反宋,相繼攻佔銀州等地。此後他幾經降宋叛宋,長期控制銀州、夏州等地。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繼遷孫)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稱帝,建西夏國。榆陽區屬西夏銀、夏州領地,元豐四年(1081),宋軍相繼攻佔羅兀(在今鎮川)、銀州、夏州等地。次年九月,西夏大軍大舉反攻,奪回銀州、羅兀等城寨。六年(1083)宋與西夏議和。元符元年(1098),宋攻佔羅兀、開光(在今安崖)等堡寨,宋崇寧四年(1105),宋軍再次攻佔銀州城,之後與夏再議和,並改羅兀城為嗣武城。
金天會六年(1128),金兵佔領境東南地區,開光、嗣武城等地屬之。正大三年(1226)置嗣武縣,次年並入米脂縣,時榆陽區東部屬佳州,南部屬米脂縣,西北地已成蒙古勢力范圍,無建置。
元代,實行省、路(府)、州、縣建置。榆陽區長城以南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縣,長城以北無建置,為蒙古游牧地。
明洪武四年(1371),置綏德衛。九年(1376)綏德衛千戶劉寵率領軍民屯駐榆林庄(亦稱榆林寨,在今榆林城普惠泉北)戍守,設千戶所(軍事建制),統轄榆林庄附近十八軍寨。正統二年(1437),為抗禦蒙古韃靼、火篩等部南犯,延綏鎮都督王楨率領軍民始築榆林城堡,並相繼將榆林千戶所領轄的魚河、岔河兒(即後常樂堡)、水地灣寨(即後雙山堡)及響水堡、高家堡等寨堡,或改建或增建為城堡。
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衛(治所設榆林城)。九年(1473),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城。成化至嘉靖年間,在榆陽區先後遷建常樂堡,增建歸德、建安、保寧、鎮川堡,並在堡下設柴塘(屯集糧草的地方)。明代中葉起,榆陽區衛堡亦兼行政建置,直隸延綏鎮榆林衛、中路道雙重領轄。
清初仍沿明代舊制,境內所設衛堡及各柴塘軍屯地仍隸屬榆林衛、中路道。
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衛改置榆林府(治所設榆林城),同時設榆林、懷遠(今橫山)、靖邊、定邊4縣,歸榆林府領轄;將原榆林衛中路道保寧、常樂、雙山、歸德、魚河、鎮川堡及這些堡地所設的13柴塘地和榆林城劃歸新設榆林縣領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將葭州建安堡劃歸榆林縣。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州建置,設省、道、縣。民國二年(1913),設榆林道(治所在榆林城),榆陽區屬之。民國15年(1926),撤銷榆林道,榆陽區直隸省轄。民國22年(1933),榆陽區實行保甲制,全縣劃設6個區。24年(1935)陝西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榆陽區屬第一督察區(榆林)。26年(1937)將聯保改設為鄉、鎮。
1946年10月13日,鎮川、魚河一帶解放,10月31日建立鎮川縣(治所設鎮川堡),下設鎮川、上鹽灣、魚河、清泉(今榆陽區所轄)、響水、武鎮(今橫山縣所轄)6區42鄉。1949年4月,鎮川縣改稱榆林縣。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榆林縣、榆林市同隸屬陝甘寧邊區陝北行署榆林分區管轄。1950年4月,榆林縣、市合並為榆林縣,屬陝西省榆林專區(專署設榆城)管轄。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6個縣並入榆林專區,專署所在地仍設榆林城。1958年9月撤銷區、鄉建置,榆陽區組建22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58年12月10日——1961年9月1日,橫山縣並入榆林縣。1984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改設為鄉(鎮)、行政村建置。
1988年9月1日,榆林縣改置為榆林市,屬榆林地區管轄。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3. 榆陽區有幾所高中
差不多7.8所
4. 榆林市榆陽區西沙萬達巷二排一號,青山路派出所所長白治熊喪心病狂勾搭李文期砸鎖操家搶盜,報警上幾百次
你有證據可以去舉報,在這樣瞎囔是沒用的,
5. 榆陽區哪裡賣方管電話
你可以網路具體查詢看看aqui te amo。
6. 榆林市有幾個縣幾個區
榆林市下轄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
區:榆陽區,橫山區
縣級市:神木市
縣:府谷縣專,屬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6)榆陽區方管所擴展閱讀
榆林,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志。
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轄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常住人口340.33萬(2017年),全市戶籍人口382.00萬(2016年)。是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陝甘寧氣田。
7. 榆陽公安副局長有幾個,都叫什麼
登錄當地公安局官網查詢即可
8. 榆林市榆陽區多少個鎮
你是問榆陽區有多少個鄉鎮吧 榆陽區轄7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鼓樓街道、青版山路街道、上郡路權街道、新明樓街道、駝峰路街道、崇文路街道、航宇路街道、魚河鎮、上鹽灣鎮、鎮川鎮、清泉鎮、安崖鎮、麻黃梁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馬合鎮、巴拉素鎮、榆陽鎮、魚河峁鎮、余興庄鄉、劉千河鄉、古塔鄉、青雲鄉、大河塔鄉、孟家灣鄉、小壕兔鄉、岔河則鄉、補浪河鄉、紅石橋鄉、小紀汗鄉、芹河鄉。
9.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榆陽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北接內蒙,東臨佳縣,西靠橫山,南連米脂,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期設置上郡所,民成化年間設榆林衛,1949年以來設榆林縣,1998年撤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撤市改為縣級榆陽區,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區現轄24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8.6萬人。 區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485.07億噸,含煤面積達5676平方公里,規劃井田面積799.5平方公里,是榆神煤田和榆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發熱量且埋藏淺、易開采等特點。區境南部屬榆米綏特大型鹽田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儲量760.91億噸,預計總儲量1.3—1.8億噸,含鹽面積340.32平方公里,岩鹽單層厚11—24.8米,總厚131米,氯化納含量達到95%,是優質的工業用鹽和食用鹽。區境南北部屬陝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儲量821.42億立方米,具有含氣面積大、純凈度高等特點,是理想的城市用氣和優質化工原料。區境內的石油、高嶺土、泥炭、砂炭等也有相當規模的儲量。區內土地資源豐富,總土地面積1058萬畝,人均21.7畝,其中耕地120萬畝,水地57萬畝,非農地938萬畝。特別是北部草灘區,地廣人稀,資源富集,開發前景廣闊。全區擁有水資源9.135億立方米,有榆溪河、無定河等地上河流6條,地下河流10條,有大中型水庫27座,總儲水能力為1.9億立方米,年調水量約7.4億立方米。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榆林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重點物保護單位45處,明長城、榆林古城牆、鎮北台、紅石峽、黑龍潭、青雲寺等名勝古跡享譽內外。「十五」以來,全區經濟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縣域經濟連續三年躋身全省「十強」行列,經濟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氣候榆陽區地處鄂爾多斯台地東部,屬於典型的大陸性邊緣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濕各異。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年平均氣溫8.3℃。冬季處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之下,氣候寒冷乾燥少雨雪。春季因極地大陸性氣團消退,東南暖濕氣流逐漸北進,大地回暖快,降水漸增,易出現寒潮、霜凍和大風沙塵天氣,春旱頻繁發生。冬春多行西北風,最大風力可達10級。夏季西南暖濕氣流明顯加強,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多陣性降水,雨量集中並常伴有大風、沙塵暴、冰雹天氣;雨量分布不均,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和雹災出現。秋季因暖濕氣團和乾冷氣團交替出現,同時因太陽高度角變小,輻射減弱,低空溫度迅速下降,大氣層結構穩定,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2001年平均溫度9.7℃,比歷年同期偏高1.4℃,特別是1—2月,比歷年同期偏高3℃以上,曖冬明顯。年最高氣溫為37.0℃,出現在7月12、14日;最低氣溫為-22.2℃出現在1月14日。日照總時數2515.5小時,光照充足。年降水總量568.7毫米。2002年平均溫度9.7℃,比歷年同期偏高1.4℃。特別是1—3月,比歷年同期偏高3—6℃,暖冬明顯。年最高氣溫為35.9℃,出現在6月2日;最低氣溫為-28.4℃,出現在12月27日。日照總時數2568.8小時,光照充足。年降水總量526.6毫米。2003年平均溫度9.1℃,比歷年同期偏高0.8℃。年最高氣溫為35.1℃,出現在7月21日;最低氣溫為-26.8℃,出現在1月3日。日照總時數2457.5小時,光照充足。年降水總量436.3毫米。2004年平均氣溫為9.5℃,比歷年平均值偏高1.2℃。年最高氣溫為34.2℃,出現在7月2日;最低氣溫為-23.8℃,出現在12月31日。日照總時數2792.2小時,光照充足。年降水總量420.0毫米。2005年平均氣溫9.0℃,比歷年同期偏高0.7℃。年最高氣溫39.0℃,出現在6月22日,為近30年來的歷史極值;最低氣溫-25.3℃,出現在1月1日。年日照總時數2860.1小時,光照充足。年總降水量248.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