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04不銹鋼焊後熱處理問題,求高手指點。
奧氏體鋼一般是不進行焊後熱處理的,防止焊後變形一般是粗機加工後進行尺寸穩定化熱處理,溫度在425℃以下,保溫時間根據工件的有效厚度來定。
㈡ 求教304不銹鋼焊接後去應力退火的熱處理工藝
304不銹鋼在日本被稱為不銹鋼牌號,而在我國則稱為00Cr19Ni10,它屬於奧氏體不銹鋼的一種。對於奧氏體不銹鋼,去應力處理是一種消除鋼材在冷加工或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殘余應力的熱處理工藝,通常需要將鋼材加熱至300~350℃進行回火。
對於不含穩定化元素如鈦、鈮的不銹鋼,其加熱溫度應不超過450℃,以防止鉻的碳化物析出而引發晶間腐蝕。而對於超低碳不銹鋼或是含有鈦、鈮的不銹鋼,在冷加工或焊接後,建議將溫度加熱至500~950℃,隨後緩慢冷卻,以減少應力,同時緩解晶間腐蝕的傾向,並增強鋼的應力腐蝕抵抗力。
如果要對304不銹鋼進行去應力處理,合理的溫度應在300~350℃之間,處理時間則依據鋼材的有效截面大小來確定,大約需要1.5~2.5小時/100mm。
然而,如果你的問題在於折彎後是否需要進行去應力處理,那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折彎操作本身不會引起組織變化,因此不會產生應力。如果你只是將折彎後的部件校直,而無需進行去應力處理。不過,如果你的目的是改善折彎後的形狀或尺寸穩定性,校直可能是更為合理的選擇。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
㈢ 求教304不銹鋼焊接後去應力退火的熱處理工藝
不銹鋼304是日本的牌號,相當於中國的 00Cr19Ni10,屬於奧氏體不銹鋼 。而奧氏體不銹鋼鋼的回
去應力處理答是消除鋼在冷加工或焊接後的殘余應力的熱處理工藝一般加熱到300~350℃回火。對於不含穩定化元素Ti、Nb的鋼,加熱溫度不超過450℃,以免析出鉻的碳化物而引起晶間腐蝕。對於超低碳和合Ti、Nb不銹鋼的冷加工件和焊接件,需在500~950℃,加熱 ,然後緩冷,消除應力(消除焊接應力取上限溫度),可以減輕晶間腐蝕傾向並提高鋼的應力腐蝕抗力。所以如果你要對304進行去應力處理那麼合理的溫度就在300~350℃之間,時間一般1.5~2.5小時/100mm有效截面來選擇。不過我看你的問題是折彎後去應力,為什麼折彎了你要去應力?我看不用,如果折彎了你將其校直就可以了,而不用去應力,因為奧氏體不銹鋼形變不會導致組織變化沒有什麼應力產生!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㈣ 焊接應力如何消除/金屬工件內應力怎樣消除
你好,可用如下方法消除焊接,或金屬工件應力:
1 整體高溫回火(消除應力退火)
將整個焊接結構加熱到一定溫度(根據具體工件金屬材質而定),保溫一段時間,在冷卻。可以消除80%-90%的殘余應力。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應力消除工藝。
2 局部高溫回火,只針對焊縫及其周圍部分局部回火,消除應力效果不如整體回火。設備較簡單,適用於結構較簡單,拘束度較小工件,諸如 長筒形容器,管道接頭,長構件的對接接頭等。
3 機械拉伸法,對焊接工件進行載入,使得焊接壓縮塑性變形區得到拉伸,減少焊接引起的局部壓縮變形量,來降低應力。常見的有水壓試驗,水壓壓力大於容器的使用壓力,水壓試驗的同時對容器進行了一次機械拉伸。消除部分焊接引起的應力。
4 溫差拉伸法 (低溫消除應力),在焊縫兩側各一個適當寬度用氧乙炔火焰加熱。在焊槍後邊一定距離噴水冷卻。焊槍火焰 冷卻噴水以相同速度移動。形成一個兩個溫度高(峰值約200攝氏度) 焊接區域溫度低(約100攝氏度)。兩側金屬因受熱膨脹對溫度較低的焊接區進行拉伸,產生拉伸塑性變形。來抵消 原來的壓縮塑性變形。從而消除內應力。常用於規則焊縫厚度小於40毫米的板 殼結構,應力的消除。
5 振動法,針對焊縫區域進行振動。使得振源與結構發生穩定的共振。利用穩定共振產生的變載應力,使焊縫區產生塑性變形。達到消除焊接應力的目的。碳素鋼及 不銹鋼金屬結構 使用振動法消除應力效果較好。具有設備價格低廉,簡單,處理成本低,時間短。不會產生高溫回火的氧化問題 的特點。
㈤ 不銹鋼結構件,怎麼去掉焊接應力
1.熱處理法
熱處理法是利用材料在高溫下屈服點下降和蠕變現象來達到松內馳焊接殘容余應力的目的,同時熱處理還可以改善接頭的性能。
(1)整體熱處理 整體爐內熱處理、整體腔內熱處理
整體加熱熱處理消除殘余應力的效果取決於熱處理溫度、保溫時間、加熱和冷卻速度、加熱方法和加熱范圍。保溫時間根據板厚確定,一般按每毫米板厚1~2 min計算,但最短不小於30 min,最長不超過3h。
(2)局部熱處理
局部熱處理只能降低殘余應力峰值,不能完全消除殘余應力。加熱方法有電阻爐加熱、火焰加熱、感應加熱、遠紅外加熱等,消除應力效果與加熱區的范圍、溫度分布有關。
2 載入法
載入法就是通過不同方式在構件上施加一定的拉伸應力,使焊縫及其附近產生拉伸塑性變形,與焊接時在焊縫及其附近所產生的壓縮塑性變形相互抵消一部分,達到松馳應力的目的。
(1)機械拉伸法
(2)溫差拉伸法
(3)振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