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單反鏡頭的基本知識
最簡單的攝影不需要鏡頭,針孔就可以,它的光圈一般是f/128或更小。
單鏡片鏡頭在早期的相機使用,成像可以比針孔銳利,光圈也更大,基本可以手持拍攝。工作光圈大概在f/12左右。由於當時使用大底片,效果可以接受。
從雙鏡片再到三鏡片,鏡頭的光圈更大,成像也相當銳利,Cooke Triplet是目前已知的最好設計。如果是四片鏡片,成像已經相當好,比如Zeiss Tessar(天塞),四片三組結構,其中兩片粘在一起形成一組。四片結構的天塞鏡頭唯一的問題是光圈不能做得太大,不然像質會下降。對於35毫米相機,天塞結構的頂限是f/2.8,即使使用當前最好的光學玻璃。要光圈更大,就要更多鏡片。
速度(即最大光圈)不是唯一的問題。視角越大,需要的鏡片越多。一支低速小視角鏡頭,例如Leitz 560mm f/6.8 Telyt,只用了兩片鏡片。50mm f/1.4一般需要6或7片,21mm f/4.5 Zeiss Biogon使用了8片。更多的鏡片使鏡頭更大更重也更貴。
到此為止,我們只是考慮了製造一個銳利、快速或廣角的鏡頭需要的鏡片數目,但還有另一個問題要擔心,就是鏡頭的實際尺寸。上面560mm Telyt鏡頭中的兩片鏡片當聚焦在無限遠時,必須距離膠片560mm,因此鏡頭有60厘米長!相反的,21mm Biogon全長為45毫米,當聚焦無限遠時,鏡頭的光心必須距離膠片21毫米,這21毫米基本被鏡片占據,使最後一片鏡片離膠片只有5毫米。這就是為什麼Biogon不能用於單反相機,因為沒有給反光鏡的空間!
遠攝和倒置遠攝結構
(Telephoto and Reverse-Telephoto)
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辦法驚人的相似。為了縮短長焦鏡頭的長度,一組新的鏡片--稱為「遠攝組」--被放在主鏡組的後面。這就是一個遠攝鏡頭(telephoto)和一個長焦鏡頭(long-focus)的區別。
另一方面,為了使廣角鏡頭後面有足夠空間,一組新鏡片加在了主鏡組的前面,被稱為「倒置遠攝」組,因為產生的效果和遠攝鏡頭剛好相反。
新加入的鏡片組只是改變後組與膠片的距離,並不能提高鏡頭的銳度,甚至會產生負作用。一支普通長焦鏡頭可以比遠攝鏡頭更銳利,一支普通廣角鏡頭也可能比 「倒置遠攝」結構的鏡頭更銳利。因此有些長焦和廣角鏡頭仍在生產,而廣角鏡頭用在單反機身上時必須鎖起反光鏡,對焦要靠另外的取景器。有些成像質量相當好,比如Zeiss和Nikon的21mm,以及Canon的19mm。不過遠攝鏡頭和「倒置遠攝」鏡頭的方便性是毋庸置疑的。
變焦鏡頭
上面討論的都是定焦鏡頭。如果鏡頭使用的透鏡數目夠多,透鏡的相對位置又可以移動,就可以產生不同的焦距,也就是變焦鏡頭。到了這一步,透鏡總數通常都是 10多片,但並不是所有透鏡都為了提高鏡頭的銳度。細心的設計,使用高級光學玻璃,可以使變焦鏡頭的成像相當好,但他們仍比不上最好的定焦鏡頭。
為達到一定水平的銳度,變焦范圍越大,需要的透鏡越多。對變焦范圍的衡量,通常使用變焦比。一般焦距越長,變焦比可以越大;而廣角端焦距越短,就越難提供大變焦比。
大光圈需要更多,廣角需要更多透鏡,變焦需要更多透鏡,應此變焦鏡頭通常光圈較小並不奇怪。大部分變焦鏡頭在f/4左右,可能有些較大到f/3.5左右,有些較小隻有f/4.5左右,不過f/4是一個較好的平均值。大光圈變焦頭不成比例的巨大、沉重,且更昂貴:從f/4到f/2.8隻有一檔,但你可能要多花三倍的錢。問題不在廣角端,而在於長焦端。一支200mm f/2.8已經很大很貴,而一支70-210mm f/2.8將更大更貴。
另一條路是選擇變光圈變焦鏡頭。這種鏡頭的結構比恆定光圈變焦鏡頭簡單,但長焦端的光圈會比較小,而且中間焦段的實際光圈不容易確定,不過使用通鏡測光的話問題不大。
鏡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製作
計算機輔助設計使現代的鏡頭更優秀,即使便宜的變焦頭效果也可以接受。使用計算機,設計、測試和修改可以在幾小時或幾天內完成,而以前需要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然而,CAD並不總是為了製造可能的最銳利的鏡頭。比如較便宜的鏡頭,通常在銳度和成本之間進行折中。聰明的程序僅使用廉價的光學玻璃、小曲率的曲面和球面透鏡就可以設計出不錯的鏡頭。但為了得到最佳成像,必須使用特殊玻璃、大麴率和非球面等更昂貴的技術。
3.1、特殊玻璃
由最昂貴的光學玻璃製成的透鏡,象純金一樣,是按照重量計價的。設計師尋找的通常是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色散使不同顏色(頻率)的光線聚於不同的焦平面,這顯然影響了銳度。將所有顏色的光線聚在同一焦平面,就是鏡頭光學設計設計中的「色差校正」。能做到這樣的鏡頭被稱為「achromats」或 「achromatics」,意為「無色」。
實際上,「無色」鏡頭只是把紅光和藍光聚於同一平面,還有很大的校正空間。而 「apochromat」(「away from colour」)可以把紅、綠、藍光聚於同一焦點,是成像銳度顯著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鏡頭廣告在宣傳「Apo」。由於對於攝影鏡頭的消色差還沒有嚴格的定義,因此很難不懷疑有些鏡頭的消色差比其他更好。類似的,尼康的「ED」(極低色散)顯然是指ED鏡頭中使用的特殊玻璃。但玻璃怎樣才變得特殊呢?
很少鏡頭使用玻璃以外的材料。實際上,螢石由於獨特的光學性質被使用。然而,螢石鏡片非常貴,也非常脆弱,一些極短的沖擊就能令它破碎,並且如果不與空氣隔絕的話,它會逐漸分解。如今,螢石已被特殊玻璃取代(除了在不計費用的軍用鏡頭中)。
樹脂不適於製造高級鏡頭,通常用於廉價鏡頭。但是Tamron曾推出的將樹脂覆蓋在玻璃上的「混和非球面」鏡頭卻很特別。
3.2、大麴率
鏡片的曲率越大,製造成本越高。大麴率的優勢在於,與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配合時,可以代替兩或三片普通透鏡。對於一些超廣角鏡頭和變焦頭,曲率非常大的曲面是最好的設計。
3.3、非球面
絕大多數鏡頭使用的只是「普通」球面的透鏡。雖然研磨非球面也是可能的,如拋物面或雙曲面,但更昂貴。非球面的使用也可以減少透鏡的總數:一個非球面透鏡可以達到兩個球面透鏡的效果,或多個非球面鏡可以達到球面鏡不能達到的效果。
任何時候,非球面鏡頭都是屈指可數的,他們通常是同樣的球面鏡頭價格的兩到三倍。通常只有大光圈鏡頭使用非球面鏡,並且通常只有一個鏡片使用非球面。
隨著鏡頭設計和玻璃製造的提高,非球面變的越來越不必要。然而,Tamron的「混和非球面」鏡頭提供了很好的校正,又避免了樹脂的缺點,也許是非球面在為了存在的唯一方式。
3.4、反差和透鏡數量
你現在可能認為,使用足夠的透鏡,正確的種類和正確的形狀,就可以製造幾乎任何鏡頭。大體上來說,就是這樣。但一個不能逃避的事實是,更多的透鏡,意味著更低的反差。雖然多層鍍膜可以大幅度減小鏡片表面的反光,但還無法完全消除,這些反射的雜光降低了反差。
早期無鍍膜鏡頭在每個鏡片表面可以反射百分之五到十的光線,這就是為什麼要盡量減少鏡片空氣接觸面的數量。比如,Zeiss 50mm f/1.5 Sonnar只有六個鏡片空氣接觸面,而Leitz 50mm f/1.5 Summarit有十個。Summarit解析度更高;但Sonnar的反差更大,以至看起來更銳利。
如今鏡片表面的反光率只有大概百分之1.5到0.01。廉價鏡頭的鍍膜效果也較差,而昂貴鏡頭雖然有較多鏡片,但鍍膜質量也更高,使得反差更高。
鍍膜使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鍍膜的厚度必須是光波長的四分之一。顯然,一層鍍膜只能減弱一種波長(顏色)光線的反射。多層鍍膜可以減弱多種波長光線的反射。不管其他廠商怎麼說,Leitz看起來應該是最早使用多層鍍膜的廠家,在五十年代晚期。
鍍膜和多層鍍膜似乎使遮光罩失去了以往的重要性,但有些情況下好的遮光罩仍然可以產生驚人的效果。理想的遮光罩應該適於底片的長寬比,並且可調長度。這在大中幅設備中很普遍,但在35毫米系統中幾乎沒有。有些人把中幅機的遮光罩用在35毫米鏡頭上。
3.5、製造工藝
無論你的鏡頭設計的多麼好,理論上能到達多麼高的水平,如果製造不當,一起都前功盡棄。精確的鏡頭到膠片距離是最明顯,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還有,鏡頭的組裝必須達到不可想像的精確;所有鏡片的軸心都必須完全吻合;每一個鏡片都必須精確的固定在鏡桶上。固定必須非常牢固,不然鏡頭掉落或受到碰撞時就會改變結構。一支昂貴的鏡頭將得到非常精密的組裝,以及在每一步的測試和試驗。一支廉價鏡頭可能軸線沒有完全對齊;或者雖然對齊了,但在日常使用中的碰撞就可能倒置鏡片位移。
對焦機構必須精確和順暢,並且耐用。光圈和葉片,以及相連接的機構也必須順滑。所有螺絲和壓環必須擰緊,並且保持不變。廉價鏡頭比昂貴的鏡頭更容易松動,雖然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怎樣保養鏡頭。比如說,騎摩托長途旅行,肯定對鏡頭不利。
3.6、材料
與使用方式比起來,鏡頭卡口使用的材質並不太重要。即使塑料也沒什麼不可以,因為那畢竟不是軸承表面,並且如果它的強度足夠應付日常的積壓和拉伸。輕金屬合金可以替代黃銅,如果它們做得當的表面處理(通常是電鍍),但鋼(除了不銹鋼)應該謹慎使用,如果有腐蝕的可能。對於接觸面,特別是卡口,較硬的材質如不銹鋼或厚鍍層的黃銅,顯然要比裸露的黃銅或輕金屬合金更合適。
一個常識是,耐用意味著重量,雖然有很多中方法可以不使用黃銅製造耐用的鏡頭。一個真正優質的鏡頭如果正常使用,可以用上幾十年,即使是專業人士的粗暴使用。一個廉價鏡頭,雖然剛開始還不錯,但無法保持那麼久。
3.7、解析度
解析度,即一個鏡頭可以表現的細節的多少,顯然非常重要,並且基於平均的視力和圖片尺寸,很容易設定銳度的標准。正常視力的人可以分辨約一分的弧度,或大約相當於在3米的距離看到白背景上的黑頭發。使用傳統攝影術語來講,約等於在25厘米的距離觀看照片上的8線對/毫米。因此,從擴印照片時的放大率就可以大致計算出底片上需要多大的解析度,也就是用放大率乘以8 lp/mm(線對/毫米)。比如4x6英寸照片是4倍放大率,所以在底片上需要4x8=32 lp/mm的解析度;6倍放大率(即8x10英寸或20x25厘米照片)就需要48 lp/mm。
在實際中,我們需要底片上的解析度比上面的計算結果要稍微高一點,因為放大過程中要損失一些銳度;並且放大率越大,需要的「多餘」的解析度就越多。因此,如果理論計算需要32 lp/mm,那麼實際上有35-40 lp/mm就應該可以;但如果理論上需要底片上有64 lp/mm,實際上可能需要80 lp/mm。很大程度取決於放大鏡頭,以及放大時對焦的精確;而對於掃描底片,掃描儀類似於一個完美的放大機,因此在過程中損失的解析度較少。膠片本身也很重要,慢速、細顆粒的膠片比高速、粗顆粒膠片的分辨能力更強。
然而,解析度在理論上還受到絕對的制約。撇開深奧的理論不說,一個明顯的定律就是,衍射對解析度的限制,以lp/mm為單位,在百分之五十的反差,解析度的頂限是1000/n,這里n是光圈值。因此,在f/2衍射限制的解析度是500 lp/mm;在f/4為250 lp/mm;而f/8就限制在125 lp/mm。實際上,100 lp/mm或稍微高一點,是普通用途膠片可以記錄的最高解析度,即使是用來獲得最高的銳度。1000/n定律也解釋了為什麼35毫米相機的鏡頭很少用小於 f/16的光圈,因為在f/16解析度已經限制在62.5 lp/mm。在f/22時,降低到45 lp/mm;而f/32時只有31 lp/mm。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太注重這些數據了。其實45 lp/mm已經給予6x9英寸照片可以接受的效果,雖然再小的解析度就可以看出差別。並且1000/n從理論上來講可能被認為太苛刻,即使1500/n在某些情況下被認為是剛剛合適的標准。
為了製作一張16x20英寸(40x50厘米)的照片,一張35毫米底片需要放大約16倍,但128 lp/mm在底片上卻是不可能的。然而,通常我們不會在25厘米的距離觀看這么大的一張照片,很可能是在至少兩倍的距離上觀看。這使得解析度的標准隨著觀看距離而改變,因此兩倍的觀看距離將使需要的解析度減少一半,即64 lp/mm。這里很容易看出,為什麼35毫米相機可以如此流行,因為它在各種情景下都剛好適應了這個「真實世界」的需求。
仍然使用上面16x20英寸的例子,如果底片是6x7厘米,只需放大約7倍。即使我們仍堅持照片上8 lp/mm的標准,底片上也只需要56 lp/mm而已;而且如果我們可以接受照片上的4 lp/mm,那麼底片上只需要28 lp/mm的解析度。如果我們使用4x5英寸的底片,放大率只有4倍,那麼底片上只需32 lp/mm(嚴格標准)或16 lp/mm。這不只演示的大幅底片的顯著優勢,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大幅機的鏡頭可以收縮到比35毫米鏡頭更小的光圈。如果4x5底片上需要16 lp/mm的解析度,那麼用f/64才使衍射的限制剛剛達到。這也解釋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一些鏡頭是怎樣同時適用於35毫米和中幅相機的:當裝在35毫米相機上時,使用的只是鏡頭像場的中央部分,也就是解析度最高的部分;而當裝在中幅相機上時,像場邊緣的解析度雖不高,但已經夠用。
有了這些數據,你可以對解析度圖表加深理解,但解析度不應被單獨考慮。
3.8、反差
想像兩支鏡頭同樣拍攝64 lp/mm的標板,但反差不同。反差高的鏡頭成像是白和黑,而反差低的鏡頭成像是淡灰色和深灰色。高反差鏡頭的成像看起來更銳利。
這沒有什麼吃驚。令人吃驚的是,雖然高反差鏡頭的成像看起來更銳利,但低反差鏡頭可以到達更高的解析度,比如80 lp/mm。前文提到過,在30年代,Leica鏡頭偏重於解析度,而Contax鏡頭傾向於高反差,這就導致的雙方支持者的論戰。雙方都說自己的鏡頭更 「銳利」,當然,他們說得都對,或者說,都錯。
這主要取決於鍍膜,但也與新型玻璃或者新的光學設計有關。現代的鏡頭比早期鏡頭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大的反差。但即使如此,解析度和反差仍然需要折衷。鏡頭的鏡片越多,反差越低,仍然是不變的定律,原因已經說明。
3.9、眩光和鬼影
「眩光」可以指兩樣東西。有些鏡頭是由於內部反光問題,被稱為「flary」(意為閃耀著亮光,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鏡片反光白花花的)。但是,通常眩光是指內部反射依然可見,而不是指導致劣質的成像。典型的,眩光將導致高光向外溢出,因此亮部周圍通常會圍繞著一種光輝。也有時鏡頭會產生一個主像和一個附屬的 「鬼影」,比如日光燈管或路燈。現代的鍍膜技術使其不再是一個大問題,但偶爾還是會發生,尤其是廉價的變焦鏡頭和超大光圈鏡頭。去除濾鏡能減輕類似問題。
一種常見的內部反射是當光線直射入鏡頭時,產生光圈形狀的影像。有些人喜歡這種效果,但有些人討厭。對於內部反射,一個設計合理的較深的遮光罩將能有效減輕眩光和鬼影。
3.10、場曲
很少有鏡頭能把一個純平的景物投射到一個純平面上。相反的,它們會形成一個彎曲的或碟狀的成像:中央距離鏡頭最遠,邊緣較近。有些早期相機為了配合這一點,將膠片平面做成曲面。不過,通常上,設計者盡量使鏡頭的像場更平,使其可以在平整的底片上的成像可以接收。
場曲是導致鏡頭成像從中央向四周逐漸變差的原因之一,這在超大光圈鏡頭和變蕉鏡頭上更嚴重。對於單反相機,通常以畫面中央對焦,因此邊緣可能會變軟,但如果邊緣沒有什麼主體的話,這就不成問題。
3.11、底片的平整
前提到過鏡頭成像在「平整」的底片上。有些相機的底片比其他的要平整很多;然而,不平整很可能會幫助提高銳度。如果把機身裝上廢片,使用B或T門從前方看,可以發現底片有一點點彎曲。如果碰巧的話,這剛好符合了像場的碗或碟狀彎曲。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戰前的 Leica比它能夠達到的還要銳利:底片不是絕對平整,並且Elmar鏡頭的像場彎曲,兩者似乎可以經常完美結合。但有些機器的底片會比其他平整一些,這也就是舊Leica的個體差異大的原因。
3.12、畸變
主要有兩種,即桶形畸變和枕形畸變。傳統上,廣角鏡頭會產生桶形畸變,魚眼鏡頭是利用桶形畸變的例子;遠攝鏡頭通常產生枕形畸變;廉價(或早期)變焦鏡頭可能兩種都有,在廣角段產生桶形畸變,在長焦端是枕形畸變。
如果你拍攝邊緣有直線的景物,畸變就很容易被察覺。但通常你很難在取景器里發現,因為有時取景器本身的光學系統也是有畸變的,不過畸變確實產生在底片上。當然,嚴重的畸變可以從取景器中觀察到。
使用24毫米或更廣的超廣角鏡頭,在邊緣的圓圈將變成橢圓。使用網球可以很明顯的驗證,正如許多攝影書籍中的例子;但是當一個人的頭產生這樣的畸變時,可能會很恐怖。
對於這種畸變你無計可施,因為這是光學角度過大造成的。彎曲的焦平面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很難做到。絕大多數設計者都選擇放棄尋找正確的像場彎曲度,而願意保存這種危害不大的廣角畸變。
3.13、照度
一支完美的鏡頭,像場各處的照度都是相同的。一個長焦鏡頭(非遠攝結構)像場中照度的不均勻可能很難察覺;但對於廣角鏡頭和一些變焦鏡頭的某些焦段,可能很明顯。
成像邊緣失光(暗角)可以由兩種原因造成。一種是機械遮角,即由鏡頭的結構造成的:光線進入鏡頭的角度越斜,被透鏡邊緣、鏡頭卡口或內部遮擋的就越多。大的前組和後組鏡片可以減輕這種遮角,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變焦鏡頭的暗角很嚴重:為了體積和便攜,成像照度被用來進行折衷。
另一種叫做cos4暗角,這個名稱是因為一束光照射在一個平面上的亮度與入射角的餘弦(cos)的4次方成正比。對於傳統超廣角鏡頭(非反遠攝結構),成像邊緣的光線相當斜,照度也隨之減弱。解決cos4暗角的唯一方法是使用一種漸變濾鏡,中央深色,邊緣淺色。具我們所知,只有一隻35毫米鏡頭使用過這種系統,就是Zeiss Hologon 15mm鏡頭,一支極少見的收藏品。
3.14、'X'因素(未知因素)
即使你考慮了以上所有因素,以及一些含糊不清的技術,鏡頭製造中仍有一小點魔力。對此曾有過多種多樣的表達。我們的祖父曾談起過一些鏡頭的 「Plastic rendition」,意思說照片有三維空間感(當時「plastic」的意思)。現今,我們可能會說某一鏡頭有很好的「層次」(gradation)感,雖然,當被追問時,我們也很難解釋那到底表示什麼。但是,無可質疑的,確實有些鏡頭有著特殊的魔力,其中我們擁有的就包括了一支21mm f/4 'mirror-up'(使用時需鎖上反光鏡) Nikon;另一支21mm f/4.5 Zeiss Biogon;一支58mm f/1.4,為Nikon F生產的第一款f/1.4;三支中的兩支35-85mm f/2.8 Vivitar Series One varifocals變焦鏡頭;以及一支(大畫幅)150mm f/6.3 Tessar。這種「魔力」甚至在同一款的不同個體上都不一定存在,但當你發現時,你會意識到。
⑵ 如何清潔保養相機
一、清潔
常用的清潔工具有,吹耳球,鏡頭紙,鏡頭筆,鏡頭清潔液、擦鏡布、棉簽。
1、清潔鏡頭第一步
先用吹耳球吹,把一些細的小灰塵吹掉,而不是直接擦拭。鏡頭表面鍍有一層防污氟鍍膜,直接擦拭可能會使其磨損!
2、清潔鏡頭第二步
用鏡頭布或鏡頭紙沿鏡頭中間順時針往外輕輕擦拭,擦拭鏡頭一定要用專業的鏡頭布,對於油漬、指紋等難以清潔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鏡頭筆了。
如果以上方法做完之後,鏡頭還是有污漬擦不掉,就需要用到鏡頭清潔液,用鏡頭布沾少量清潔液,輕輕擦拭污漬,清潔液不可以用酒精代替,也不能用來擦拭機身,否則會破壞機身塗層。(鏡頭清潔液不能經常使用,否則會損壞鏡頭)
保護鏡頭還可以使用UV鏡頭,防止劃花,但一定要買好的UV鏡,否則影響畫質。
機身和屏幕清潔就用擦鏡布/眼鏡布,注意:擦鏡布和鏡頭布(紙)不一樣!
相機的熱靴和取景器等細小的地方,也很容易積灰,可以用吹耳球。尖頭棉簽結合使用。
二、防塵
更換鏡頭最好形成一個習慣—相機卡口向下。
因為更換鏡頭時,鏡頭拆下來,相機里的感光元件會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進灰,把相機卡口向下,可以減少進灰。
在沙漠的時候,就不建議更換鏡頭了,一陣大風吹來,相機就廢了。在沙漠拍攝,最好套上防塵套,因為沙漠的沙塵是極其細小的,即便你不更換鏡頭,沙塵也很容易從相機的某些縫隙進入相機內部!
三、防潮
相機長期不用的話,一定要放在乾燥箱里,避免長黴菌。,沒有乾燥劑,可以放在相對密封的櫃子,放上乾燥劑。在海浪較大的海邊拍攝,最好套上防水袋。夏天不要直接把相機從空調房裡拿到戶外,較大的溫差會產生水霧,使相機潮濕。應該放進包里帶出戶外,緩一下再把相機從包里拿出來。
四、防摔
外出拍攝建議背一個專業的相機器材包,可以防水、防摔、防盜。如果把相機掛在脖子上,可以買一個腰帶固定鏡頭,避免彎腰的時候磕碰到鏡頭。攝影器材一定要輕拿輕放。
五、電池保養
長時間不用的相機,一定要把電池卸下來。建議每隔2個月對電池進行一次沖放,使鋰電池處於活動狀態,這樣能有效保障電池的正常使用。
⑶ 鏡頭臟了怎麼清理
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對攝影器材進行保養,能延長相機的壽命,減少意外的發生,下面是具體的清潔教程。
一、清潔前要准備的工具
市面上的清潔用具各式各樣,種類繁多,並不是全部都有用。常用的清潔用具有鏡頭紙、鏡頭筆、清潔毛刷、氣吹和無塵棉簽,還可以配備防靜電手套。至於鏡頭水的話,簡單的清潔無需用到,市面上的鏡頭水多少都會有腐蝕性,用得多反而對鍍膜有損害。
1.鏡頭紙的使用方法
很多人買鏡頭紙回來,直接好像紙巾一樣在鏡頭上擦,其實都是錯誤的用法。鏡頭紙用的時候應該是捲成筒狀,然後用力拉扯鏡頭紙的兩端,將其中間斷開成兩段。你會發現斷開的地方,有很多細毛,用這些細毛從鏡頭中間開始,螺旋式順時針向外輕輕擦掃,千萬別亂擦一通。
一般鏡頭布主要是用來擦拭相機機身和鏡身,一些大面積的污垢或者水滴。鏡頭布由於會掉落一些細小的纖維,用它來擦鏡頭,不僅會刮花鏡片,還會越擦越臟。
2.氣吹的使用方法
很多人會習慣看到有塵的地方,用口去吹,在鏡頭上千萬不能這么干,口沫飛到鏡頭上,把鏡片弄臟就不好了。於是乎,氣吹這個工具就可以大派用場了。氣吹又名皮吹,可以清理細小縫隙的塵埃或者把鏡頭表面的灰塵吹走,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氣吹直吹CMOS感光器,容易把低通濾鏡刮花,影響成像。使用氣吹也是有技巧的,要注意吹嘴和被吹表面要形成一定的角度,還要避免觸碰到鏡片。
3.毛刷的使用方法
有時候氣吹吹不動大顆灰塵或者是毛發時,可以用毛刷來清除機身縫隙中的灰塵。在使用毛刷時盡量不要用它來掃鏡片,更不要去清掃CMOS感光器,否則會造成無法修復的劃痕。
4.鏡頭筆的使用方法
市面上的鏡頭筆有一端是毛刷,另一端是有吸附功能的軟質筆頭,主要用於清潔鏡片的手印和油漬。跟鏡頭紙一樣的用法,順時針由中心向外面螺旋的軌跡擦鏡片,不能亂擦的。
5.無塵棉簽的使用方法
無塵清潔棉簽主要是用來清潔一些毛刷不方便清潔的地方,例如熱靴介面,目鏡槽等一些容易藏灰塵的地方。
總的來說,日常攝影包必備鏡頭布、氣吹和鏡頭筆,可以備一本鏡頭紙。鏡頭布主要用來擦拭機身和鏡身,氣吹除表面浮塵,鏡頭筆的毛刷可以掃走吹不掉的灰塵,鏡頭筆的筆頭可以擦除油漬和手印。鏡頭最好配備UV鏡,對鏡頭起保護作用,以免對前鏡片造成傷害,畢竟一枚UV鏡一百塊以內就很好使了,花了換一個很劃算。
二、鏡頭清潔步驟
首先將將鏡頭取下,機身用機身蓋蓋好。鏡頭蓋、UV鏡和遮光罩都一一取下,然後用氣吹把鏡面的浮塵吹走,再用鏡頭筆從中心向外面螺旋的軌跡擦鏡片,再用氣吹吹一吹即可,UV鏡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去清潔。清潔完後擰上UV鏡,蓋好鏡頭蓋後進行鏡身清潔。
先用毛刷刷掉大灰塵,然後用鏡頭布清理污漬,可以蘸點水潤一潤被風乾的污漬,再擦乾凈。用無塵棉簽對金屬卡口進行清潔,還有金屬觸點的清潔。蓋上鏡頭後蓋即可,下面就開始清潔機身。
三、機身簡單清潔步驟
使用氣吹配合毛刷把機身整體清潔一遍,例如模式轉盤、內置閃光燈槽、目鏡、熱靴、內存卡倉、電池倉和數據介面,上述地方的縫隙中藏有大量灰塵,會減少相機的使用壽命。
目鏡罩可以按照說明書上的拆卸步驟,將其取下,用無塵棉簽清理藏在裡面的灰塵。遇到棉簽頭塞不進熱靴槽時,可以把棉簽頭夾扁就可以塞進去清潔內部灰塵,然後用氣吹將其吹出。
⑷ 關於保養相機鏡頭
1. 使用大攝影包攜帶
如果條件允許,攝影包應盡可能大而高,這樣可以將相機和鏡頭連接在一起存放在攝影包內。與相機一起掛裝的鏡頭最好是常用鏡頭,一旦有需要拍攝的情 況,取出相機就可以直接拍攝。此外,掛著鏡頭外出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減少鏡頭更換次數,也能減少灰塵進入相機內部和鏡頭後組鏡片上的幾率。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攝影包內裝的是又大又重的鏡頭,最好專門在鏡頭上加一個U形內襯隔層來支撐鏡頭,以避免攜帶時相機卡口受到鏡頭重力的擠壓。
2. 注意鏡頭的放置方向和方法
把帶著鏡頭的相機或單個鏡頭放在攝影包內時,要注意鏡頭的放置方向,不要把鏡頭直接朝著攝影包外側放,這樣容易讓鏡頭受到直接沖擊。同時,攝影包內不要放堅硬銳利的東西,如瑞士軍刀等,如果一定要放則應將硬質物品放在攝影包的整理袋內。
3. 准備一個防護套
最好給相機准備一個橡膠制的保護套,而鏡頭也盡量配用軟質的橡膠遮光罩,這種遮光罩具有更好的防碰撞和抗沖擊能力。在不用的時候,還可將其向內擠 壓,折疊後包裹在鏡頭上,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減震作用。Hakuba公司的硅膠鏡頭保護套,還可以在包裹鏡頭的同時,使鏡頭具有三防能力且能正常使用。
4. 安裝UV鏡或專用保護鏡
不要吝惜小錢,給每個鏡頭安裝一個UV鏡或專用前部保護鏡是非常必要的。這種鏡片除了能過濾紫外線以外,還能避免灰塵直接落在鏡頭表面。同時,其防止意外磕碰更是有明顯的效果。
5. 單個鏡頭的存放方法
在攝影包內單個放置鏡頭時,首先應將遮光罩反扣卡緊,並蓋上前後蓋,再把鏡頭大頭(一般是前部)朝下放置,而不要將後蓋朝下放置,這樣可以減輕鏡頭 受到自身重力壓迫的力量。而在攜帶相機不拍攝時,則應將鏡頭的調焦環調到無限遠擋位。同時,變焦鏡頭的前伸鏡頭筒應將其旋轉到最短狀態。不使用鏡頭時,對 於有鏡頭鎖定鈕的鏡頭還應使用鏡頭鎖定鈕,以防止鏡頭意外伸出被刮碰。
6. 為重型鏡頭購買腳架環
在使用重型長焦鏡頭拍攝時,應把三腳架的一個撐腳擺放在鏡頭的下側,這樣,即使出現三腳架傾翻,也不容易直接砸碎鏡頭。同時,最好為重量超過相機的 鏡頭准備一個專用腳架環,然後將三腳架雲台直接與鏡頭腳架環連接,這樣可以平衡相機卡口所受到的力,避免相機卡口或鏡頭後部因受力過大而斷裂。
確定快裝板在相機或鏡頭腳架環上鎖緊,如果兩部相機共用一個三腳架或相機與長焦頭共用三腳架,最好在每台相機或鏡頭腳架環上都安裝一塊快裝板並鎖 緊。這樣不但在更換相機或鏡頭時速度要快很多,也減少了快裝板和相機螺絲孔的磨損,更避免了頻繁更換快裝板而造成的因快裝板可能未裝牢導致的相機或鏡頭跌 落。
7. 准備一個攝影背心
攝影背心的好處是:當相機閃光燈、鏡頭以及各種連接線、存儲卡等被取下時,可以臨時放在口袋內,避免了這些小附件因隨意放置而丟失。穿攝影背心在更 換鏡頭、取用器材時要方便很多。應盡量選擇攝影口袋多,且能將鏡頭放在其中的背心,還應考慮透氣、堅固。背心口袋應具有蓋布或拉鏈,防止其中的器材掉落。
8. 冬天更換鏡頭不要哈氣
在寒冷戶外更換鏡頭時,應防止口鼻哈出的熱氣在反光板上結霜、凝霜。所以換鏡頭時不要讓自己的嘴和鼻子與相機過近的親密接觸。如果有條件,取景器目鏡上還應加裝防霧眼罩,防止額頭和眼睛的汗水讓目鏡結露影響取景。
此外,劇烈的溫差會引起相機結露,而這就有可能導致鏡頭和相機的電子部件短路,還有可能誘發鏡頭鏡片產生黴菌。冬季從寒冷的室外進入室內,或在夏季 從空調室內走到潮熱的室外,都有可能產生結露問題。應先用塑料袋將相機嚴密包裹,或裝在攝影包內攜帶,直到過一段時間包內外溫度相同後再使用。冬季乾燥的 環境下不要用手去觸摸相機和鏡頭的外露觸點(如熱靴插座、手柄觸點、快門線介面、PC同步端子等),避免靜電擊穿電路。
9. 雨天少換鏡頭並使用防水攝影包
在雨天環境下,則應盡量避免更換鏡頭,防止雨水進入機身和鏡頭內部,器材在不使用時應立即放回攝影包內。為了更好的防水,攝影包以及鏡頭袋最好不要 使用真皮材料(真皮材料是一個真正的吸潮機,在乾燥環境下則又會「放水」,很容易讓相機和鏡頭發霉),應採用尼龍或防雨布等防水面料。此外,攝影包上蓋及 側袋的護蓋最好是整塊材料無接縫製成,蓋的側邊應包裹住攝影包的外側上沿,遮住整個攝影包袋口,防止雨水從縫隙中進入攝影包。如果攝影包上蓋或側面有拉 鏈,最好是那種具有防水塗層的隱藏式防水拉鏈。此外,攝影包還應具有防雨罩,平時在隱藏夾層內存儲,當遇到雨天或濕度大的環境時,可直接從夾層內翻出,蓋住整個攝影包。
10. 在灰塵環境下要「摸著」換鏡頭
在風沙、灰塵較多的環境下盡量減少更換鏡頭次數。如果一定要更換鏡頭,應將相機和鏡頭放在攝影包內,雙手盲視靠手感更換,以降低灰塵進入器材內部的幾率。
11. 意外落水的一般處理方法
如果相機意外落水,應在撈出後,首先關閉電源並取出電池,然後再擦乾縫隙處的水。將鏡頭從相機上取下,打開相機電池倉蓋,用熱吹風烘乾相機與鏡頭。 再就近找到維修點拆開相機機身清潔、烘乾內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確認內部完全乾燥之前,千萬不要通電試驗,否則水漬可能導致電路完全短路而徹底損壞相 機。
此外,許多相機都有專用的潛水外殼,以便於潛水攝影愛好者在水中攝影使用。這種外殼因為具有耐高壓,防水、防塵的功能,除了能在潛水時使用之外,也可以在潮濕或雨雪天氣下使用來保護相機和鏡頭。
12. 潮濕環境下的鏡頭存放方法
在潮濕的環境下,可以用能密封的塑料袋臨時包裹鏡頭,內部同時放置硅膠或食品乾燥劑吸收水分,再將其放到攝影包內存放。
13. 清潔鏡頭禁忌
不要用嘴直接吹鏡頭。直接吹鏡頭的結果不是把一隻狗頭吹成牛頭,而只會讓唾液腐蝕掉鏡頭的鍍膜,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鏡片,皮膚上的汗水和油脂同樣對鍍膜沒有好處,更不要用衛生紙擦鏡片,那樣鏡片會變成大花臉。
拆修過的鏡頭一般多少都會對鏡頭的光學素質、對焦精度產生一定影像。因此,如果鏡頭上有了霉點或灰塵,只要不影響成像,不要急於修理。在拍攝過程中,如果鏡頭沾上指紋、油污,也不要用鏡頭紙或麂皮乾擦,這樣容易損傷鏡頭。
14. 裝卸鏡頭禁忌
在裝卸鏡頭時,應手握鏡頭不能轉動的鏡筒部分,不要持握調焦或變焦環以及光圈環裝卸鏡頭,以避免對這些可變機構造成潛在的物理損傷。
15. 養成手持鏡頭帶動相機的習慣
在使用重量較大的鏡頭時,要養成手持鏡頭帶動相機的習慣,而不要手持相機帶動鏡頭,這樣可以避免影響鏡頭卡口的精度。
16. 不要對強光學拍攝
在拍攝一些強光源物體時(如太陽、霓虹燈),長焦鏡頭容易對光線產生匯聚作用,這時候的光線強度就可能非常強,而過強的光線一是有可能通過取景器灼 傷人的眼睛,二是有可能在感光器件上產生強大的電荷,對感光器件的壽命造成一些潛在的影響。因此,人眼在使用取景器取景時,應先眯眼遠離取景器觀察光線亮 度,如果可以接受,再慢慢貼近取景。在進行這種強光拍攝時,應盡量使用小光圈、高快門速度進行拍攝,縮短感光器件受強光照射的時間和強度。
17. 不要隨意拆卸和保養鏡頭
不要試著自己拆修鏡頭,沒有鏡頭安裝經驗的人即使有全套的鏡頭拆卸專用工具,將鏡頭拆開後,也有可能讓鏡頭報廢。更不要給鏡頭或相機隨意加潤滑油,否則容易導致器材損傷。
18. 鏡頭存放的技巧
鏡頭長期不用時,應將其放在清潔、陰涼、乾燥的環境下存放。存放環境的相對濕度應最好低於60%。如果濕度過高,就應將相機放在防潮箱內保存。在南 方的梅雨季節,不要將鏡頭存放在封閉的保險櫃、衣櫃和書櫃內。也不要將鏡頭放在皮質的相機包、鏡頭筒和鏡頭袋內,因為皮質物品的鬃孔很容易吸潮,並在乾燥 時再把潮氣放出,而木質物品也容易吸潮,也應盡量避免使用真皮和木質的盒、套來長期存放鏡頭。此外,存放鏡頭其實並不是越乾燥越好,最適合相機存放的濕度 大約在40% -50%之間,濕度過低,有時也容易導致鏡頭內零件上的潤滑劑幹掉而影響鏡頭操控。同時,過於乾燥還可能導致鏡頭的調焦環膠皮開膠。
此外,攝影器材在存放時還應遠離電視、無線電、音箱、冰箱、電扇、微波爐、電磁爐以及如CRT顯示器等具有強磁場、強電磁波的電器,因為強磁場可能 導致鏡頭的光圈葉片被磁化而影響控制。可揮發的溶劑如殺蟲劑、計算機清潔劑、樟腦丸等化學物質也應遠離攝影器材,否則揮發物質沾在器材上就可能導致器材故 障。
⑸ 單反如何清潔保養,使用中如何防止鏡頭進灰
使用中盡量不要在惡劣環境中拍攝,更換鏡頭時最好找一個無風處再更換,取下前清潔鏡頭筒伸出部分。
數碼單反相機的日常保養主要是清潔工作。清潔時應掌握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光學元件能「吹」干凈的就不「刷」,能「刷」干凈盡量不要「水洗」;而電子元件盡量使用「吹」和「刷」的清潔方式。在正常情況下,鏡頭的前組鏡片不易弄臟,因為我們在購買鏡頭時除了是超廣角鏡頭外,都會同時購買保護鏡或UV鏡。灰塵、指紋、水漬等污物多附在保護鏡或UV鏡上,清潔起來沒有太多的講究。但對於鏡頭後組鏡片的清潔應遵守先吹後刷的原則,對於頑固污漬可使用專用的濕鏡頭紙擦拭,無論是用鏡頭刷、鏡頭筆還是鏡頭紙擦拭鏡頭,都應以畫圈的手法由鏡片中心向外逐漸擴大。對於那些內壁採用黑色植絨材料的遮光罩的清潔可用透明膠帶去粘掉吸附的灰塵、纖維。對於鏡頭前後蓋,每次蓋上時最好用皮老虎吹一下。最後,鏡頭的變焦筒伸出部位的表面清潔也要經常清潔,如果長期被遺忘,容易導致灰塵、纖維等進入鏡頭內部,那樣的話,鏡頭只能送維修部清潔了。相機反光板、影像感測器,只能採用「吹」和「刷」或使用果凍筆粘黏來清潔。注意:每次使用果凍筆前後都應使用膠帶紙清潔果凍筆。絕對禁止使用沾有鏡頭清潔液的棉簽來清潔。相機卡口及周圍電子觸點可使用乾的脫脂棉簽擦拭,盡量避免使用濕棉簽清潔。對於機身外部的清潔,主要是各個按鈕的死角、熱靴觸點。最後,注意鏡頭袋、相機包內部的清潔,至少半年清潔一次,有時用膠帶紙粘比刷子刷還有用。
⑹ 照相機的鏡頭改怎麼維護呢
如何保護相機鏡頭
序言: 盡管現在數碼相機的價格日漸下滑,特別是近日起,高端消費機中有多款上演了高台跳水,但對每一位DC擁有者來說,付出辛苦攢下的積蓄娶回的DC都是珍愛的,特別是鏡頭,是DC最關鍵的部件,更是容不得上面有一絲的塵埃。如何呵護好鏡頭,有很多的DC愛好者,特別是初級的攝友對此並不很了解,我們將其總結為「吹、擦、洗、護、干」五要點:
1、吹
鏡頭上的灰塵,最好吹凈,而不是擦拭。我用「磨砂玻璃」來形容不經過吹塵而直接的擦拭,雖說誇張了些,但很形象的。因為很多鏡頭表面的鍍膜是很嬌貴的,小的灰塵顆粒散落在鏡頭表面,如果我們直接用鏡頭紙在上面擦,灰塵在紙與鏡頭膜面之間充當了砂紙上砂粒的角色,對嬌貴的膜面的損害不言而喻,而對於低端消費機的塑料鏡頭,損害就更嚴重。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使用專用的氣吹子(見圖1,醫療器材店也有售,學名叫吸爾球;或到攝影器材城購買,樣子很多,不過攝影器材城有一些塑料的吹子,吹勁並不是很大,橡膠材質的才好),握於掌中對著鏡頭捏吹即可。
2、擦
吹凈灰塵後再做擦拭。一般是針對有水印、痕漬的,盡可能及時清理,像唾液或含酸、鹼性的雨水痕漬對膜有一定輕微的侵蝕,時間長了有可能損傷膜面。清理的辦法是對鏡頭哈一口氣,用鏡頭紙在鏡頭表面以順時針或逆時針一個方向擦,一定不要來回擦,擦拭的要點是:輕入、略重擦、再輕起為一個過程,而且擦過一個過程,一定要換紙的部位再擦,一張紙是很便宜的,不要省啊。麂皮是很好的鏡頭擦拭品,但人工麂皮質量不一,不要用的好。自然麂皮如果有部位變硬,一定不要再用了,易劃傷鏡頭。
目前消費類DC的鏡頭都很小,用鏡頭紙或麂皮都不一定能擦凈、擦全,推薦使用專用鏡頭筆(見圖2),一端為毛刷,用來拂去大一點的灰塵的;另一端為自潤麂皮頭,面積很小,但使用效果很好,能很好的用來擦去小鏡頭上的痕漬,而大鏡頭上的痕漬也不需做大面積的擦拭,惟一的缺點是價格貴了些,便宜的50元左右,質量好的要200元左右。
3、洗
如果鏡頭上的污漬面較大,或痕跡留下的時間較長,或有一點的粘性,單純的擦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就要對鏡頭做簡單的清洗。清洗的方法很簡單,找一根醫用棉棒,即脫脂棉球,在木棒一頭一定要有厚一點棉球,以防棉球過薄,木棒劃傷鏡頭表面。用綿球沾少許純凈水,並擠去水分,即濕潤狀態,在污漬處一個方向多次擦洗,污漬去除後用氣吹子吹乾,然後再用鏡頭紙按2的方式清潔。如果僅用水即可擦掙,那麼就不要用酒精或其他清潔液。
4、護
以上3種方法都是被動的保護鏡頭,而對鏡頭最有效的保護就是為DC加裝UV鏡,因為一片UV鏡只需幾十元錢,在UV鏡與鏡頭表面之表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可以有效地隔離灰塵。而對UV鏡的清潔亦可使用以上方法,即使損壞也不必心疼。
5、干
無論是DC鏡頭,還是機身的電子部件,都是要排斥潮濕環境的。所以在雨天拍攝後,或鏡頭濕清洗後,都建議擦乾後置於乾燥箱中。其實乾燥箱我們自製的,到超市購買一個密封性好一點、大小適中的塑料儲物箱,收集一點乾燥劑(許多電子設備包裝中,或部分小食品包裝中都有)置於箱中即可。
攝影鏡頭是照相機光學系統中主要的結像部件,相當於人的眼睛,如果人的眼睛出了毛病,就無法看東西,照相機的眼睛——鏡頭,如果出了毛病,就不能很好地結像,因此保護照相機的鏡頭應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小心。
(1)防污染、勿常擦
在購買照相機的同時,最好購買一隻UV鏡或天光鏡,使用和保存時都要安裝在鏡頭上,因為這兩種濾光鏡對攝影的曝光最無影響,對色光也無影響,所以彩色和黑白攝影都可以使用。不要對著鏡頭說話,以免唾液飛濺到鏡頭上;切記手指和其它臟物接觸鏡片表面防止鏡片表面沾上水珠和油污;拍攝完畢後應立即將鏡頭蓋蓋上,卸下的鏡頭應立即蓋上後蓋。
平時不用經常用擦鏡頭紙或是脫脂棉擦拭鏡頭鏡片表面,因為經常擦拭鏡片表面,會將鏡片表面的加膜層擦傷,更不能用手指、手巾、衣服等較硬的物體去擦拭鏡頭表面。
(2)、防摔震、勿擠壓
使用鏡頭時應輕拿輕放,使用完畢,應將調焦距離調節到「∞」的位置;變焦鏡頭縮到最短處;光圈調節至最大,以提高鏡頭的抗震性能。
(3)防潮濕
使用時要防止火花、雪花等飄落在鏡頭上,存放時,不要放在鏡頭皮套內,應放在乾燥器內,無乾燥器可放在餅干筒內保存,以免因潮濕而引起鏡頭發霉。
(4)防高溫、勿曝曬
攝影鏡頭是由很多的鏡片用樹膠粘合在一起的透鏡組構成,高溫和曝曬都容易造成鏡頭中的鏡片脫膠。因此,在存放和使用過程中都要避免高溫和較長時間的日曬。
照相機是一種精密的設備,細心地維護可以延長其可靠使用的壽命。下面是幾點基本的提示:
1.在涼爽、干凈、乾燥的地方保存照相機。開車外出時,不要把它放在汽車儀表盤旁的小儲物箱里,一是那裡烤箱般的熱量會影響照相機,二是容易被偷竊。
2.除拍攝時以外,平時應該總讓鏡頭蓋蓋在鏡頭上。
3.除非接受過職業的培訓並具有專用的工具,否則不要嘗試修理照相機。出現故障時,應該把它送到行家那裡。
4.不要讓手指接觸到鏡頭的透鏡,皮膚上的酸性物質會損傷鏡頭的表面。
5.保持照相機內外的潔凈。清潔內部時,打開照相機(確保其中沒有膠片),用橡皮洗耳球輕輕地將碎片和塵埃吹出。不要使用壓縮空氣罐,對於照相機內部精密的機構來說其它過於猛烈。
6.保持攝影包內外的潔凈。清潔其內部時,應該騰空攝影包,用普通家用的真空吸塵器將灰塵和殘余物清掃干凈。
如何清潔鏡頭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拍攝的影像盡可能的清晰。但是,如果鏡頭或者濾光鏡弄臟了,影像就會模糊。因此,必須保證被攝體和膠片之間的所有透鏡都非常的干凈。每次拍攝任務之前,都應該去除鏡頭上的污垢和塵埃,具體作法如下:
首先,使用洗耳球或者柔軟的駱駝毛或紫貂毛的毛刷輕輕地去除塵埃。千萬不要用嘴去吹鏡頭的表面,因為唾液會落到鏡頭上面。先用洗耳球輕輕吹去塵埃,然後再用毛刷輕輕去除所有殘留的灰塵。
第二,在鏡頭表面哈氣。注意,要張開嘴輕輕哈氣,這樣才不會噴出唾液,而不能像吹滅生日蠟燭那樣。我們只是想在鏡頭表面產生一層薄霧。
第三,使用柔軟的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鏡頭表面。不要使用眼鏡布,它上面的雜質可能會損傷鏡頭表面的鍍膜,也不要使用普通的紙巾,因為可能會在鏡頭表面遺留下纖維屑,還不要使用手帕,它可能會劃傷鏡頭,更不要使用接觸鏡頭的清潔劑,它也會損傷鏡頭的鍍膜。一定要使用專用的鏡頭紙。如果在嘗試了吹拂和擦拭之後,鏡頭上仍然頑固地殘留著污垢,那麼可以這樣做:將一條鏡頭紙鬆散地纏繞在一根棉花葯簽上,並用其頭部蘸一兩下鏡頭清潔液(決不能把清潔液直接滴在鏡頭上),然後以圓周運動的方式從鏡頭的中心開始輕輕地擦拭鏡頭。
清潔鏡頭的關鍵就是要動作輕,無論做什麼,都要輕。
關於天光鏡
每當購買鏡頭或者照相機時,售貨員大概都會推銷所謂"保護鏡頭"的天光鏡。這樣的說法正確嗎?實際上,天光鏡是一種非常淺的品紅色濾光鏡,其真實的作用是降低紫外光線。對於業余愛好者來說,它所承擔的第二個作用才是保護鏡頭。
"保護"鏡頭免遭什麼呢?免遭污物?不是的。濾光鏡同樣會被弄臟。避免纖維屑?也不是。纖維屑會殘留在濾光鏡上。避免灰塵?不是。塵埃。會落在濾光鏡上。污垢、纖維屑、灰塵都會附著在天光鏡暴露的表面上,就像它們附著在鏡頭的暴露表面上一樣。那麼,天光鏡到底能防護什麼呢?它能夠防護鏡頭表面的劃傷。
這樣做的道理是,如果劃傷了天光鏡的表面,只要花幾塊錢就可以更換它。但是,如果劃傷了鏡頭的表面,就可能要花費數百元才能更換為新的。因此,這種方法對於業余愛好者來說是不錯的。如果對照片的要求是"相當好"就足夠了的話,那麼使用天光鏡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要使照片達到更高的標准,比如說專業照片的標准,那麼就應該忘掉使用天光鏡作為鏡頭的無形防護物的方法。
問題的關鍵是濾光鏡並不是無形的,它是一塊具有厚度、質地和兩個表面的玻璃。因此,所有的濾光鏡都會降低達到膠片的影像清晰度。這里所說的所有濾光鏡,當然包括天光鏡。假如濾光鏡玻璃自身存在任何缺陷的話,那麼這種缺陷都會表現在影像上。
天光鏡還會增加炫光的發生幾率。我們應該還記得,炫光就是明亮的光線從鏡頭透鏡單元表面反射的結果。在鏡頭上增加天光鏡(或者任何其他濾光鏡),就是增加了能夠產生炫光的兩個附加表面。誰會需要這樣!
因此,我們的忠告是,對於專業標準的照片不要使用天光鏡來保護鏡頭。避免鏡頭劃傷所需要的是維護方面的常識和使用方面的細心。
小結:為了獲得清晰的影像
我們介紹了每次拍攝中都應該做的四件不同的事情,這些肯定會有助於我們每次都得到最清晰的可能影像:
1. 不要使用天光鏡來保護鏡頭;
2. 確保鏡頭非常干凈;
3. 仔細和精確的聚焦;
4. 當無法端穩照相機以及不能使用非常高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時,只要條件允許就使用三腳架或單腳架,以避免照相機發生震動。
如果我們每次都能做到以上這幾點,一定會驚奇地在我們所拍攝的照片上開始直接地看到更加清晰並且更為專業的結果。
⑺ 如何正確擦拭清潔照相機鏡頭
擦拭工具:吹氣球、鏡頭紙、脫脂棉、擦鏡布、鏡頭筆、鏡頭清洗液
第一步:先用吹氣球吹
首先用吹氣球吹凈鏡頭表面的灰塵,使鏡片上的浮塵,極微細的灰塵被吹掉。注意不要直接用嘴去吹,那樣的話會有很多的唾液微粒吹到鏡頭表面,那樣就更難處理了。
⑻ 單反鏡頭卡口那邊表面鏡片發霉該怎麼處理
你這片已經很大了,怕是已經影響到成像了吧。最好的辦法是送修。
如果不值得送修想自己動手並且你的動手能力很強的話也可以試試自己動手。
用百分之七十酒精或雙氧水用脫脂棉簽蘸的塗抹殺菌,只塗抹有菌部分,然後用干相機紙擦乾鏡片,用鏡頭筆擦掉剩下的痕跡。以上動作要快,否則酒精或雙氧水會腐蝕無菌部分的鍍膜。放微波殺毒箱殺毒半小時(現在街面上有買帶微波殺毒箱的飲水機,那個就行)。
平時相機包里放點小食品里用的那種乾燥劑,最好預備個乾燥箱來儲存相機。
我沒送修過鏡頭,如果修理費不貴的話,還是送修吧。
⑼ 鏡頭清潔,鏡頭卡口端,怎麼清理,小白一枚
一些人為了愛護相機,鏡頭上有點灰就擦,孰不知這樣做是害了相機。鏡頭上的鍍膜很嬌嫩,常擦或使勁擦很容易擦掉,影響鏡頭光學性能。愛護鏡頭應該注意不要用手觸摸鏡片,不用時要蓋上鏡頭蓋,也可以在鏡頭上裝UV鏡保護鏡頭。鏡片上有灰應該用氣吹吹乾凈,能不擦就不要擦,實在要擦,也要用干凈、柔軟的紙或布,例如鏡頭紙、鏡頭布輕擦。
鏡頭卡口端一般很少會臟,真臟了用干凈的軟布擦拭即可,不要讓臟東西掉鏡片或鏡頭里邊了。
希望採納。
⑽ 單反機身怎麼清洗
清潔機身外部前應該蓋好機身蓋、電池蓋以及各個數據介面,防止灰塵通過這些介面進入到機身內部。在清潔時應當先用毛刷和氣吹將單反相機表面的灰塵吹開和刷干凈,以防止較大顆粒的灰塵在之後的擦拭過程中刮傷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