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寫關於我們身邊的光污染的調查報告
光污染的調查與監測實驗報告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三(6)班環保小組
輔導老師:李樹娟
一 方案簡介:
本次實驗主要是對城市中出現的日益嚴重的光污染問題,進行調查和檢測。通過對各種建築物,以及汽車玻璃的反光率的實地檢測,進行對比,從中總結出光污染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和不良影響。在這次實驗結束以後,我們還將製作宣傳單,並散發給行人和司機,以防治社會中的光污染現象,同時,也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利用行政手段,有效地控制對光能源不合理的利用。
實驗步驟:
1. 將環保小組成員分成兩組,每組 3-4人
2. 活動當天,各小組在指定地點(直接受玻璃幕牆侵害較嚴重的地區、反光程度較大的地區,以及露天停車場等地),進行實地測量
3. 活動結束後,將每一次小組的調查情況進行匯總、討論,以此為論據,得出結論,並印製宣傳單
4. 利用周末的時間,在繁華街區的各主要路段散發宣傳單,並提醒行人和司機,注意保護自己的眼睛,提高警惕,減少光污染帶來的傷害。
二 方案實施: 第一組:
日期:2001.8.10
時間:8:23AM
人員:張晶珏、劉寧、顧冉(三人)
地點:長安街西段,招商銀行大樓
被測物描述:招商銀行的大樓看上去煞是漂亮、壯觀,因為它是一個典型的玻璃幕牆式的建築。可也正是因為如此,上午的太陽光,正好照在它朝東的「牆」上,反光很強。
測量數據:光強度:1274cd
溫度:25.3oC
相對濕度: 21%
(當天平均溫度: 28.7oC)
第二組:
日期:2001.8.10
時間:10:00AM
地點:長安街西段,招商銀行大樓
人員:張晶珏、劉寧、顧冉(三人)
被測物描述:時間將近中午了,隨著陽光強度的逐漸增加,反光也越來越強烈。即便是在幾十米以外的長安街主路上,也能感受到強烈的光反射,有時甚至不能正常看清路邊的事物。
測量數據:光強度: 1314cd
溫度: 29.7oC
相對濕度: 15%
(當天平均溫度:28.7oC)
第三組:
日期:2001.8.10
時間: 3:15PM
地點:長安街西段,招商銀行大樓
人員:張晶珏、劉寧、顧冉(三人)
被測物描述:下午三點一刻,太陽光由西向東照射,玻璃幕牆由於不被直接照射,反光較弱。
測量數值:光強度:724cd
溫度:30.8oC
相對濕度:18%
(當天平均溫度:28.7oC)
第四組:
日期:2001.8.15
時間:11:35AM
地點:居民小區內
人員:張晶珏、彭婷、王凡
被測物描述:夏天,凡是太陽光直按照射的地方,都會出現高溫、高熱、高光強的現象。在居民小區中,向陽的居民樓都會受到強光的侵害。
測量數據:光強度; 1256Cd
溫度:32.4oC
相對濕度: 17%
(當天平均溫度29.2oC)
第五組:
日期:2001.8.21
時間:11:00AM
地點:露天停車場
人員:張晶珏,於穎,彭婷(三人)
被測物描述:在露天的停車場中,許多司機為了降低車內的溫度,不使強烈的陽光直接射入車內,便在汽車的擋風玻璃後面添加了反光板,這種反光板雖然能避免車內溫度過高,但是它的表面是銀白色的,這就使陽光通過反光板反射出更加刺眼的光線。
測量數據:光強度:1584cd
溫度:33.9oC
相對濕度:11%
(當天平均溫度30.4oC)
第六組:
日期:2001.8.21
時間: 11:00AM
地點:露天停車場
被測物描述:同一時間,在露天停車場中,有許多車雖然並沒有使用反光板,但是由於汽車的擋風玻璃都是由很光滑的玻璃製成,會產生強烈的鏡面反射,仍然很刺激人眼的視神經。
測量數據:光強度;1476cd
溫度:33.8oC
相對濕度:12%
(當天平均溫度30.4oC)
第七組:
時間:3:35PM
地點:學校物理實驗室
被測物描述:學校的物理實驗室使用的是弧型的毛玻璃黑板,雖然其反光度較其他類型的黑板小一些,但是,每當夕照時,其反光仍然會影響同學們上課,使同學們看不清黑板上寫的字。
測量數據:光強值:356cd
溫度:26oC
相對濕度:17%
(當天平均溫度310C)
第八組:
日期:2001.9.14
時間:下午放學後
地點:學校教室內
人員:張晶珏、郝鍾秀、於穎、王珏、李老師(五人)
被測物描述:木製弧型玻璃黑板。(測量當天是陰天,教室里的光線不足,測量時利用黑板前的日燈)
測量數據:光強度:58cd
溫度:27.0 oC
相對濕度:34%
(當天平均溫度30.8oC)
實驗測評總結:
日期: 2001.9.20
人員:環保小組成員、輔導老師
內容:同學們將這幾天來的調查結果匯總,進行小結、對比,針對我們所了解的情況對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做出了一份倡議書,准備利用「十一」長假到北京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散發給過路的行人和司機,希望可以以此來提高社會對光污染的關注,提倡合理利用光能源,同時增強人們的自我保護能力。
宣傳單散發:
日期:2001.10.3~10.4
時間:9:00AM-11:30AM
地點:西單一帶幾個主要大街的路口
人員:環保小組成員、輔導老師
宣傳單內容:見<附1>
三 方案實施結果分析
光——正在逐步成為現代都市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清潔能源,而且利用光能,投入少、成本低,因此得到大家的青睞。可是「光」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副面影響。 總結以上的實驗數據,不難看出光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
尤其是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它們漂亮的玻璃幕牆,看上去顯得宏偉壯觀。但是,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強烈的陽光撒在玻璃幕牆上,旁邊大街上的行人和司機就會感到光線刺眼,無法看清事物。而與此同時,這些刺眼的陽光,就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因為,人體在光污染中,首當其沖受害的就是直接接觸光源的眼睛和皮膚。瞬間的強光照射,便會使人們出現短暫的失明現象。而普通的光污染也會造成人眼的角膜以及虹膜的傷害,抑制視網膜感光細胞功能的發揮,引起疲勞和視力的急劇下降。如果眼球長期受到損害,則會加速白內障的形成和視網膜的變形。比如,連續看幾個小時電視後,人的視力會下降30%。而特別光滑的白色牆面或者潔白的書籍、紙張的反光系數也高達90%,其光輻射也遠遠地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標准。所以,在這種不良的,或者是單一的視覺環境里,人眼的視覺功能受到了極大的危害。
有的時候,光污染還會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甚至成為了許多交通事故的最終肇事者。
再者,到了晚上,人工白晝會擾亂人體自身正常的生物鍾,導致白天的工作效率降低。而各種歌舞廳、夜總會安裝的黑光燈、旋轉燈、熒光燈等彩色光源,能使人眼花繚亂,不僅對眼睛不利,而且還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抑制人體造血功能,嚴重地影響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四 結束語:
以上分析的都是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光污染問題。通過這次「美境行動」,我和所有參加活動的同學們,都深刻地認識到了光污染,認識到了這個雖然一直未被引起足夠重視,而卻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並在日益惡化的污染問題,認識到了它給人們的生活、健康所帶來的危害,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所以我想,僅僅通過這一次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的實驗內容還不夠完善,實驗數據還不夠齊全。所以,我們還需要努力,需要一點一滴的做起,不放過每一個問題的所在,用我們的雙手,用我們的頭腦,來保護環境,保護人類,保護我們的家園。
<附件>
「警惕身邊的光污染」
您好,耽誤您幾分鍾的時間。
您對「光污染」了解嗎?
光污染是一個潛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隱患。人們在大力治理環境污染的同時,卻漏掉了這個時時處處存在的污染源。比如,您在開車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被路邊的玻璃幕牆反射的耀眼的強光,或是晚上對面開來的車的大燈,刺激得無法看清路面;或看是在您晚上入寢時,發現窗外閃爍的霓虹燈使您無法入睡;亦或是在您長時間看電視後,感到眼睛酸澀,有腫痛感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光污染在作怪。 不過,要想減輕以上光污染帶來的種種危害;也並非是件難事。首先,您要注意在白天開車時保護眼睛,如佩帶防強光的墨鏡;在夜間開車時盡量少用大燈,以減少對反方向司機的刺激;在您休息時掛上顏色較深的防光窗簾,這樣您就可以躲開外面霓虹燈的干擾,安然入睡了;再者,您也要十分注意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因為熒屏對視覺的刺激是最大的,不過,您也可以通過安裝視屏防護膜,或者佩戴電腦電視專用眼鏡,來防禦光污染,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尤其是青少年,因為青少年的視覺神經正處在發育時期,非常容易受到損傷。 最後,感謝您看完我們的宣供單。
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為了大家不再生活在一個充滿隱患的世界裡,讓我們一起努力,來預防和控制光污染。
B. 好玩的,塘沽有好玩的沒有
天津塘沽北塘漁村
北塘地處天津市塘沽區最北端,東臨渤海灣、南鄰天津港、西靠開發區、北倚化工園(區),自然環境清幽寧靜,自古素有「澤國之鄉」之稱,清初已是聞名津京及翼東一帶的漁業重鎮。進入二十一世紀,北塘的旅遊資源日趨凸現,北塘海鮮、北塘海會、出海做一日漁民以及濃郁的鄉情、鄉俗和敦厚民風都成為北塘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隨著塘沽區行政中心北移大目標的確定和天津濱海新區的成熟和發展,北塘因其地理優勢再次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開發北塘資源,再造北塘輝煌的呼聲也日漸強烈。目前,北塘三河島漁人碼頭的旅遊開發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不遠的將來,北塘將建設成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三角濕地自然保護區風貌,集海河觀光、漁人碼頭、國際遊船、海鮮餐飲、風俗文化於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這里通過文字和圖片為您集中展示北塘古鎮特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以加深人們對她的了解和熱愛。
天津基輔號航空母艦
"基輔號"航母是基輔級航母的第一艘,是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基輔號"航母全艦長274"基輔號"航母米,寬32.6米,其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飛行甲板長195灶,寬53米,全部面積總和比莫斯科紅場面積還要大。
天津大沽口炮台 門票·開放時間:
5元 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館開放時間:8:00-17:00。
交通概況:
乘從天津到塘沽的621、613中巴車,到塘沽後再換乘110路公交車可到。
景點簡介: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於明代後期,清代多次進行修正。中國軍民冊曾在這里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咸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華戰爭使天津淪為半封建、辦殖民地,開辟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並拆毀了大沽口炮台。在1997年將炮台遺址整修對外開放。
大沽口炮台現存炮台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大沽口炮台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線路:在天津東站乘631、621、613路公交車到城市溏沽再換乘110、936路公交車即可到。
天津海濱浴場門票·開放時間:
30元
交通概況:
可從塘沽火車站乘專線車直達;從天津市區乘專線車也可到達。
景點簡介:
素有「海濱溫泉」美稱的天津海濱旅遊度假區位於天津市塘沽區高沙嶺東面,又叫做海濱浴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人工海濱浴場之一,國家4A級景區。這里建有全中國規模最大、15米高的具有三個直滑道和兩個旋轉滑道的沖水滑梯。 與北戴河、青島、大連等海濱浴場相比,天津海濱浴場有其獨特之處。由於這里的沙灘極為平緩,坡度僅為千分之一,故潮差很大。潮漲時,平緩的沙灘形成水深適宜的遼闊天然浴場,泳客可到大海遠處暢泳。潮退時露出2-3公里寬的沙灘,成為趕海的理想之地。浴場的面積約18萬平方米,從海岸向海灘修築了一條寬10米、長600米的引堤,連接引堤的是一個與海岸平行的50米寬、5.5米高、520米長的人造沙灘。遊人在寬闊平坦的沙灘上可盡情享受拾貝、捉魚、抓蟹等樂趣。 這里有溫泉游樂宮、兒童嬉水樂園;有青年人下的驚險刺激的空中跳傘、自架摩托艇、多功能復合水滑梯、海上花瓣等水上競技運動;有遊客參與性的娛樂活動,俄羅斯風情歌舞表演、海上網球、沙灘排球、足球,還為垂釣愛好者提供了海上垂釣園。看日出、浴溫泉、觀海聽濤、休閑度假,可盡享海濱溫泉獨特魅力。
天津東方公主號游輪
"東方公主"號游輪船長150.28米,寬21米,排水量10298噸,分為八層,可裝載遊客350人,船員150人。船上設施齊備,包括:客房、餐廳、電影院、卡拉OK、游戲室、桑拿室、游泳池、保齡球、會議室等。擬對其進行更新、升級、改造成為集觀光、休閑、娛樂、餐飲、演藝於一體的多功能游輪,停泊在塘沽最繁華的商業街道岸邊。
天津渤海兒童世界
天津宋慶齡渤海兒童世界位於塘沽渤海之濱。風景秀美,建築新穎,具有民族特色。 兒童世界佔地五萬七千平方米,是寓教於樂的陣地。中外遊人交流的窗口,是集知識開發、游樂、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游樂場。深受世人尊敬的周總理、鄧大姐和孩子在一起的大型銅像坐落在院內柔軟翠綠的草坪中央,是瞻仰偉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這里確立為收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兒童世界堅持教育為本,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展、「青春期教育」展等系列教學展,充分發揮校外陣地的作用。 兒童世界還有形式多樣的游藝、游樂活動,為您帶來歡愉。 游藝、游樂分室內、室外兩部分。「智慧宮」為室內游藝,二樓有妙趣橫生的「科幻游藝廳」,裡面設有「魔盤」、「萬花世界」、「鸚鵡學舌」、「畫中人」、「健身球」及「西遊記」宮,還有逼真的「賽馬游藝」。「模擬海底探險」力求真實、新穎,分上、下兩層。三樓是由英國進口的大型健身活動項目----「彈跳城堡」。室外游樂區有從義大利進口的「歡樂輪」,「旋轉小蜜蜂」、「毛蟲小火車」、「猴拉車」、「碰碰車」、「立交風馳賽車」、「雙人飛天」及水上項目「腳踏船」「碰碰船」大游泳池和小嬉水池等喜聞樂見的游樂項目。
天津塘沽金街
新建成的解放路商業街,因其服務功能完善、設施先進、完備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環境,構成一道精彩的人文景觀,被人們譽為「濱海新區金街」。 新改造的解放路商業街全長1350米,共分三段,其中重點改造的中段高檔黃金商業區長450米,綜合改造包括:新建六大商業設施、沿街建築物立面整修、夜景燈光建設、道路改造、新建地面設施等,工程總投資3.9億元,其中吸引社會投資3.5億元。 改造後的解放路商業街新增商業設施總建築面積12.76萬平方米,沿街建有三個廣場,整條街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構思新穎,尤其是雕塑和綠化、燈光設計更為獨特。 隨著天津經濟發展戰略東移,我區緊緊圍繞建設濱海新區商貿中心這一戰略目標,依託港口優勢,初步構築了現代物流體系,解放路商業街的建成更加增強了我區的商貿輻射能力。據專家推算,到2002年,解放路商業街將使我區的商品銷售額由2000年的60億元增長到75億元。
天津貝殼堤
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於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天津陸地堆積平原中自陸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貝殼堤,與現代海岸線大體平行呈壟崗狀不連續分布,代表了四個時期海岸的位置。距今1萬至5000年發生的海侵,天津平原大部份被淹。以後海面回降,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並與海岸線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於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天津陸地堆積平原中自然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貝殼堤,與現代海岸線大體平行呈壟崗狀不連續分布,代表了四個時期海岸的位置。距今1萬至5000年發生的全新世海浸,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後海平面回升,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留下的遺跡。成為天津海岸帶頗具特色的海岸地貌類型,也是渤海灣古海岸的遺跡,反映自陸向海方向的海岸線變遷。堤上貝殼種類豐富,多為潮間帶或淺海泥沙海底軟體動物的現生種屬。堤高0.5-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其橫割面頂部上凸,兩翼減薄至尖滅。第Ⅲ一Ⅳ道貝殼堤分布於濱海地區,第Ⅳ道貝殼堤靠近現海岸,分布於海積平原東部特大高潮線附近,走向大體與現代海岸一致,在河北岐口與第Ⅲ道貝殼堤匯合。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貝殼種屬反映在潮間帶環境,距今7O0-5OO年形成,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天津塘沽新洋市場
新洋貨市場位於天津市塘沽區,這里是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保稅區的所在地,是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心區,是華北地區首家建立的專門進行進口貨交易的市場。所以,無論是途經這里的貨物還是抵達天津的各類洋貨,都集聚在這里,十分方便,因此,這里便漸漸發展成了覆蓋「三北」輻射全國的「洋貨」集散地,並且名氣越來越大。 經過3期的擴建,這個市場的建築面積已達1.6萬平方米,固定攤位2000多個,市場還增設2個大型停車場。經營多種日用商品,大都為進口原裝貨,物美價廉。洋貨市場將逐步形成若干專營市場,來這里經銷和選購的出本市人外,還吸引著眾多外省市客源,讓遊人一感「洋」字的魅力。
天津潮音寺門票·開放時間:
3元
交通概況:
從塘沽火車站乘110路公交車可到。
景點簡介:
潮音寺位於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是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的廟宇,名[南海大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筆更名題匾[潮音寺]。潮音寺歷史悠久,舊時曾是塘沽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潮音寺地近河、海,當地盛產魚蝦。二月即頭魚,三月見皮蝦,四月賣 魚,六月有黃花,七月,八月海螃蟹,九月、十月大對蝦。來這里旅遊的觀光者可大飽口福。
天津海門園
位於塘沽海門大橋北端,佔地3.73公頃。分為東西兩園。兩園綠蔭環抱,曲徑通幽。有石雕「塘沽女兒」,體態輕盈;東園海波廊下,藤蘿蔓延,有8米高的不銹鋼蒼門標和大型音樂噴泉。
塘沽濱海世紀廣場
天津塘沽濱海世紀廣場 創兩個「中國之最」。其壯觀、瑰麗的英姿,令人嘆為觀止。 位於塘沽中心區的濱海世紀廣場,面積達二萬四千平方米。廣場上矗立著二十一棵直徑一點三五米、高十一點二米的世紀柱,分別雕刻著各個世紀中外科技文化重大成果的圖案,其中象徵二十一世紀的柱子尚為空白。 另有兩座由花崗岩和青銅雕築的浮雕牆,分別雕刻著史前著名人物及其業績,塘沽數百年歷史沿革和主要成就的圖案。廣場浮雕總面積達八百四十四點二八平方米,堪稱「中國之最」。 廣場上設有一座大型噴泉,其中心噴泉的水柱噴射高度可達一百餘米,創中國目前陸地噴泉水柱高度之最。面積近三百平方米的水幕,可顯示激光打出的字樣和圖案。八門水炮對射形成長達二十米的水廊,以及長達六十米的噴水時空隧道,遊人穿行其間並不濕衣著。入夜,世紀廣場上千盞彩燈大放光彩,成為天津濱海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
天津河濱公園
門票·開放時間:
免費,公園里的娛樂設施價格一般不超出10元。
交通概況:
從火車站出來就是公共汽車站,到河濱公園的車很多:1路、2路、17路到河濱公園站下。 坐飛機從機場坐大巴到火車站或展覽館下:1路、2路、17路到河濱公園站下。
景點簡介:
位於塘沽中心路南端。建於1953年,經40多年不斷擴建,佔地30.3公頃,其中,湖面5.3公頃,成為全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它背靠海河,形似摺扇。園中波光粼粼,斷橋曲岸,樹木成蔭,亭廊閣榭,獸館禽舍,掩映其間,湖畔主景「湖瀕樓」飛檐斗拱,古樸典雅。園中植樹80餘種,2萬多株。飼養動物55種,珍禽300餘只。並開設游泳池、溫泉游泳館、旱冰場、游藝廳和大型電動飛機、空中腳踏車、大小碰碰車等游樂場所。
天津悅園
位於天津港濱海街新開里居民樓群中,佔地0.45公頃。四周粉牆黛頂,園中小橋流水。假山上石龍吐水,石壁鐫刻「有龍則靈」。「嚴秀榭」依苑傍水,飛檐斗拱,壁畫彩繪。
塘沽紅星海上娛樂
門票·開放時間:
25元
景點簡介:
觀賞海上日出,體驗海上撲撈,品嘗網上海鮮。身處無限的海洋感到天地是那麼遼闊,再加上海洋那清新咸濕的空氣唯一的感覺就是爽!您可以獲得撲上來活蹦亂跳的魚獲物,如幸運可得大魚。也可以在漁船上就地烹煮。這是世界上第一鮮的海鮮,叫做「起網宴」。並備有主食,這些都是免費的。船上備有魚竿,如果您有興趣也可以在海上垂釣過把釣魚的隱。並可在溫暖的海水中泡海澡,在飽覽大海風光後,船回港時有紀念品贈送,您可以住漁家院,熱情的漁婦會給您做一頓正宗的北塘家庭海鮮,您可以比較一下漁家飯與飯店餐哪個更好吃一點?
補充:
門票價格不準,以景點門票為准
C. 眼鏡的發展歷史
眼鏡的發展歷史及其應用
眼鏡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棗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這就是我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據《世界之最》介紹:「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根據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來醫治眼睛或遮避陽光。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我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三凹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裡。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妝」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我國限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我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一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到明消之際,小國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叫做單怕眼鏡。蘇州乃是我國水晶眼鏡生產之盛地,流傳古今,遍銷全國,相傳海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接在一起,如圖1當中旋轉軸可以上下分合,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製、紙制、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漢到採用金屈材料如;銅、鐵、金、銀及現代的各種合金、鍍金、包金、K金、不銹鋼和塑膠材料。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服;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
例如:無腳鏡框為折疊式:(即用絲線繩套在耳上使用)有腳鏡框的腿也是折疊式:其鏡盒都是用紙糊的,經過塗漆搞的也很講究.可以掛在腰帶上作裝飾品,其式樣有圓形、橢圓形二種。(如圖1棗2)此外還有為眼鏡配套的鏡套,鏡袋,主要起保護眼鏡和方便攜帶作用。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約14 17世紀)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范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
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I 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佔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沈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筐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1935年前後.上梅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設備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鍾表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1937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3.新中國成立後眼鏡行業的變遷和飛躍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價格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廖廖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JL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設有前店後廠的生產車間和同仁醫院眼科附屬的眼鏡片加工車間,共有生產工人46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設備、儀器。有些城市還非常重視理論教育.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還開辦丁眼鏡技術短訓班和職工個等專業技工學校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85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入會集體會員企業共有140親家,其中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有85個,分別隸屆輕工業部、商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農牧漁業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在14個省、市、自治區等31個城市;共有職工27237人。其中,技術人員l 393人:500人以上的單位15個,200一500人的單位29個,200人以下的單位41個o按經濟性質劃分:全民企業15個,集體企業49個,鄉鎮企業Io個,中外合資企業若干個。這85個單位共有固定資產凈值14522萬元,1984年全年生產能力為:鏡架2018萬副,(其中金屬架590萬副)。鏡片1609萬副,毛坯1694萬副;總產值1.4億元,總銷售I.9億元.總利潤3449萬元,每年出口鏡架、鏡片150萬副,換匯75萬美元。眼鏡協會成立後一年多來又有近百家廠、商申請加入了協會,到1986年底已發展到集體會員企業240個,共有職工3萬余
我國眼鏡行業的發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遷.至今已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配套生產能力的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1.什麼是眼鏡
所謂眼鏡,就是戴在人的頭部前額眼睛上的,用來美化臉形、矯正視力、保護眼睛的一種工具。眼鏡是由鏡片、鏡架(即邊框、腳腿)所組成(接觸眼鏡出外).無架謂之片、無片謂之架。其形狀及邊框、腳腿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材料、新技藝的發明發現而改變的,並具有時代藝術作品的象徵。
2.眼鏡的性質與作用
眼鏡即是保控眼睛必需品,又是一種美容的裝飾品。從鏡片的功能上講,它具有調節進入眼睛之光量,增加視力,保護眼睛安全和臨床治療眼病的作用,對屈光異常引起的兒童斜視和伴有頭疼的屈光異常患者,配戴眼鏡後均可治療。而眼鏡架的功能,除其為鏡片配套構成眼鏡戴在人的眼睛上起到支架作用外,它還具有美容、裝飾性。現代流行者強調,眼鏡要有與時代人的面部化妝及服飾的和諧,反應社會階層高超、學問高雅、時尚等等象徵。因此,前面總結眼鏡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即:「今朝眼鏡護靈窗,矯正視力益於民」。則基本概括了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所謂護「靈窗」,是根據國外眼鏡界和眼科專家、學者對眼睛在人身諸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棗「靈魂之窗」而提出來的。故稱眼鏡又是保護「靈魂之窗」的工A具.
隨著社會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視力保健工作的開展,眼鏡在人們生活領域中將要發揮重要作用。
D. 不銹鋼門的優缺點是怎樣的
除了具有色澤耐久艷麗,永不生銹的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共同性決議的。表面漂亮,新穎、典雅,把戲和方法比一般門多,組合方法多元化,經久耐用,不只滿意了大家的安全結實需求,漂亮個性化的特色深受花費者的喜歡。不銹鋼防盜門這一職業正逐漸由技術密集型向常識、科技、藝術型方向開展。不銹鋼門優點1、不銹鋼門鋼材大多採用了優質的不銹鋼啞光板,從原材料上有了一定的級別;2、不銹鋼門在用料和款式上都採用了國際上的標准,得到了一定的水平;3、不銹鋼門的表面處理技術非常高,有色澤長期美麗不褪色,永不生銹的特點將使它深受消費者喜歡;4、不銹鋼門內採用粘劑和填充物把前後板面粘合,使整個平面更加的平整、更結實、抗沖擊力更強;5、不銹鋼門還結合了防盜門的特性,在達到外觀審美標準的同時還起到了防盜的效果。不銹鋼門缺點1、由於不銹鋼門是鋼質門,所以它質量比較重,不方便拆卸和重新安裝;2、不銹鋼門雖然在款式上達到了國際標准,但是在表面上仍然看起來比較生硬,在私家用戶是比較少使用的;3、由於不銹鋼門是白色的,所以其需要不斷的清潔與維護來保持美觀,這將花費不少功夫;4、不銹鋼門在價格上遠遠要比防盜門或者其它類型門的價格要高出很多,畢竟不銹鋼門工藝性比較強一些。
E. 如何學美甲
如何學美甲
想要開美甲店
需要去到學校系統性的學習
現在學美甲好嗎?
我覺得時尚行業還是很不錯的,
美甲行業如果說是時尚行業或許也有點過,
因為畢竟它很早就已經出來了,
但是為什麼還是錄屬於時尚行業呢?
因為這個行業是在不斷更新的,
美甲師本身的技術也會隨著自己的
經驗積累而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
很多時尚元素的發布都是通過美甲來展現的,
所以這個行業很時尚年輕人,
這個是針對在本地的,
如果不在本地,或者本人不在當地,
那麼如何參考外地的學校呢?這個我覺得,
從網上看,可以從他們的網站上來一個綜合對比:
第一是作品,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老師的整體實力。
第二是老師,老師的技術怎麼樣,
傳達給學生的技術就會是怎麼樣。
第三是教學,教學的規模是怎麼樣的,
能體現出這個學校的整體實力
第四是規劃,學校的教學規劃體現出這個老師對學生的責任心
第五是就業,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
就業不好,上面的四點再好,都是白搭。
F. 急求:眼鏡的生產過程
眼鏡的發展歷史及其應用
眼鏡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棗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這就是我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據《世界之最》介紹:「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根據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來醫治眼睛或遮避陽光。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我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三凹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裡。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妝」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我國限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我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一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到明消之際,小國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叫做單怕眼鏡。蘇州乃是我國水晶眼鏡生產之盛地,流傳古今,遍銷全國,相傳海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接在一起,如圖1當中旋轉軸可以上下分合,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製、紙制、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漢到採用金屈材料如;銅、鐵、金、銀及現代的各種合金、鍍金、包金、K金、不銹鋼和塑膠材料。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服;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
例如:無腳鏡框為折疊式:(即用絲線繩套在耳上使用)有腳鏡框的腿也是折疊式:其鏡盒都是用紙糊的,經過塗漆搞的也很講究.可以掛在腰帶上作裝飾品,其式樣有圓形、橢圓形二種。(如圖1棗2)此外還有為眼鏡配套的鏡套,鏡袋,主要起保護眼鏡和方便攜帶作用。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約14 17世紀)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范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
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I 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佔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沈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筐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1935年前後.上梅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設備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鍾表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1937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3.新中國成立後眼鏡行業的變遷和飛躍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價格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廖廖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JL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設有前店後廠的生產車間和同仁醫院眼科附屬的眼鏡片加工車間,共有生產工人46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設備、儀器。有些城市還非常重視理論教育.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還開辦丁眼鏡技術短訓班和職工個等專業技工學校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85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入會集體會員企業共有140親家,其中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有85個,分別隸屆輕工業部、商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農牧漁業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在14個省、市、自治區等31個城市;共有職工27237人。其中,技術人員l 393人:500人以上的單位15個,200一500人的單位29個,200人以下的單位41個o按經濟性質劃分:全民企業15個,集體企業49個,鄉鎮企業Io個,中外合資企業若干個。這85個單位共有固定資產凈值14522萬元,1984年全年生產能力為:鏡架2018萬副,(其中金屬架590萬副)。鏡片1609萬副,毛坯1694萬副;總產值1.4億元,總銷售I.9億元.總利潤3449萬元,每年出口鏡架、鏡片150萬副,換匯75萬美元。眼鏡協會成立後一年多來又有近百家廠、商申請加入了協會,到1986年底已發展到集體會員企業240個,共有職工3萬余
我國眼鏡行業的發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遷.至今已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配套生產能力的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1.什麼是眼鏡
所謂眼鏡,就是戴在人的頭部前額眼睛上的,用來美化臉形、矯正視力、保護眼睛的一種工具。眼鏡是由鏡片、鏡架(即邊框、腳腿)所組成(接觸眼鏡出外).無架謂之片、無片謂之架。其形狀及邊框、腳腿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材料、新技藝的發明發現而改變的,並具有時代藝術作品的象徵。
2.眼鏡的性質與作用
眼鏡即是保控眼睛必需品,又是一種美容的裝飾品。從鏡片的功能上講,它具有調節進入眼睛之光量,增加視力,保護眼睛安全和臨床治療眼病的作用,對屈光異常引起的兒童斜視和伴有頭疼的屈光異常患者,配戴眼鏡後均可治療。而眼鏡架的功能,除其為鏡片配套構成眼鏡戴在人的眼睛上起到支架作用外,它還具有美容、裝飾性。現代流行者強調,眼鏡要有與時代人的面部化妝及服飾的和諧,反應社會階層高超、學問高雅、時尚等等象徵。因此,前面總結眼鏡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即:「今朝眼鏡護靈窗,矯正視力益於民」。則基本概括了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所謂護「靈窗」,是根據國外眼鏡界和眼科專家、學者對眼睛在人身諸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棗「靈魂之窗」而提出來的。故稱眼鏡又是保護「靈魂之窗」的工A具.
隨著社會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視力保健工作的開展,眼鏡在人們生活領域中將要發揮重要作用。
G. 南京師范大學怎麼樣
很好,是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截至2019年3月,學校擁有仙林、隨園、紫金三個校區,隨園校區有著「東方最美麗的校園」之美譽;學校佔地面積2179633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932076.19平方米。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3名,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名,國家「萬人計劃」人選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3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領軍人才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2人,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