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龍蝦的生長周期
小龍蝦在天然環境中6~12個月齡達性成熟,已達性成熟的個體體重一般為30~100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6個月可達性成熟。
1、龍蝦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可以爬上岸進行鰓呼吸以維持生存。水質的pH值在5.8~9范圍內,溶氧低於1.5mg/L時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長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2、龍蝦有很強的趨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養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進水口周圍。下大雨天,該蝦可逆向水流上岸邊作短暫停留或逃逸,水中環境不適時也會爬上岸邊棲息,因此養殖場地要有防逃的圍欄設施。
3、進食方式:龍蝦的食性很雜,各種鮮嫩的水草、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貝類、軟體動物、大型浮游動物,及各種魚、蝦的屍體及同類屍體都是龍蝦的喜食餌料,對人工投喂的飼料也很喜食。
在生長旺季,池塘下風處浮游植物很多的水表面,能夠觀察到龍蝦將口器置於水平面處用兩只大螯不停劃動水將水面藻類送入口中的現象,表明螯蝦甚至能夠利用水中藻類。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稍有差異。
4、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黃為營養,之後不久便攝食輪蟲等小浮游動物,隨著個體不斷增大,攝食較大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成蝦兼食動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也攝食水蚯蚓、搖蚊幼蟲、水草小型甲殼類及一些水生昆蟲。
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幼體可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成蝦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植物碎屑。
(1)不銹鋼波紋管平口器干什麼用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小龍蝦常年均可繁殖,其中以5-9月為高峰期。小龍蝦雌雄異體,並且具有較顯著的第二性徵。可從腹部游泳肢形狀加以區分,雄蝦腹部第一游泳肢特化為交合刺,而雌蝦第一游泳肢特化為納精孔;
其次,二者螯足具明顯差別,雄性螯足粗大,螯足兩端外側有一明亮的紅色疣狀突起,而雌蝦螯足比較小,疣狀突起不明顯;第三,雄蝦螯足較雌蝦粗大,個體也大於雌蝦。
小龍蝦的卵巢發育持續時間較長,通常在交配以後,視水溫不同,卵巢需再發育2-5個月方可成熟。在生產上,可從頭胸甲與腹部的連接處進行觀察,根據卵巢的顏色判斷性腺成熟程度,把卵巢發育分為蒼白、黃色、橙色、棕色(茶色)和深棕色(豆沙色)等階段。
其中蒼白色是未成熟幼蝦的性腺,細小,需數月方可達到成熟;橙色是基本成熟的卵巢,交配後需3個月左右可以排卵;茶色和棕黑色是成熟的卵巢,是選育親蝦的理想類型。
精巢較小,在養殖池塘中,一般同卵巢同步成熟。在美國各主要的螯蝦生產區域,一般採用逐步排乾池水的方法,來刺激螯蝦的性腺成熟,促進親蝦交配產卵。
參考資料:小龍蝦-網路
2. 龍蝦吃什麼食物
龍蝦是雜食性動物,愛吃蚯蚓、鮮雜魚、畜禽內臟等動物性飼料,也愛吃玉米、黃豆等植物性飼料,以及水中的藻類以及植物碎屑、浮游生物等,龍蝦的餵食要根據生長階段來稍作調整,投喂量以吃飽且不留殘渣為參考,投喂方式為分散撒投。
(2)不銹鋼波紋管平口器干什麼用擴展閱讀:
龍蝦進食方式
龍蝦的食性很雜,各種鮮嫩的水草、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貝類、軟體動物、大型浮游動物,及各種魚、蝦的屍體及同類屍體都是龍蝦的喜食餌料,對人工投喂的飼料也很喜食。
在生長旺季,池塘下風處浮游植物很多的水表面,能夠觀察到龍蝦將口器置於水平面處用兩只大螯不停劃動水將水面藻類送入口中的現象,表明螯蝦甚至能夠利用水中藻類。
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稍有差異。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黃為營養,之後不久便攝食輪蟲等小浮游動物,隨著個體不斷增大,攝食較大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
成蝦兼食動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也攝食水蚯蚓、搖蚊幼蟲、水草小型甲殼類及一些水生昆蟲。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幼體可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成蝦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植物碎屑。
3. 養殖小龍蝦應該喂什麼好
龍蝦愛吃的動物性飼料很多,特別是那樣具有較濃腥味的死魚、豬、牛、雞、鴨、魚腸等下腳料,龍蝦最愛吃。另水溝、河汊等處的螺類、蚌、蚯蚓、水蚯蚓等,也都是龍蝦喜食的較好的活體動物飼料。
當然動物性餌料還有干小雜魚、魚粉、蝦粉、螺粉、蛋蛹粉、豬血、豬肝肺等。
植物性餌料包括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幼嫩部分、浮萍、谷類、豆餅、米糠、豆粉、麥麩、菜子餅、植物油脂類、啤酒糟等。
稻田養殖:
選擇水質良好、周圍沒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較強、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沒的田塊進行稻田養蝦,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要開挖養蝦溝,溝寬1.5米,深1米,田塊面積較大的,還要在田中間開挖田間溝。
田埂面寬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離田埂1米處,每隔3米打一處1.5米高的樁,用毛竹架設,在田埂邊種瓜、豆、葫蘆等,待藤蔓上架後,在炎熱的夏季起到遮蔭避暑的作用。
在養蝦溝和田間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蓋面以30%為宜,且以零星、分散為好,這樣有利於蝦溝內水流暢通無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鈣塑板建防逃牆,以防小龍蝦逃逸。
4. 用什麼農葯才能殺死飛蛾
可以使用10%吡蟲啉1500-2000倍液、1.8%阿維菌素1000-1500倍液、25%撲虱靈1000-1500倍液或25%棉蟲霸1500倍液噴殺。
一、飛蛾形態特徵
成蟲翅、體及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布分散的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成蟲
1、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羽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
2、胸部
胸部發達,各胸節趨於癒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或稱領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片)。後胸背板小。
2、腹部
腹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共10節。
二、飛蛾的生活習性
「殘燈一盞野蛾飛。」在晴朗的夏夜,只要到路燈下,總能看到許多美麗的飛蛾,它們紛紛繞著燈兒不停地轉啊轉,身體撞在燈罩上,電線桿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顧。
1、飛行習性
蛾屬於鱗翅目昆蟲,蛾多數在夜間活動,蛾大多是夜行性動物,這說明蛾不是因為愛慕光明而繞燈轉。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為吸管,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為食,它們不會到路燈下去捕食小飛蟲,人類也排除了蛾因為食物而趨光的可能。
2、取食習性
幼蟲長有咀嚼式口器,以植物的葉子為食物。成蟲無法咀嚼食物,而用類似吸管的長型口器吮吸樹汁、花蜜等。
成蟲取食花蜜,對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液蛾類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果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桔、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3、趨光性
蛾類從旁觀者看來,好像顯然地會被光所吸引。但事實上更准確的說法是「因為飛蛾頭暈搞不清楚方向」而圍繞著明亮的物體盤旋。只要光源十分遙遠像是太陽或月亮,飛蛾眼裡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會近乎一致地平行,這時飛蛾只要大約朝直線方向行進,視覺成像就能維持不變。
三、防治方法
1、誘殺:
用黃色材料製成適當大小的黃色板,插於田邊,稍高於棉花,板上塗抹機油,一周塗一次,可大大減少棉田蟲口密度。
2、葯殺:
可掌握在棉花上、中、下三葉平均單葉若蟲達到16-20頭時,選用10%吡蟲啉1500-2000倍液、1.8%阿維菌素1000-1500倍液、25%撲虱靈1000-1500倍液或25%棉蟲霸1500倍液噴殺。
(4)不銹鋼波紋管平口器干什麼用擴展閱讀:
飛蛾變種
1、烏桕大蠶蛾
(1)這種飛蛾翅展250毫米,前翅頂角顯著突出,體翅赤褐色,前、後翅的內線和外線白色;
(2)內線的內側和外線的外側有紫紅色鑲邊及棕褐色線,中間夾雜有粉紅及白色鱗毛;
(3)中室端部有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
(4)外緣黃褐色並有較細的黑色波狀線;
(5)頂角粉紅色,內側近前緣有半月形黑斑一塊,下方土黃色並間有紫紅色縱條,黑斑與紫條間有鋸齒狀白色紋相連。後翅內側棕黑色,外緣黃褐色並有黑色波紋端線,內側有黃褐色斑,中間有赤褐色點。
2、綠斑姬尺蠖蛾
成蟲前後翅基和中線有數枚深綠色大斑塊,前翅端線近前緣處有四枚綠色小斑排列。成蟲主要出現在六至七月及九至十一月,分布於桃園縣復興鄉、南投縣惠蓀林場、台東縣蘭嶼等地。
3、中帶白苔蛾
燈蛾科。成蟲前翅白色表中央有一條黑色橫寬頻,該寬頻中央外側雌蛾略為外凸,雄蛾則明顯外凸。成蟲主要出現在五至六月、八月、十至十一月,可能是一年三代。分布於烏來、北橫公路、梅峰、洛韶、藤枝等中低海拔山區。
4、胡桃豹蛾
瘤蛾科。成蟲前翅淺黃褐色,滿布大小不規則白斑,外緣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排列。成蟲在夏季活動,分布於洛韶、慈恩等中海拔山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蛾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蛾 (昆蟲綱動物)
5. 觀察昆蟲的問題
蟬(English:cicada 有方言稱蟬:蛈蛚 蛈蛚龜兒)同翅目(Homoptera)蟬科(Cicadidae)中型到大型昆蟲,約1,500種。體長2∼5厘米(0.8∼2吋),有兩對膜翅,復眼突出,單眼3個。螽蟬科(Tettigaretidae)有兩個種,俗稱為毛蟬,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包括塔斯馬尼亞。雄蟬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動膜時能發出響亮的聲音。多數北美蟬發出有節奏的滴答聲或嗚嗚聲,但某些種的聲音甚動聽。卵常產在木質組織內,若蟲一孵出即鑽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經5次蛻皮,需幾年才能成熟。蟬雖不算害蟲,但雌蟲數量多時,產卵行為會損壞樹苗。
多分布熱帶,棲於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現的三伏蟬——蛾蟬屬(Tibicen)等屬的種類——外還有周期蟬。最著名的周期蟬有17年蟬和13年蟬(魔蟬屬〔Magicicada〕),隔一定時間在一定地區大發生一次。
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較易鑒別。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
蟬曾用於民間醫葯,或用作宗教或貨幣的象徵,也是重要的食物。人們一度認為其鳴聲可預告天氣變化。中國人籠養雄蟬以聽其鳴聲。許多文化的神話、文學及音樂中提到過蟬。
俗稱「知了」。一種昆蟲,同翅目,蟬科。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寒帶較少見。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葯材。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蟲,通常大約有四五厘米長。它們象針一樣中空的嘴裡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蟬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形狀相似而顏色各異。蟬的兩眼中間有三個不太敏感的眼點,兩翼上簡單地分布著起支撐作用的細管。這些都是古老的昆蟲種群的原始特徵。
蟬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大大的環形發聲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很快,抖動的蟬鳴就是由此發出的。這種聲音缺少變化,不過要比叢林金絲雀的叫聲大得多。
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象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
[編輯] 周期蟬
比較著名的蟬是「十七年蟬」或「周期蟬」(Magicicada)。原產於美國東部地區,這些蟬在地下蟄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
根據他們出現的年份,周期蟬被分為30個「群」。群1號到17號是十七年蟬,群18號到30號是十三年蟬。一些群並不存在,但為了方便起見而保留。群4號已於2003年出現。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蟬為將於2011年出現的群19號。群10號,一種十七年蟬,已經出現於2004年5月的新澤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Can1.JPG
昆蟲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學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80多萬種,比所有別種動物加起來都多。昆字原作䖵[1]。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態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蟲是人類的害蟲,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此外,有一些昆蟲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殺人蜂等
構造
昆蟲解剖圖
A- 頭部 B- 胸部 C- 腹部
1. 觸角 2. 單眼 (前) 3. 單眼 (上) 4. 復眼 5. 腦部 (腦神經節) 6. 前胸 7. 背動脈 8. 氣管 9. 中胸 10. 後胸 11. 前翅 12. 後翅 13. 中部內臟(胃) 14. 心臟 15. 卵巢 16. 後部內臟 (腸, 直腸和肛門) 17. 肛門 18. 陰道 19. 腹神經索 20. 馬氏管 21. 爪墊 22. 爪 23. 跗節 24. 脛節 25. 腿節 26. 轉節 27. 前部內臟 (嗉囊) 28. 胸部神經節 29. 基節 30. 唾液腺 31. 咽下神經節 32. 口器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thorax)和腹部(一譯:下體)(abdomen)。
[編輯] 頭部
頭部有著各種感覺器官。觸角(antenna)除了有觸覺外,有時還會傳遞氣味信息。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觸角甚至有聽覺,藉助觸角,它們才能聽見同類雌性蚊飛行震動時的聲音,以利於交配。而在另外一些昆蟲,比如蝗蟲,它們的聽覺器官長在身體其它部位,如下體或者是腿上。
昆蟲的眼大多是復眼(ommateum)。復眼有上千隻單眼(ommatidium)組成。每隻小眼會獨立成像,總體合成一副網格樣的全像。很多昆蟲此外還會有兩到三隻單眼(ocellus),它們的作用並非成像,而是通過光調節自身作息生物節律。另外昆蟲的視覺對紫外線敏感,但它們並不能看到紅光。
在頭部還有口器(trophi)。它們的上顎是有力的嚼咬工具。下顎主要是穩住和進一步細嚼食物。
但口器也可以有其他形態,如異翅亞目的昆蟲有一個薄薄的尖型嘴,而蜂則有一長軟的吸管。而蜻蜓的幼蟲具有臉蓋mask,「是由下唇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非常靈活,能迅速伸展,捕獲獵物,其末端裝備著一對能活動的鉤子,鋒利異常,當臉蓋伸向獵物時,這對鉤子迅速鉗住獵物,臉蓋縮回,鉤子將獵物送進口中[2]。」
[編輯] 胸部
胸部由三個體節組成,由前向後依次稱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後胸(metathorax)。每個體節都帶有一對附肢,稱為胸足。胸足分成幾節,分別為基節(coxa)、轉節(trochanter)、腿節(femur)、脛節(tibia)、跗節(tarsus)和前跗節(pretarsus)。跗節通常分為5個跗分節,有時還帶有成對的爪子。胸足通常會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務。第一胸節的背部被稱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會特別加固。另外的兩個胸節的背面通常會各帶有一對翅。在甲蟲的前對翅膀之間有一塊三角形的甲片。
翅膀中有分支復雜的血管系統,稱作翅脈,其走向和分布可作為分辨昆蟲種類的特徵之一。前翅比後翅窄而有力,有時會加固,如鞘翅目,其前翅就特化為較堅硬的構造,稱為翅鞘。
在雙翅目昆蟲中,只有一對翅膀發育正常。而後面另一對翅膀則成為平均棍。許多無翅昆蟲應該是在進化的過程中失去了翅,而成為寄生蟲,如跳蚤和虱。但是在蝗蟲裡面也會找到許多沒有飛行能力的種類。一些古老,構造簡單的古昆蟲也飛不起來,它們應該是從沒有飛行能力的祖先演化而來的。
[編輯] 腹部
昆蟲在腹部有著重要的器官,如管狀的心臟,梯形神經系統,胃腸系統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會延伸至前方,如神經中樞--咽上神經節或是腦部,和其他動物一樣位於頭部。在軀體中還藏著分支的氣管,會直接把氧氣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去。器官開口於線粒體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氣。昆蟲在體側壁具有氣孔(stigma),直接與外界大氣接觸,可透過肌肉的收縮而關閉,為一種開放式循環系統。
[編輯] 生長和發育
很多昆蟲受到傷害的時候會吐出液體自衛堅硬的外殼使得昆蟲的生長受到限制。昆蟲要突破這個生長限制,只能通過蛻皮這一方式。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昆蟲將舊的外殼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大的外殼。昆蟲的一生大概要蛻皮5到15次,其次數因昆蟲而異。褪皮後,舊外殼被褪去。但有許多昆蟲,如蝗蟲,會吃掉這一層舊外殼。
有些昆蟲其幼蟲和成蟲從外部形態比較僅體型較大,此種稱為無變態,如衣魚,但其成蟲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和幼蟲不同,也是從外部形態無法觀察到的改變,而有些成蟲的外形會與幼蟲相差極大,其間的形變被稱為變態發育。
如果成蟲與幼蟲生長的地方不一樣,那麼它倆之間的形態差異會非常顯著,如蜻蜓和蜉蝣。相反,當兩者生活的環境相似,則他們的形態差別就沒那麼明顯了,如蝗蟲科和臭蟲科的昆蟲。
如果幼蟲直接發育成為成蟲,會被稱之為不完全變態。相對於此,若在這兩種活動狀態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靜止狀態--蛹的話,則會被稱之為完全變態。在這種發育中,昆蟲會經過一個吐絲結繭,在繭內化蛹的過程。也有昆蟲的發育類型是界乎於這兩者之間的,如薊馬,其最後一個幼蟲階段即是靜止狀態。或者是蛇蛉目和毛翅目的昆蟲,它們的蛹在成蟲破繭而出之前是活動的,而且在最後一次蛻皮之前,它們會另覓他處。
昆蟲的幼蟲階段,其實就是不斷進食的階段,而成蟲的任務通常只有一個,就是生育繁殖,很多時候甚至不再進食。因此幼蟲期通常會長於成蟲期。最好的例子是蜉蝣,它們的幼蟲期長達幾年,而成蟲期只有一天。金龜子的幼蟲期為3年,成蟲活不到幾天。
許多昆蟲的生命周期少於一年,但它們擁有一套內在調節機制,使得其成蟲在每年的同一個季節出現。這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有些昆蟲的幼蟲需要依賴某種特定植物,通過這種調節機制使得它們可以在每年同一時候找到合適自己生長的地方。例如某種蜂,它們需要專一收集某種花的花粉和花蜜,以提供其後代幼蟲發育所需的營養。因此對於它們來說,采蜜期與花期同步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昆蟲在靜止期會經歷一系列的構造變化,而靜止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許多蜜蜂和野蜂在蛹期前9個月就會以飽食狀態靜閉在造好的繭中,而且可以就這樣過上幾年,才成蛹蛻變為成蟲。許多昆蟲可以在一年之間交替幾代。在地球上非常成功生存的家蠅甚至可以在一年之間交替15代。相反,一些蝗蟲和蜻蜓種類,則需要5年的發育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a/Robal.png
螳螂(學名Mantodea),亦作蟷螂,是昆蟲綱螳螂目的通稱。目前世界上有大約1800-2000種螳螂,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特徵
螳螂是一種中大型肉食性昆蟲。其體態特徵如下:
前肢長、呈鐮刀形非常鋒利,在捕食昆蟲時能牢牢抓住昆蟲迅速殺死它們。
它的體型修長,通常是扁平。頭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轉動;
復眼突出,單眼通常有3個。觸角比較長、呈絲狀,由多個節構成。
前胸長,可自由轉動,有時往兩側擴展。
翅膀4翼,覆蓋在腹部,某些種類的翅膀變小或退化,特別是雌蟲。翅脈復雜,前翅通常稍短於後翅,較粗厚。
跖節通常幾乎5節,末端2爪,股節和脛節外緣有時向外延伸。
腹部長,呈圓筒形。
螳螂是一種不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各階段習性相似。雄蟲飛行能力較佳,觸角較發達,腹部通常有8節,雌蟲則有6節。
[編輯] 寄生蟲
靠近水源的螳螂的腹腔中常有鐵線蟲,能分泌特殊物質使螳螂口渴並投水自殺,自殺未遂的螳螂也會因腹腔破裂、內臟掏空、體液流盡而死。
[編輯] 人類認知
一隻螳螂
螳螂卵鞘,內含數以百計的幼卵很多園丁十分喜歡螳螂這種昆蟲,因為它們消滅大部分有害的昆蟲。不使用農葯的有機園藝 可能促進螳螂作為一種生物害蟲防治手段。 因此螳螂的卵塊在一些園藝商店也可以買到。
螳螂不會選擇特定的物種作為獵物,基本上它吃所有可以抓得到的東西。盡管螳螂主要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但是有報道說大型螳螂也吃小型脊椎動物,例如: 蜥蜴、老鼠、蛇和蜂鳥之類的小體型鳥類[1]。自然學家Gerald Durrell在他的自傳《我的家人和其它動物》記述了一場螳螂和壁虎的大戰。
除了捕食其他小生物,螳螂亦有同類相食的自然習性,尤其是交配後的雌性螳螂,大部分都會吃掉雄性的螳螂。雄螳螂其實可以在交配後逃走,可是雌螳螂在交配後必須要吃掉雄螳螂,才可以確保生出健康的小螳螂。因此雄螳螂通常不會離開,而被雌螳螂吃掉。
[編輯] 瀕危品種
只有一種西班牙種螳螂 Apteromantis aptera,處於低滅絕風險或者瀕臨威脅狀態。
[編輯] 歷史
在中國古代詞典《爾雅》中首次提到螳螂(蜱蛸),在這部書中作者用富有詩意的描述總結了螳螂的特點(代表勇氣和無畏),當然描述也十分簡單。宋羅願《爾雅翼·釋蟲二》:「螗娘,世謂之天馬。蓋驤首奮臂,頸長而身輕,其行如飛,有馬之象。」隨後在1108年的《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中詳細記述了螳螂卵囊的結構,生命周期和結構甚至觸須的作用。
18世紀,螳螂的生物學和形態學知識逐漸豐富起來。 Roesel von Rosenhof在他的著作《Insekten-Belustigungen》(昆蟲娛樂)中精確繪制和描述了這種昆蟲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7/Mante_religieuse.JPG
6. 龍蝦養殖需要注意什麼
龍蝦養殖需要注意事項:
一、池塘條件。池塘水面不宜過大,適宜水面1~2畝,水深1~1.5米,具有完善的排進水系統和增氧系統;塘底略有坡度,無滲漏,並修好防逃設施。
二、蝦苗放養。石灰水消毒待7~10天水質正常後即可放苗,對水溫要求比較高,適宜的生長水溫20℃~30℃,低於15℃時很少攝食。
三、投餌飼養。蝦苗放塘30分鍾後開始投喂飼料,前期以投喂煮熟黃豆打漿為主,再補少量的小雜魚和螺肉等,投喂量為蝦體重6~8%,分早晚二次投喂。
四、日常管理。①強化水質管理,保證溶氧充足,水質清新。②高溫季節防止蝦浮頭,增開增氧機。③水質過肥時用生石灰消殺浮游生物,全池潑灑。④注意巡塘,清除敵害生物、青蛙、蛇等。
五、病害防治:
黑鰓病:在持續陰雨或強暴雨後,由於池塘水淺易混濁,水體污染、光照不足黴菌感染等原因,一些小龍蝦病蝦鰓部由起初的紅色變為褐色,直至完全變黑,病鰓逐漸失去濾水給氧功能,慢慢地鰓就萎縮了。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克全池潑灑,或每立方米水體用臭氧復合制劑0.6克全池潑灑,施葯2次,一天一次。隔3天後每立方米水體用光合細菌5克全池潑灑;飼料內添加0.2%穩定型VC,連續投喂一周即可。
選購龍蝦時注意檢查尾部
和自然界中多數以大欺小的生物一樣,在龍蝦界也存在大蝦吃小蝦的現象。龍蝦的大部分肉質都藏於尾部,有時一條蝦看起來生龍活虎,但也許它的尾部已幾近被一起生存的大蝦吃空。所以在選購龍蝦時請一定注意觀察龍蝦的尾部,用手輕捏是最好的檢驗方式。
7. 龍眼叢枝病是什麼
Euphoria longana witches broom virus
症狀(圖2-40)
圖2-40 龍眼叢枝病
1.病枝 2.病葉
叢枝病又叫禿枝病、鬼帚病、掃帚病、麻瘋病、胡芽、鬼穗病、虎穗、啞吧等。病株的嫩梢、葉片及花穗表現明顯症狀。病株的嫩梢幼葉狹小,淡綠色,葉緣捲曲,不能展開。羽狀復葉的小葉柄變扁變寬,嚴重時整個葉片細長呈帶狀、彎曲畸形,煙褐色,狀如幼嫩蕨葉。長成的葉片捲曲皺縮,葉尖向下捲曲,葉緣向葉背捲曲,葉片凹凸不平,呈波紋狀,葉脈淡黃綠色,明脈,對光透視可見細側脈間顯現大小不平、不定形的黃綠色斑駁。間或在同一枝梢上同時具有細長彎曲的畸形小葉和大小正常,但葉面凹凸不平,具有明顯斑駁的大葉。有時在同一枝梢上見到春、秋梢葉表現明顯畸形,而夏梢葉生長正常,不表現症狀。
發病嚴重的植株,病梢頂部的各種畸形葉常全部落光成為禿枝。禿枝的節間縮短,新生的側枝節間縮短成叢生的掃帚狀,褐色,無葉枝群。果農稱之為「掃帚病」、「鬼帚病」和胡芽。
病株的花穗節間亦縮短,成叢生、簇狀花穗,花朵畸形膨大,花量多,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故有「叢枝病」、「虎穗」或「啞吧」之稱。虎穗上的花發育不正常,不能結實,偶爾結實,亦僅結果一、二個,且果小,果肉淡而無味,不堪食用。虎穗(花穗)乾枯後變褐色或暗褐色,經久不落,常懸掛枝梢叢間。病樹的正常枝上結的果實無明顯症狀。
病原
本病病原是一種病毒,稱為龍眼叢枝病毒(Euphoria lomgana witches broom virus)。據報道,此病毒為線狀粒體,大小為1000×12nm,只存在於寄主篩管內,多數是許多粒體聚集在一起,少數是單獨存在。用聚乙二醇法和浸出法,均從病樹的枝梢莖皮、葉片、葉柄和葉脈中分離到一種球形質粒,大小為40—70nm。上述兩種質粒究竟哪一種是本病的主要病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明確。有人認為福建的龍眼叢枝病,病原物是類菌原體(MLO),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此病的寄主,除龍眼中的紅核仔、中仔、大粒、烏龍嶺和油潭本等品種外,據福建農科院陳景耀、柯沖報道,人工接種(靠接),龍眼和荔枝的叢枝病可以互相傳染。
發生規律
本病毒可通過嫁接傳染,用二年生砧木嫁接病接穗,經7—8個月即可發病。種子可能帶病,通常帶病率為1—5%,最高可達10%。遠距離傳播主要靠帶病的苗木、接穗和種子的調運。在果園里的自然傳播媒介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刺吸式口器的昆蟲有關。據調查,凡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和白蛾蠟蟬(Lawana imitata Melichar)等害蟲嚴重的果園,病害擴展快且嚴重。另一個途徑可能由病樹和健樹的根相互接觸傳染。人工嫁接可使元紅荔枝染病。
龍眼各品種間的抗病性有差異。紅核仔、大粒、牛仔、油潭本、赤殼、蕉眼、福眼和花殼等品種均較感病;而信代本、烏龍嶺和東壁龍眼則較抗病或耐病。
樹勢衰弱的病樹,在果實採收後,抽出的新梢常全是病梢(叢枝)。幼齡樹一般較成年樹發病普遍,受害亦較嚴重。
栽培管理差,荔蝽、白蛾蠟蟬、龍眼頰角木虱為害嚴重的果園發病較多。樹勢衰弱,秋梢抽發不整齊,在寒潮來臨前尚未成熟的秋梢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實行檢疫
嚴禁從病區輸出苗木、種子和接穗等繁殖材料,以防止本病傳播到無病區。
2.培育無病苗木
用無病、品質優良的母樹種子或接穗育苗,嚴禁從病樹上高壓苗。
3.新區和新建果園
應選種抗病和耐病品種,一旦發現有零星病株,應立即砍除燒毀。
4.及時防治害蟲
特別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如荔蝽、白蛾蠟蟬、龍眼頰角木虱等。
5.加強栽培管理
零星發病的果園,重病樹要立即砍除燒毀。新建果園應適當放寬株行距,以減少接觸傳染的機會。在龍眼生長期間,注意施肥,特別要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比例,促使秋梢萌發和生長充實,樹勢健壯,提高抗病力。對輕病樹及時剪除病枝梢和病花穗,可抑制和緩和病勢擴展,並有延長結果年限的作用。
8. 直徑16毫米的不銹鋼波紋水管做頭方法
鋼波紋水管做頭要用專用的做管工具(壓邊模、打波器、平口器、打平器……),否則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9. 怎樣做燃氣波紋管結頭
如果是加螺母的話,需要一個跟管徑相同的平口器,錘子,和割刀
10. 蜻蜓點水是什麼意思
蜻蜓點水(qīng tíng diǎn shuǐ):指蜻蜓在水面飛行時用尾部輕觸水面的動作。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
蜻蜓在平靜如鏡的湖面上款款飛旋, 不時地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伸進水草叢中, 湖面因此擴張開一圈圈波紋。蜻蜓在水面上飛翔,尾尖緊貼水面,一點一點用尾尖點水, 是俗話說的「蜻蜓點水」。「蜻蜓點水」是蜻蜓生活中的自 然組成部分—產卵、繁殖後代。人們通常借用這種「點水」 方式告誡大家做事要深入,不要淺嘗輒止。
解釋:指蜻蜓在水面飛行時用尾部輕觸水面的動作。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示例:下鄉只是~式的,還要帶白饅頭。 郭小川《沉重的教訓》;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這位廠長每天到車間走一趟,不過是蜻蜓點水而已,其實他什麼問題也沒發現。
拓展資料:
蜻蜓點水近義詞:輕描淡寫、浮光掠影、走馬看花、偶一為之、走馬觀花
蜻蜓點水反義詞:下馬觀花、鋪天蓋地、一語道破、下馬看花、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