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化玻璃的溫度是多少
鋼化玻璃的耐熱安全溫度是300度,如超過300度後不均勻就有可能炸裂,就算均勻受熱,在加熱達到580度,玻璃內部壓應力改變將不具有鋼化玻璃特性。
2. 鋼化爐溫度
溫度設定是根據玻璃厚度來,玻璃越厚溫度設定越低加熱時間時間越長,反之玻璃越薄溫度設定越高加熱時間越短。3mm全鋼化上部溫度725攝氏度下部715,4mm全鋼化上部715攝氏度下部705攝氏度,以此類推!可以作為參考,參數不是死的要根據實際品質狀況判定的,參考依據是玻璃品質最好效率最高。 以上僅供參考
3. 鋼化玻璃的溫度是多少
如果改成急劇加熱,耐溫要視鋼化玻璃壓應力層厚度而定了。一般的鋼化玻璃能承受溫差120-150度左右,還有專門的耐溫能力強的鋼化玻璃,壓應力層很厚,耐急劇溫度變化達300度以上。鋼化玻璃自爆也是很平常的現象,國內的鋼化玻璃長期使用期間自爆實際幾率 想能高達0.6%,鋼化玻璃在生產的時候自爆率在0.1%-0.2%之間,也就是說沒有辦法保證鋼化玻璃不自爆的,即使經過引爆爐
4. 鋼化玻璃使用溫度條件范圍是多少耐寒溫度是多少
鋼化玻璃使用環境溫度零下74度到280度 低於零下75度和高於288度 力學性能會改變
5. 請問玻璃鋼化爐生產時溫度如何控制
物理鋼化爐的工藝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將玻璃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然後迅速冷卻,以增加玻璃的機械性能與熱穩定性,因此,鋼化工藝的控制實際上也就是對加熱工藝和冷卻工藝的控制。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加熱還是冷卻,都與溫度的控制有關,所以在玻璃的鋼化過程中,准確控制溫度,對於鋼化玻璃的質量至關重要。鋼化玻璃的溫度控制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是要根據玻璃鋼化爐的負載情況,選擇合理的加熱溫度並有效地控制爐內溫度。
玻璃在強制對流鋼化爐的加熱主要有傳導、輻射和對流,這里所說的電爐的負載不是指電爐里玻璃佔有的面積,而是指玻璃厚度、加熱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目前大部分廠家所使用的鋼化爐的加熱段一般都可分為很多個很小的加熱區,每個區都可由上位計算機單獨控制,在正常的情況下,在電爐中央加熱元件加熱區域內,總有玻璃在吸熱,在電爐的這個區域內一直有玻璃存在,這是區域性的,加熱效果也是區域性的,如果電爐內某個區的熱消耗超過加熱效果,這個區內的溫度就開始下降,這就是超負荷現象,玻璃鋼化的成功與否主要決定於玻璃板溫度最低的地方,一旦電爐有超負荷現象,電爐溫度就會出現下降,致使玻璃在冷卻段里冷卻時破碎。加熱溫度的設定,要根據所鋼化的玻璃的厚度,要鋼化的玻璃越薄,溫度就要越高,要鋼化的玻璃越厚,溫度就要越低,對於加熱溫度的控制,操作人員要明白電爐溫度與加熱時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電爐溫度對厚薄不同的玻璃變化值,具體設定到哪種溫度最好,還要根據原片玻璃的質量來調整。另外,加熱系統測得的底部溫度並不是輥子的溫度,而是鋼化爐底部加熱元件補償輥子上玻璃吸收熱量後的平均溫度,由於這個原因,所測的溫度一般較高,比所測得的上部溫度要高一些,所以一般情況下鋼化爐上部的溫度設定比下部溫度要高一些。
第二,選擇合理的加熱時間。
鋼化爐的加熱功率是一定的,通常設定的加熱時間(電爐的加熱時間)約為每毫米厚度玻璃為35-40秒,例如:6mm厚度的玻璃的加熱時間大約為:6×38秒=228秒,此種計算方法適應於厚度小於12mm厚的的玻璃的普通平鋼化玻璃,當玻璃的厚度在12mm-19mm時,加熱時間的基本計算方法是每1mm厚度玻璃約為40-45秒種。生產彎鋼化玻璃時,加熱時間每毫米厚度的玻璃增加2.5-5秒。鋼化帶開洞或開槽的玻璃時,加熱時間要在此計算方法上多5%。帶尖角(小於30°角)的玻璃和灰玻加熱時間在此計算方法上要多2.5%。下面舉一個控制爐溫的例子,來詮釋加熱溫度和加熱時間,假如我們在鋼化6mm的玻璃,加熱溫度為705℃,加熱時間215秒,要使玻璃從加熱爐到急冷室的溫度提高10℃,有兩種方法來實現:第一種方法,將電爐溫度提高10℃;第二種方法是電爐的溫度保持不變,增加加熱時間。注意玻璃溫度接近鋼化溫度前的加熱速度較慢,我們要了解這樣一個基本的原則:如果電爐的的溫度設定變化了幾度,我們也要使玻璃的加熱溫度同樣也變化相同的溫度,就要改變加熱時間±t秒,才能使玻璃從電爐里出來的溫度在±t秒的時間內保持不變。
第三,要實現加熱的均勻,玻璃在放片台的布置也很重要。
放片的合理布置主要是為了保證電爐內縱向和橫向負載的均勻性,也就是說,每爐玻璃的放片布置以及各爐的間隙時間要均勻。我們要明白從加熱爐到急冷室過程中的溫度規律,必須弄清玻璃板布置所取決的因素:當玻璃沿電爐前後移動時,玻璃邊緣鄰近的輥子所處的區域容易過熱,這種現象在兩塊玻璃之間的輥子表面上也容易發生。在實際的生產當中,如果玻璃板在鋼化爐內一直以相同的放片布置向前運動,各個輥子溫差就相對的明顯,結果放片位置一變化,玻璃就會在加熱爐內彎形或者在急冷室里破碎。
為了得到最好的鋼化效果,我們要記住放片時的注意事項:為了避免縱向玻璃板間的空隙導致辭電爐的溫度過高,放片台上玻璃板擺放得越合理,越容易保持輥子溫度一致性,也就是說放片時縱向出現間隙,下一次放片時要補上這個空隙。另外,在比較長的縱向空隙(大於等於二分之一)內放下一爐的的玻璃,其不良效果要比在整個縱向長度內放玻璃明顯得多,這是因為這個溫度高的空隙在加熱一開始就受到了影響,要有充分的時間才能使溫度均衡下來。
6. (玻璃產品加工)鋼化車間溫濕度要求是多少
溫度是18~28攝氏度,濕度要求20%~70%。
7. 操作玻璃鋼化爐時,溫度怎麼設定
鋼化爐溫度想要均勻,其設置方式如下: (依)依段式電加熱:即在玻璃運行方向,布置的電加熱體為依段,同時通電同時斷電,為了解決爐邊散熱比中部快的問題,每依段電加熱絲的功率分配為兩頭大,中間小(通過電加熱螺旋管的疏密度控制功率分配)。其優點是控溫迴路少,依個爐體上下只需貳0個左右的控溫迴路,成本低,能夠不停爐更換電加熱絲。但缺點也很明顯,即爐溫控制精度差,爐內溫度分布不均時不容易調整。 (貳)多段式電加熱:加熱體在爐體縱向被分成三、四段,整個爐體由約吧洲、電加熱體組成。相當於在水平面上將爐體分割成許多個小的加熱區,矩陣式排列。相對吐段式電加熱,其控溫迴路顯著增多,能夠根據鋼化批次中玻璃規格的不同,制定出相對應的加熱爐平面上各點的不同溫度設定值,來更加精確、快速地調整滬溫,保持爐絲加熱與玻璃均勻吸熱同步。但缺點是爐絲斷了不能在線更換,維修成本較高,由於控溫迴路多,其控溫點的溫度設定相對也較繁雜,需要經過多次的經驗摸索,最終找出最優貳控方案。 (三)增加預熱爐或依爐貳室,可解決Low-E玻璃在三00℃下輻射傳熱效率低而造成的玻璃上下表面加熱溫升不一的缺點。另外.增加預熱爐可減少待爐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四)熱平衡管輔助加熱;利用對流傳遞熱量原理,將具有一定壓力的外部壓縮空氣通過縱向分布的熱平衡管吹向玻璃上、下表面,攪動空氣,加速向玻璃傳遞熱量,並平衡玻璃上、下表面存在的溫差。另外,由於滬內空氣受到外力的攪動,爐內各點溫度相互中和,加快玻璃上下、左右各點溫度趨於一致。但由於向爐體內注人的是低溫壓縮空氣,將消耗爐內的部分熱能,不利於節能環保。 鋼化爐、是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生產鋼化玻璃的設備,包括物理方式玻璃鋼化設備和化學方式玻璃鋼化設備兩種。玻璃鋼化機組主要由放片段、對流加熱段、平鋼化段、和取片段四大部分,以及高壓離心風機、供風管道、集風箱、氣路、電氣控制櫃、操作台等組成
8. 玻璃鋼化爐的加熱溫度與時間如何設置
對於使用玻璃鋼化爐鋼化常規的白片玻璃來說,每1mm厚的玻璃加熱時間是30-45秒,即5mm玻璃的標准加熱時間150-220秒,8mm玻璃的標准加熱時間是240-360秒,10mm玻璃的標准加熱時間是350-450秒。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定數,不同類型的鋼化爐或是不同玻璃鋼化爐廠家會因設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加熱時間要求;
另外溫度的設定亦會改變加熱時間的長短,通常較高的溫度設定可以讓相同的玻璃在較短的時間內到達所需的溫度,進而提高產量,相對的較低的溫度設定卻使相同的玻璃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所需的溫度,因而降低了產量。
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提高溫度設定可以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鋼化爐使用過程我們還需要考慮鋼化玻璃的品質和玻璃鋼化的成功率,來選擇合適的溫度與時間配比。
蘭迪鋼化爐為您解答。
9. 鋼化玻璃 一般製法溫度時間
沙子,主要成分,石英(SiO2玻璃是一種奇特的物質,主要成份是石英砂, 其製造過程是石英砂配合其他化學原料在高溫(攝氏1300度)燒制後冷卻而成的結晶體,具有質硬、抗磨損,高透光率及抗腐特性,其廣泛用途已有悠久歷史。 現時製造玻璃之技術一日千里,其用途日益增加,由鍾表、器皿、門窗、燈飾以及高科技如電子部件及太空科技等,都不可缺少玻璃。 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莫如「平板玻璃」,厚的用於門窗,薄的用於鍾表及醫學化驗用途上,其製造方法是將溶爐中的玻璃溶漿用水平或牽引方法(又稱浮法)及用垂直式牽引方法製成。溶漿經牽引出溶爐後亦同時作有系統的冷卻,冷卻完成後便成「平板玻璃」,平板玻璃的厚度主要決定於牽引時的速度,牽引速度越快,可製造出的厚度越薄。 普通的平板玻璃雖然從正面看似光亮通透,但從側面近邊緣之處看是略帶青色,因玻璃顏色深淺取決於製造玻璃之主要原料-石英砂的純凈度及含鐵量之多寡。 通常鍾表業所選用的薄玻璃較優質,但價值較貴,其主要分別在於所用石英砂原料較優,含鐵量甚低(一般在萬分之三以下))
玻璃用原料多為天然礦石,因此製造玻璃,首先要將各種礦石進行粉碎,加工成粉料,然後根據玻璃成分,製成配合料,送入玻璃熔窯進行熔化,形成玻璃液。合格的玻璃液流經喂料池,並從喂料口流出形成料股。料股的溫度,中鹼玻璃一般為1150~1170℃,無鹼玻璃為1200~1220℃。料股經每分鍾近』200次剪切成球坯。球坯經溜槽、分球器,並由分球板撥動,分別滾入不同的漏斗,然後落到由三個旋轉方向相同的輥筒所構成的成球槽中。球坯在輥筒上旋轉及其自身的表面張力作用,逐漸形成光滑圓整的玻璃球。其直徑的大小,由玻璃液流股的粗細、流速和剪刀速度所決定。
玻璃球離輥筒時,溫度還很高。為防止粘球,需經冷球盤或蛇形跑道予以冷卻。為減少玻璃球內外溫差而產生的殘余應力,需經退火使之緩慢冷卻。然後儲存於球倉中以備質量檢驗.
我們知道固體材料可以分為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兩大類。有機材料有木材、塑料、有機玻璃、棉布、羊毛、尼龍等等。無機材料按照結構可以分成單晶體、多晶體和玻璃三大類。單晶體有規則的外形和嚴格規則的結構,例如紅寶石是氧化鋁單晶,水晶是二氧化硅單晶,金剛鑽則是碳的單晶。多晶體是大量小單晶的集合體,各種陶瓷、金屬都是多晶材料。玻璃是經熔融、冷卻、固化而得到的非結晶固體。它的結構在原子、分子范圍內有一定規則(近程有序),但在宏觀范圍卻又沒有規則(遠程無序)。它可以依靠模具做成各種形狀。玻璃的這種無規則結構,決定了玻璃的下列特性:
1.各向同性,玻璃的質點排列總的說來是無規則的,但又是統計均勻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學性質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而晶體則是各向異性的。例:電阻率、導熱系數、透過率、折射率等。
2.無固定熔點,玻璃由固體轉變為液體是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逐漸變化的。而晶體是有確定的熔點的,例如,冰(水的晶體)在0゜C融化。玻璃的這一特性使它可用吹、拉、壓等多種方法成形。
3.組成和性能的可調性,玻璃的性能可隨其成分在一定范圍內發生連續和逐漸的變化。而晶體則具有固定的成分和確定的性能。這樣,我們就可以調節玻璃的成分,使它的性能滿足使用的要求。
玻璃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玻璃的生產工藝包括:配料、熔制、成形、退火等工序。分別介紹如下:
1. 配料,按照設計好的料方單,將各種原料稱量後在一混料機內混合均勻。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酸等。
2. 熔制,將配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玻璃的熔制在熔窯內進行。熔窯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坩堝窯,玻璃料盛在坩堝內,在坩堝外面加熱。小的坩堝窯只放一個坩堝,大的可多到20個坩堝。坩堝窯是間隙式生產的,現在僅有光學玻璃和顏色玻璃採用坩堝窯生產。另一種是池窯,玻璃料在窯池內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熱。玻璃的熔制溫度大多在1300~1600゜C。大多數用火焰加熱,也有少量用電流加熱的,稱為電熔窯。現在,池窯都是連續生產的,小的池窯可以是幾個米,大的可以大到400多米2。
3. 成形,是將熔制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成形方法可分為人工成形和機械成形兩大類。
A. 人工成形。又有(1)吹制,用一根鎳鉻合金吹管,挑一團玻璃在模具中邊轉邊吹。主要用來成形玻璃泡、瓶、球(劃眼鏡片用)等。(2)拉制,在吹成小泡後,另一工人用頂盤粘住,二人邊吹邊拉主要用來製造玻璃管或棒。(3)壓制,挑一團玻璃,用剪刀剪下使它掉入凹模中,再用凸模一壓。主要用來成形杯、盤等。(4)自由成形,挑料後用鉗子、剪刀、鑷子等工具直接製成工藝品。
B. 機械成形。因為人工成形勞動強度大,溫度高,條件差,所以,除自由成形外,大部分已被機械成形所取代。機械成形除了壓制、吹制、拉制外,還有(1)壓延法,用來生產厚的平板玻璃、刻花玻璃、夾金屬絲玻璃等。(2)澆鑄法,生產光學玻璃。(3)離心澆鑄法,用於製造大直徑的玻璃管、器皿和大容量的反應鍋。這是將玻璃熔體注入高速旋轉的模子中,由於離心力使玻璃緊貼到模子壁上,旋轉繼續進行直到玻璃硬化為止。(4)燒結法,用於生產泡沫玻璃。它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發泡劑,在有蓋的金屬模具中加熱,玻璃在加熱過程中形成很多閉口氣泡這是一種很好的絕熱、隔音材料。此外,平板玻璃的成形有垂直引上法、平拉法和浮法。浮法是讓玻璃液流漂浮在熔融金屬(錫)表面上形成平板玻璃的方法,其主要優點是玻璃質量高(平整、光潔),拉引速度快,產量大 。
4. 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會降低玻璃製品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在冷卻過程中或以後的存放、運輸和使用過程中自行破裂(俗稱玻璃的冷爆)。為了消除冷爆現象,玻璃製品在成形後必須進行退火。退火就是在某一溫度范圍內保溫或緩慢降溫一段時間以消除或減少玻璃中熱應力到允許值。
此外,某些玻璃製品為了增加其強度,可進行剛化處理。包括:物理剛化(淬火),用於較厚的玻璃杯、桌面玻璃、汽車擋風玻璃等;和化學剛化(離子交換),用於手錶表蒙玻璃、航空玻璃等。剛化的原理是在玻璃表面層產生壓應力,以增加其強度。
講玻璃必定要提一下它的一個重要新發展——微晶玻璃。由於晶體的性能優於玻璃,而玻璃則具有易於製造的優勢,於是人們自然會想到能否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呢?回答是肯定的,這種結合就是微晶玻璃。微晶玻璃是通過附加的熱處理,使玻璃基體中長出大量均勻分布的微小晶體(微米級),而形成的一類新材料。或者說是一類用玻璃工藝製得的具有陶瓷性能的材料。它集中了玻璃和陶瓷的優點。如果說人類製造玻璃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最早是在古埃及),那末,微晶玻璃是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的一類新型材料。
有關玻璃的資料
(1)玻璃生產時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
在生產玻璃時,熔爐里的原料熔融後發生了比較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以普通玻璃生產為例,主要反應過程是下列幾個步驟:
開始加熱時,粉料在100~120℃的范圍內開始脫水,在600℃時,石灰石和純鹼通過下列反應生成鈣鈉的復鹽。
CaCO3+Na2CO3=CaNa2(CO3)2
在600~680℃時,所生成的復鹽與SiO2開始反應:
CaNa2(CO3)2+2SiO2=Na2SiO3+CaSiO3+2CO2↑
在740~800℃時,低熔混合物[Na2CO3—CaNa2(CO3)2]開始熔化,並不斷地和SiO2作用:
Na2CO3+CaNa2(CO3)2+3SiO2
=2Na2SiO3+CaSiO3+3CO2↑
CaO熔體與SiO2的反應是在890~900℃時開始的。
CaCO3+SiO2=CaSiO3+CO2↑
在1010℃時,尚未起反應的CaO也和SiO2形成硅酸鈣。
CaO+SiO2=CaSiO3
全部物質在略高於1200℃時熔化,冷卻以後即形成玻璃。
(2)玻璃態
玻璃態是介於結晶態和無定形態之間的一種物質狀態。玻璃態物質的結構特點是,它的粒子不像晶體那樣有嚴格的空間排列,但又不像無定形體那樣無規則排列,人們把玻璃態的這種結構特徵稱為「短程有序、遠程無序」,就是說,從小范圍來看,它有一定的晶型排列,從整體來看,卻像無定形物質那樣無晶形的排列。所以玻璃態物質沒有一定熔點,而是在某一溫度范圍內逐漸軟化變為液態。
(3)鋼化玻璃為什麼機械強度很大?
普通玻璃內由於存在著較大的內應力而易脆,機械強度不大。為了消除這種內應力,必須在生產玻璃時用偏光儀觀察玻璃內應力變化情況。當溫度達到某一下限時,內應力開始減小,再加熱至溫度上限,內應力全部消失。生產鋼化玻璃時,溫度必須略為超過上限,而後急劇冷卻,就好像鋼淬火一樣,所以叫做鋼化玻璃。鋼化玻璃大大改變了內應力的緊張狀態,因而減小了它的脆性。1955年,我國開始生產鋼化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