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鎂合金的噴塗步驟
(1)表面預處理。主要是脫脂、除銹,其方法與塗液態漆的預處理相同。
(2)刮膩子。根據工件缺陷程度塗刮導電膩子,乾燥後用砂紙磨平滑,即可進行下道工序。
(3)保護(也稱蔽覆)。工件上若某些部位不要求有塗層,在預熱前可採用保護膠等掩蓋起來,以避免噴上塗料。
(4)預熱。一般可不需預熱。如果要求塗層較厚,可將工件預熱至180~20℃,這樣可以增加塗層厚度。
(5)噴塗。在高壓靜電場下,將噴粉槍接負極,工件接地(正極)構成迴路,粉末藉助壓縮空氣由噴槍噴出即帶有負電荷,按異性相吸原理噴塗到工件上。
(6)固化。噴塗後的工件,送入180~200℃的烘房內加熱,使粉末固化。
(7)清理。塗層固化後,取下保護物,修平毛刺。
(8)檢驗。檢查工件塗層,凡有漏噴、碰傷、針氣泡等缺陷的,都應返工重噴。
(9)缺陷處理。對被檢出的有漏噴、針孔、碰傷、氣泡等缺陷的工件,進行返修或重噴。
鎂合金噴塗
金屬噴塗技術在腐蝕防護中已經獲得廣泛應用,主要用於鋼結構。因為金屬噴塗層比較厚,在一些應用中受到限制。採用金屬噴塗方法防止鋁合金應力腐蝕破裂已經有報道和應用。而此法用於鎂合金的防護在文獻中報道的很少。為了使鎂合金獲得可靠的保護,要求金屬噴塗層不單具有良好的機械性防護作用,更重要的是必須具有有效的電化學防護作用。工業上使用的所有鎂合金電位都很負,因此選擇陽極性噴塗材料非常困難。鎂加百分之十鋰;鎂加百分之二鋰加百分之二的鋅;工業鎂;MB8合金防止MB7合金應力腐蝕破裂的可能性。
鎂中加入鋰的目的是是噴塗層具有比鎂合金更負的電位(鋰的標准電位是-3.2伏,鎂為-2.34伏)。工業鎂和MB8合金本身沒有應力腐蝕傾向,而且MB8合金具有比較高的耐蝕性。噴塗前,表面要進行噴砂處理,噴塗層厚度一般為八十到一百五十微米,噴塗層與底材的結合力與表面制備質量、金屬組織和表面預熱溫度有關。電偶試驗測量結果表面,在百分之零點零零一的氯化鈉溶液中,上述合金電位均比MB7合金負。鎂-鋰和鎂鋰鋅合金與MB7合金的電位差不多,約為八到十三毫伏之間。
MB7合金和鎂及MB8合金電位差大些,約為三十五毫伏到五十毫伏之間。噴塗層電位比其軋制態合金電位負。例如MB5合金噴塗層和MB7合金間電位差達到五百毫伏。這可能是因為噴塗層粗糙表面上的氧化膜既不均勻又不緻密,因此,霧化狀態的金屬和合金對保護底材。
應該比較有效。就合金本身而言,鎂鋰鋅合金電位最負,可以想像該合金具有最好的電化學保護性能,這已得到證實。在百分之零點五氯化鈉溶液中的試樣結果與百分之零點零零一氯化鈉溶液中一樣,所述合金噴塗層電位均比MB5合金電位負的多。可以對MB7合金提供有效地電化學保護,但是保護效率受陰陽極極化阻抗所制約。
❷ 鋁、鎂及其合金的幾種表面處理方法
鋁合金比較常用的處理法有拋丸,噴砂,噴漆,電泳,電鍍等
鎂合金常用的處理法可以分為兩大類化學成膜和陽極氧化,化學成膜可分為磷化處理,鉻化處理,置鋅轉換法等,陽極氧化可分為微弧氧化處理和常規陽極氧化處理,還有一些目前在研究階段學有投入生產和處理法。它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鑄件的基體不被氧化,為塗裝噴漆做准備
❸ 鎂合金的防腐方法
鎂合金的化學轉化膜按溶液可分為:鉻酸鹽系、有機酸系、磷酸鹽系、KMnO4系、稀土元素系和錫酸鹽系等。
傳統的鉻酸鹽膜以Cr為骨架的結構很緻密,含結構水的Cr則具有很好的自修復功能,耐蝕性很強。但Cr具有較大的毒性,廢水處理成本較高,開發無鉻轉化處理勢在必行。鎂合金在KMnO4溶液中處理可得到無定型組織的化學轉化膜,耐蝕性與鉻酸鹽膜相當。鹼性錫酸鹽的化學轉化處理可作為鎂合金化學鍍鎳的前處理,取代傳統的含Cr、F或CN等有害離子的工藝。化學轉化膜多孔的結構在鍍前的活化中表現出很好的吸附性,並能改鍍鎳層的結合力與耐蝕性。
有機酸系處理所獲得的轉化膜能同時具備腐蝕保護和光學、電子學等綜合性能,在化學轉化處理的新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化學轉化膜較薄、軟,防護能力弱,一般只用作裝飾或防護層中間層。 陽極氧化可得到比化學轉化更好的耐磨損、耐腐蝕的塗料基底塗層,並兼有良好的結合力、電絕緣性和耐熱沖擊等性能,是鎂合金常用的表面處理技術之一。
傳統鎂合金陽極氧化的電解液一般都含鉻、氟、磷等元素,不僅污染環境,也損害人類健康。近年來研究開發的環保型工藝所獲得的氧化膜耐腐蝕等性能較經典工藝Dow17和HAE有大程度的提高。優良的耐蝕性來源於陽極氧化後Al、Si等元素在其表面均勻分布,使形成的氧化膜有很好的緻密性和完整性。
一般認為氧化膜中存在的孔隙是影響鎂合金耐蝕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通過向陽極氧化溶液中加入適量的硅-鋁溶膠成分,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氧化膜層厚度、緻密度,降低孔隙率。而且溶膠成分會使成膜速度出現階段性快速和緩慢增長,但基本上不影響膜層的X射線衍射相結構。
但陽極氧化膜的脆性較大、多孔,在復雜工件上難以得到均勻的氧化膜層。 鎂及鎂合金是最難鍍的金屬,其原因如下:
(1)鎂合金錶面極易形成的氧化鎂,不易清除干凈,嚴重影響鍍層結合力;
(2)鎂的電化學活性太高,所有酸性鍍液都會造成鎂基體的迅速腐蝕,或與其它金屬離子的置換反應十分強烈,置換後的鍍層結合十分鬆散;
(3)第二相(如稀土相、γ相等)具有不同的電化學特性,可能導致沉積不均勻;
(4)鍍層標准電位遠高於鎂合金基體,任何一處通孔都會增大腐蝕電流,引起嚴重的電化學腐蝕,而鎂的電極電位很負,施鍍時造成針孔的析氫很難避免;
(5)鎂合金鑄件的緻密性都不是很高,表面存在雜質,可能成為鍍層孔隙的來源。
因此,一般採用化學轉化膜法先浸鋅或錳等,再鍍銅,然後再進行其它電鍍或化學鍍處理,以增加鍍層的結合力。鎂合金電鍍層有Zn、Ni、Cu-Ni-Cr、Zn-Ni等塗層,化學鍍層主要是Ni-P、Ni-W-P等鍍層。
單一化學鍍鎳層有時不足以很好地保護鎂合金。有研究通過將化學鍍Ni層與鹼性電鍍Zn-Ni鍍層組合,約35μm厚的鍍層經鈍化後可承受800-1000h的中性鹽霧腐蝕。也有人採用化學鍍鎳作為底層,再用直流電鍍鎳能得到微晶鎳鍍層,平均結晶顆粒大小為40nm,因晶粒的細化而使鍍層孔隙率大大降低,結構更緻密。
電鍍或化學鍍是同時獲得優越耐蝕性和電學、電磁學和裝飾性能的表面處理方法。缺點是前處理中的Cr、F及鍍液對環境污染嚴重;鍍層中多數含有重金屬元素,增加了回收的難度與成本。由於鎂基體的特性,對結合力還需要改善。 激光處理主要有激光表面熱處理和激光表面合金化兩種。
激光表面熱處理又稱為激光退火,實際上是一種表面快速凝固處理方式。而激光表面合金化是一種基於激光表面熱處理的新技術。激光表面合金化能獲得不同硬度的合金層,具有冶金結合的界面。利用激光輻照源的熔覆作用在高純鎂合金上還可製得單層和多層合金化層。
採用寬頻激光在鎂合金錶面制備Cu-Zr-Al合金熔覆塗層時,由於塗層中形成的多種金屬間化合物的增強作用,使合金塗層具有高的硬度、彈性模量、耐磨性和耐蝕性。而由於稀土元素Nd的存在,在經過激光快速熔凝處理之後得到的激光多層塗敷,晶粒得到明顯細化,能提高熔覆層的緻密性和完整性。
激光處理能處理復雜幾何形狀的表面,但鎂合金在激光處理時易發生氧化、蒸發和產生汽化、氣孔以及熱應力等問題,設計正確的處理工藝至關重要。 離子注入是在高真空狀態下,在十至數百KV電壓的靜電場作用下,經加速的高能離子(Al、Cr、Cu等)以高速沖擊要處理的表面而注入樣品內部的方法。注入的離子被中和並留在樣品固溶體的空位或間隙位置,形成非平衡表面層。
有研究認為耐蝕性能的提高是由於自然氧化物的緻密化、注入離子的輻射和形成鎂的氮化物的結果。所得改性層的性能與所注入離子的量和改性層的厚度有關,而基體表面的MgO對改性層的耐蝕性能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氣相沉積即蒸發沉積塗層,有物理氣相沉積(PVD)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兩種。它是利用能使鎂合金中的Fe、Mo、Ni等雜質含量大幅度降低,同時利用塗層覆蓋基體的各種缺陷,避免形成局部腐蝕電池,從而達到改善防腐性能的目的。
與鎂合金的其他表面處理技術相比,有機塗層保護技術具有品種和顏色多樣、適應性廣、成本低、工藝簡單的優點。目前廣泛使用的主要是溶劑型的有機塗料。粉末型的有機塗層因無溶劑,和具備污染少、厚度均勻以及較佳耐蝕性能等特點,近幾年來在汽車、電腦殼體等鎂合金部件上的應用較受歡迎。
鎂合金壓鑄件由於鎖模力不足、合模不良、模具強度不足、熔湯溫度太高等問題會出現表面有毛刺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產品披鋒,往往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後處理加工工序.目前主要是根據產品性質運用手工打磨,氫氧爆炸以及昭凌冷凍拋丸機去解決
❹ 鎂合金錶面處理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這個應該是壓鑄件,而且很可能是AZ91D吧
一般來說,影響鹽霧前表面電阻的因素有四個:
1、離型劑是否處理干凈
2、酸洗部分如果是有機酸的話,殘膜是否處理干凈
3、中和的程度,是否產生氧化膜
4、成膜厚度,以及質量
所以,工藝方面只能從這四方面去考慮調整
另外,個人認為表面電阻跟壓鑄方面也有很大關系,不知道貴公司的壓鑄條件怎麼樣,如果不盡乎人意的話,酸洗時間不能太長,而成膜部分時間應該適當拉長些。
至於配方方面,酸洗還是建議用有機酸,會比較穩定,畢竟鎂合金很容易過蝕,皮膜方面的話適當減少鹽類成分,盡量把皮膜做薄會好些,希望回答對LZ有幫助
❺ 鎂合金都適合做什麼表面處理比如做什麼「鍍」
鋁合金最常用的防腐蝕的方法是,表面陽極化加染色。一般可見到的鋁合金製品大都採用這種方式。當然如果需要也可以鍍鉻,鍍銀等。
❻ 鎂合金如何防止氧化
鎂合金錶面後續防銹處理:
1、表面預清洗(前處理):鎂合金產品經由壓鑄或鍛造等程序,其表面易混人氧化物、潤滑劑、油脂等污染物,因此前處理的目的在於清潔鎂合金錶面以利後續處理。
主要用兩種方法清洗:①機械清洗,以不同研磨、粗拋光、乾式及濕式磨蝕噴射等方式達到要求的表面粗糙度;②化學清洗,以溶劑清洗、鹼洗、酸洗,造成其不同的表面狀態。
2、鈍化處理:鈍化處理是利用金屬表面與溶液間的非電解化學反應產生不溶解、無機鹽表面薄膜,其目的除了可提高耐蝕能力外,其鈍化膜亦可作為塗裝之基底,以增加塗裝的附著力。
3、陽極化處理:陽極處理可產生陽極氧化膜,大幅提升耐蝕能力;產生金屬光澤質感,具備美觀裝飾作用,其氧化膜也作為後續塗裝基底,增加塗裝的附著力。如果能在後續封孔處理得好,生成的緻密氧化層可提高表面硬度及抗蝕性。
4、電鍍處理:利用電鍍技術可改變鎂合金材料表面顏色、外觀,以達到所需之功能性及裝飾性目的。一般在考慮提高電鍍層附著力時,會在電鍍處理前進行數次打底的前置處理,如鋅置換、銅置換、無電鍍鎳等。
5、金屬覆層:金屬覆層可進一步防蝕及增加表面機械性質、硬度,從而達到在特殊環境條件下最終選擇輕量化鎂合金的目的。
鎂合金零件表面防銹處理怎麼做?
更多鎂合金信息,大家可以關注百業網路
❼ 如何提高鎂合金的耐蝕性
2L的方法比較全面,但是有些概念性的錯誤,而少了電泳和外附材料這兩個最普遍的方法。
1)表面處理是個籠統的概念,之後的三個方法都可以歸入這個概念之下,所以不能這樣來說,應該說成磷化或
鈍化處理
,我們管這個方法叫做化學成膜,用來提高鎂合金錶面的防腐能力和結合力。
2)陽極處理不能算在電鍍之下,而且鎂合金的表面結合力不好,對於電鍍要求苛刻,需要做粗化等預處理,沉鎳只是其中一個步驟,後續可以鍍銅,鍍鉻,
鍍鎳
。
3)噴塗處理,烤漆算是這種處理之下的一種,並且做噴塗之前需要磷化或鈍化這種預處理,不然結合力不好,噴不上,這種方法包括噴塑、噴漆、電泳等等方法,一般的鎂合金
手機外殼
都用這種方法。
4)
陽極氧化
,
微弧氧化
算是其中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外加電場加速鎂合金錶面的氧化,形成一種均勻緻密的
氧化膜
,這樣達到耐腐蝕的能力,這種方法處理出來的外觀均勻,耐蝕性好,但是成本較高,處理時間較長,一般汽車的內部件都用這種方法。
5)外附材料,這種方法的前提要求鎂合金本身的質量高且緻密,然後直接外附橡膠皮革等材料,一般方向盤都是這么處理的。
希望回答對LZ有幫助
❽ 鎂合金都適合做什麼表面處理
做化學處理加塗裝的做多,也是目前主流。
少用的微弧,不過這個成本很高。
電鍍的很少,因為不良很高。
其他聽說有激光處理的,還沒見過。
❾ 金屬的表面處理有哪些方式
表面處理可分為四方面:
機械表面處理:噴砂、拋丸、磨光、滾光回、拋光、刷光、噴塗、刷漆答、抹油等。
化學表面處理:發藍發黑、磷化、酸洗、化學鍍各種金屬與合金、TD處理、QPQ處理、化學氧化等。
電化學表面處理:陽極氧化、電化學拋光、電鍍等。
現代表面處理: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VD、離子注入、離子鍍、激光表面處理等。
酸洗鈍化處理:是指將金屬零件浸入酸洗鈍化液中直至工件表面變成均勻一直的銀白色即可完成工藝,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酸洗鈍化液可以反復循環使用。
電解拋光處理:技術是指電解拋光又稱電化學拋光,是指將工件放在通電的溶液中,以提高金屬工件表面的平整性,並使之產生光澤的加工過程。幾乎所有金屬皆可電解拋光,如不銹鋼、碳鋼、鈦、鋁合金、銅合金、鎳合金等,但以不銹鋼之應用最廣。通過正負極的電流、電解拋光液的同共作用下來改善金屬表面的微觀幾何形狀,降低金屬表面粗糙度。從而達到工件表面光亮平整的目的。
❿ 鎂合金壓鑄件一般可行的表面處理方式有那些
1.鉻酸鹽鈍化法 這是目前工業上應用得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鉻酸鹽鈍化,是以鉻酸、鉻酸鹽或重鉻酸鹽作為主要成分的溶液處理金屬,以在金屬表面上形成由三價鉻和六價鉻及金屬本身的化合物所組成的膜層,這種膜層有抑制金屬腐蝕的鈍化防護作用。具體的鈍化處理操作是,將欲鈍化的鎂錠浸到鈍化液中。這時表層金屬被溶液所氧化,形成金屬離子進入溶液中。由於溶液為酸性溶液,發生如下反應:3Mg十2HN03=4Mg0十H20十2N0
2.陽極氧化,是一種通過電解反應來增加基體金屬氧化膜的厚度,提高膜層性能的表面處理方法。這種膜層具有很好的耐腐蝕和耐磨損的性能。
鎂的陽極氧化可以在鹼性溶液中進行,也可以在酸性溶液中進行。陽極氧化膜為兩層結構。靠近基體的底層結構緻密,稱為阻擋層;表層為多孔層。由於多孔,表層易吸收環境中的水分和腐蝕性氣液,引起腐蝕,故需進行封孔處理。
3.有機膜包覆法
這種方法是在鎂錠表麵包覆一層有機質薄膜,以達到將鎂錠與周圍介質隔離,避免對鎂發生腐蝕行為的一種工藝方法。例如,將經過預處理並烘乾的鎂錠於60℃下浸漬到環氧樹脂溶液中,取出後以熱空氣乾燥,使附在表面上的液態膜中的溶劑揮發,再加熱到適當溫度,使樹脂固化。
以上三種表面處理的工藝方法相互比較各有利弊。其中以鉻酸鹽鈍化法較為成熟,工業應用效果較好。陽極氧化工藝過程較復雜。環氧樹脂膜包覆的鎂錠,在使用前脫除有機膜時會產生難聞的氣味,有害於生產環境